第一图书网

认识价值论

李建栋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

李建栋  

页数:

237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党中央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于是“和谐”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什么是和谐社会?十六大有着充满诗意的表述,这就是“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国人对于和谐是不陌生的。《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及至日常生活,“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都是人们挂在嘴边的话。但凡提倡什么,那就意味着现实中缺少什么。现实社会中正是出现了不和谐,或者出现了不和谐的潜在因素,党中央才会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如果询问不和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恐怕“贫富分化”是大家脱口而出的答案。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就容易产生社会动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这清楚地反映在基尼系数的连续增长上。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布了根据2001年调查的中国基尼系数是0.45。

内容概要

“价值”的概念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但古今中外对“价值”的解释众说纷纭,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尤其在当前世界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西方”经济学则以均衡价值论为主,完全摒弃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两者水火不相容。从价值论衍生的应用理论,不论是剩余价值理论,还是自由市场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这一点有目共睹。这也隐性地说明了目前的价值论存在着问题。本书提出“认识价值论”,是对目前价值论理论进行的完善和改进。 本书从分析交换入手,认为交换的本质不是使用价值的交换,像古人说的那样“抱布贸丝”“以所有致所无”,而是价值的增加,“以低价致高价”。不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般形式,而等价交换是特例。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本书界定了商品社会中常见的“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名词的定义与性质。 使用价值的定义为“最后采用的用途”;价值的定义为“认知的稀缺度”;交换价值的定义是“买卖双方价值的中间比例数值”,这个比例数值由交换双方的信息集合共同决定,价格则只是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 “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三者是主体对客体同一认识的不同表述形式:使用价值是定名性,价值是定序性,而交换价值是定量性。同时,三者使用的环境也不同:使用价值是一人对一物,价值是一人对两物,而交换价值是双人对双物。 同一商品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途。即使面对同一用途,不同的人对此用途的需求也不相同,因而其价值对不同的人也不一样。价值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效用及其稀缺度的认识关系。而价值量的确定则取决于认识发生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能被所谓主观或客观简单解释。价值具有相对性。因为价值有相对性,所以在一次自愿交换中双方就都获得了“剩余价值”,也就是平时称谓的“利润”。 虽然双方在交换中有不同的价值,但交换价值只有一个。如何根据双方价值来决定这个交换价值呢?本书认为,在不等价交换中,交换价值所表现出的交换的比例遵循理性与公平的原则。理性原则要求交易每一方都要从交换中获利,即交换价值介于交换双方价值之间。公平原则要求交易双方的获利程度一样。如果交换双方的信息不对等,则双方获利的程度取决于信息。信息的价值在交换这里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不等价交换在本书也有了新的名字:等利交换。 基于对“价值”“等利交换”“供求关系”的分析,本书提出了“认识价值论”。认识价值论可以很好地统一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从供给的角度看问题,商品的稀缺度由生产商品的时间决定;效用价值论是从消费的角度看问题,商品的价值被主体所认知、所判断;均衡价值论是从交换的角度看问题,而交换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生产价值论过分强调了价值的客观性,效用价值论过分强调了价值的主观性,而本书的认识价值论把价值放在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上,站在中庸的位置上,批判了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不足之处。均衡价值论只是观察到了交换价值(价格),并未对价值进行过探讨。它是认识价值论中交换价值理论的延伸。 通过把价值定义为“关系”而不是商品的“属性”,本书以大量的例子说明“认识价值论”能比以往的理论更好地解释诸如“交换”“利润”“生产”等经济现象。 本书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价值论的背景。第一章分析劳动价值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二章批判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论,包括生产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值论。第三章引人“不等价交换”的概念,并论证不等价交换是交换的一般形态。 第二部分是“认识价值论”的构建。第四章确立价值的相对性,引入逐利性的概念,并概括了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三者的逻辑关系。第五章分析使用价值。第六章分析价值。第七章分析交换价值,提出等利交换的概念,并介绍等利交换转变为等价交换的条件。第八章分析价格,以及价格与供给需求的关系。第九章做总结,提出认识价值论的范式,并分析认识价值论如何把众多价值论统一起来。 第三部分是“认识价值论”的应用。本部分指出个体、公司、国家团体等如何通过认识价值论获得“剩余价值”而致富。第十章分析商业利润。第十一章分析生产利润,并详细地回答剩余价值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第十二章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受剥削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与经济危机问题。第十三章批判了一些关于利润的不正确说法,比如利润来自不确定性这样的论述。同时总结了利率的本质及来源,揭示了金融利润的产生。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十四章简单概括了本书的主要思想与观点。这一部分还包含两篇附录。附录一是趣谈,“何者是最大的价值”?附录二则是从人性的另外一面“利他性”重新思考价值及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

李建栋,1993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美国印弟安那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2007年获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金融学博士学位。2007年加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院长助理,负责学院的教学工作与培训工作。讲授《高级公司理财》、《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主要的研究领域为金融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经济计量建模分析和预测、行为金融学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的困惑与解决之道 一、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二)劳动价值论的不足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论  (一)生产要素价值论  (二)效用价值论  (三)均衡价值论  (四)货币价值论与农产品价值论 三、不等价交换  (一)等价交换是公理吗?   (二)等价交换背后的假定  (三)不等价的事例  (四)不等价交换的辩证法依据第二部分 认识价值论 四、逐利性与三种价值  (一)交换的理性原则:逐利性  (二)三种价值的关联 五、使用价值  (一)使用价值的定义  (二)使用价值的性质规律 六、价值  (一)价值的定义  (二)价值的规律  (三)价值规律的应用 七、交换价值  (一)交换价值的产生  (二)交换的公平原则:等利交换  (三)信息在交换中的价值  (四)真正的等价交换 八、价格及供求关系  (一)价格的运动  (二)价格与供给  (三)价格与需求 九、以认识价值论统一几种不同的价值论  (一)几种价值论的关系  (二)认识价值论的范式  (三)认识的限定  (四)认识价值论的事例应用:股票的价值第三部分 利润的秘密 十、商业利润  (一)利润的产生  (二)商业利润存在的条件  (三)对商业利润的误解 十一、生产利润  (一)生产如何创造利润  (二)生产利润的实质是交换  (三)生产利润的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中的缺陷 十二、生产中的问题:剥削与经济危机  (一)工人的受剥削  (二)剩余价值的量    (三)从生产的角度看经济危机  (四)从需求的角度看经济危机  (五)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剩余价值 十三、金融利润  (一)利润与不确定性  (二)前人如何解释利率  (三)利率是等利交换的结果    (四)钱的故事第四部分 总结 十四、总结附录1:什么价值最大?附录2:世俗的价值跋

章节摘录

插图:为了搬运存放这些“垃圾”,工厂还要付出一定费用。因此它对于工厂而言“没有用途”。但这些边角布料,换个角度看,实际上可以有很多用途:制成伞面、制成袖套、制成笔筒、制成拖把、制成鞋底、制成工艺品礼盒、制成布娃娃、用作包装填充物,等等。甲可能不知道制成布娃娃这种用途,而乙知道这个用途,因此对甲乙两人而言,这边角布料的用途是不同的。即使甲乙两人所知道的用途全都一样,甲觉得做工艺品礼盒更有销路,乙觉得做布娃娃更有销路,因此就有不同的最后选用。因此同样的边角布料对工厂而言,其使用价值是“垃圾”;对甲而言,其使用价值是做工艺品礼盒;对乙而言,其使用价值是做布娃娃。一个物品本身并非是使用价值;一个物品的使用价值也并非只有一个。那么,如果说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属性,对应于不同使用价值的价值也就不会是唯一的。因为马克思认为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所以随后就自然地推导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单一的,不因主体不同而不同。困惑之二:撇开使用价值谈论价值《资本论》在随后的论述中说“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编辑推荐

《认识价值论》是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认识价值论 PDF格式下载



“内圣外王”的逻辑是唯远见卓识者,顺天道,通人性,载乡情。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为学境界才会照亮前人未曾探明的深海与顶峰,有幸在一处濒于破产的传统书店的不起眼的角落中偶遇《认识价值伦》,三生幸甚,谢谢李建栋先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