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地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2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作者: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页数:

129  

字数:

21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001年11月14日,在我国西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地震,这是中国大陆50年来的最大地震,也是我国全面开展地震监测预报以来发生的首次8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形成长达462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所幸的是这次地震发生在人迹罕稀的青藏高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地震预报既是一种社会需要,也是一大科学难题。要实现地震预报,沿需经过长时间、多学科、全方位联合攻关。从经验的积累至规律的归纳,从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理论创新的探索历程。我国地震预报史表明,大地震、尤其是特大地震的发生对地震监测预报的发展往往会产生重要影响。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揭开了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的序幕。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的发生,几乎同时向人们展现了地震预报的光明前景与科学探索的艰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思维、新发现推动着新兴学科、综合性学科不断涌现,为我们继续攀登地震预报巅峰——实现地震预报提供了可能。科学活动探索、解释、检验的基本三要素,从科学发展论的角度充分展现了8.1级地震的发生将成为地震研究史重要的篇章,也可能为我们深入地探索地震预报产生影响。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中国地震局高度重视这次地震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在第一时间段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获得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基础资料。其后,又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野外考察、现场流动观测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获得资料的面之宽、量之大,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关注。汇集人类共同智慧,攻克自然科学难题,造福于民,惠泽社会,是这本书的期望和目的。

书籍目录

绪言第1章 地震参数和地震构造背景 1.1 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参数 1.2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基本特征 1.3 青藏高原的震源机制解 1.4 青藏块体近期构造变形特征 1.5 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的发震构造第2章 地震地表破裂带和震害 2.1 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2.2 沿青藏公路(铁路)地震震害和地震烈度第3章 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 3.1 资料及预处理 3.2 震源机制的确定 3.3 震源时间函数的提取 3.4 震源时空破裂过程第4章 余震活动 4.1 余震序列目录的完整性分析 4.2 余震活动空间分布及活动衰减过程 4.3 余震的级序分布 4.4 强余震活动和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第5章 大地震前后的地震和前兆观测异常变化 5.1 大震前长期地震活动空区 5.2 大震前地震条带和中期地震平静 5.3 大震前中期地震活动参数的时间变化 5.4 大震前后地壳的水平运动 5.5 大震前地下流体中期和短临异常变化 5.6 大震前电磁和应力短临异常变化 5.7 大震前震源区及周围区域卫星热红外图像的短临异常变化第6章 同震和触发变化 6.1 青海省的同震和触发变化 6.2 四川省、甘肃省和云南省的同震和触发变化 6.3 江苏省的同震和触发变化 6.4 首都圈地区的同震和触发变化 6.5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的同震和触发变化第7章 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后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趋势讨论 7.1 中国大陆西部及领区未来板内8级大地震活动趋势的讨论 7.2 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后欧亚带和中国大陆及云南地震趋势研究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应当指出,祁连山会聚构造带除了挤压缩短之外,还兼有左旋走滑运动。 4)六盘山会聚构造带 该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北西西走向的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带在六盘山拐为北北西至南北向,转变为新生代的褶曲与逆冲断裂构造,吸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向东的侧向滑移运动,用平衡剖面法计算六盘山会聚带自第四纪以来的会聚量达11.4~15.4 km(Zhanget al.,1991)。 5)龙门山会聚构造带 该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中段。其东是晚元古代固结的扬子地块。青藏高原的东部被近东西向或弧形的断裂划分几个条块,其中由东昆仑断裂与鲜水河断裂所夹持的块体有向东滑动的趋势,因而在其前缘形成龙门山逆冲断层—褶皱带。该带由三条逆冲断层及其伴生的断展褶皱带构成,宽达60 km,由北西向东南推覆于扬子地块之上,地貌上成为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界线,其前缘形成推挤盆地——成都坳陷(邓起东等,1994),Avouac等(1993)估计该带水平缩短率为10 mm/a。 1.2.2.2 走滑断裂带和高原侧向挤出运动 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边界像是一张斜放的弓,喜马拉雅西端的帕米尔结点深深地突进到中亚内部,比东端阿萨姆结点靠北50 km,另一方面,古老坚硬的塔里木地块构成青藏高原向北传递变形的重大障碍。喜马拉雅碰撞带与塔里木块体南边界像是以帕米尔为枢纽的硕大无比的两个钳子头。它所夹持的近乎三角形的青藏高原主体在受挤缩短的同时,内部的块体沿一些重要的块体边界断裂带发生侧向的滑移,总的趋势是向着相对约束较弱的东缘运移,这是高原内部与周边一些重要走滑断裂带产生的基本条件(汪一鹏,2001)。 按走滑活动的规模,高原的走滑断裂带可分为不同的级别。其中最高级的走滑构造带有两条,即阿尔金断裂和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它们造成了青藏高原主体向东移动。在这个巨大块体内部与边缘还有着更次一级与复杂的走滑断裂和挤出块体。 1)阿尔金断裂带 该带是板内最大的走滑断裂带之一,走向北东东,长达1600 km,构成青藏高原与塔里木地块的分界线。它的演化历史相当古老,可以追溯到古生代。但走滑活动仅仅开始于第三纪晚期,并一直持续至今。


编辑推荐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是关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的记录研究。《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由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编写,并由地震出版社出版。《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是一本专门针对于新疆2001年地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地震发生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