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贫穷与富有的距离

柯云路 中国文史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中国文史  

作者:

柯云路  

页数:

250  

字数:

2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当下,文学的确有些萧索与寂寥,但并不荒芜。有些领域如散文,甚或还很蓬勃热闹。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散文得道,悄然兴旺,凭的正是那份见性情的真,和既能影响读者的心性,又可化作者心性的盎然韵致。对缺乏宗教,长期找不到普世价值观的读者。沉浸浓郁的散文,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诚如贤者歌日:散文的世界,就是如花的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温暖众生。 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即便从先秦算起,也有三千年历史。其间散文大家迭出。各领风骚,名篇流传,光焰万丈。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言宏,志远则言永,或持象牙板,吟晓风残月,或抱铜琵琶。唱大江东去。这一文体不断走向成熟,走向多元,滋养了中国文学,滋养了一代代作家。 散文和一切文学样式一样,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灵世界的。芬兰的勃兰克斯说“文学是灵魂的历史”。文学的魅力,是人格魅力的直呈。散文出于人品。其人之胸襟、主体之境界,决定散文的境界。即古人所云,所谓文者,言乎志者也,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非慷慨悲壮之人,不可为之。 散文既是理性的、现实的、世俗的行走,又是感性的理想化的审美追求与梦想。其间不乏有理性与感性、世俗与审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穿梭徘徊。胡适先生说的“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可视为散文的要义。既要说真话、说新话、说惊世骇俗的话,还要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禅机妙语。 散文的诞生,就是作家与生命相遇,与风景相遇,与世界相遇的种种情感和感悟。有灵魂的孕育、诗学的浸染和哲学的潜流。徜徉其问,荡气回肠,如闻天籁,如饮仙醪。 本丛书暂辑十五位作家散文作品,每人一集。我的这些经年老友。系当今文坛执牛耳之宿将,文采昭昭,星光熠熠。他们的禀赋、气质、风格各不相同,但皆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本人性,状风物,衔华而佩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从历史经验到生命体验,却深深打上了中国式文人思考的印记——高洁超迈。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从容淡定,举重若轻。 读他们的散文,你会发现,其文或将被遗忘的历史、生活的细节,重新挖掘出来,昭告天下;或在历史文化、乡土亲情中游走,具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和人文关怀,还有文化担当;或热爱生命、认真生活。让读者分享感动和疼痛;或直面人生。针砭世事,体察命运的光彩与沉重……篇篇如剂剂良药。调理世道人心;句句如利刀,解剖拷问自身的灵魂。心美则晌美,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读之,乐于钟鼓琴瑟,暖于布帛。 这些大家的散文,是血肉之躯与多彩现实对撞出的闪光,是人性与天理对撞出的大欢喜、大哀凉与哲思,是寂寞灵魂发出的诗意畅想和冰肌雪肠的自省。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它们是人文精神和精粹语言形式酿成的玉液琼浆。这里有时代之光与民族之魂;有英雄的主题与审美的个性;有灵魂的坚守与天堂的玫瑰;有土地的悲歌与人生的写意。高标逸韵,定将——垂范丹青。 “皓首更觉知识浅,老来正是读书时”,编辑了一辈子的小说,退休后却偏偏爱读散文,举凡大家佳作,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欣然而忘食。“温暖之后”,遂给几家出版社主编过这些大家的美文,以期与读者共飨,反响不俗。 今又应中国文史出版社之邀,再次编老友的美文新作,仍得到老友的拨冗赐稿、鼎力相助,不胜感谢。对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本套丛书的远见卓识,以及为传统文化传承续上这捧柴薪的道义,也深表敬意。 才疏学浅,编辑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望作家与读者见谅。对序中的离题谬误之论,方家晒之可也。 壬辰年立春于北京抱独斋 (主编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杂志副主编)

内容概要

《贫穷与富有的距离》收录了由当代著名作家柯云路创作的散文作品。
《贫穷与富有的距离》收录了《走出心灵的地狱》、《工作是最好的养生》、《瘦身男女》、《像妈妈一样爱自己》、《自卑不是坏东西》、《不当欲望的奴隶》、《幸福处方》、《“低碳”爱情》、《人格与命运》、《丈夫角色崩溃症》、《幸福谜底》、《富人也有相亲难》、《当
“50后”婆婆遭遇“80后”儿媳》、《“80后”婚姻的人格缺陷》、《风险职业》等作品。

作者简介

柯云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新星》、《夜与昼》、《龙年档案》、《芙蓉国》等均引起轰动。
他广泛涉猎多学科,将哲学、心理学、文学融会一体,因此作品在各个阶层拥有广大读者。他的人类学专著《人类时间》别具一格,《超级圈套》曾在商界风靡一时,《童话人格》则在当代年轻人中引起热烈反响。
特别是他的关于现代人成长的一系列方法论著作,如《情商启蒙》、《人是宇宙的精灵》、《中国孩子成功法》、《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天才》、《未来强者之路》、《现代青年成功素质训练教程》等,都曾引起热潮。

书籍目录

序:在尘埃与云朵之间,温暖众生
辑一
 少年主编
 为农民针灸
 过年
 中秋豆腐
 与狼共舞
 我和二妮
 火车趣事
 我的第一篇小说
 登高一望的好风景
 大黄
 意外的汇款单
 摘苹果
 我的第一篇作文
 我的第一份工作
 母亲的端午
 清明扫墓
 我所认识的秦兆阳
 怀念编辑家章仲锷
辑二
 动不动手术由谁决定?
 网络的少年时代
 一个小三阳女孩的故事
 “蚁族”之痛
 贫困的尊严
 “被主流”的网络流行语
 当爱心遭遇“倒钩”
 网络发言人
 “疯狂”的维权之路
 “被主动”的表彰
 大灾之后的思考
 生命的重建
 网络让救援者也得到救援
 怎样拉动内需?
 网络民意走向成年
 意外伤害
 村民为何集体下跪?
 人肉搜索利与弊
 米尔格伦的实验
 过年该怎样放鞭炮?
 等待救援的英雄
 乙肝歧视源于无知
 杰克和妮可
 又到鞭炮燃放时
辑三
 生死之间
 假蛋
 城市困境
 习惯“盗版”
 两个小保安
 过分解读的人名
 闲话冬至
 “单身”明星
 中奖
 挣钱为什么?
 风马牛相及
 改变命运的网帖
 学历之痛
 《梅花新易》序
辑四
 早逝的巨星
 儿子是怎样一座山?
 戒除网瘾从父母开始
 别人家的孩子
 儿童节的最好礼物
 幼儿贿赂
 爱踢球的孩子
 帮孩子度过青春期
 八十六岁的快乐晚年
 另类“养老”
 人到老年
 “儿嫌母丑”谁之过?
辑五
 不惑之年
 人生陷阱
 贫穷与富有的距离
 大爱健身法
 生命的道理
 健康的电子礼物
 睡不睡还是由你定
 告别焦虑的十条锦囊妙计
 我的读书新主张
 走出心灵的地狱
 工作是最好的养生
 瘦身男女
 像妈妈一样爱自己
 自卑不是坏东西
 《论语》的读法
 工作与信仰发生矛盾怎么办?
 不当欲望的奴隶
辑六
 幸福处方
 “低碳”爱情
 人格与命运
 丈夫角色崩溃症
 幸福谜底
 富人也有相亲难
 当“50后”婆婆遭遇“80后”儿媳
 “80后”婚姻的人格缺陷
 风险职业
 爱情博弈
 女友日记
 逼婚与出家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初中毕业后,我如愿考入北京101中。担任高一语文课的女老师姓吴,中年,相貌有些特别。用那时学生们的评价,就是有点“洋气”。还记得第一次上作文课,我低头在课桌上认真地写着,忽然发现身后立着的吴老师,她显然已经不动声色地看了好一会儿。我有点不自在,又有一点得意,因为从小学起,我的作文就受到老师赏识,并且常常会被张挂在教室的墙上成为范文。几天后,吴老师把我叫到语文教研室,问我是不是很喜欢作文。吴老师说:学校有一份学生办的刊物,叫“圆明园文艺”,现在需要更新人手,你愿意不愿意参加?我一时没有准备。停了一会儿,吴老师又说:编辑部的工作量比较大,如果你愿意干,还要做好准备,把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安排好。这里要说明的是,之所以叫“圆明园文艺”,是因为101中就建在圆明园旧址。不久,我成了《圆明园文艺》的副主编,一年后的高二,又成为主编。《圆明园文艺》是个橱窗式刊物,三个很大的玻璃窗,贴满学生们的作品。每两周出一期,面向全校学生征稿。稿件形式自由多样,诗歌、散文、小说、杂谈均可。各班的语文课代表就是刊物的通讯员。我们定期开会,与那些正式出版的刊物一样,征集来的稿件也要一一由编辑部审阅,讨论后再决定哪些稿子可以采用。决定采用的稿件还要挑出几篇放在重点位置推出。这样,当所有的稿件都定正来之后,编辑部将买来的漂亮稿纸分发至稿源所在班的语文课代表,由他安排本班书法最好的同学用钢笔字誊写出来,并请有绘画特长的同学配以精美的刊头、刊花。这样,新的刊物出来,既是美文的比赛,还是书法和艺术的展示。当主编是我学生时代一段经历。之前写作文,一般只会考虑自己怎样写好,但作为主编,编稿子的过程则训练了另一种眼光。在挑选和欣赏那些优秀稿件时,我常常会想,这篇稿子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会吸引人?同样题目如果让我来写,我会采用怎样不同的角度?这样,边编稿子边学习,我的写作能力也在提高。那时,每当新一期《圆明园文艺》出刊时,学校的广播站会用高音喇叭在课间多次向全校广播。在午饭和晚饭前后,玻璃橱窗前会密密麻麻地围满了学生,写作者都是相互认识的人,人们边看边议论,气氛好不热闹。我常常会和编辑部的其他同学远远站在一边,得到的满足大概与今天的正式刊物畅销时的编辑们心情相仿。还未等到高三毕业, “文革”爆发。吴老师因为是1 957年的“右派”,成为学校最早一批被揪出来的“牛鬼蛇神”。她屡次被批斗,被罚干最脏最苦的活儿,被剃阴阳头,受尽污辱。性格刚烈的她选择了在学校宿舍里上吊自杀。那时《圆明园文艺》早已停刊,并被批为“毒草丛”,我也因此成了“修正主义苗子”挨了几张大字报。这在今天看来算不上事情的事情却对当年的一个中学生有一点压力。当吴老师的遗体被盖上床单从宿舍里抬出时,我远远地看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感受。成为作家之后,关于“文革”我写了《芙蓉国》、《蒙昧》、《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等五部长篇小说。那是我对这段重要历史的反思与记忆。而当年那个单纯的理想青年对“文革”的理性思考和怀疑,其发轫点之一,或许和吴老师的不幸遭遇有关。我是在城市长大的,真正接触穷苦百姓,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知青的那段生活。我插队的地方在山西绛县,县城周围是半山区,布满大大小小的村落。那时的农民整天在地里刨食,但温饱仍然成为需要奋斗的目标。 这样的生活条件,病了,只有挺着,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买几颗镇痛片,实在难受了,吃一两颗压一压。于是,我和队里的几位知青决定自学针灸,这在当时是几乎用不着投资的技能。只需买一盒针灸针、几包药棉就可以了。我们还专程到北京找医生学习,回村后就开始演练起来。先在自己身上练,进针的技术“高”了一点,就在同伴身上练。等到“酸胀痛麻”的感觉都找到以后,开始大着胆子给村民治病。几针扎下去,普通的头痛脑热关节病还真治好了一些。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我们的针灸渐渐有了些名声。我那时正在为村里的养猪场试验“糖化饲料”,独自住在村外的一个小房子里。邻村有个聋哑小伙儿,父母长年生病,底下还有没长大的弟弟妹妹等着吃喝,家里就他一个全劳力。听说针灸能治病,一天夜里找到我的住处,希望我为他治病。我那时胆子再大,也不敢冒这样的险,所以很坚决地拒绝了。小伙子并不泄气,每天收工吃过夜饭,会走十多里山路到我的小房子里,后来索性背来铺盖,晚上和我睡一个土炕。我动了心,把那时能找到的中医书和针灸书翻了个遍,还在自己身上扎针寻找经络感觉。也实在不忍心再拒绝他。遂决心试着为他治病。开始还真有点效果,听力有了提高。在他的耳边击掌、大声喊叫,竟然有了反应。于是我们都兴奋起来。这样扎了一阵,他的进步更为明显,离开七八步十多步远的距离击掌,他也能听到。但时间长了,效果开始减弱,以至于不再进步。以我那时的“医术”,是不可能将他的病治好的,看他早早晚晚的赶路太辛苦,就劝他不要再来。小伙子很执拗,照旧每天披星戴月地赶来,那时报上常有针灸治病的消息,他不知从哪里找到这些报纸,剪成巴掌大的小块放在身上,拿来给我打气。我于是专门回村,让其余会针灸的知青拿我做试验。书上说,后颈的哑门穴对治聋哑有效果,但又被称为“死穴”,万一进针不慎或进针过深会出人命。以我现在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对身体的珍爱,大概不会轻易做这种试验的。但那时竟然也做了。眼一闭,同伴的针就扎下去了,然后一点点进深,直到悚然一下如触电般贯彻全身才停止。我并没有治好小伙子的聋哑,只是稍许改善了他的听力,但我们由此成了朋友。他常会抽空看我并带来“礼物”。以他家的穷困,他能够带给我的只是几颗刚从树上摘下的红枣之类。他每次都坚持看着我把他的“礼物”吃下去,那一脸的憨笑与满足是我至今看到的最善良的表情。小伙子穷,而且残疾。直到我离开,他仍然很穷。但他从不抱怨。他渴望健康,渴望生活得好一些。他也争取,不放弃努力;但对命运,他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态度。我离开插队的村庄已经三十多年,那些岁月常常出现在梦中。对这些穷苦人生的亲近和了解,成就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每当我面对困境时想起这些人的人生与挣扎,就会觉得自己的各种所谓痛苦很有些“奢侈”。

后记

这几年写长篇少了,写了些短文。 已出过两本杂文集《谁的灵魂更可悲》《让生命没有遗憾》,这是第三本。其中“往事如烟”一组文章,是对亲历往事的回忆。 我是决计不写自传的,一个作家,最好的做法是隐在自己的作品之后。但偶尔写几篇短文,感念生活中遇到的人或事或许还可以,也应该。 我一向是勤于写作的,从来不警告自己别偷懒,倒是常告诫自己别贪多。每到出书时,也是尽可能把可有可无的文字去掉。 希望这本书能带给读者会心的笑意。 柯云路 2011年秋于北京


编辑推荐

《贫穷与富有的距离》编辑推荐:本丛书暂辑十五位作家散文作品,每人一集。他们系当今文坛执牛耳之宿将,文采昭昭,星光熠熠。他们的禀赋、气质、风格各不相同,但皆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本人性,状风物。衔华而佩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贫穷与富有的距离 PDF格式下载



喜欢,书好看,满意.


网上购书挺方便,挺好。


看了书后能正确的思考是值得的。


封面能干净一些,就更好了!


好书!看看书,找找差距!


书收到了,在这里买了好多书 很方便


代买的,我没看,应该不错吧。


柯老师的书那自然是每本必买。


内容是一篇篇的散文,写得还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