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有情世间

蒋子龙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

蒋子龙  

页数:

255  

字数:

200000  

前言

  当下,文学的确有些萧索与寂寥,但并不荒芜。有些领域如散文,甚或还很蓬勃热闹。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散文得道,悄然兴旺,凭的正是那份见性情的真,和既能影响读者的心性,又可化作者心性的盎然韵致。对缺乏宗教,长期找不到普世价值观的读者。沉浸浓郁的散文,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诚如贤者歌日:散文的世界,就是如花的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温暖众生。  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即便从先秦算起,也有三千年历史。其间散文大家迭出。各领风骚,名篇流传,光焰万丈。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言宏,志远则言永,或持象牙板,吟晓风残月,或抱铜琵琶。唱大江东去。这一文体不断走向成熟,走向多元,滋养了中国文学,滋养了一代代作家。  散文和一切文学样式一样,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灵世界的。芬兰的勃兰克斯说“文学是灵魂的历史”。文学的魅力,是人格魅力的直呈。散文出于人品。其人之胸襟、主体之境界,决定散文的境界。即古人所云,所谓文者,言乎志者也,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非慷慨悲壮之人,不可为之。  散文既是理性的、现实的、世俗的行走,又是感性的理想化的审美追求与梦想。其间不乏有理性与感性、世俗与审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穿梭徘徊。胡适先生说的“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可视为散文的要义。既要说真话、说新话、说惊世骇俗的话,还要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禅机妙语。  散文的诞生,就是作家与生命相遇,与风景相遇,与世界相遇的种种情感和感悟。有灵魂的孕育、诗学的浸染和哲学的潜流。徜徉其问,荡气回肠,如闻天籁,如饮仙醪。  本丛书暂辑十五位作家散文作品,每人一集。我的这些经年老友。系当今文坛执牛耳之宿将,文采昭昭,星光熠熠。他们的禀赋、气质、风格各不相同,但皆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本人性,状风物,衔华而佩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从历史经验到生命体验,却深深打上了中国式文人思考的印记——高洁超迈。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从容淡定,举重若轻。 读他们的散文,你会发现,其文或将被遗忘的历史、生活的细节,重新挖掘出来,昭告天下;或在历史文化、乡土亲情中游走,具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和人文关怀,还有文化担当;或热爱生命、认真生活。让读者分享感动和疼痛;或直面人生。针砭世事,体察命运的光彩与沉重……篇篇如剂剂良药。调理世道人心;句句如利刀,解剖拷问自身的灵魂。心美则晌美,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读之,乐于钟鼓琴瑟,暖于布帛。  这些大家的散文,是血肉之躯与多彩现实对撞出的闪光,是人性与天理对撞出的大欢喜、大哀凉与哲思,是寂寞灵魂发出的诗意畅想和冰肌雪肠的自省。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它们是人文精神和精粹语言形式酿成的玉液琼浆。这里有时代之光与民族之魂;有英雄的主题与审美的个性;有灵魂的坚守与天堂的玫瑰;有土地的悲歌与人生的写意。高标逸韵,定将——垂范丹青。  “皓首更觉知识浅,老来正是读书时”,编辑了一辈子的小说,退休后却偏偏爱读散文,举凡大家佳作,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欣然而忘食。“温暖之后”,遂给几家出版社主编过这些大家的美文,以期与读者共飨,反响不俗。  今又应中国文史出版社之邀,再次编老友的美文新作,仍得到老友的拨冗赐稿、鼎力相助,不胜感谢。对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本套丛书的远见卓识,以及为传统文化传承续上这捧柴薪的道义,也深表敬意。  才疏学浅,编辑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望作家与读者见谅。对序中的离题谬误之论,方家晒之可也。  壬辰年立春于北京抱独斋

内容概要

这本《有情世间》收录了由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天津作协主席蒋子龙创作的散文作品。
《有情世间》收录了《扬州借景》、《小站大历史》、《新“贤妻”
标准》、《能骑车就不老》、《“光头”辨》、《编辑何以为“大”》、《医德与医寿》、《现代“电人”》、《“精品”和经典》、《关于“帝国”的构想》、《关于“乔厂长”……》、《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心”》、《过年是一句格言》、《信息时代的数字游戏》、《也谈“呼噜委员”
》、《城市里的铁刺儿》等作品。

作者简介

蒋子龙
1941年生于河北沧州。1960年中技校毕业,同年应征入伍并考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1965年复员后重回天津市重型机器厂,当过厂长秘书、生产工段长、车间主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6年以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引起强烈社会反响。1979年以《乔厂长上任记》再次轰动社会,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次年又以《一个工厂的秘书日记》再获此奖:1982年的《拜年》,又一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同时.以1980年的《开拓者》、1981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1984年的《燕赵悲歌》,共获得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著有长篇小说《蛇神》、《子午流注》、《人气》、《空洞》,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共八十余种。1996年出版了八卷本的《蒋子龙文集》。
此外还获得过天津鲁迅文艺大奖.当代、十月、芙蓉、中篇小说选刊及特区文学等多种奖励。

书籍目录

序:在尘埃与云朵之间,温暖众生
辑一
关羽,真神!
红豆树下
生死传奇
巨人动手的能力
执著一生的激情
毛乌素之魂
大干部的“大”
什么人死后会成神?
国凯师兄
记忆里的光
永远忘不了的一个除夕夜
结婚就是为了“过日子”
雪后“吃春”
黑色温暖
悲情与自豪
驾驶的快感
酒后吐真言
敬惜字纸
“托尔斯泰灯”
红旗与渠
锄经园
邯郸一梦
俄罗斯的大和小
泪厅
生动而温暖的墓地
莫斯科的“假牙”
冬枣大热之后
车轮上的共和国
长江北上接京津
红滩奇观
横琴变奏
神秘的武隆
杨柳青的色彩
留耕堂
文化以厚道为心
伊犁短章
银杏谷
文化须登高
厦门之“门”
扬州借景
小站大历史
新“贤妻”标准
能骑车就不老
“光头”辨
辑二
编辑何以为“大”
医德与医寿
现代“电人”
“精品”和经典
关于“帝国”的构想
关于“乔厂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心”
过年是一句格言
信息时代的数字游戏
也谈“呼噜委员”
城市里的铁刺儿
文人何以称“穷酸”?
2010年的金句
2009的花边
2008年的说道
猪年什锦
评2006流行语
2005年的语录
边看边说

章节摘录

  名重一时并引得文徵明、郑成功、顾炎武、袁枚、曹寅、翁同稣、章太炎等历代众多名流显贵前来瞻拜的“红豆山庄”,如今只剩下一棵红豆树了。大树四周高墙维护,墙门紧锁。近五百年来,山庄毁了建,建了毁,然而这棵红豆树,却始终森然挺立,繁阴浓重。  谁说“相思”最脆弱、最绵软、最不可靠?一棵树撑起了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因一棵树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古代才子佳人向往的一块圣土……给人以无限怀想和遐思。只要有红豆树在,山庄的名就在、魂就在。至于楼堂瓦舍、横街竖巷,迟早还会在红豆树下铺展开来。红豆山庄从建立的那天起,似乎就秉负了主人的性格和修为,红豆树要撑起的还不只是一个村庄。而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文化。  宋末元初,以“古今多少兴亡恨,都在声声晚寺钟”等佳句传世的顾细二。为杭州、上虞一带的名士,向与书画大家赵孟頫交厚。忽必烈入主中原,赵官拜翰林学士,遂向元主推荐顾细二,欲招之入朝为官。顾却坚辞不受。携老小弃家远避,行于虞山左侧,见水土不错,便在补溪畔立户开庄。这才叫“自由”和“清高”,不高兴当官,便拉家带口拔腿就走,走到哪儿觉得风水不错就安顿下来,开荒种地,晨耕晚读,补溪岸边逐渐形成村落。  到明代嘉靖年间,顾家后人又从海南移来两株红豆树,红豆珍稀。人见人喜,于是便有了“红豆山庄”的名号。但真正成就了山庄巨大声名的,是奇冷的崇祯十三年(1640年)深冬,发生了一件奇事:“艳过六朝,情深班蔡”的奇女子柳如是,一身男装打扮,青布束发。蓝缎儒巾,突然造访虞山,叩响了钱谦益家冷寂多时的门环。一个有故事的人的到来,让红豆山庄也有了故事。而故事就是魅力。她一下子给红豆树注入了灵气,成为天下有情人爱恋的象征物,并见证了一段传奇姻缘。  在官场屡屡失意并已丧偶的钱谦益,正心神寂寥、满腹悒郁。柳如是从天而降,令其大喜过望,感动莫名,遂邀柳在自己的“半野堂”住上一段时间,柳欣然应允。他们一同踏雪赏梅、寒舟垂钓,相处和谐,心神大畅。为答谢柳如是相慰之情,钱谦益亲自督工,仅以十天工夫便在红豆山庄为柳如是特建一楼,依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钱谦益将小楼命名“我闻室”,以应合“如是”的名字。柳深为感动,她历尽坎坷。成名后虽结交过诸多风流才子,常有千万人捧着,但多是逢场作戏,难托终身。倒是这位花甲老者,知疼着热,有情有趣,反能相知相感,给她一种长久以来便渴望的安适与恬静。敢作敢为的柳如是几次露出以身相托之意,而钱谦益一遇到这种场面总是先感激动容,随后却匆匆将话题避开。或是他心存顾虑。两人年龄悬殊,自己整整大了柳如是三十六岁。且为罪臣,前程无望,岂不牵累了这位风华绝代的才女!或许这正是钱的高明之处,欲擒先纵。但面对美人的一片痴情,男子的矜拒又能维持多久?何况在他心里一刻也舍不下她。俗云: “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纸”。拖到来年夏天,钱谦益决定要将柳如是娶进家门。  一旦真要办大事了,钱谦益就想哄得娇妻高兴,将婚礼办得别致而张扬。他租了一只富丽堂皇的芙蓉舫。在舫中摆下酒宴,邀来十几位好友,随舫划人虞山脚下的松江之中,在碧波之上,在箫管鼓乐声中,两人一个高冠博带,一个凤冠霞帔,双双拜了天地,喝了交杯酒。这场婚礼引人艳羡,甚至在士大夫中招来物议: “亵朝廷之名器,伤士人大夫之体统。”钱谦益能有这份勇气,也恰恰证实了他对柳如是的珍视和真情。可惜,红豆香风留美人,却不一定留得住男人的野心。或因怀才不遇,心有不甘;或越是仕途坎坷,钱谦益越是觉得当官还没有当够。官瘾如毒瘾,当他费尽心机甚至不惜借助柳如是的关系谋到一个官位时,旋即明亡,作为明臣他们想以死殉国。来到两相识的西湖,决定投水以洗辱全节。到真要付诸行动时,钱谦益借口水凉退怯了。“烈女怕缠郎”,何况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缠郎,永远都有他的道理。任柳如是再刚烈,既为人妇,就得遵妇道,随夫意,只好再退一步,劝诫丈夫隐居世外,不事清廷,也算对得起故朝了。钱谦益慨然允诺,但没过多久借口头皮发痒剃光额发,留起清人的辫子,公开降清并在清廷谋得一个闲差。但他确是命蹇事乖,很快又因一门生犯案被逮,锒铛北上,押往刑部大牢。柳如是扶病随行,上书陈情,请托斡旋,誓愿代死或从死……柳氏的义行不仅最终把他搭救出来,还冲淡了世人们对他降清的诟病。至此钱谦益在官场旋进旋退,三起三落。不免怀念红豆山庄。  山庄照旧接纳了他们,红豆树宽慰了他们。但,原先并株的两棵红豆树。却只剩下了一株。世道变了,人也变了,怎么能要树不变呢?相思树、相思树,成日在一起还用相思吗?不相思,相思树还能有活力吗?令人讶异的是,在留下来的这株高大的红豆树旁。又长出一棵朴树,与红豆相依相靠、相扶相助,蔚成奇观。由此钱谦益和柳如是过了十年安定的日子,他们还有了个女儿,可谓锦上添花。1661年5月,正当钱谦益八十岁生日,12年未开花的红豆树,一夜间含苞吐蕊、异香浓郁,二人大喜,相拥而泣。到9月,霜降叶落,柳如是遣人在树下细细搜寻,终于收获了一枚晶莹饱满的红豆。山庄沸腾……世上恐怕也只有红豆,开花结果才会如此轰轰烈烈。见到它开花已属不易,能得到它的果实就更难。确是“红豆生南国,秋声传一籽”。  在460年里,这棵红豆树只开花23次。距今天最近的一次开花是1932年。或许是因为现代人已经不会相思了,现代人讲究“闪婚”、“一步到位”,无须相思,不知相思为何物,更用不着一波三折、好事多磨,“空见相思树,不见相思人”,红豆树还为谁开花结果呢?幸好,在柳如是捡到红豆300年后,陈寅恪意外地也得到了一枚红豆山庄的红豆。这枚红豆向他传导了什么信息,致使老先生受到电光石火般的启发和感动,“不顾年老体衰、指僵目盲,穷十年心血”。完成了皇皇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30多年后,上海一位蒋家才女丽萍,再写《柳如是传》。后人只要谈到柳如是或钱谦益,就绕不开这株红豆树。于是,在红豆山庄俨然形成了一派“红豆文化”,那棵红豆树也成为爱情的吉祥物。或许当人们重新学会相思、珍惜相思的时候,就会发生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到那时红豆树还会开花结果的吧?  一个晴朗的早晨。阳光透窗。98岁的国学大家文怀沙先生,其声其韵也像阳光一样舒展而健朗,通过电话正向我讲述一个沉重的话题:时间无头无尾,空间无边无际。人的一生所占据的时空极其有限,我们不知道的领域却是无限,对“无限”我们理应“敬畏”。生,来自偶然;死。却是必然。偶然有限,必然无限…… 把他的句子竖排,就是一首诗。 我听着听着,心里泛起一股温暖,对这个生死的话题不再感到沉重,只觉得优美、深邃。这是一段当世的佳话,百年的传奇。文公口吐莲花,滔滔而出的也确是一首长诗,是写给他91岁高龄的“少年老友、老年小友”的林北丽先生。  林先生重病在床,自知来日无多。但病痛折磨,生不如死,便向文公索要悼诗,以求解除病痛,安然西去。八十多年前,作为小姑娘的林北丽,曾在西湖边不慎落水,少年文怀沙冒死救她出水。那是“救生”。救她不死。今日却要“救死”,救度她轻盈驾鹤,死而无痛。  知生知死,死生大矣。刘禹锡说“救生最大”。今日文怀沙公。救死亦不凡!  能否救得,还需把话题拉开,交代一下他们的生死之缘。  1907年。国贼猖獗,局势险恶,“鉴湖女侠”秋瑾托付盟姐徐自华:倘有不测,希望能埋骨西泠。不想一语成谶,女侠就义后,徐自华多经周折。才按烈士遗愿将墓造好。并在苏、白两堤问,傍秋墓为秋侠建祠,取名“秋社”。1919年,年方9岁的文怀沙。随母亲来到杭州,拜母亲的好友徐自华为师,在“秋社”里学习经史子集、吟诗作赋。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有情世间 PDF格式下载



很好的一本书,感动了我!


书是好书,就是封面不太清洁!


8月有幸采访蒋老本人,后一偶然机会购入此书。个人偏爱古典和现代文学,对当代不甚喜欢,书送来时又比较脏,故一直未翻阅。 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书自是不便评说。然而,蒋老的个性脾气的确让人赞赏,对民间文化的热情和执着更是让人钦佩!他骨子里始终有一股气,对生活始终有一份情,对人间始终有一种爱,这书名取得十分不错,内容的话,未阅不敢妄言,看后再说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