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学发展观研究

李兴山//梁言顺 中央党校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中央党校  

作者:

李兴山//梁言顺  

页数:

447  

字数:

490000  

内容概要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地回答了我国在新形势、新阶段应当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正如中共十七大报告所阐述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书籍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篇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实践背景和理论依据
第一章 国外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的演变
第一节 传统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国外发展观理论的演变
第二章 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节 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节 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从我国实际出发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发展中的集中体现
第一节 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发展内涵和意义的科学回答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发展目的和动力的科学回答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发展方式和要求的科学回答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我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篇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实质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第一节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节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
第三节 正确处理好涉及我国发展全局的各种重大关系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实践依据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第四节 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一节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第二节 努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环节各方面的协调关系
第三节 坚持走可持续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节 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 统筹兼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三节 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基本要求
第三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第九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第一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
第二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四项基本原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的政治方向
第四节 改革开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源泉
第十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保证
第一节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第二节 目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加强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十一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证
第一节 加快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二节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节 全面推进其他各领域的体制改革
第十二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保证
第一节 党是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核心
第二节 提高领导班子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第三节 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第四篇 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
第十三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第一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和思路
第三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第十四章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节 生态文明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传统工业化道路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实现途径
第十五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一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十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是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三节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要做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时并举
第十七章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一节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第二节 推进社会建设必须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第三节 全面协调推进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
第十八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第一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依据
第二节 实施区域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
第三节 优化国土开发完善区域政策
第十九章 统筹人与自然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二节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前一项紧迫性任务
第三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径选择
第二十章 统筹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一节 统筹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三节 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后记

章节摘录

其四,在平衡发展和非平衡发展的关系上各执一端的观点。英国发展理论家罗森斯坦一罗丹、纳克斯主张平衡增长,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各个部门必须同时发展,才能使所有部门得到一致的发展。而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则另执一端,主张非平衡发展,他认为,发展就是由经济中的一些主导部门的成长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由一个行业的成长带动另一个行业的成长,发展就是一连串的不平衡。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认为,旧的发展观把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看作是均质的、平衡的,这是拉格郎日、拉普拉斯力学所形成的机械论世界观的反映;而把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看作是异质的、不平衡的,这是现代科学所形成的世界观的反映。西方发展理论在平衡与非平衡问题上争执不休,把平衡与不平衡看作是非此即彼、绝对对立的两极,否认平衡与不平衡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看不到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不断转化,这本身就带有极大的形而上学色彩。尽管以上这些西方发展理论的观点有我们可以借鉴和吸取之处,但其共同之点都存在着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和排斥。而且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像罗斯托等西方发展学者研究发展问题的出发点,正像他为自己的《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所起的副标题——非共产党宣言,所表明的那样,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说,发展观问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激烈斗争的领域,唯心史观、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发展观领域中的影响是一个客观存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成败。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也是因为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宝贵经验和借鉴国外发展观研究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等内涵的阐述。

后记

《科学发展观研究》是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决定编写的重点教材,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各教研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课题组集体研究和编写的。《科学发展观研究》由李兴山、梁言顺主编,参加编写的有(以篇章顺序为序):李兴山(绪论)、梁言顺(第一章)、曹新(第二章)、庞元正(第三章)、叶庆丰(第四章)、冯鹏志(第五、第七章)、杨信礼(第六章)、董振华(第八章)、曹普(第九、第十一章)、吴忠民(第十章)、冯秋婷(第十二章)、韩保江(第十三章)、李继文(第十四章)、段培军(第十五章)、曾业松(第十六章)、青连斌(第十七章)、杨秋宝(第十八章)、赵建军(第十九章)、陈江生(第二十章)。此外,徐越、马颖慧等同志在《科学发展观研究》编写过程中作了大量的联络工作。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同志为《科学发展观研究》作序;中共中央党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和教材咨询委员会对本教材进行了审阅和审定,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科学发展观研究》在编写中参考和吸取了许多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辑推荐

《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教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科学发展观研究 PDF格式下载



这个是给爷爷买的,爷爷指定要看这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