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2卷)

张曙光,邓正来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7-1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作者:

张曙光,邓正来  

页数:

232  

字数:

382000  

内容概要

本期“主题研讨”刊发了两篇讨论金融问题的文章。孙立坚博士的文章把金融体系对资源配置机制的分析,从一般的静态市场机制推进到动态的市场传导机制,通过对市场主导和银行主导两种金融体系在流动性、价格发现、风险分散、信息生产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功能和微观传导机制的比较,指出金融体系的建设不应当追求“完美”,而应当追求“合理”,才能保持金融体系的效率,达到既使企业为社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又使消费者从中获得最大的享受的理想状态。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市场传导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其作用结果可能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必须注意防止和避免合成谬误,关键不在于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而在于创造一个环境,以利于中介或市场为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殷剑锋的文章把不对称信息引入增长模型,说明了当事人的异质性将会导致逆向选择和“不对称信息陷阱”,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进而揭示了通过信贷配给等方式,金融体系可以甄别异质当事人,跨越“不对称信息陷阱”,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据此得出结论,分散、竞争性的银行产业结构不利于信贷配给的实施,而相对集中的银行结构优于相对分散的结构。 在“学术专论”及相关栏目中刊发的几篇文章,很值得一读。朱晓阳的论文采用“延伸个案”方法,讨论了云南一个村庄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说明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如何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再定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形成个人和集体行动的“条件信息”以及村落共同体的“集体记忆”,进而影响村落发展和社区秩序建设的“现实”,包括90年代的村民选举和村民自治。王小章的论文比较分析了齐美尔和韦伯关于现代性自我实践的思想,既揭示了他们否定先知而又扮演先知的内在紧张,同时又说明了他们各自的限度,齐美尔认为自我实践是一场生命自己超越自己、自己对抗自己的无休无止的战斗,只有保持一定程度的肤浅,才能使生命维持下去。韦伯提出了禁欲主义的人格和自我实践,但现代社会已经消解了早期清教徒禁欲主义赖以为基的价值合理性。监督是组织中的普遍现象,监督决策是重要的组织决策,汪淼军的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讨论了合谋对监督决策和组织设计的影响,证明了合谋、信息性质以及监督技术特性是影响监督决策和组织设计的基本方面。许章润的文章评介了梁漱溟的宪法和宪政思想,不仅具有很大的学术思想价值,而且对于推动中国的民主宪政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几十年来,产权理论发展很快,创新不断,文献浩瀚,菲吕博顿和平乔维奇1972年以及德阿莱西1980年的综述,当称经典,但无法涵盖其后的进一步发展。本期“文献综述”栏中发表了徐光东和时红秀的文章,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做了一个新的综述。 本期发表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人民大学11位博士生的评论文章,对《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已经出版的四期进行了广泛的评论,有肯定,有批评,有鼓励,在学术和思想、理论和实践、现实关怀和知识脉络、知识分子和知识生产、办刊宗旨和栏目设置、评审方式和文章选择等方面,都有很多精辟的分析和闪光的思想,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了中国的学术事业。

书籍目录

主题研讨 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 逆向选择、信贷配给与经济增长 学术专论 “延伸个案”与一个农民社区的变迁 现代性自我是如何可能的 : 齐美尔与韦伯的比较 组织性个人主义 : 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福利文化与理论框架 共有资源开发的产权缔约分析——温州楠溪江渔业资源承包的个案研究 监督、合谋和组织设计 专利保护宽度和累积创新竞赛中的信息披露 知识与增长 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 制宪政 : 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四 文献综述 产权理论:一个思想史上的综述 学术书评 社会权力与权力的制约条件——解读罗素的《权力论——新社会分析》 对《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的评论 刊物?精神及其他 从学术与思想的关系角度审视《中国社会科学评论》 为了中国学术的精神——评《中国社会科学评论》 知识生产与学术刊物——读《中国社会科学评论》 在开阔与狭隘之间——对《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的风格和内容选择的一点观感 为了学术 : 立言三原则与学术刊物宗旨——读《中国社会科学评论》有感 断想、三则——兼与《中国社会科学评论》 从学术性书评栏目看《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之缺失 在现实关怀与知识脉络之间 开辟和占领中国学术的高端市场——兼评《中国社会科学评论》 一项未竟的学术事业——对《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的评论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2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