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弦动乐悬

孔义龙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孔义龙  

页数:

334  

前言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是孔义龙的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中国音乐史学会在青岛大学举行第九届年会和第四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活动,《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荣获博士生组的第一名“杰出论文奖”。这使我感到十分“意外”!  令我意外的,不是这篇论文的理论水平或学术价值。  在当今各种“比赛”、“评奖”活动充斥媒体的时候,谁都知道,真正有水平的选手未必都能获奖。而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的中国音乐史学会,一个名副其实远离媒体尘嚣的“清水衙门”,一帮学人“书呆子”一心一意为弘扬学术来举办评选活动。组织者既无名利报酬,获奖者亦无奖金和荧屏风光。然而活动竟还是有声有色:参评者踊跃报名投稿,组织者和评委们一丝不苟。作为孔义龙的博士生导师,我在感情上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名落孙山;但我又是中国音乐史学会的会长,这次评选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更希望把活动搞好。所以又很“怕”自己的学生获奖,带来瓜田李下之嫌。后者的这种“私心”,始终在我心里占有主导地位。甚至觉得正因为我这个会长之职,反使他们处于不利的地位。评选的结果出来了,《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获得了博士生组的最高奖项。确是意外了!  作为学会会长,我深感评委们的眼光和公心;作为孔义龙的导师,我深知这篇论文的价值所在。应该说,《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足以告慰我的恩师翔鹏先生之灵!

内容概要

编钟音列并非一个单一的音高排列问题,而是涉及取音、正侧鼓音位设置及其功能、调制、偏离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体。其中,音高的数理规律取决于为编钟取音的弦准,而乐音的实践规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古人对钟腔正、侧鼓部的认识与运用。  西周甬钟正鼓音列表现出3种形态,它们的音高关系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音越低,相邻两钟正鼓音间的音程越小;音越高,相邻两钟正鼓音间的音程越大,呈现出一种底小上大的趋势。这是一种与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谐音列的音程特点相反的等差数列形态。既然各组甬钟的音高和音程特点取决于弦长的等差数列,各组甬钟音列中底部音程的差异,表明3种底部音程的存在是与3种等差数列相对应的,即在不同的等份前提下产生了不同的音程系列。其中,弦长六等分制产生的是“小三度”的底部音程,弦长五等分制产生的是“大三度”的底部音程,弦长四等分制产生的是“纯四度”的底部音程,3种等分节点导致了3种四声音列的产生,根据节点获取的难度不同,产生6、7或8件组的甬钟音列,但8件是西周甬钟的极限。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数理关系能追溯到晚商的编铙,将编铙的正鼓音列与西周中期以来按弦上等分制取音法获得的各组编钟前3件的正鼓音列相对照可发现,“羽—宫—角”结构正好符合一弦六等分制取音的结果,“宫—角—羽”结构正好是按一弦五等分制取音的结果,而“角一羽—宫”则正好是一弦四等分制取音的结果。

作者简介

孔义龙,1968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992年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学系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多年来,关注中国音乐史学、中国音乐教育学、、传统音乐学的研究,先后于音乐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2005年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曾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学术论文评选博士组“杰出论文奖”。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校2006—2010年度“千百十工程”培养人才。2008年荣获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
  2006年12月完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钟上之乐一弦之律》。2006年9月成功申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岭南古代音乐研究》,现正在研究中。2006年11月作为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的成员,与广东省文化厅合作,共同主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广东卷》的普查与编纂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附英文)绪言 编钟音列研究综述 一、编钟音列研究的历时性描述 二、既往成果及其研究方法 三、 既往成果的价值及整体研究的意义第一章 西周编钟音列分析 第一节 甬钟音列的探索期与周人的数理意识 一、成编甬钟音列的音高与音程关系 二、底部音程的分歧与等分框架内的不同等份前提 第二节 甬钟音列的定型期及其设置规范 一、弦长六等分制取音法的确定 二、晋侯稣编钟音列的释读 三、调音在钟与取音在弦 第三节 早期编铸的音乐性能与音列设置的象征性 一、眉县杨家村编铸测音数据的三问题 二、形制限制与音列设置第二章 西周甬钟的数理渊源 第一节 四声定式及其渊源 一、四声定式 二、晚商编铙测音资料的整理 三、晚商编铙的音列分析及推测 四、三套编铙的特性及产生原因 五、南方制式与商铙数理的二重性 第二节 早期的感性选择对数理提炼的意义 一、早期的乐音选择与多声形态 二、早期多声与钟铙四声的差异及原因 三、四声八律第三章 钮钟的出现与正鼓音列的转制 第一节 春秋早期正鼓音列的两种形态 一、西周晚期甬钟音列设置规律在春秋早期的延续 二、正鼓音列设置的转制 三、一弦、五弦与五声 第二节 春秋中期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一、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二、郑国10件组编钟正鼓音列特点第四章 定式的突破与音列的接合 第一节 定式的突破 一、五声设置的延续 二、正鼓音列对变声的安排 第二节 与钮钟、甬钟相接合的编镩音列形态 一、4件与、10件的接合 二、8件与9件的接合 第三节 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取音轨迹与音系特点 一、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 二、正鼓音列的取音轨迹 三、正鼓音列的音系特点第五章 侧鼓音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侧鼓音的设置与五弦取音 一、侧鼓音位设置的多样与统一 二、五弦取音 第二节 数理的传承与发展 一、正、侧鼓音的音系特点 二、音阶的完善与旋宫的发展 第三节 关于音高偏离的分析 一、理论音高与音高偏离 二、音高偏离的分析 结论 从编钟音列现象看钟弦关系实质 一、四声音列与一弦等份节点 二、正鼓五声与五弦等份节点 三、正鼓变声与音列接合 四、侧鼓音位的有序设置与旋宫转调的逐步实现附录一 中国存见乐钟一览表附录二 古琴正调五弦各微分弦长比例及音分数附录三 论文图表索引附录四 论文图片索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编钟的研究可上溯到北宋时期。宋人的金石学已经涉及一些出土的古乐器,其中主要是钟磐之属,其研究主要局限于乐器的形制、铭文和年代等方面。北末后的青铜器著录和研究仍以铭文和文字训诂为重点。首先打破这一局面的是近代的王国维,其金文研究不再停留于单字训诂,而是注意把青铜铭文和历史结合起来,对商周历史作综合研究。之后郭沫若更是从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的角度对编钟做了深入研究,其著作《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是先秦历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他的研究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的目的均不在音乐艺术本身。真正以音乐艺术为目的的编钟研究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而且自一开始就与音列的分析联系在一起。  一、编钟间列研究的历时性描述  1.20世纪30年代的测量工作  “五四”以来,在文史界的启发和带动下,中国音乐史学家开始注意到音乐考古研究的重要性,这项研究工作的领路人就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刘复(半农)。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刘复介绍西洋科学技术并用之于国学研究,尤其是在中国古代乐律方面,与王光祈一道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于1930-1931年间,发起并主持了对故宫和天坛所藏清官古乐器的测音研究,可称得上是对钟乐音列的律制、音阶等属性作针对性的、有方法的测试与分析。他在故宫的测音研究历时一年有余,所测乐器单是编钟、编磐就达500多件。之后,他又赴河南、南京、上海等地进行音乐考古研究,其对象涉及钟磐乐、乐舞造像等多个方面,尤以钟磐乐研究最为突出。在测音方法上,他以音叉为定律标准器,以3张“审音小准”为测音工具,测音时先取其各音音高的弦长,换算成频率;再算出三准数据的平均数,进而换算成音分数,并将这些数据列表与国际通行的十二平均律、中国传统的三份损益律作比较,得出音列的音程关系相对准确,为清官钟磐乐音律混乱的事实提供了证据。可见,在刘复的编钟音律研究中已摆脱了种种陋习,他引进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诸如英国比较音乐学家埃利斯所创的音分法,从律制角度来解释钟磐乐的音列现象,实属音乐形态学研究的先驱。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得到了诸多作家的推崇: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中提出的编钟以一弦弦长的六分、五分、四分取音的规律,以及这一时期编钟出现的“羽宫角”音列背后的乐律学规律,由此推及文献中“钟尚羽”的提法,都是解释古代文物和文献的新视角。这些新颖的学术见解,都对以往的传统看法具有矫正意义。这些是该文最闪光的部分。作者以乐律学规律作为贯穿全文的基本原则对两周编钟音列诸一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充分阐述并揭示了现象背后隐含的深远乐律学背景。能够指出这一系列现象背后的乐律学史的发展原因,实属可贵。  ——张振涛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以弦立论,将前此战国初期曾候乙编钟的研究中“钟律就是琴律”的论点引向了更早编钟音列的分析,一是对弦律在古代音乐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的角度,将弦律的实践推向了更早的年代;二是在两周编钟的相同论域与相关论题中,论文从材料出发,通过材料表面的分析与归纳了以发现音列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目的。因此,该文提出的以弦的等分节点解释音列发展的论点,不仅是对两周编钟音列的认识有突破意义,而且对两周以至先秦的音乐实践与音乐理论的认识,也揭示了新的视角,从而对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起点。   ——崔宪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对两周编钟音列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可闻不可见的内容,即编钟自身的音乐性能进行探讨显然是有学术意义的。其选题把握了学术动向,顺应了学术发展。论文的分析正确、可靠,合理,基础扎实。搜集资料全面,写作规范,层次清楚,逻辑性强,行文流畅。  ——刘绪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作者基于对目前所能涉及的绝大部分两周编钟测音数据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两周编钟音列特点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看法。论据充分,论点合理,逻辑清晰。  ——韩宝强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弦动乐悬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