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回首

林文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林文月  

页数:

19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岁月流逝何其匆遽?回首迢递,然而似遥远实可把握。于今灯下追记过往细琐的点滴,感伤之中仍蕴藏着浓郁的温馨。经过了生离死别,许多的不忍与难舍沉淀以后,我看到纯净的友谊晶莹存留。

作者简介

  林文月(女,1933年-),台湾省彰化县人,作家、学者、翻译家。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史丹福大学客座教授、捷克查尔斯大学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三种身份,并且于这三个领域中都交出亮丽的成绩单。林文月这个名字,也许尚未被更广泛的大众熟知,却已经是各地中文系师生和文学爱好者长久以来的偶像。其人其文曾被文学评论界拈来与张爱玲相提并论,但更有年轻的粉丝说,娟秀文雅、往来无白丁的她是又一个林徽因。

书籍目录

阳光下读诗路易湖以南夜谈秋阳似酒风已寒窗外怀念一袭黑衣裳京都,我心灵的故乡在台大的日子过程回家回首迢递我的同学郑清茂消失在长廊尽处一首励志歌……

章节摘录

  节选自《回首迢递》  温州  街巷弄中晨昏常见邦媛来往踱步,仿佛台大外文系的研究室更移近了她的家。我见她摩挲着办公桌上堆积的公文和校样,又生疏但热心地操作着新型的复印机,明白那些所意味的是她生活,或者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  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感兴趣的一部分,所以过去十多年来,我们四个女性相聚在一起的话题才会那样子围绕着文学,似单调而丰饶,仿佛重复实则鲜活地谈论不已。自 Nancy移居美国以后,邦媛和我见面谈话的内容自然就会多一些与季刊相关之事。一本一百数十页的文学刊物,读者理所当然地翻阅,间或被一篇文章所感动,或思索斟酌译笔妥与否等较琐细的问题。但是当实际参与编辑,或者只是做为编辑的旁观者,乃始深深体会其中辛劳之真象。邦媛和我时常在和平东路温州街口的一家咖啡馆“法哥里昂”相约,那里明亮舒适,且位于两家几乎相等距离的地点,步行可至,免去交通烦扰。我们总是挑一个靠玻璃窗的位置坐。有时我去早了,侍者会主动笑说:“齐教授还没有到。”一类亲切的话。“法哥里昂”因其地理位置,我们坐在里面,往往会看到同事或熟悉及不熟悉的艺文界人士走过窗前的骑楼下。一次,梅新经过看见我们,好奇地驻足,继而推门进来说:“很想知道两位在这儿谈的是什么?”小小的桌面上,咖啡杯被推到边缘,重叠摊放着一些抽象画的印刷样本。我正为邦媛选取季刊封面所用的图片。  一九九七年的夏季,正值《笔会季刊》第一百期,邦媛吩咐我郑重设计封面,令我倍感心理压力。苦思多时,我想出选取前此所用过的一  些封面群组合为底,而上方以红色与金色配合之桂冠及字体标出喜庆意味的图文。看到印刷厂送来的校样与构思相当吻合,自是十分欣慰。邦媛开玩笑地问我:“那么,怎么命题呢?”我也玩笑地反问:“设计封面,还得想题目吗?”“当然啦,帮忙要帮到底。”理所当然的语气,其实是对友谊完全信任的表示吧?来回思索的结果,我想出了一个题目: One Hundred Steps,意味着《笔会季刊》一步一足印辛勤走过来的一百期。而中文的翻译则是:“回首迢递”,代表着二十五年没有虚掷的时光与努力,一点一滴似遥远实可把握。  那一期的季刊出版,对于我们两个人都有特别的意义。记得印刷厂甫将新印制的书送了两本给主编,邦媛就迫不及待地雇车到我家,将其中一本给了我。两个人兴奋地翻前翻后,看看封面,又读读序言,感觉那种新出炉的暖烘烘爬上心头。那时我才明白她常常说的:“看到新出的刊物,兴奋得不得了,晚上在床上看看摸摸,放在枕头边伴梦。”那一夜,我的枕边也多了一本第一百期的“回首迢递”。  自从 Nancy离台后,四个人的聚会自然无法持续,而我自己退休后也多时居住在加州。一个秋日午后,我去旧金山拜访 Nancy。那天是她的生日,我捧着一束艳红色的玫瑰,代表其余三个人的祝福。进门时,她背对着我,在宽敞的落地窗前站立。我轻呼她的名字,同时也报出我自己的姓名。稍微迟疑之后,她展现了灿烂的笑容。衬着窗外旧金山湛蓝的天空,那一双泛着蓝灰氛围的双眸依然十分美丽。然而,半个小时的晤谈,两人的话题始终无法对焦,她只重复自己想说的话。半个小时是我事先答应她的家人会面的时间,只得辞出。  两年后,邦媛过访湾区,我又一度陪她去探望 Nancy。同样的窗前,但是不见那熟悉的甜美的笑容。 Nancy胖了些,穿着整齐,由女佣服侍着,在方几前坐下。邦媛和我拥抱她,拉着她的手试图引起她的回忆。“我是邦媛啊。我从台湾来看你。你好吗?”“记得我们从前常常这样坐下来聊天吗?还有海音啊。”“你气色不错呀,想不想念台湾?”“你看,这是最近的《笔会季刊》,特别带来送给你。”然而,对于我们所努力试图抛出的谈端, Nancy只是用迟疑的眼神漫应着甚至闪避着,因而没有一种话题可以开展。虽然有时她也配合我们笑着,露出依旧好看的贝壳似的牙齿,却有时眼睛微合似困倦的样子。那一次,我们没有让她相送,邦媛与我一再重复珍重的话,并且轮流拥抱她,紧握她的手。  原以为永远不会离散的欢聚,因为海音的离去而终于划下休止符。纯文学出版社的结束,是台湾文学界的一大损失;而纯文学出版社结束后,海音似乎逐渐失去往日的硬朗,开始进出医院。我最后一次去探望,是在离市区稍远的振兴医院。她住在加护病房里,氧气罩虽然遮住她脸的大半部,她的双眼在睁开时并不像病重的人那般茫然,依稀仍保留往日的炯炯。我看到坚强的林海音在她生命的终极正与病魔做非常辛苦的搏斗。  非常辛苦,但是一贯的恒毅。她已经不能言语,曾经爽朗的京片子,不再能够发自她的口中,但是她的心里应该明白的,这长长的一生,她是走得多么踏实有意义。除了不停地写作,她主编《联合报》副刊,因而发掘并鼓励文坛后辈,办《纯文学月刊》,为文学界注入更多的活力,而纯文学出版社也证明了她写作编辑以外的经营才能。积极乐观的海音,晚年虽然停办出版社,但永远有忙不完的计划。记得她对我们说过:“我喜欢拍照,要把那些可纪念的人物和景象配合文字印出来。”我也不会忘记说这话时海音那依旧充满自信和乐观愉悦的神情,以及那些个数不尽的午后我们四个女性乐观愉悦充满信心的欢聚。  岁月流逝何其匆遽?回首迢递,然而似遥远实可把握。于今灯下追记过往细琐的点滴,感伤之中仍蕴藏着浓郁的温馨。经过了生离死别,许多的不忍与难舍沉淀以后,我看到纯净的友谊晶莹存留。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曾经听一位师长说,每逢他们那一辈人聚在一起,回忆学生时代,竟然整晚谈论的话题都围绕在林老师身上,可见林老师是青春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郝誉翔


编辑推荐

  林文月的名字是各地中文系师生与文学爱好者长久以来的偶像,其人其文曾被文学评论界拈来与张爱玲相提并论。林文月以淡墨纤悉作散文,笔端冷热互出,思维与抒情绮错构成,景象宛若,人物复栩栩然如生,令读者想念不已。《回首: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是林文月最新散文随笔作品,举凡阅读、交谈、听歌、旅行,或访旧怀人,无不委婉,真挚,最见文心神情于深度刻画之往事追忆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回首 PDF格式下载



有关林先生的为文风格,言语实难完全表达钦慕之情,唯有默默地反复吟读揣摩。

已经收入洪范书店的源氏物语、枕草子、读中文系的人等种种,林先生不仅是本人最心水的日文译者之一(另一是海岛翻译村上君的赖明珠先生),更是现代文和文言俱佳的散文高手。

此本小书中的一篇回首迢递,最得我心,值得长久翻阅回味。


人到中年,喜欢回首,那些历历在目的往事引起我很多共鸣。《阳光下读诗》、《怀念一袭黑衣裳》、《记一张黑白照片》、《回家》等等,每篇都似乎是我自己的经历。


每天读点书,都会有进步


已经阅读其中部分文章,文字平和如山间缓缓溪流


正版书,还没看,应该还不错


初中生的课外读物


她的散文实在太好看了


台湾还留有中国文化的根,我们革文化的命时,正是台湾保护中华文化之时,还好,有了偏偶之地,依然成长着,


林先生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


喜欢上林文月的文字也是一种偶然,总觉得她有着三毛的直言也有着林清玄那样的细腻,文字恬淡不失温然,让我想起几多出自林微因之笔。快递很快,书是完整的,内容没有破损,不错。


作者文笔不错,视野开阔,格调较雅,有情趣,有文化。


文笔不错,思想深刻性稍差


林文月的文字有香气~


美人美文。


名声在外


因为看了《京都一年》而认识并喜欢林文月,然后又读了《读中文系的人》,也觉得很好。这本是同事也喜欢买了先借我看了,还是一如既往的细腻温婉,她的文字读起来很舒服。内容多是回忆朋友,师长。娓娓道来,真正大师,不见一丝炫耀卖弄,只是告诉那些值得记忆的往事,受益匪浅。


装帧很好很细致 字也不是很小 内容就更不用说了 清爽安静的文字 字里行间就透露出了作者的气质。真的是很不错的书 喜欢散文的你不要错过 即使对散文不是很感冒 读一读也会受益匪浅吧


林文月的经典之作,勿容置疑。


订林文月的小书,春融溪水秋日暖阳似的,读着舒服。舒服的意思,是不艰涩而尽显流畅,是娟秀中有沉稳,是平静里透出可供思想的深刻。读着,在想,所谓闺阁教养,所谓典雅文气,所谓学者风度,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吧。

《回首》写自己旅欧美的经历,儿时居住上海的旧事,东渡日本的求学所得。对长辈的回忆,写外祖父、父母双亲,笔下尽是居家的温暖,对其学识经历、社会地位、个人魅力,不着一字;写恩师良友,台静农、夏济安等等饱学儒士,治学的严谨、为人的谦逊、个性的随和,罗列小事而不加渲染。

受益匪浅。


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林海音,估计没有人不知道《城南旧事》,不知道林海音,作者是林海音在台湾的“闺蜜”,在台湾文坛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读这本书对台湾文学那些年的发展有一些了解,同时由于作者的日本文化底蕴颇深,因此对日本文化也有所了解。作者翻译了《源氏物语》,大约持续进行了6年,翻译了这部长篇巨作,佩服!对书中四位“闺蜜”,常常午间小聚,讨论各自的文学创作、讨论笔友会……印象颇深!四个女子,聚于咖啡屋临窗的桌旁,桌上堆满了文稿和设计的封面,激烈讨论、细语欢笑,好幸福、温馨!


还没开始看,但应该还不错,喜欢台湾作家的书。


看了林文月的《饮膳札记》决定买这部书的。书的装帧不错。内容非常文艺。适合闲暇的时候看。


写得非常不错,送货很快,正在阅读。


文字的风格可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有中文之韵,但似乎少一份言语的自然感,读起来句子少了那么一点舒畅感。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读着呢。还不错。
看看在我们的学者关牛棚的时候,台湾人做了哪些文学。。


很赞 ~速度很快


最初读林文月的书是从京都一年开始的,后来是那本饮膳札记(我就一馋人),挺喜欢那种含蓄细腻的笔触。这次其实是在找林译的那几种日本平安时代的集子,很偶然搜到这基本随笔集,先买了这本兼有怀人、忆旧等文字的小册子,晚上躺在床上翻一翻,很感动于那个年代那帮学人前辈的风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正,印刷质量不错


喜欢这个题目,喜欢封面,里面的内容也还好,其实可以想到自己的很多


如题,林先生的文笔写人物、往事都是非常有味道的,有其师台静农先生的神采。


不似买时那样吸引自己


不是很好看,闲来看看,还可以吧,


林文月的书,最棒的是学术研究型,其次是游记,因其感情真挚,记人篇章也颇有所长,但写情写景,可能因为一路顺遂,总感觉“浅”了。这种浅不是普宁式的“白而深挚”,而是纯粹的不够味道。
推荐《读中文系的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