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的父亲梅兰芳

梅绍武 文化艺术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文化艺术  

作者:

梅绍武  

页数:

329  

字数:

3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后记  绍武离去已五年了!但我一直以为他还在,因为他从来都是不声不响地在他的书斋里,坐在他的书桌前读书,写作j他在世时,远离世俗;犹在人间。  绍武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政治外交系,分配到公安部门工作,这哪里适合他!一年后调入文化部。夏衍同志问他想在哪里工作,他说:“给我个有书看的地方就行。”于是到了北京图书馆做国际图书交换工作,近三十年。1983年他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的翻译、研究和评论工作,他做出了成绩!同时他拿出了一部分精力担负起研究父亲的表演艺术体系和介绍父亲的工作,他也有不小收获。同时做好这两项工作,他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他每天只是工作,虽然他不至于“亡家室之业”,“绝宾客之交”,但家里的事他是不会操心的,与几位至交的往来也是有限的,并不在“朝朝暮暮”,尽管他们心有灵犀,情谊笃深。这部电影文学剧本《梅兰芳》便是他默默地辛勤耕耘的成果。  记得改革开放后不久,夏衍同志曾对绍武说:“你应该为你父亲写写传记,写写剧本,哪怕不能一次成书,可以先想起一段写一段。”从那时起,绍武便开始酝酿并不断地搜集资料。这中间,他从搜集到的国内外的一百多万字的资料中选出了大约四十多万字,以“梅兰芳研究学会”和“梅兰芳纪念馆”的名义出版了《梅兰芳艺术评论集》(未署自己的名字)。他还著有回忆录《我的父亲梅兰芳》,编有《移步不换形》、《我(梅兰芳)的自述》,以及数百万字的介绍、研究梅兰芳的文章。经过这一系列的准备,2003年,绍武决定动手撰写这部传记性质的文学剧本。当然要说准备,那应该是从绍武记事就开始了,那是生活的积累,是感情的积累。而成书前一二十年的研究,那应该算是理性的升华了吧。这本书是绍武的心血,是他对父亲的深情,是他对京剧事业的热爱与奉献!我怎么能让它埋没,留在绍武的书桌内呢!另外电影《梅兰芳》的上映,朋友们的敦促也是我决定此时拿出书稿的缘由,当然这也是绍武的愿望。当初绍武就曾说过:我要写一部纪实性的文学剧本,写出一个真实的而不是戏说的梅兰芳。我可以给有志者提供可靠的资料,请他们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塑造出一个真实可靠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戏剧大师梅兰芳的形象。他特别强调了他的作品的纪实性。他也曾说:父亲的真实的故事在一部剧本里已经很生动,已=容不下了,就不要戏说了吧!他一贯这样低调,这样幽默。他还说在这部文学剧本中他要再现父亲的几个方面:一是作为艺术家的梅兰芳,他的艺术成就和他取得艺术成就的原因。梅兰芳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并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曾赞誉梅兰芳是”真正的演员——美的化身”;世界著名戏剧家如卓别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也都给他极高的评价。他为中国戏曲艺术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为世界戏剧事业也做出了贡献。这成就的取得除了他优越的天赋,名师、前辈的指点、提携,基本功的扎实,更重要的是他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善于继承,勇于革新,潜心钻研,刻苦勤奋,精益求精;他能兼容各行当,各名家前辈,各剧种,甚至国外的艺术,广采博学;他能谦恭地尊重周围所有人的意见,团结合作……总之他对艺术极其热爱,他又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成就。二是要再现父亲的品德。没有高尚的艺德是不可能成就高尚的艺术的。父亲胸怀的宽阔,做人的严谨谦逊,待人的宽厚平易,特别是对同行的尊重,照顾体贴,都形成了梅家端正儒雅的传统家风。三是要再现父亲崇高的民族气节。抗战时期父亲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演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此时家境的拮据,为维持自家及戏班成员的生计,家父卖屋,卖画,卖家产,付出是巨大的。另外九一八事变后,他排演的《抗金兵》、《生死恨》也都倾注了他的爱国热情。而上海解放刚刚几天,父亲就连演三场戏招待解放军,这爱憎分明的情感即可见了!家父的爱国情结是可寻的:八国联军入侵时,亲朋的不幸,邻里家的遭遇,梅家多次遭到抢劫,当时年仅7岁的父亲不仅目睹了这一切,还被抢掠的士兵推摔在地,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憎恨侵略者的种子。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梅兰芳,强调纪实性,为有志研究者提供可靠的资料,这就是绍武写此书的初衷。我以为从这本书的内容到写作风格也可以看到绍武的人品。绍武离去已五年了!对绍武的思念莫过于完成他未竟的心愿,书出了,我又安了一块心。我会继续为他做点事的。  2010年8月

内容概要

梅兰芳对中国京剧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古老的京剧现代化了,并把中国京剧推向了世界。前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就收录了梅兰芳的条目,长达好几页。足可见,梅兰芳在国际上的影响!在中国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出版其子梅绍武撰写的真实的梅兰芳(电影文学剧本)意义巨大!
《我的父亲梅兰芳》以亲见亲历的笔触,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极为真实全面地再现了梅兰芳多姿多彩的一生,从而使读者对梅兰芳、梅派艺术有了感性的认知。
《我的父亲梅兰芳》由梅绍武编著,绍武生前伏案挥笔、孜孜矻矻,这也体现了梅兰芳朴实敦厚的风范对他的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

梅绍武,原名梅葆珍。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著名英美文学翻译家、评论家、戏剧家、作家。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次子。主要翻译作品有:《阿尔巴尼亚短篇小说集》、《一个匈牙利富豪》、《海尔曼老爷》、《灰烬的沉默》、《马克思和世界文学》、《微暗的人》、《瘦子》等。
梅绍武先生曾担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华美国文学会和英国文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等职。2004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书籍目录

苦难童年学艺勤
改革创新不停步
蓄须明志谱丹心
傲骨从来耐岁寒
携手同栽友谊花
菊苑芬芳四海传
附录:
梅兰芳在北京的几处故居
一世姊妹情——记梅兰芳两位夫人王明华与福芝芳
论艺术的古典精神——纪念艺术大师梅兰芳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1岁的梅兰芳一进大门,见到萧长华,连忙走过去打个千儿。萧长华双手扶住他,问道:“怎么,你小子也来了?想人科班?”小梅兰芳答道:“我想多学点能耐。”萧长华看了看群子,说:“学什么呢?”小梅兰芳:“学青衣。在家里已经学了好几出戏。”萧长华:“好,想继承祖业,是不是?有志气。那就带艺人科吧。”小梅兰芳:“谢谢您。”萧长华:“今儿个你先跟着看看,吃得了还是吃不了科班的苦。”小梅兰芳二话没说,脱掉长袍:“我跟大伙儿一块儿练功去。”萧长华望着梅兰芳的背影,心中寄予无限的期望。院子里好多孩子,有的拿着刀枪把子在练“幺二三”,有的在拉山膀踢腿,还有不少在练毯子功“小翻”。孩子们一见小梅兰芳,都不约而同地瞧着这个新来的小伙伴。教练功的老师喊道:“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瞧什么,接着练!”地上铺着一块破地毯,练“小翻”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翻跟斗,老师拿着藤子杆儿蹲在毯子旁边,练“小翻”的孩子,双手着地翻跟斗时,不论是谁的手稍稍抬慢一点,“啪”地一下,手指头上准挨老师一教鞭。小梅兰芳刚要随着练,老师侧头一指墙根,说:“去,跟他们几个小的去耗顶!”群子一看,几个年纪小的,两手扶地,头朝下,脚朝上贴着墙练倒立,有个年纪最小的,大概是因为耗的时间太长了,两手发颤,有点支持不住,想下来却又不敢,只能龇着牙咧着嘴硬撑,黄豆粒的汗珠直往下淌。小梅兰芳吃惊地呆望着那个小孩儿。那位监督练功的老师,回头一看小梅兰芳站在那儿发愣,便大声喊道:“你在那儿发什么愣?瞧戏哪?要不看你是新来乍到的,我这藤子棍儿早下去了!去,拿大顶!”群子一听,立刻跑过去,学那个小孩的样儿,双手按地想竖立起来,由于没练过,大顶拿不起来,“咕咚”一声,倒栽葱摔在墙根儿地上了。好些孩子一见此景,不由得都呵呵笑了起来。老师吼道:“乐什么?想让我'打通儿',还是怎么的!”孩子们立即鸦雀无声,又各练各的。老师气冲冲地走到小梅兰芳身边。坐在地上的群子,一看老师的神色和架势,吓得贴着墙根儿,准备挨一顿“下马威”。老师厉声说:“让你上这儿来耍猴儿来了?姓什么?”“姓梅!叫兰芳,小名群子。”老师一怔,又问:“姓梅?家里都有什么人?”“我爹梅竹芬去世了。梅雨田是我大爷,爷爷是梅巧玲。”老师“哦”了一声,又问:“刚学戏?”小梅兰芳:“打前年就开始学了。”“开蒙学的什么戏?”小梅兰芳:“朱老师教我《三娘教子》,可我没学好。后来吴老师又教我《战蒲关》、《二进宫》、《女起解》,学会十几出戏了。”老师的脸色这时由发怒转为平和,嘴边还挂着一丝微笑:“群子,到你这一辈,梅家三代都是梨园行;你可不能给你爷爷、爸爸丢脸,好好学,让你们梅家后继有人!”小梅兰芳连连点头。“那就更得好好练!”老师说着,让群子双手按地,帮他提起双腿,贴着墙根儿耗顶。练完功的孩子,犹如飞出笼子的鸟儿,一个个欢蹦乱跳。十几个人一盆水,围着铜盆洗脸,洗身上的尘土。一块猪胰子球用小线从中间穿过给挂在椅腿儿上。你也擦,他也擦,临了把一铜盆水洗得像泥汤一样。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绍武兄以亲见亲历的笔触,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极为真实全面地再现了我父亲多姿多彩的一生,从而使读者对梅兰芳、梅派艺术有了感性的认知。绍武生前伏案挥笔、孜孜矻矻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眼前,这也体现了我父亲朴实敦厚的风范对他的深刻影响。 ——梅葆玖梅兰芳对中国京剧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古老的京剧现代化了,并把中国京剧推向了世界。前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就收录了梅兰芳的条目,长达好几页。足可见,梅兰芳在国际上的影响!在中国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出版其子梅绍武撰写的真实的梅兰芳(电影文学剧本)意义巨大! ——刘曾复梅兰芳是中国戏剧艺术“大师”,是中国人民艺术上的“伟大”的“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即使是艺术性的,也不能仅仅是一种“消遣”。“古典”即“经典”,“经典”是要人去“学习”的。梅兰芳的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上的“经典”,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中国人民以有这样一种“经典”而自豪,以有梅兰芳这样一位艺术上的大师而感到幸福。 ——叶秀山


编辑推荐

《我的父亲梅兰芳》:梅绍武回忆梅兰芳,儿子眼中的父亲,观众眼中的大师,京剧名宿刘曾复、哲学大家叶秀山联合推荐,梅葆玖:绍武见以亲见亲历的笔触,真实全面再现了父亲多姿多彩的一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的父亲梅兰芳 PDF格式下载



先前做阅读时读到过梅兰芳传的节选,大师的艺术风骨令人景仰,高风亮节,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心怀祖国。都说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何尝没有使时势风云变幻?


人美心美艺更美,天下无双独兰芳,敬佩您的为人,为艺的高风亮节,一代大师梅兰芳。


课本的内容在书上能找到,小孩看的比较认真。


此书觉得写的一般


替朋友买的,没读过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