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史的潜力

程光炜,杨庆祥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程光炜,杨庆祥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本《文学史的潜力(人大课堂与八十年代文学)》由程光炜和杨庆祥主编,是程光炜教授主持的“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课堂的成果选集,书中收入了《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文学社会学”》、《八十年代:“历史化”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等论文。

作者简介

程光炜,男,1956年12月9日生,江西省婺源县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近年来,曾多次赴欧洲、日本、韩国和港台参加学术会议。1998年去韩国韩瑞大学讲学一年。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文学史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艾青传》(1999)、《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2000,迄今已重印八版。该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教材)、《雨中听枫》(2000)、《踩空的踏板》(2001)、《程光炜诗歌时评》(2002)、《中国当代诗歌史》(2003)、《文化的转轨》(2004)、《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2004,与孟繁华合著)、《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2005)、《京北十年》(2006)、《文字中的历史》(2007)等,并主编有大型丛书数种。
杨庆祥(1980-),男,安徽安庆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演
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文学社会学”
八十年代:“历史化”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
在“大历史”中建构“文学史”——关于“重返八十年代文学”
从“劳动”到“奋斗”——“励志型”读法、改革文学与《平凡的世界》
“身份”转换和“认同”重建——兼论《人啊,人!》进入历史叙述的方式
“改革文学”的“认识性的装置”与“起源”问题——重评《乔厂长上任记》兼及与新时期文学的关系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与八十年代的文化逻辑
“范导者”的失效——当文本遭遇历史:《顽主》与“蛇口风波”
何谓“现代”,“自我”何从——重读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兼及八十年代新潮批评
知青小说如何“寻根”——《棋王》与寻根文学的剥离式批评
八十年代“西方现代派”知识形态简论——以袁可嘉的译介为例
在文学机制与社会想象之间——从马原《虚构》看先锋小说的“经典化”
“米尼”们的“沉沦”——王安忆小说转型研究
以马原为对象看先锋小说的前史——兼议作家形象建构对前史的筛选问题
这一个“福奎”——重读《最后一个渔佬儿》
附录:人大课堂八十年代文学研究论文总索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回到“个人智慧”、“抽象形式”和“集体背景”的“三维现象”中。于是,在“重新放回”和“综合考虑”的社会学方法中,八十年代先锋小说的“生产复杂性”和它因为“脱离历史”而出现的一系列创作上的问题,就尽可能地和充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而在我看来,恰恰在这一关节点上,影响了我们对八十年代先锋小说“历史全貌”的认识,也影响到了我们对它在八九十年代“转型”原因的有效探讨。第三个我想谈的是如何在“集体背景”(比如社会思潮)的视野里理解“个人感受”(这里姑且不用“个人智慧”)的问题。在文章第三部分,我试图以“孙绍振现象”为个案,去重新讨论文学/社会思潮”的关系。因为你们恐怕已经注意到了,我不仅分析了“思潮”对孙绍振“个人”的压迫和剥夺,同时也提醒大家注意由于这种“思潮压力”的存在,帮助孙绍振(其实包括他们那一代人,如李泽厚、刘再复和谢冕等)“重建”了新的社会身份,使他们最终成为八十年代“主流化”的“知识分子”。这正是张静精彩论述的:“当我们从这样一个视角提问时,潜在的理论前提是,拥有一种身份本身并不意味着身份的确定或终结,它只是一个开始,还需要不断实践才能不断趋近该身份所固有之内核。换言之,身份,尤其是对于一种宗教成员的身份而言,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的‘天路历程’,‘必须在世俗活动中证明一个人的信仰’,要在‘精神上塑造个人自身及其生活方式’。”


编辑推荐

《文学史的潜力:人大课堂与八十年代文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史的潜力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课堂魅力。


对1980年代的文学现象进行重评。


80后文学博士们


很不错的课堂气氛,仿佛回到柏拉图的Academn中,时时冒出智慧的火花。另外,我终于知道羊小烦是谁。


显示人大当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特点,开阔下眼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