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史
2012-4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歌剧史编委会
全二册
980000
无
《中国歌剧史(1920-2000)(套装共2册)》所叙述的是我国的歌剧从上世纪初(1920年前后)至世纪末(2000年)的八十年间发展的简史。
中国歌剧是怎样产生的?又经过了何等艰难曲折的历程?留下了多少足迹?在每个大的历史阶段,特别是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年代,它又是如何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在世界歌剧历史中,它与欧、美各国的歌剧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在它成长的一路风雨中,又经历了哪些兴衰、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所有这些,都是本书试图探讨和回答的问题。本书由中国歌剧史编委会编。
序
引言
上编 中国歌剧在探索中诞生(1920—1949)
第一章 中国歌剧探索自己的路
第一节 国人初识西洋歌剧
一、西洋歌剧初入国门
二、西洋歌剧未能落地生根
第二节 中国歌剧的萌芽——儿童歌舞剧
一、从学堂乐歌到儿童歌舞剧
二、黎锦晖和《麻雀与小孩》等儿童歌舞剧
第三节 中国歌剧初期的探索
一、阎述诗独创的抒情歌剧/《高山流水》/《风雨之夜》
二、上海早期的三部探索性歌剧/《王昭君》/《扬子江暴风雨》/《西施》
三、中央苏区的小调剧/《亡国恨》
四、歌舞之乡——新疆的民族歌剧
第二章 抗战时期的歌剧活动
第一节 延安的歌剧活动
一、“鲁艺”——新歌剧的摇篮/《农村曲》/《军民进行曲》/《异国之秋》
二、西北文工团的《塞北黄昏》
第二节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歌剧活动
一、歌舞活报剧的普及与秧歌舞形式的运用
二、关于“秧歌舞”展开的一场争论
三、中、小型歌剧与儿童歌舞剧的演出
四、两部反映敌后抗日斗争的歌剧/《钢铁与泥土》/《不死的老人》
第三节 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歌剧活动
一、小调剧、歌剧
二、戏曲音乐剧
第四节 “孤岛”上海和“陪都”重庆的歌剧活动
一、“孤岛”上海的歌剧演出/《上海之歌》/《桃花源》/《江村三拍》/《大地之歌》/《孟姜女》
二、“陪都”重庆的歌剧活动/《秋子》/《木兰从军》
第三章 新歌剧在延安诞生
第一节 秧歌运动——新歌剧的催生剂
一、从《拥军花鼓》开始的秧歌热潮
二、小型秧歌剧的诞生/《兄妹开荒》/《一朵红花》/《牛永贵负伤》/《十二把镰刀》
三、大型秧歌剧的诞生/《血泪仇》/《周子山》
四、戏剧家张庚、诗人艾青撰文论述秧歌剧
五、秧歌剧运动的迅速传播与发展
第二节 新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
一、歌剧《白毛女》的创作
二、歌剧《白毛女》首演于延安
三、抗战胜利后《白毛女》走向全国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新歌剧的普及
一、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演出歌剧《蓝花花》
二、华北联大在冀中演出多场次秧歌剧《秦洛正》
三、东北地区解放前后的歌剧活动
……
中编 民族歌剧走向繁荣(1949—1966)
下篇 荒芜、复苏与走向多元(1966—2000)
附录
编后记
版权页: 插图: 1926年中华书局出版《黎锦晖歌舞剧》单行本里附有邓湘寿女士题词:“这是文学的艺术,也是艺术的文学。既可以用来吟咏,又可以用来歌唱。分开是音乐教材,合起来便成歌剧。”这是对黎歌舞剧极为中肯的评价。篇末的作者道谢:“自《麻雀与小孩》宣布在《小朋友》上之后,承各校的朋友勉励我多编写几出儿童歌剧,不过编制歌剧,不能完全‘闭门造车’。应该于脱稿后,随时演习,随时修改,配好舞步,排好部位,才能实地表演,我因此加入了实验剧社,将《葡萄仙子》与《月明之夜》公演数次。可惜经费太少,一切都未能满意。后来又经许多学校排演,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而我自己因学力、技术都有欠缺,一时没有找到顾问与助手,所以至今不敢自信这些歌剧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但已经承爱儿童艺术的同志们殷勤排演,批评,奖励,改正,而且敦促我编好单行本刊行。盛情美意,可感之至!以后仍希随时指正。这本书,深得黎明晖、邓湘寿二女士帮助,绘图排谱,煞费精神,谢谢!”由此可见黎对儿童歌舞剧创作的用意之深和严肃认真之态度,以及工作中的甘苦,亦道出了其儿童歌舞剧在当时流行演出之盛况。 4.创办“中华歌舞专门学校”、“中华歌舞团”及“明月歌舞剧社” (1)成立“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演出歌舞剧《小小画家》等:1927年,黎经多方筹资,于同年2月在上海爱多亚路(现名延安东路)966号成立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学期两年,供学生膳宿,师资由文艺界至亲好友出任,或个别聘请。
《中国歌剧史(1920-2000)(套装共2册)》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无
慢慢看吧,很多比较详实的材料,我喜欢买书。
这本书挺好,就是内容涉及的不是太近,应该加些现代演出的歌剧,就完整了,整体来说还不错!
新出版品,作為學術研究用甚為方便。
真心填补了一个空白,这本书填补了中国歌剧界的一个空白,很好。知识范围涵盖的很全面,很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