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华尔街2

纪录片《华尔街》主创团队 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

纪录片《华尔街》主创团队  

页数:

273  

字数:

16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端详华尔街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博士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华尔街》及同名图书的面世,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观众和读者的认可和好评;为了让社会各界看到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生动的华尔街,现在又适时推出了《华尔街》第二本同名书籍,谨致以最美好的祝福!我非常赞同纪录片《华尔街》所表达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华尔街创造财富的力量远大于破坏财富的力量。一方面,由于华尔街贪婪、逐利的本性,不断引发金融危机,对财富造成了很大破坏,这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尤其明显,如全球股票市值2008年末几乎较高峰时下跌了一半,金融衍生产品名义价值下降了近60万亿美元,全球信贷损失也将超过2.2万亿美元。另一方面,华尔街是撬动美国经济的杠杆,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从 19 世纪末美国工业化进程到 20世纪末新经济转轨,华尔街在美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使命,并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华尔街创造了现代美国。华尔街充满着巨大魅力,拥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质。在我看来,华尔街最大的特质在于其内在鲜明的创新性、市场性与适应性。创新是华尔街的生命。从资产支持证券到货币市场基金,从浮动利率债券到远期利率协定,从外汇期货到货币互换,从利率掉期到各式各样的信用衍生品,华尔街总是能够层出不穷地创新金融产品,并藉此推动金融市场的颠覆性变革。华尔街创新的秘诀在于了解与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特征。我很欣赏一位华尔街金融高管说过的一句话:“跟着客户的需求走,迅速转型,一直是华尔街长盛不衰的秘密。华尔街永远不会死去。”华尔街的持续创新,最终将其塑造成为全球IPO数量及市值第一、每日资金流量高达上万亿美元的国际金融中心,这在为全球金融市场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美国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华尔街崇尚市场,鼓励人们在自由的市场氛围中竞争与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200多年来,华尔街形成了平等宽松的文化理念、竞争开放的市场环境和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得益于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和帮助,任何有价值的创意和技术都有可能萌芽和生长。也正是在华尔街金融资本的支持下,美国的电脑、通讯、电子等高新技术才能够在 20世纪 90年代取得了长足发展,微软、苹果、英特尔、思科等一大批创业型公司才能够得以蓬勃兴起并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华尔街维系着一个复杂的生态链,在这个生态链中,政府、媒体、证券分析公司、投资网站、行业协会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占据着相应的地位,形成了对上市公司与金融机构立体式、多元化的监督制约体系。正是在上述各类参与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生共存的进程中,华尔街在完善自身游戏规则、运行机制特别是资本市场制度安排上进行了坚韧不拨的持续努力,进而一路前行。金融危机是对华尔街金融市场贪婪、投机的惩罚,仅上世纪以来华尔街就发生了诸如1907年银行危机、1929年大萧条、储贷危机、新经济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等多次大型金融危机,虽然屡遭重创,但华尔街总能在危机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即使伤筋动骨,也能满身伤痕地站起来,并在新的监管与市场环境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华尔街承担着不可回避与推卸的责任。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和世界各国都对此进行了很多反思,G20首尔峰会也正式通过了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重大方案。两年多后再回首,由华尔街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究竟有何启迪?中国金融业究竟应如何客观评价与理性看待危机后西方各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我对此有这样一些体会 :一是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在此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与欧美金融业遭受重创形成鲜明对比,我国金融业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运行态势与经营绩效,国际地位相对提高。我国金融业之所以幸运地躲过金融危机的劫难,“风景这边独好”,得益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身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日益完善,同时也是因为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市场的广度与深度还相当有限。由于国际化程度不高,金融危机给中国金融业造成的直接损失自然较小。这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没有下到海里去,当然不会被海水淹死。但需要清醒认识的是,中国金融机构没有被淹死,并不意味着我们具备了到海里游泳的本领,也不意味着今后可以不必下海。二是既不能重蹈覆辙,也不能因噎废食。华尔街创造财富的秘诀在于金融创新,而创新过度又恰恰引发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此我们要认真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才刚刚起步,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运用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创新开发过度,而是创新不足。我们仍应鼓励金融业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开展那些基于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创新,增强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与活力。三是既不能简单排斥,也不能照搬照抄。此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西方主要金融机构发展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以及金融监管方面存在漏洞,危机后欧美国家制定了新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国际金融监管架构和规则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由于我国金融业与欧美金融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金融深化与开放程度、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创新能力还远不能与其相比。因此,人家治病,我们不能照方吃药。对于欧美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我们应积极借鉴,但不宜全盘搬抄,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把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国际标准本土化,以取得良好效果。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强大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需要拥有更为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认真吸取包括华尔街在内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设法去芜存菁、存利除弊。中央电视台《华尔街2》的推出,必将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华尔街、加深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认识大有裨益。让我们打开这本书,再次走近华尔街,端详华尔街。

内容概要

  不管你是爱华尔街,还是恨华尔街,你都要去接触它,了解它。因为它与一个国家的崛起休戚相关,它与每一个人的财富休戚相关,它又与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尊严紧密相连。如果你放弃华尔街,就意味着放弃了一条发展经济的道路。华尔街给予我们了很多,同样,华尔街没有给予我们的还是很多,这也许正是您翻开《华尔街Ⅱ》的理由。
  《华尔街2》再次云集了33位国内外金融界知名学者、专家、政府高管及企业界精英参与创作。本书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以证券市场为中心,梳理两百多年来现代金融的来龙去脉,探寻、发现资本市场兴衰与经济起伏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

作者简介

《华尔街》创作团队制片人:许文广、闫维毅总导演:李成才总撰稿:万剑英、李国平导演组:赵良、万剑英、王宁、周叶、刘东生、黎亚辉、申岩、石岚撰稿组:赵良、王宁、周叶、黎亚辉、石岚

书籍目录

上篇:打开国际视野
 罗伯特·席勒:我们要从破灭的泡沫中不断学习
 缪丽尔·希伯特:我的一切从华尔街开始
 贝萨尼·麦克林:安然改变了我的生活
 约翰·利普斯基:金融监管,预防危机
 吉姆·鲍顿:把美元变成金元
 罗伯特·福格尔:用挑衅的方式解释过去
 凯瑟琳·韦伯:他是我的骄傲
 布鲁斯·欧斯特:纳斯达克需要冒险精神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凯恩斯密码的破解者
 刘醇逸:经济危机引起金融转移
 查理斯·盖斯特:华尔街的繁荣与衰败
 格特·卢文赫斯:经济强国理应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
 乔纳森·梅西:金融需要多方面监管
 福里斯特·卡皮: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是让人民替国王还债
 兰德·考尔德:信贷消费史——从胜家缝纫机到梅西百货
 劳伦斯·迈耶:稳定的汇率有利于全球经济
 路易斯·海曼:摆脱不了的债务危机
 布鲁斯·格林沃尔德:我眼中的价值投资理论
 蒂姆·德雷伯:风险投资中的大赢家
 马丁·沃尔夫:华尔街的变故证明金融体系的脆弱
下篇:倾听中国声音
 吴敬琏:人性具有复杂的双重性
 陈志武:金融市场曲折向前发展
 马蔚华:金融创新势在必行
 秦晓:从华尔街发现金融的力量
 李国平:华尔街不应对金融危机负全责
 王沅:金融狂欢的盛宴总会结束
 楚钢:一部《华尔街》,一幅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画卷
 方星海:金融危机加快中国金融前进步伐
 杨鶤:华尔街的经验
 李扬:全球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
 陈思进:负债消费的是与非
 高占军:《华尔街》告诉我们什么
 张育军: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灵魂
创作人员手记
总导演手记 李成才
守望华尔街 陈志武

章节摘录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我们要从破灭的泡沫中不断学习他是中国人最熟悉最享有盛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是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他还是宏观证券研究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非理性繁荣》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他直言股票市场是不稳定的他就是罗伯特•席勒【现代金融理论是一项美妙的发明】人们把每次经济危机都刻在记忆中,但有时候这些都变成了书本上的文字。大萧条时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们一直以为同一批人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我们不久前才发现,犯错误的仍然是这一批人。我们在金融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可坚持的理论,人们在某些方面变得越来越聪明,但是别的行业一样也会犯错。例如,核能,这是一个杰出的科技,但我们仍然可能会犯错,让我们的计划毁于一旦。金融也一样,它很强大,但任何强大的东西都是危险的,需要正确地操控,要有管理者仔细检查并确保人们没做莽撞的事。我认为现代金融理论是一项美妙的发明,数理金融像数学物理一样成了先进领域,但我觉得这些人在定义自制力方面忘记了人为因素,他们忘了普通人有时候守规矩,有时候不守规矩。任何需要人为努力的领域,都需要小心注意,那才是我们对待金融应该采取的方式。【我们该去喜欢金融界的人吗】有些人在金融方面做了不正当的事,例如伯纳德•麦道夫,也许他做过想要挽回错误的努力,也许他只是施展骗术的人其中之一,但这个人诈骗了人们数十亿美元。问题在于什么样的人算是典型?我们该去喜欢金融界的人吗?我们该把他们当作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吗?金融界的人和别人没有区别,看到钱就捡起来。另一方面,这个业界也有很多的好人。如果你创造一个人们没有机会不诚实的环境,那大多数人都会表现得诚实,也不太贪婪,你不能去设定一个太过诱人犯错的环境,所以我们需要监管。安然公司、麦道夫、贝尔斯登,他们不是极好或极坏,而是居于中间。我想人们知道自由市场可以创造繁荣,中国现在就在这么做,我想中国人一刻也没想过要返回以前的做法。市场具有强大的分配资源的能力,但同时它在面对暴跌时也很脆弱。我们需要解决很多问题,然后继续向前走,那意味着更加金融化的经济,更加彻底的金融。我不赞同“金融界的人都是坏人”这种说法,他们只是想赚钱。金融世界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很多人都有社会精神,最终把钱捐给基金会或者慈善机构。我们解决问题所需的专家很多出自他们,在政府中干了一辈子的人不了解金融市场,那对于他们是一个很困难的领域。所以我们需要依靠这些人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不公平的薪资制度】经济不平等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当你看到有人赚了很多的财富,就会生起愤怒和不公平感,而那种不公平感可能损害到经济。现在有些公司执行总裁的薪酬制度会鼓励他们采取过高风险的不正当行为,尤其是当公司会得到政府的补偿时,政府的职责参与到了这些问题中。我觉得,政府给高管补偿的参与行为是方案中的一小部分,应该算是出于政治动机。有些人的工资极高,人们为此感到很生气,很多国家的政府都追着这些最让人民生气的事情后面跑,但这解决不了上亿人之间经济不平等的问题。只盯着高管薪水不是办法,政府应该出台一些不平等保险方案来预防不平等日益加剧,这才是一个金融解决的办法。我觉得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薪资会自己降下来。有年轻人问我,我该不该进入金融业?我表示赞同,这是一个美妙的领域,但就算政府不参与限制他们的薪水,也不要想着能像之前那些人赚那么多钱。我觉得我们在经济方面经历了一场令人惊喜的成长,但我不认为这会继续下去,竞争会淘汰不合格的金融业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聪明人进入金融领域,他们互相竞争,这会将薪水拉下来,所以我们不要对这些高薪水、分红有过激的反应。【商业信心是一种社会传染病】是什么在驱动经济?这一直是一个谜。为什么经济会有繁荣期和低迷期?我认为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是真的理解。所以人们没有及时预测到这次经济危机。我认为这是一种欢快的情绪导致的,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带有这种情绪,但总体来说我们过于乐观。当经济出现低迷时,人们又开始过于悲观,这就是世界经济的驱动力之一。全世界都洋溢着这种乐观,而不是单一国家——因为我们相互交流十分频繁。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有互联网、电视、广播和报纸,而记者将新闻故事翻译成其他文字并广泛传播。经济繁荣时代,一个国家的激动之情会感染另一个国家。当我去外国旅行时,会玩这样一个游戏:我会让出租车司机给我讲讲房地产业的行情。几年之前,几乎每个国家的出租车司机都会告诉我房价非常高。我可以感觉到,这只是同一个被传播到不同国家的故事而已。我们正在学习的东西,被称做“商业信心”。它随时间变化,自从次贷危机以来,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还是很脆弱,会不断波动。商业信心是一种社会传染病,就像甲型H1N1流感病毒一样会在全球传播。而人们会纳闷:这怎么会影响到每个国家呢?病毒会在人群中传播,信心也一样,积极的心态会在人群中传播,遍布全球,反之亦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人性具有复杂的双重性他有着独立思考、直言不讳的知识分子风骨他在中国经济改革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媒体和公众眼中的学术明星他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人性具有双重性】我认为,亚当•斯密对人性的判断非常深刻。人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人的利己性与同情心作为一个相互对立的统一体共存于人的本性之中。建立一个制度的时候,应该承认利己行为的合理性,并由此出发建立一个自然秩序。同时,要努力提高人的道德情操,适当抑制人利己的本性,讲点利他精神。如果能够建立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秩序,那一个既有利己性,又有很好的道德情操的人,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就没有什么约束了,这没有什么坏处。美国的迈克尔•米尔肯发明了垃圾债,其实,垃圾债本应该是非常好的金融发明。因为有些债务的回报很低,但是只要你能够给它恰当定价,这种交易就能够实现,这对金融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好处。但是,迈克尔•米尔肯做了一些舞弊行为,使得有些人倾家荡产。迈克尔•米尔肯后来得到了惩罚,被送进了监狱。出狱后,他又做了一些电视节目。美国人肯定了他对金融发展作出的贡献,肯定了金融创新对美国金融发展的作用,同时也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他的贪婪,批评他利用垃圾债让自己发财,使得别人倾家荡产。在监狱里,迈克尔•米尔肯也在自省,道德上他有愧于民众,所以他捐了很大一笔钱作为前列腺癌的防治基金。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道德高尚,完全为别人着想,毫不利己。我们要设立一个制度,使得有贡献的人得到奖赏,而那些损害别人利益的人会被淘汰出局。同时,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褒扬同情心。人性是很难改变的,你要求每一个人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空想。所以,还是要从几个方面去做工作。对华尔街这些人来说,恐怕也是这样。再比如说,我们股票市场非常不健全、存在专家炒作的现象。有一次,我跟美国经济学家史莱沃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他说这个事情很复杂。他送了我两本书,其中一本是他自己写的《无效率的市场》。其实,金融市场不是我们理论上说的一个无效的市场,它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只不过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另外一本是《强盗大亨》,描写美国内战结束之后的书,写的是镀金时代的那些大亨们,例如摩根、斯坦福等人,怎么利用开发西部赚钱,书中把这些人描写得十恶不赦。后来我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时候,这本书竟然获得了布列斯奖。当人们冷静下来以后,出现了一本批判《强盗大亨》的书,批评《强盗大亨》过于片面,只看到了金融大亨们剥削穷人、跟政府勾结、利用修西部铁路的机会占据大量土地等危害社会的行为,却没有看到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错,他们的确是从土地上赚了很多钱,但他们也在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比如,斯坦福大学那块地就是斯坦福捐出来的。最初,斯坦福从那块地上赚了很多很多钱,后来他最喜欢的一个儿子死了,他心里有一种愧疚感,就把那块地捐给了大学。也就是说,当人冷静下来以后,才会想到这些人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在美国社会进步中是很大的推动力。这些人具有双重性,例如摩根,他在美国的黄金危机时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当时是纸币金本位制,银行需要充足的黄金储备以保证币值的稳定,但当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一下子下降,大概只有正常储量的40%,发生了很大的危机。后来,摩根就到欧洲想方设法地募集黄金。还有19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摩根在这次金融危机的救治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看待这些大亨,既承认他们的积极作用又承认他们存在的问题。在问题方面,美国是如何防治的呢?美国后来成立了中央银行,促进进步运动对寡头们的约束甚至严厉打击。一直到罗斯福新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约束、克服消极的方面。我想,总是有人会把各种各样的事情,用阴谋论的观点加以解读。作为一本通俗读物,这样的内容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作为一种严肃的理论来讨论,意义好像就没那么大了。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一种阴谋论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有一位美国人,他用这个来解释一两百年以来的事情,所有的事件,包括当前的事件,把这些事件都归结为某些金融机构的阴谋。后来,他讲到了基辛格,说基辛格是某金融机构豢养的人。正好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次高层论坛,基辛格前来作讲演,有一位中国听众就提问,说美国有一个杂志,说你是某金融机构豢养的。基辛格就说,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你们可以去查一查这位作者,他是一个被判刑的刑事犯罪分子。我就去找了这位先生的书来看。这位先生说,帝国主义现在依然控制着世界,施展各种阴谋,包括对中国施加阴谋。我仔细看了看,发现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阴谋,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都被他说成是某金融机构豢养的代理人,或者是特务。总是有人会用这样简单的办法去解释,你不可能一一去反驳。不过,罗斯柴尔德家族确实有很多优秀的策略。因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全西欧各国都有兄弟、亲戚,它也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比如英法战争什么的,但是基本的技术还是资本市场的交易。如果反过来说这些国际事件是他们的阴谋,那就本末倒置了。在当时金融市场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活跃的银行家们,会利用各种漏洞谋取利益。一直到现在,他们仍然会这样做。但是如果把事情颠倒过来,说这些事件本身是他们阴谋操纵的,就把历史看得太简单了。不管是多么大的金融机构,都要拥有自己的一种权数,某种计划。其实,所有的人都有双重性,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个人因为人性的缺陷会做出一些什么事情来,谁都不能预料。所以分析经济事件,要从总体出发,而不是简单地站在道德的高低上去进行批判。包括最近发生的高盛事件,到现在具体情况并不明确,这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法制体系。到底谁说得对,还要经过仔细分析,一个好的法制体系应该会把所有这样的问题弄清楚的。【资本市场与大国崛起】1492年,崛起了9个大国,梳理下来会发现,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的仍然是大国,究竟资本市场和大国的崛起有没有必然的关系呢?荷兰依然有壳牌、飞利浦等国际大公司,但荷兰现在跟当年完全无法比拟了,毕竟已经是不同的时代了。这还是要从生产的基础说起,因为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整个世界经济才进入一个增长时代,全世界的年平均增长率大概是千分之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增长模式发生了改变。在增长时代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增长是靠自然资源,靠土地。这个阶段,就是很有名的“马尔萨斯陷阱”。那时,经济学之所以被认为是一门阴郁的科学,就是因为自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世界经济为什么进入了一个增长的时代,突然增长加速?就是因为资本这个要素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而资本的配置在经济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是谁来配置资本的呢?靠的就是金融。所以一个好的金融体系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崛起是绝对有关的,因为你只有有一个好的金融体系,有一个好的资本市场,你才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本资源,而资本资源是一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情况之下,两者就有必然的关系了,一个发达的、健全的资本市场和一个国家的自强、崛起是有必然关系的。如果靠战争掠夺等,短时期能够使得一个国家变得很强大,但是这种繁荣却不能持久。从英国的伊丽莎白时代可以看到,整个西班牙的财政和金融其实是一种破产状态,所以无敌舰队被打败虽然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是,无敌舰队的没落,西班牙的没落肯定是一个必然的事情。我想,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经济,西班牙的经济无法支撑西班牙的持续发展,西班牙没有一个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后来的英国、美国包括日本,都有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资本市场。不过,我们看日本要看20年以来的历史,因为日本迅速形成的金融体系有很大的毛病,所以到现在,什么时候能够走出这个阴影仍是未知数。【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哪里】政府跟市场的边界,实际上是建设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制度很关键的问题。西方国家是从13世纪大宪章开始的,经过几百年才把这个界限划清楚了,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们的条件下,特别是东亚国家是一个后进国家,高速度地赶超那些先行国家,并不容易。就像有一位发展型的经济学大师讲的,后起国家赶超先行国家有一条经验,那就是能够发挥政府的作用。就是说,有效率的增长靠市场配置资源。但是,市场的形成要经过几百年,当你的市场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你需要高速度赶超。你等不了,于是就由政府去发挥一些协调的作用,来保证资源的利用能够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否则,你就无法实现高速度的增长,与目标离得很远,因为没有协调机制,没有市场去协调。所以,东亚国家创造了就是所谓的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在市场还没有形成以前,先由政府代替市场做一些协调的工作,这样就提高了赶超的速度。这是从日本开始的,我们也一样。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设想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比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作用更大的东亚式市场经济。这种做法是一个好的战略,但是却有自己的毛病,就是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太多,会出现很多问题。第一就是会降低效率,因为政府没有充分的信息,它去配置资源的时候常常误配,降低效率。第二就是会形成腐败,所谓的寻租,就是把权益搅到买卖里面去了,于是腐败就蔓延开来。虽然分析的时候,第二条是排在第二位的,但是第二条的反作用非常厉害,会形成一种新的利益,这种利益就会妨碍进一步的改革。以至于虽然有一个好的改革,但是却牵扯到各方的利益,扭曲了改革的本意,把一个好的改革变成了有可能寻租的机会。比如说土地批租本来是市场化,比以前的土地调拨应该更有效率,但是,掌握了这种权益的利益既得者却可以扭曲它,将其变成可以利用权力贪污受贿的机会,甚至是把利益输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的机会。于是,到了这个世纪之交,我们的改革到了深水区,到了改革大的国企垄断企业的时候,到了重新配置重要资源权利的时候,你就会看到,阻力变得非常大了。特别是2003年以后,经济发生了过热,在怎么处理过热的时候,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做法了。一种做法是进一步市场化,用宏观管理、总量管理解决问题。另外一种是加强微观干预、项目审批等,采取行政控制的方法,或者是政府限价等一系列的行政措施。后一种更加有利于寻租。从那个时候起,政府的边界似乎在往外扩大,不是像我们原来想的那样,当市场形成以后,政府就逐渐退出市场,做它应该做的事情。相反,它的边界外扩,甚至还出现了国进民退这样的现象。这对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危险。我们从改革开始的时候就说要提高效率,到了“95计划”时说要转变增长方式,到了第17次代表大会说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了二十几年,为什么还是转不过来呢?这就是一个体制问题,体制最大的障碍在于政府的干预,政府调动资源搞政绩,搞GDP主义。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碰到的最大障碍在哪里?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市场是有效的,因为这种信息结构是一种成本最低、最有效的信息结构,但是这个市场的有效性前提是什么?这叫做完全信息假定。就是说,所有参与交易的人,都具备完全的信息,但是这是一个理论上的假定。在现实生活中,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在资本市场上,这个信息是严重不对称的。就是说,股票市场一般的散户所掌握的信息,是很少很少的;而内部人,也就是这个公司的管理层,他们掌握了很多的信息;还有一些投资银行等的专业人员,他们也掌握了很多的信息。所以,这个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就受到了一个最大的限制,因为信息不对称,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经常出在这里。所以你看,股票市场上,最重要的一个犯罪,就叫内幕交易,内幕交易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内部人掌握着好多信息,是散户根本掌握不到的,不知道你这个企业现在到底是赢利还是亏损,年报没出来就什么都不知道,而内部人士知道,如果内部人士利用这种信息进行交易,就是一种犯罪。另一种犯罪是操作市场,操作市场就是放假信息,故意误导一般投资者。问题就出在这里了,金融舞弊、诈骗等,它所依托的是资本市场本质性的缺陷。所以,要使资本市场健全起来,一方面,要保证让信息的弱势掌握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要让企业、内部人,及时以及如实发布信息,而且要防止他们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特别的信息牟利。……

后记

那些记忆 那些温暖总导演 李成才2011年春节刚过,纪录片《华尔街》创作团队经过一个秋收冬藏,又开始了新片《货币》的创作,而此时,磨铁图书希望我们再出版同名图书《华尔街Ⅱ》。纪录片《华尔街》同名图书一经出版,一段时间里占据2010年度财经类图书销量榜首,读者的认可使得出版《华尔街Ⅱ》有了必要。在我们拍摄的400多个小时的素材里,采访了100多位专家学者和业界的重量级人物,而在播出的节目中,他们的出现平均算来还不到三分钟,但是他们却花了几个小时来接受我们的采访,再次认真挖掘并呈现他们智慧而诚恳的表达也成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在《华尔街》同名图书上市的时候,正值节目播出,当时我们全部的力量都放在播出上,无暇顾及图书出版,尽管图书也非常重要,但当时只能把责任让出版行业的几位年轻人岑科、刘杰辉、俞根勇和王雪承担了。本来一本书更重要的是是否有思想内涵,是否有精确的观点,是否有生动的故事,但还是想借用这个机会来呈现一些我们团队的事情,表达一些记忆,一些感受,我把这些记忆当成我生命中的一段精神物证。也许这些东西还有助于理解华尔街,理解纪录片《华尔街》。在2005年,那时我开始创作《大国崛起》,其中我负责的是美国这一部分。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一个太值得阅读的国家,在世界近现代史中,它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符号。而它的强大又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精密的体系,去解读它的崛起,在当时那样一个90分钟的篇幅当中,表达空间是比较局促的。我希望有机会再次翻阅它,扩充它,其实梳理美国崛起有多种角度,比如宗教的视角,创新和科技的视角,还有政治制度、文化、民族性格、自然,还有资本,毕竟这是一个“资本化”的国家。但是哪一种可以让中国的普通民众能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呢?资本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而华尔街,这个资本市场的标志,它在美国的作用,以及由它所反映出的美国面孔,应该说是比较精确的。“文化”、“文明”这样的词汇的确有高度概括的功能,但也有笼统、含糊、不清晰这样的不足,所以我觉得用经济本身来解读一个国家可能更精确,因为人首先是经济的动物,经济权利是人的第一权利。 我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逻辑,美国的崛起原因,抛开其政治制度方面,首先是因为其强大的经济,强大的经济背后是强大的公司,强大的公司背后一定有强大的资本,那么这些资本需要附着在什么上面?这就是华尔街。这就是纪录片《华尔街》的缘起,也是最早的创作动因。2008年上半年,纪录片《华尔街》正式立项启动,就在我们的团队进行策划创作时,全球的金融危机开始爆发。此时,人们对华尔街的态度是万众喧哗,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无所适从,有的非常惋惜,有的指责谩骂。用中国一句比较禅意的话就是“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在那个时刻,纪录片《华尔街》应该传达怎样的立场和声音,给予华尔街怎样的定位,尤为关键。事实上,在彼时,如果我们去否定和指责华尔街,更容易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同情,甚至是喝彩,因为当时那种幸灾乐祸,隔山观火的情绪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媒体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要被人信赖,而这种信赖需要经得住未来的检验,经得住时间的雕刻。特别是纪录片的表达,在真实比较可贵的时候,更应该强调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和表达真实。这种真实必须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发生关联,要对中国的资本市场起到借鉴作用。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给自身的定位非常清晰,也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我们追求正义,但我们不代表正义;我们追求客观,但我们不代表客观;我们追求真理,但我们不代表真理。因此,我们整个专家团队和导演组确定了“五个不”原则:不凌驾,不批评,不指责,不强势,不奚落,这是我们的基本表述语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表达姿态。这种对华尔街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在《华尔街》第一集中就开宗明义地表达了:华尔街两百年的历史告诉人们,它创造财富的能力远远大于它破坏财富的能力。在整个《华尔街》影片中,我们要求自己尽最大努力谦逊和理性。我们的创作团队从解说词、音乐,到特技,到对场景的拍摄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尽力做到客观、扎实。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认识:这部片子应该是一部通俗的,朴实有华的金融类电视作品,任何华丽的表达方式,都会影响到它的立场和传播。其实,我们的团队拥有很出色的纪录片导演,他们可能会有强烈的艺术化表达冲动,但是这种冲动有时会和概念理念的解读发生冲突,因而我再三强调的是,在尽力做到全面、客观、冷静地表达了基础的概念和理念之后,再给艺术化以空间。现在,《华尔街》在国内和海外被频繁播出,包括在美国本土的电视市场,收获了很多的赞美和掌声。有人问过我《华尔街》成功的缘由。其实一部片子的命运,在最初创作的时候,你是无法预判的,什么人会为它感动,什么人会和它共鸣,什么人会因它而改变行为等等,这都是无从知晓的,导演所能做的只有严格地去贯彻自己的表达意图和方式原则。《华尔街》播出之后,我开始对照我们最初制定的各项原则,至少我认为我们基本上做到了。在节目播出大约两个月,收到各种反馈之后,我给我的朋友们发了这样一条短信:我们曾经膜拜过华尔街,也曾妖魔过华尔街,今天我们用最大的努力和诚意进行了客观的回归,廓清华尔街的真实。我们之所以坚持是因为我们的立场一直是明确的:一个大国要有资本市场和华尔街式的存在,中国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华尔街。这其实也是我们创作《华尔街》始终坚守的动机。《华尔街》播出后,我参加了很多的观摩、讲座,接受了很多媒体的采访,大多数媒体将目光集中在了我一个人的身上,有时候我真的希望《华尔街》团队的所有创作者,所有给予《华尔街》温暖和支持的人们都能享受这份荣耀。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我成了这部作品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我要说的是,像这样的大型纪录片,需要经历很多的环节,需要很多人的参与,因此必须强调这个团队的作用,这是我十多年纪录片的创作经验告诉我的。而且从中国的现状来看,从事纪录片的人比较少,纪录片的产业还很落后,纪录片团队就更少,优秀的纪录片团队少之又少,我要在这里强调的是,在这个纪录片从胚胎到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是谁给了它温暖,谁给了它营养。 在《华尔街》项目申报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袁正明对《华尔街》进行过这样的表达: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金融,金融对一个国家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世界发展经验所证实的,中国迫切地关注华尔街,关注世界上这样一条金融道路是怎么走的。他希望看到的是尽量细致具体地反映华尔街,尽量避免宏大叙事。这些教诲,不管是一种师长般的提醒,还是一种领导的指示,我认为都已经嵌入到了纪录片《华尔街》当中,它赋予了《华尔街》一种基本的气质。而另一位师长、领导——罗明副台长,现在是我们的总编辑,他是《华尔街》最终的审片人,他在时时提醒我们对重大政策把控的同时,又完全进入到创作的角色,跟我们谈解说词,谈音乐,谈各种电视元素的处理。首轮审查后修改量巨大,罗台反复提醒大家,尽管工作量很大,还是要注意休息。待片子播出后,他跟我们一样,也处于一种忐忑之中,在他的层面上收集来自各方的评价和反馈,基于此,我们整个团队更愿意将他视作我们的战友。正是因为这些台领导对《华尔街》的重视和呵护,它才得以顺利生长。在此后我参加的很多会议和交流当中,听到更多的是这样一种声音:只有你们中央电视台才有这样的条件和视野完成如此重量级的作品。我想这应该归功于这些台里的领导们,这一点我没有丝毫的奉承和恭维。其实,在整部片子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除了台领导,还有财经频道的领导郭振玺总监,《华尔街》制片人许文广和闫维毅等都在节目的关键管理和创作节点上,给予了辛勤的劳作和细致的指导,坦白地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的《华尔街》。 《华尔街》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类纪录片,展现电视创作技巧已经不是我们的目标,为更多的中国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为中国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是这部片子的最大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于这样的影片,坚守内容是第一位的,除此之外再去强调电视表现,而内容的份量不是我们导演团队可以驾驭的。在整部片子的策划过程中,吴敬琏老师一直给予了我们情感和智慧上的支持,其实在我过去的作品中,吴老的影响一直存在。他是我们团队的瞭望者,也是参与者,还是一个创作者。还有多次给予我们指导的资中筠老师,他们都是那种活得儒雅、明朗的人。我有一次向资中筠老师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这一代人最可贵的东西是什么?资中筠老师说可能就是对正义精神的理解和对知识分子价值的理解。我想这就是构成他们这一代人的美德,我和《华尔街》正是他们美德的受益者。一部影片的内容要想得到更广范围内的认可,想要经得住时间的雕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广泛的专家团队,比如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宣昌能,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沅,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前花旗集团对冲基金经理楚钢,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李国平,万科副总裁肖莉,中信证券投行委债券业务执行总经理高占军,加拿大皇家银行风险管理部资深顾问陈思进等等,他们为《华尔街》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我想他们的付出不仅仅是基于对我们团队的友情,最重要的是对这部影片的重视,是对中国转型,中国现代化的一种情怀。另外我很想表达感谢的是《华尔街》的出资方之一——招商证券。招商证券的宫少林董事长和杨鶤总裁多次谈到这部片子的价值,他们曾说,金融危机给整个金融业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甚至我国的金融开放脚步也因此放缓了,金融创新的速度也在变慢,中央电视台于此时做《华尔街》,其价值是巨大的。因此招商证券以实际的投资表达了他们最大的支持。这种行为和理念在我看来,它是一个有理想的企业家为中国的金融现代化进程所尽的一份努力,一份担当。还有北京东方龙济董事长王洪波先生,北京新线联合广告艺术中心海哲先生,感谢他们在我们遇到任何困难时所给予的人力、物力上的帮助和支持。中央电视台和我本人对纪录片《华尔街》所有的想象都是依靠一个强大的团队去完成的。在此,我特别感谢我们的撰稿团队、导演团队、摄影团队、录音团队、剪辑团队、音乐团队、声音团队、特技团队,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精神是十分可贵的,有很多的瞬间如今让人想起,都依然会有泪水充盈 :瞬间一 :用我们一位导演的话来说,我们剧组最频繁的外来人员就是各大网站的送书员,而且在我们的剧组里不会出现上网玩游戏、逛淘宝的现象,这是我在剧组看见的一种美好的氛围,我也在努力的塑造这种氛围,我希望这是一个持续学习型的团队,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瞬间二 :我喜欢给剧组讲课,大家称之为“布道”,经常在剧组的会议上朗读我喜欢的文字,记得我第一次在剧组为大家朗读的就是让•雅克•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我希望我的国家……”,再后来又有《致橡树》、《联邦党人文集》……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团队对我若干次“布道”的容忍,因为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电视节里的读书人,我希望我的团队都享受这个乐趣,并且转化成他们成为导演的必备的能力。 瞬间三 :有一天凌晨三点我跟随一个摄制组出发,因为必须赶在早上六点之前跟拍一位纽交所的交易员。在工作中我发现在不远处还有一个片场,犹豫之间,发现手举挑杠的录音师在跟我打招呼——原来是我们的另一个摄制组。自从出国拍摄之后,我已经有30多天没有见到他们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凌晨两点就从曼哈顿的郊区赶来,跟拍一位一直在寻找“墙街”那道墙的女士。瞬间四 :因为摄制组分布在不同的时区,我的手机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一天凌晨四点传来一个坏消息——美国摄制组的设备出了故障,而作为生产线的拍摄行程表是绝对不能有任何变更的。从早上开始,全组上下,从领导到工作人员,发动了所有的关系,寻求一切可能送一套新设备给美国的摄制组。终于获得一个机会,但是必须在中午一点前办完所有的设备领取,报关等手续,并将设备送到北京机场三号航站楼。于是,那一天,所有手持各种证明文件,报关手续,机器设备的人员,都做好了准备,站在路边等待着,一辆车飞驰而来,开门,递上东西,关门,车又绝尘而去……次日凌晨5点,我再次接到了来自美国组的电话:设备完好到达!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随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相关的领导和同事们。瞬间五 :一天,我刚走进办公室,助理便紧张地对我说:“曲磊病了,已经流了三天鼻血了。”曲磊是我们在美国摄制组的录音师,他坚持要留在岗位上,一再地说自己能行,但我依然迅速做出决定,让他尽快回国接受治疗。《华尔街》这样的项目,有四个境外摄制组,共有20多人,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行程单在国外拍摄了50多天,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的身体出现状况,都将影响拍摄生产线,所以我一直叮嘱大家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以至于所以人员回国之后,每个人安全到家必须给本组的导演报个平安,之后各组导演向我报平安,最后由我给领导报平安,我记得当时我给领导发的短信是这样的:我们已经安全拍摄归来,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因为国外的拍摄是不可预计的,而接下来的任务是可以知晓的。瞬间六 :接连的意外让全组同仁心里忐忑不安。运作这样的大型项目,这样一个被寄予厚望的项目,我们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可是任何事都会存在不可知的风险,老天有时就像爱捉弄人的孩子,于是,我们留守北京的同事一起到雍和宫请了一次香,只求我们诚意的付出会有神灵的感知和佑护,让我们的拍摄人员平安归来。瞬间七 :我们的特技团队——来自水晶石制作公司的特技师们,在被关掉空调的仲夏夜,每人脚底一个小风扇,抵抗着黏人的热空气,完美地打造出一帧帧特效画面。尤其是接近尾声的时候,修改量非常大,使得特技负责人李思都不敢接导演的电话了,因为每一个电话都意味着有可能带来一次新的修改。瞬间八 :在全片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时,不眠不休,灯火通明,车轮大战,这些我们都不陌生,机房里搭满了铺,睡满了人,时间是这样被挤出来的,片子是这样被赶出来的……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很多。是这些年轻的导演,摄影师,剪辑师和技术人员,是他们身上的那种恪尽职守,守土有责的职业精神,一点点赋予了这部片子生命。我深爱着我的导演团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当中有DISCOVERY的签约导演,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人获得釜山电影节的最佳短片奖,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曾做过《大国崛起》这样的作品,而是因为他们在一个团队中所表现出来的既顾全大局,摆正角色,又保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才华的平衡性。他们既是个性突出的纪录片导演,又是《华尔街》称职的团队成员。他们是:赵良、万剑英、王宁、周叶、刘东生、黎亚辉、申岩、陈丽丽、石岚。如今,我们这个团队已经过渡到纪录片《货币》的创作中了,而《华尔街》中的精神和理想也将会被继承下去。最后,对于那些给予我们赞美的目光,给予我们中肯的建议,给予我们热烈的期盼的所有的人,让我再次说一声感谢!《华尔街》让我们一分耕耘却十分收获,因为我们在片中做的任何一点诚意的思考,你们都会认真地汲取,观察并接收,甚至是放大了接收,这一点大大超出我最初的预料。我们收获到了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掌声和赞许,正是从这种反馈中,让我们的团队总结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立身之本:充满谦逊,充满理性,充满诚意,充满善意,充满希望。这种精神在未来会一直继续。我认为,享受温暖的人,一定会释放温暖。《华尔街》总导演 李成才2011年2月25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政府跟市场的边界,实际上是建设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制度很关键的问题。——吴敬琏我们每天在正常的情况下关注的问题不一定是资本市场,也不一定是企业到底赚了哪些钱、做了哪些交易等,只是公司的管理层应该让我们了解一切企业的经营情况,让我们这些外部的被动投资者能够放心。——陈志武中国经济是一个比较容易过热的经济,可能有一些早熟的现象,资本市场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泡沫可能是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问题。——秦晓我们的经济能够运作是因为我们都各司其职,有的人做这方面,有的人做那方面,不要犯其他人都在犯的错误,这是第一课。——罗伯特•席勒规章总是会遇到问题,聪明的公司会利用那些法律规章取巧,所以你不能只遵守法律。——贝萨尼•麦克林


编辑推荐

《华尔街2:金融的力量》:次贷危机将华尔街拖入了金融危机的漩涡,这场狂欢的盛宴什么时候才会真正的结束?用未来的钱圆今天的梦,诞生于美国的负债消费方式到底是推动了经济发展,还是给经济挖了一个陷阱?什么才是金融市场发展的灵魂?监管是否真的是势在必行?在《华尔街2:金融的力量》中,33位国内外专家再次聚首,谈论他们眼中的经济和华尔街。《华尔街2:金融的力量》,吴敬琏、陈志武倾情推荐,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作序推荐,纪录片《华尔街》总导演李成才在本书中讲述拍摄过程中的那些记忆、那些温暖。

名人推荐

现在,中央电视台精心摄制了10 集纪录片《华尔街》。这部纪录片力求客观全面地介绍华尔街的情况和各方面对它的分析和评论,无疑能为我们透彻了解华尔街提供很大的帮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员 吴敬琏华尔街到底是什么?它跟我们的生活有何相干,对我们的就业、创业有什么影响?难道华尔街对美国经济在19世纪的兴起、20世纪的强大有过贡献?金融是否就是一场持续几个世纪的阴谋……这些以及许多其他涉及到普通个人、家庭、企业与社会的问题,都是《华尔街》电视系列纪录片和这本相配的书所要回答的。——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陈志武然而尽管“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华尔街毕竟还是华尔街,不会因过誉而增一分善,也不会因过毁而增一分恶。中央电视台的《华尔街》正是这样一部剔除褒贬随意的成见、再现华尔街百年历史的写实之作。——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总裁 杨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华尔街2 PDF格式下载



  《华尔街2:金融的力量》简介:不管你是爱华尔街,还是恨华尔街,你都要去接触它,了解它。因为它与一个国家的崛起休戚相关,它与每一个人的财富休戚相关,它又与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尊严紧密相连。如果你放弃华尔街,就意味着放弃了一条发展经济的道路。华尔街给予我们了很多,同样,华尔街没有给予我们的还是很多,这也许正是您翻开《华尔街2:金融的力量》的理由。
  《华尔街2:金融的力量》再次云集了33位国内外金融界知名学者、专家、政府高管及企业界精英参与创作。本书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以证券市场为中心,梳理两百多年来现代金融的来龙去脉,探寻、发现资本市场兴衰与经济起伏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


华尔街2 (吴敬琏、陈志武倾情推荐,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作序推荐),华尔街不为人知的故事!


之前买过华尔街,很喜欢,所以接着买了这本华尔街2,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华尔街背后故事。这是一本了解华尔街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的绝佳读本。在现代经济中,金融是一个与国家发展以及全球经济都休戚相关的名词,而华尔街是美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发展的缩影。我们接触华尔街,了解华尔街,都是为了探寻资本市场的兴衰与经济发展的规律,然后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本书观察的是华尔街两百多年的发展,对华尔街的认识,就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广泛的社会中,要经过历史的考验。华尔街是如何塑造美国国家经济的强大,同时给全世界带来一次影响深刻的金融危机。本书从中国出发,来记录和观察华尔街的两百年的过程,同时为中国的百姓提供启发和参考。映照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未来的发展过程,这一定会在历史的过程中留下浓厚的一笔。


2008年,似乎是华尔街的贪婪引发了美国金融危机,最终将全球经济拖入泥潭。而那些贪得无厌的13家华尔街超级银行的首席执行官们则表示:“我们在同一条船上。”这里的“我们”,包括了美国政府和民众。


有价值!!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架构。它的一举一动、一起一落,都对这一体系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每一个人的生活发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和了解它的特点和规律,就成为试图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必做的功课。


华尔街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借鉴学习华尔街对建设中国资本市场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华尔街的历史肯定会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相信大家看完《华尔街》一定会受益匪浅。


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架构。它的一举一动、一起一落,都对这一体系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每一个人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和了解华尔街是每个人的功课,此书,是本好教材。


本书正是这样一部剔除褒贬随意的成见、再现华尔街百年历史的写实之作。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为中国大众提供了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感谢作者和出版商!


在金融街上班,
每天穿梭于高楼林立的银行、证券公司之间,
经常暗自琢磨,
这会不会成为中国的华尔街?
一个国家的经济振兴就是靠金融,
希望能为中国经济腾飞做贡献。


贪婪的华尔街!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支持有效市场假说,选择依靠金融市场的自律管理,认为市场力量足以阻止诈骗和过度风险活动。而约翰逊和郭庾信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证明了自由市场自我监管的失败,完美的有效市场是不存在的。


中国正在加快构建强大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需要拥有更为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认真吸取包括华尔街在内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设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本《华尔街2》的推出,必将对进一步了解华尔街、加深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认识大有裨益。


如题,无论是书还是纪录片,都凝聚着创作团队无数的心血和期许。
引用书中一句话:“我们曾经膜拜过华尔街,也曾妖魔过华尔街,今天我们用最大的努力和诚意进行了客观的回归,廓清华尔街的真实。我们之所以坚持是因为我们的立场一直是明确的:一个大国要有资本市场和华尔街式的存在,中国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华尔街。这其实也是我们创作《华尔街》始终坚持的动机”。


华尔街就是瞎搞!!20世纪90年代,华尔街将日益增长的经济权力转变成了政治权力,金融创新与放松管制成了华盛顿政治势力的共识。一小撮超级银行运用金钱,通过竞选捐款以及游说费用向政府施加压力;他们让华尔街老兵转战华盛顿,制定政府政策,塑造新一代公务员,克林顿时期的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以及小布什政府的财长亨利-保尔森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来自高盛。


回顾华尔街的历史,通过多个人的视觉角度来描述华尔街在不同时代所起到的作用,在一次一次的危机中不断发展、完善,成就了现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华尔街!


华尔街让我对金融方面有了很多了解。
对于一个非金融行业的人来说,有很大的收益。

跟身边的人推荐这本书,已经买了两本啦


在网上看到华尔街又出了第二本,《华尔街——金融的力量》,什么是金融的力量?什么是财富?华尔街…华尔街…不管是爱还是恨,总能在这里探究一个国家的心灵。


昨天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冲动,再看一遍,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本书其实仅仅简单的介绍了下华尔街的历史。在我看来,它却更像是站在更高角度,把华尔街集中在了几个点,一条线,几个人身上,那种力量是历史的力量。书的最后提到了约翰 戈登的伟大的博弈,详细讲述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于是,我马上就定了这本书来看。


同名纪录片的书,记录了华尔街的发展史,连吴敬琏都推荐了,确实值得看看


旅行中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总是很难打发,可发现自己也只有在这时候才有大块的时间去读书,所以在假期之前买几本书带着去旅行就变成了习惯。在围脖上看到有个“带本书去旅行”的活动,有人也推荐了《华尔街》,既然金融离我们都这么近,连大蒜的价格都居高不下,不如去品读一下华尔街的内涵,金融的内心。


英国金融史学家弗格森说,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越强,金融知识丰富的人的机会将越多,而金融文盲趋于贫困的风险会更大。所以大家看看华尔街吧,很好的一本书。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金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对金融知识的需求量很大,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对全民的金融知识普及很好的力作,使我们能睁大眼睛很华尔街


华尔街——美国金融市场的前世今生??


看陈志武谈华尔街的重要性,才发现一个桌子一个椅子可能都凝聚了华尔街的力量,在当今这个世界,华尔街真的到了一个无孔不入的地步,仔细研读,认真思考。


中国企业上市需要连续三年的盈利,百度在美国上市的时候想要在中国上市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资本的力量,也是华尔街的力量。金融全球化,一直在我们身边。


华尔街的这种“多面性”,其实来自人性的“多面性”。这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既追求自利,又具有同情他人之心。如果这种情况无法改变,那么,现实的做法,就只能是像亚当﹒ 斯密所主张的那样,一方面发挥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引导追求自利的人们去增进他人的福利,另一方面努力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自觉地为社会服务。


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毕竟仅有二十年,不成熟、不完善是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经历过华尔街的那些大风大浪,对资本市场的某些运行机制、规则也就缺乏切身、深刻、洞彻的体会。可以说,比起以往任何时刻,我们现在都更加需要冷静、客观、全面地来认识华尔街。


在《华尔街2》中读到“现代金融理论是一项美妙的发明,数理金融想数学物理一样成了先进领域,但我觉得这些人在定义自制力方面忘记了人为因素,他们忘了普通人有时候守规矩,有时候不守规矩。任何需要人为努力的领域,都需要小心注意,那才是我们对待金融应该采取的方式”。貌似有点深奥…


之前看过华尔街一,说实话图书质量不错。现在又有个二了,我还没来及的看,不过听朋友说应该读读,至少可以了解下金融证券,好吧,买了一本来读。


因本人所学专业并未涉及金融,因此原对金融敬而远之,但这本书,让我开始对金融业产生了绕大的兴趣。我喜欢翻书的感觉,和它所散发出来的味道,有些书仅仅从封面设计和书名,就知道自己是否会喜欢这本书。我喜欢这本书-华尔街,简单的书名,不简单的涵义,简单的封面,却饱满的色彩。


华尔街真有那么厉害吗?以前不怎么看金融方面的书就是知道央视很大力的做了个纪录片,现在又出二了?还真是速度。


看了纪录片,虽然有些避讳,不过也算给中国纪录片历史添了一抹金融的色彩,翻着这本同名书,内容上比纪录片的信息量大些,这应该算是目前中国最正规的一本关于华尔街的书吧。


从《货币战争》中第一次知道了罗斯柴尔德家族,
之后,这个欧洲家族在国内真是大火起来了。
华尔街这本书里也是如此,面对金融,谁也不能避开这个神秘的家族。
这本书让我们更深入认识罗斯柴尔德家族啦


一个狭窄的街道,却成就了那么厚重的金融历史,华尔街应该是一本介绍华尔街历史的金融类图书吧!刚买来还没看,先评价下,当当发货还行!


华尔街是不是真的金融大亨的产地呀,出了那么多的金融家?


《华尔街》真的解了金融价值之谜


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感觉拉近了与这条神秘之街的距离。翻了几页书,比国外译本要更接近东方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但是似乎有些支离破碎。可以读,但离一本好书还有距离。不过,不怪谁,华尔街的思想是美国佬们决定的,我们读的再透彻也只是被牵着走。


一直不知道有关金融可以有这么多的故事,看罢华尔街觉得了解了不少,支持!


本书以实战来说明华尔街崛起的根本原因,其实只要是有创新和适应性,哪里都可以打造出华尔街!


对中国经济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下,可以从华尔街的历史,看到中国的未来。


华尔街的百年积淀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启示,
纪录片拍摄也是精益求精,
这本书的品质也非常好。


作为世界金融的心脏,没有人能忽视华尔街所带来的影响力,虽然远在北美,但身在中国的我们也是时刻刻能感受到他的跳动。


华尔街1还未看了,就在打折降价时购回此书,关于金融的,还是值得去看的!


此套书展现了华尔街的魅力,增加金融方面知识


华尔街金融风暴来袭的爆发


华尔街金融的象征啊!


华尔街金融的力量?我就是做金融的,快给我力量吧……


商业化社会,经济一直都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以前不怎么了解,看过华尔街后感触还是蛮大的。


作者深入浅出的分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不容易理解的经济问题,让我们能更好的看懂华尔街,看懂中国。


感性和理性的华尔街,都只是远距离张望。看着那些沮丧的华尔街人,体会的最深的就是那种绝望感。理性的看,这条街道推动了世界上那么多事物的发展。


华尔街操控世界经济,那这本书就是世界经济的说明书?


书很好~~看了《华尔街2》很受益,推荐给大家共赏。


不错的好书,推荐阅读! 在目前的背景下,既穿透“华尔街神话”的浮华泡影,又超越“华尔街阴谋”的意气之论,采取平视的角度、客观的立场、学习的态度、借鉴的目的来如实再现华尔街,是非常可贵而宝贵的。


用心体会每一个华尔街人,相信每一位有志青年都会成功的


其实从《华尔街》2上,我感觉看到的不只是书,而是这些专家的阅历,能只在一本书内就学到这些,真的是很值得!


《华尔街》这书得高度评价,价格不高却给人提供更多的知识,知识是无价的,强烈建议都看看。


被誉为“华尔街活字典”的约翰•S•戈登先生曾经说过:“在华尔街这个伟大的博弈场中的博弈者,过去是,现在还是,既伟大又渺小,既高贵又卑贱,既聪慧又愚蠢,既自私又慷慨——他们都是,也永远是普通人。”在我看来,形容博弈者的词用来描写博弈者身在的博弈场——华尔街,也同样贴切合榫。


央视纪录片华尔街的文字版,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华尔街的故事


古老的华尔街,真正知道华尔街是个什么样子的人还是很少的。期待这本书能讲述更多吧……


这本《华尔街2》力求客观全面地介绍华尔街的情况和各方面对它的分析和评论,无疑能为我们透彻了解华尔街提供很大的帮助。


“一个人能否发称得上人才有很多标准,能力、知识、见解以及判断力,当然和他的经历、教育也是有关的。”《华尔街2》里的一句话,非常之赞同。


反正封面质量好,里面也好,有压膜,不错~内容应该也还是不错的,一下子买了200多的书,没来得及看。。。但是看了华尔街1,本来想买一本收藏,没了,现在买了2,这个就像是央视的纪录片一样的书,语言方面都是这样的


这本书没有《华尔街》第一本好看。
但也还可以吧,
毕竟是那么强大的团队的作品。
期待华尔街剧组拍续集,再出更好的书。


评价华尔街,整齐、气派的大楼,衣着光鲜的精英,它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是希望,是燃料,还是鸦片,是毒品。


以前对华尔街了解不多,但它对每个普通的人来说都充满着巨大的魅力,这种魅力吸引人关注它,靠近它。看了这本书,受益了。


华尔街到底是创造财富的力量还是破坏财富的力量呢?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答案自然是创造的力量大于破坏,也正因为此,它的魅力才彰显无疑!


“华尔街创造财富的力量远大于破坏财富的力量”,当初因为这句话喜欢《华尔街》的第一本,现在很期待地买了第二本,希望能更加丰富。


贪婪与疯狂放佛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
因为贪婪而聚集财富,因为贪婪而积极进取。
但是,最后因为贪婪而疯狂,而灭亡。


想了解华尔街、了解财经的人应该来看看,是好书。


这书通俗易懂,讲出了华尔街的历史,向往那个地方的人,先来看看了解下再说吧。


对华尔街进行报道和评论的文章、书籍可谓车载斗量,但这本书确是让人耳目一新。


华尔街的神话故事一箩筐,想要了解他们如何赚钱的,可以买来一看究竟。书就是三分读,七分想。


《华尔街2》书中的插图配的不错,排版也很好哦,喜欢。


买了,纸张和排版、图片都不错,物有所值。书中所传达的价值和深入研究华尔街构成和影响力方面值得认真体会!


《华尔街》和《华尔街2》都收入囊中,闲来慢慢看,这绝对是研究华尔街的人必备良书!


书封很好看,神秘的黑色,像华尔街给人的感觉。


买了这本书回来,一打开好像看见了整个华尔街,这感觉挺矫情,可真是我当时的真实情感……


纸不错,内容概括,对华尔街不是太深入讲解


配合央视的华尔街视频看,不错


介绍华尔街的书,挺好的。好的时买的,也便宜。


华尔街,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有了华尔街1,这次买了2,持续关注。


不如华尔街1精彩


中国的华尔街,投资者的天堂


描写了华尔街的一些事


正版图书 喜欢 内容更喜欢 建议男生都看看 期待华尔街1大降价


跟华尔街1类似


华尔街这一套首场好久了,等降价呢!
这次买个2,书的会长很不错,难得遇到这么好的纸页……


喜欢这个类型的,之前华尔街看的是视频,书不如视频生动,但是也很好


华尔街2,CCTV2的好东西


书的质量很好,买过华尔街Ⅰ,这本正在看,感觉还不错


延续了《华尔街》的精彩,值得一读


这次的华尔街和以前的都有不同,没有阴谋论,没有马屁精,有的只是立场的中立,客观的描述,认真的总结,虚心的学习。确实是好书!


书有没有记录片那么有厚重感啊?写的是真实的华尔街吗?


不错不错,昨天一口气看了半本收获颇丰。华尔街 不错!


这年头有不知道华尔街的吗?应该真有,图书起这么个名字是讲所有有关华尔街的事情吗?


喜欢华尔街2里的那些图片。


华尔街神秘?华尔街凶残?华尔街贪婪?华尔街——金钱的天堂,你可以向往,你也可以鄙夷,但你决不会轻视,这就是《华尔街》。


看这书能成为华尔街的大亨吗?


聚焦于西方的金融制度,思考中西的不同,善于总结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说说就算的,如果说这部纪录片和这本书能让经济学家和专家们有更开阔的视野,去思考更符合中国的道路,反而就是最好的结果。衷心希望能做到在历史坐标中,对资本市场做一次庄重的思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