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从复旦到北影

梁晓声 中国物资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中国物资出版社  

作者:

梁晓声  

页数:

290  

Tag标签:

无  

前言

《梁晓声文集》系列丛书马上就要和读者见面了。我们先期推出的是《母亲》《父亲》《老师》《白发卡》《今夜有暴风雪》姒复旦到北影》《红磨坊》这几本书,以后还有一些内容更为精彩的书将陆续推出。这套丛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大中学生和爱好文学的青少年读者以及对知青文学情有独钟的“梁迷”朋友们。许多年纪稍大的读者,熟悉梁晓声的名字是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开始的。这些轰动一时的力作,曾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甚至其插曲也是万口传唱,雅俗共赏。梁晓声因而成为公认的“知青文学”的奠基入之一。从那时开始,梁晓声成为当代文坛一个十分活跃、惊人高产的著名作家——不足二十年的时间他竟写出了六十余部中篇小说,多部中篇获得了中篇小说选刊奖;他的长篇、短篇及杂体文也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他的作品还被美国、日本等国家选为教育青少年和学习中文的高级范本,如《喷壶》《父亲》《我的大学》《京华见闻录》等,《鹿心血》曾被拍成电影作为国礼送给了访华时的苏联领导入戈尔巴乔夫。在中国,他的作品还被选为教育部指定的中学课外读物,如《书和人的亲情》《还是爱兵》《玻璃匠和他的儿子》《普通人》(见本社出版的《父亲》《母亲》等书),很多文章被《读者》等优秀杂志也多次转载……梁晓声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对真、善、美的讴歌及对平民小人物的关注。在他笔下,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终日为生计奔波,但他们却有令人尊敬的精神世界。如《不速之客》《玻璃匠和他的儿子》《看自行车的女人》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一些短篇小说或散文成为中苏边界趣闻逸事少有的见证,如《鹿心血》《非礼节性访问》《边境村纪实》等;他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如《我的大学》《毕业生》《学子》《表弟》《老师》等深受大中学生们的喜爱;还有许多反映亲情爱情的小说如《白发卡》《黑纽扣》《父亲》《母亲》《红腰带》等曾是那么深地打动过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他们回味父母之恩、寄托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本系列图书2005年初版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收到了大量读者来信、来电,因为梁晓声作品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共鸣,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大学生王芳来信说:“读梁晓声的《父亲》,我哭了几次,都是感动的泪……他的文章是那么朴实生动又耐人寻味,让人觉得真实而又感人。借这本书我跑了三次图书馆才最终如愿以偿,它实在是太好了……很感谢你们能够出版如此有意义的读物,但愿以后还能读到类似的好书……”

内容概要

  《从复旦到北影》作者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至1994年初已发表六百余万字。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梁晓声的小说作品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些人称之为“北大荒小说”,代表作包括《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从复旦到北影》是一本梁晓声的中短篇小说作品集,收录了梁晓声的几部优秀中短篇作品供赏析。

作者简介

梁晓声,山东省荣成人。1949年9月生于哈尔滨。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常委。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以知青文学代表作《雪城》《年轮》《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蜚声文坛。《父亲》等作品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民选》《老师》《又是中秋》《京华见闻录》《表弟》《黑纽扣》《母亲》等作品获中篇小说选刊奖。自1984年起,名字一直被载于美、英、澳三国的《世界名人录》。其多部作品在港台出版,并被译为英、法、俄、日等国文字。

书籍目录

从复旦到北影虎年随想扫描中国女性

章节摘录

论”无疑。我从学校逃到学馆,连我给他们作了半年之久辅导员的孩子们也知道“大梁老师出事了”。c已将“舆论工作”做到家了,我真佩服她。被自己喜爱的孩子们用种种猜疑的眼光看待和不敬的态度对待,令我尤其不堪忍受。连赵老师和小芹也不知我究竟出了什么事,欲问而不便问。我也没心思向她们解释。只好再逃。上海郊区有个小镇叫朱家角。据说电影《枯木逢春》中的一些镜头就是在那里拍的。我的一位上海知青朋友的外婆家住在那小镇上。他回上海探家时,曾带我到他的外婆家住过几日。我很喜欢那小镇。那里似乎是一个宁静的世界。老阿婆非常真诚地欢迎我再去做客,视我为她的亲外孙一样。我从大上海逃避到小小的朱家角,着实过了几天清静日子。老阿婆说我瘦得叫人可怜,顿顿给我做好吃的。一天,麦克竟找到了我住的地方,令我大出所料。我问:“你怎么知道我住在这里?”麦克回答:“小莫告诉我的。”我只告诉了小莫一个人我在什么地方,而且嘱咐他不要告诉别人。他告诉了麦克,我有些不悦。我不愿被任何一个人扰乱我在小小的朱家角所感受到的清静。这小镇上最主要的一条街,又深又窄。两旁尽是歪斜的木板阁楼。对门住着的女人们,常一边坐在自家门槛儿上摘菜,一边隔街拉话。姑娘们结伴从街上走过,木底拖鞋在石路上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其声如梆,远远地传过来,又远远地消失了。给这小镇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音韵。而老人们在敞开的窗口隔街对饮,那真是一幅妙趣横生的画。镇外还有一条河。河上有古老的石桥。河中有木船驶来驶往。就这些,对我已足够了。我喜爱上了这小镇。而最主要的是,这小镇的政治氛围较淡薄,不那么压迫人。没有男性工宣队,也没有“不知将自己怎么办才好”的女姓工宣队。也许,只有镇“革命委员会”那幢不大的二层楼里的人们,才像别的地方的某些人们一样,有兴趣去玩从中央到地方的那同一局政治桥牌。总之我是那么不愿离开朱家角,不愿回到上海,不愿回到杂技学馆,更不愿回到复旦去。

媒体关注与评论

梁晓声是一个和读者面对面蹲着说话的人。他兼有牛的执著和羊的善良。他感念苍生.始终默默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一心一意地要为平民作点贡献。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这是梁晓声的本色,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长久打动人心的缘由。  原《中国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 潘国彦这里有青少年成长最需要的营养。他教人懂得善良和感恩,教人在贫困中依然保持一种乐观和向上的尊严。今天能够及时读到这些内容如此丰富、感人至深的文字,实在是一种缘分。一种幸运。  原《当代》杂志、《新文学史料》副主编   全国新闻出版事业突出贡献获奖者 胡德培


编辑推荐

《从复旦到北影》由潘国彦,胡德培联合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从复旦到北影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