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农“经济基础

凌海波,郭福春 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

凌海波,郭福春 主编  

页数:

329  

前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三农”经济基础》教材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组织编写的,在教材内容广度上紧紧围绕农业、农民和农村,并遵循农业经济过程和农户经济行为的内在逻辑安排内容章节顺序,较已有的《农业经济学》和《农业经济管理》等教材更为全面地介绍了有关“三农”的基础知识;同时,作为一本财经类高等职业院校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在教材内容深度上以工作岗位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常识性理论知识的介绍和有利于实践分析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培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教材的要求。

内容概要

  本教材内容紧紧围绕农业、农民和农村三个层面,遵循农业经济过程和农户经济行为的内在逻辑设计章节、安排内容,教材内容共分为10章,分别是:对“三农”的认识、农业的生产要素、农业的经济组织和经营方式、农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农产品市场和国际贸易、农业经济核算和效益评价、农户经营决策与投资、农户经济风险、农民收入与消费、农民的储蓄与借贷。

书籍目录

1 对“三农”的认识 1.1 农业 1.1.1 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1.1.2 农业的特征 1.1.3 农业的发展阶段 1.1.4 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1.2 农村 1.2.1 农村概念的界定 1.2.2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 1.2.3 农村产业结构划分和演化 1.2.4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与发展 1.3 农民 1.3.1 对农民概念的界定和理解 1.3.2 传统农业社会农民行为的基本特征 1.4 农业现代化 1.4.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1.4.2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4.3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1.4.4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 1.4.5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5 “三农”问题 1.5.1 “三农”问题的提出  1.5.2 当前“三农”问题的表现  1.5.3 “三农”问题的形成根源  1.5.4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5.5 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6.1 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1.6.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6.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1.6.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2 农业的生产要素 2.1 农业自然资源  2.1.1 农业自然资源概述  2.1.2 农业土地资源  2.1.3 农业水资源 2.2 农业劳动力  2.2.1 农村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  2.2.2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2.2.3 农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2.2.4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2.5 制约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2.2.6 农户兼业经营 2.3 农业资金  2.3.1 资本和农业资金的概念  2.3.2 农业资金的运动过程  2.3.3 农业资金的特点  2.3.4 农业资金的来源 2.4 农业科学技术  2.4.1 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2.4.2 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3 农业的经济组织与经营方式4 农业的经济管理体制5 农产品市场与国际贸易6 农业经济核算与效益评价7 农户经营决策与投资 8 农户经济风险9 农民收入与消费10 农民的储蓄与借贷

章节摘录

1 对“三农”的认识1.2 农村1.2.1 农村概念的界定农村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时期下,具有一定自然特征和社会职能特征的综合体。从地理的角度看,农村是一个与城市相对的概念,泛指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空间。从历史的角度看,农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原始农业阶段,农耕出现以前,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不断迁徙,居无定所。当人类开始掌握耕种本领,开始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地方定居下来,种植农作物以后,这样的原始定居场所就成了农村的雏形。在古代农业阶段,社会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农村和城市的分离。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相对集中,商品交易的场所也相对安全,就形成了城市。城市作为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是地主、军队和商人以及手工业生产者的聚集地,而农村则沦为众多农民的栖息地,农村和城市逐渐开始分化。在近代农业阶段,工业革命使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了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运用,现代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装备,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农村非农产业得到发展,农村出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趋势。现代农村的内涵已经不仅仅是农业、农民聚居场所,农村已成为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的综合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传统农村特征逐渐在转化,表现为经济上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社会构成上农民的分化,农村和城市最终将实现一体化。


编辑推荐

《“三农”经济基础》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组织编写的,在教材内容广度上紧紧围绕农业、农民和农村,并遵循农业经济过程和农户经济行为的内在逻辑安排内容章节顺序,较已有的《农业经济学》和《农业经济管理》等教材更为全面地介绍了有关“三农”的基础知识;同时,作为一本财经类高等职业院校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在教材内容深度上以工作岗位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常识性理论知识的介绍和有利于实践分析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培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教材的要求。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三农“经济基础 PDF格式下载



感谢这些年轻的学者,正能量的东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