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研究

董青马 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

董青马  

页数:

164  

内容概要

银行体系在日常金融危机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对于那些银行主导型国家来说,银行危机被称为狭义的金融危机。自1980年以来,130多个国家经历过严重的银行业困境,这个数量几乎占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与国的四分之三。历次金融危机的进程表明,在经济社会转型与开放并存的时期,单个银行的各类风险相互交织、传染、膨胀,最终可能累积成为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而系统性风险突变为危机集中爆发,演绎出几百年金融史上一幕幕悲壮场景,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次次巨大冲击。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制度的全面变迁导致金融风险的种类、性质、分布及传导机制频繁变动,而现有风险监管指标更加侧重于银行业的微观风险,致使监管部门很难对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管。 本书从个体银行风险触发、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金融安全网下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变迁三个层次对系统性风险进行考察,并构建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性风险分析模型,以研究在不同环境下微观风险触发与个体银行失败、个体银行失败与系统性风险生成的机理;本书还挖掘60个国家24年1440个样本点的相关数据,运用Panel Logit模型对不同开放程度、不同金融发展程度国家的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本书考察我国金融制度的特殊性,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次上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评估及其防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除导论外,全书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将银行系统性风险纳人金融安全视野下,研究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理论背景及未来动态,得出全球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的一般规律与未来发展动态,搭建银行系统性宏观、微观联通机制的分析框架与逻辑结构。 相比传统银行危机研究范式,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更侧重于银行体系风险生成的微观基础与动态连续性。本书重点分析外部冲击是如何作用于微观银行主体导致银行失败的,银行失败是如何通过传染引致整个系统的功能性失败的。在金融安全的研究视野下,本书提出系统性风险是构成联结个体风险与金融安全的枢纽,强调风险、个体银行失败与风险传染之间的内在逻辑。 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源于对现实风险事件的挖掘与解释,因此,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演化也为我们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是金融体系规模的急剧膨胀与金融体制的日益复杂使得其关联程度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投资者行为、资产价格波动等因素被不断纳入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框架中;二是金融整合构成了当代银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特征,金融整合必然带来银行业运营的集中化、规模化与国际化,这又构成了我们研究的新课题;三是在信息化的时代,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渠道可能发生了改变,银行系统性风险更难以被预测和管理;四是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更多地从个体银行挤兑转向批发层次出现的问题。 第2章为全书的理论基石,重点对系统性风险的生成进行理论探讨。本书从个体银行风险触发、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政府管制下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变迁三个层次研究系统性风险,重点考察个体银行风险生成、个体银行失败与系统性风险生成之间的内在逻辑,并借用Diamond和Rajan(2005)模型,将存款者预期、银行间市场与政府担保行为纳入分析框架,构建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性风险流动性冲击模型。 在同质化的假设前提下,即所有的银行对一个特定的冲击具有同样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总量是诱发银行被挤兑进而破产的根本原因。但实际上,相同冲击导致银行发生失败的可能性却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我们引入风险偏好来刻画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风险暴露程度差异,引入风险承受能力刻画银行面临同等风险时失败的可能性差异,由此得出特定冲击下个体银行失败的一般规律。 冲击的范围、概率与频度决定了银行同时失败的概率,基于银行同时失败的概率,可以将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分为共同冲击类型与传染类型。共同冲击类型可以概括为宏观经济波动、总体冲击与信贷膨胀、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国际资本流动的突然逆转。风险的传染受银行间市场结构、信息的完备程度、银行体系的关联程度、同质性及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 流动性风险是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的核心。Diamond和Rajan(2005)模型从流动性短缺的角度探讨了个体银行失败的原因与银行体系风险传染的可能性。为此,本书从系统性风险的三个层次出发,将存款者预期、银行间市场行为、政府担保引入模型,将个体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与银行体系流动性危机相结合,研究不同主体效用函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进而构建从个体银行风险触发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的一般分析框架。 第3章研究开放条件下金融机构运营环境、金融制度结构及银行业运营模式的变化及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的影响。与封闭环境相比,开放条件下的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的特殊性在触发风险的因素、影响传染的渠道及政府的救助活动等方面有所差异。本章延续上章的分析逻辑,从开放条件下银行运营环境的变迁入手,从全球金融体系结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国际传染三个层次上揭示出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的一般规律。 从微观风险的触发机制来讲,金融自由化带来金融资产的急剧膨胀,利率、汇率价格开始剧烈波动,全球流动性失衡带来的资本流动突然转向导致银行经营环境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的发展促使间接融资体系竞争压力加大,迫使银行改变其融资结构并加大了投资的风险偏好,银行的融资结构与投资渠道更加依赖于金融市场,流动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从银行体系的风险传染机制来讲,银行与金融市场相互关联程度进一步加强,风险更易在全球范围及整个金融体系之间传染与分担,这在转移、分散风险的同时也扩大了银行风险传染的源泉、规模与速度,本书尤其强调同质性与流动性紧缺程度在其中的作用。从银行体系风险的分担来看,开放条件下中央银行干预能力减弱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又不能承担最后贷款人责任,加速了风险在国际上的传染。 第4章运用Panel Logit模型对不同开放程度、不同金融发展程度国家的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进行实证研究。 系统性风险很难有一个精准的测度方法与模型,现有对系统性风险测度的研究被分为预警机制、影响因素、总量测度、传染测试、仿真模拟与压力测试等多方面的内容。本书对各类模型的数据结构、制度背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制来说,关键在于论证不同情境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的差异。本书与他人研究的差异在于,很好地挖掘出了政府治理指数、金融开放度量指数、金融自由化指数,选取全球60个国家24年的大样本数据运用Panel Logit模型分析得出以下有益结论:(1)分别依据金融开放度与金融发展程度两个指标将样本分成两组,运用’Mann—Whilney U检验得出两组样本存在显著差异;(2)金融开放程度较低的国家,主要受通货膨胀率、实质利率、国内授信成长率的影响,金融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主要受人均GDP、经常账户变动率、实质利率、实质GDP成长率、金融自由化虚拟变量、金融市场结构、银行储备/银行资产、M2/外汇储备的影响;(3)金融不发达国家主要受通货膨胀率、实质利率、实质GDP成长率、金融自由化虚拟变量、国内授信成长率的影响,金融发达国家受实质GDP成长率、金融自由化虚拟变量、国内授信成长率、银行持有国外净资产/外汇储备的影响;(4)在所有的变量中,政府治理指数的改善均显著降低了系统性风险生成的概率,GDP与国内授信成长率也几乎在所有的方程中都显著发挥作用。 第5章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研究我国系统性风险生成的特殊性、影响因素及其爆发的可能性。 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殊性在于渐进式改革导致的银行风险过度集中与政府的隐性担保,银行体系的崩溃最终取决于政府信用的崩溃、经济的大幅衰退及储蓄存款的大幅下降。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不是表现为大规模银行的倒闭,而是表现为银行经营效率低下导致的金融经济困境。 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生成与传染的特殊机制,本书发现: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银行的风险状况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是某些风险还是处于潜伏状态,经济大幅衰退、净出口大幅降低、资金流动突然逆转、投资过度集中与房地产泡沫崩溃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银行风险的急剧放大与显性化,而银行的同质性、资本关联与金融脆弱性可能会导致风险在体系内的进一步传染,最终生成严重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甚至于触发整个银行业的危机。另外,经济的急剧转型与金融的持续开放可能会加速这一进程。从制度根源来看,双重预算软约束及其引发的政府隐性担保成为影响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状况的关键因素,因此本书着重强调了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与预算软约束问的关系及政府隐性担保的可持续性问题。 在实证方面,本章基于系统性风险的微观机制合成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评估指数,并参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与影响因素,为构造微观基础、传染特征、触发机制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指数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6章是本书的主要结论与展望。 在经济转型与金融国际化的双重约束下,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是防范我国系统性风险的根本。我们应从系统性风险的生成与传染的机制人手,打造金融安全网,改善政府治理结构,发展多元融资体系,提升银行机构的竞争力,以有效防范与控制银行系统性风险。我们应将银行微观风险管理办法同监管部门的宏观审慎监管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微观风险监控、宏观经济总量指标预警、传染模型测度三位一体的系统性风险测度框架。 本书的创新之处如下: 第一,全书从个体银行风险触发、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金融安全网下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变迁三个层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研究。在借鉴Diamond和Rajan(2005)的流动性冲击模型的基础上,将存款者预期、银行间市场行为、政府担保引入模型中,将个体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与银行体系流动性危机结合起来,研究不同主体效用函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进而构建从个体银行风险触发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的一般分析框架。 第二,实证研究证实了不同金融开放程度与金融发展程度国家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的差异。本书很好地挖掘出政府治理指数、金融开放度量指数、金融自由化指数等指标,并选取全球60个国家24年的大样本数据进行分组控制研究,论证了不同开放程度与不同金融发展程度下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的差异,具体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如下: (1)在所有变量中,政府治理指标的稳健性最强,在任何一组方程(包括各分组)中都显著地减轻了银行系统性的发生。而是否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均无显著影响。 (2)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实质利率的提高、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导致一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增大,而人均GDP、实质GDP成长率、金融市场结构的改善、政府治理环境的改善、国内授信成长率都会导致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减小。而银行储备资产占比的提高更易诱发系统性风险,储备资产的增加一般是银行主动收缩流动性的结果,其原因是要么经济可能处于衰退周期,要么政府出台严厉的调控政策,这两者都有可能导致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增加。 (3)高开放程度国家中导致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人均GDP、经常账户变动率、实质利率、实质GDP成长率、金融虚拟化、政府治理指数、银行储备/银行资产、M2/外汇储备的影响;低开放程度的国家中,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主要受通货膨胀率、实质利率、政府治理指数与国内授信成长率的影响。 (4)在封闭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不会对一国系统性风险带来显著影响,但随着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金融自由化往往会带来较高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在金融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融资依赖程度的降低与政府治理的改进都能有效抵御系统性风险,但在金融开放程度较低的国家,金融市场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在金融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金融自由化实施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无显著关系。 (5)金融不发达国家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受较多因素的制约,金融发达国家系统性风险的生成主要受实质GDP增长速度的影响,并能通过自身经济金融的发展来有效克服通货膨胀率与实质利率提高带来的不利冲击。金融发达国家系统性风险生成更易受到国外因素的影响,银行持有国外净资产/外汇储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微观基础与制度根源出发,得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政府担保的可信度。基于系统性风险的微观机制合成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评估指数,并参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与影响因素,为我国系统性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框架性的初步设想。

作者简介

董青马,1980年出生,男,汉族,四川仁寿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危机与风险管理;现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教师;在《经济学动态》、《财经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书籍目录

0 导论 0.1 选题意义 0.2 关键概念界定 0.3 关键文献述评 0.4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0.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 金融安全视野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分析框架 1.1 银行系统性风险内涵 1.1.1 系统性风险概念界定 1.1.2 系统性风险的几个相关概念 1.1.3 金融安全视角下银行系统性风险内涵 1.2 银行系统性风险理论渊源 1.2.1 传统金融危机理论 1.2.2 银行挤兑模型及其扩展 1.2.3 传统危机理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的借鉴意义 1.3 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新发展 1.3.1 开放条件界定 1.3.2 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事件新进展 1.3.3 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方向 1.4 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分析框架2 封闭环境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框架 2.1 个体银行风险特征刻画与个体银行失败 2.1.1 同质条件下个体银行风险特征刻画 2.1.2 异质条件下个体银行风险特征刻画 2.1.3 风险特征与个体银行失败 2.2 封闭环境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理l:共同冲击 2.2.1 共同冲击类型 2.2.2 共同冲击作用于银行体系的传导机制 2.3 封闭环境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理Ⅱ:传染机制 2.3.1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路径 2.3.2 传染速度、规模及概率分析 2.4 封闭环境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的统一模型 2.4.1 封闭环境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的全过程 2.4.2 Diamond和Rajan(2005)模型介绍 2.4.3 基于流动性视角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统一模型 本章小结3 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的理论分析 3.1 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变迁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 3.1.1 金融运营环境发展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变迁 3.1.2 全球金融体系结构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 3.2 全球银行业的发展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 3.2.1 银行融资结构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 3.2.2 金融整合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 3.2.3 银行业的开放效应与系统性风险生成 3.3 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国际传染的路径分析 3.3.1 真实联系渠道 3.3.2 纯粹传染渠道 3.3.3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渠道的综合分析 本章小结4 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的实证研究 4.1 系统性风险实证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 4.1.1 系统性风险测度的总体框架 4.1.2 系统性风险测度的指标体系 4.2 系统性风险实证难点:测度的方法论 4.2.1 自下而上与总量研究方法 4.2.2 基于市场信息的系统性风险综合测度方法 4.2.3 银行间市场实际传染的测度 4.2.4 对系统性风险测度的评价 4.3 系统性风险生成的实证分析:基于Panel Logit的模型分析 4.3.1 研究设计 4.3.2 实证过程与结论 本章小结5 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5.1 引言: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之谜 5.2 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的微观基础 5.2.1 我国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与风险的触发机制 5.2.2 我国银行体系可能遭遇的共同冲击类型分析 5.2.3 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分析 5.2.4 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的潜在机制 5.3 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生成的制度根源——基于预算软约束的视角分析 5.3.1 中国银行业预算软约束存在的证据及制度根源 5.3.2 预算软约束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 5.3.3 预算软约束下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承担机制 5.4 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的实证分析 5.4.1 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的特殊性及研究方法综述 5.4.2 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评估 5.4.3 系统性综合测度指标应用的前景与局限性 本章小结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防范与控制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建议 6.3 未来展望参考文献附录1 金融稳健指标体系附录2 学者研究银行危机时所使用的指标集附录3 金融市场结构指数附录4 政府治理指数因子分析的结果附录5 分组的Mann-Whitney U检验致谢


编辑推荐

  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制度的全面变迁导致金融风险的种类、性质、分布及传导机制频繁变动,而现有风险监管指标更加侧重于银行业的微观风险,致使监管部门很难对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管,《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研究》在开放条件下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次研究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制。首先,《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研究》从个体银行风险触发、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金融安全网下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变迁三个层次对系统性风险进行考察,并构建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性风险分析模型,以研究在不同环境下微观风险触发与个体银行失败、个体银行失败与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理;其次,《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研究》还挖掘60个国家24年1440个样本点的相关数据,运用Panel Logit模型对不同开放程度、不同金融发展程度国家的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研究》考察我国金融制度的特殊性,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次上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评估及其防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开放条件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研究 PDF格式下载



就是价格比其它网上商城高了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