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体制变迁下的中国货币需求结构研究

张浩 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

张浩  

页数:

223  

内容概要

近年来中国货币需求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货币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书从中国货币需求变化的实际情况入手,提出货币需求的结构分析视角,并根据持有主体的不同将中国货币需求划分为居民货币需求、企业货币需求和政府货币需求三类。通过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三类主体货币需求的变化规律及特征的比较分析,建议将结构因素纳入中国总货币需求函数,并指出体制变迁及其引致的构变化是导致中国货币需求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对于货币政策操作,本书建议中央银行充分考虑中国货币需求的结构及其差异性,并通过差异化操作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

作者简介

  张浩,男,1981年生,安徽合肥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现就任于中国金融培训中心培训二部。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课题二项,省部级课题六项。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理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

书籍目录

0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0.2 重要概念的界定
0.3 对既有主要研究成果的归纳与总结
0.4 研究目标、方法与框架
0.5 本书的主要贡献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中国货币需求的结构变化及研究视角选择
1.1 体制变迁下的中国货币需求变化特征分析
1.2 结构变化下的货币需求研究视角的选择
1.3 货币需求主体及各主体货币需求的界定
1.4 本章小结
2 体制变迁下的中国居民货币需求研究
2.1 中国居民货币需求的历史回顾
2.2 关于中国居民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
2.3 中国居民货币需求变化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体制变迁下的中国企业货币需求研究
3.1 中国企业货币需求的历史回顾
3.2 关于中国企业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
3.3 中国企业货币需求变化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体制变迁下的中国政府货币需求研究
4.1 中国政府货币需求的历史回顾
4.2 中国政府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
4.3 中国政府货币需求变化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纳入结构因素的中国总货币需求函数及政策含义
5.1 纳入结构因素的中国总货币需求函数
5.2 相关建议
5.3 本章小结
附表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三)居民货币需求内部结构差异不断扩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居民货币需求内部差异主要表现在城乡结构上,并且这种结构差异一直保持在5倍左右,即城镇居民人均货币持有量是农村居民人均的5倍上下。但是从1979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居民货币需求内部这种稳定的结构关系很快发生了改变。在改革的初期,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持币增长明显快于城市居民持币增长幅度,城乡居民货币需求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货币持有量之比持续下降,截至1983年底时达到最小,为3.03倍。之后随着中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后,城镇居民货币需求增速逐渐超过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间的货币需求差距又再次扩大。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国居民内部经济主体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调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o.16,到2003年时达到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o.4的水准,到了2008年则超过了0.48,目前该指标仍有持续增长趋势。虽然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对基尼系数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目前测算的基尼系数的合理性还存在争论,但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中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在货币需求层面,则直接反映为居民货币需求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看,当前中国居民货币需求内部结构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察:  1.居民货币需求的结构偏向城镇。1978年市场经济改革以后,农民进城务工等方式,使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流动不断加强,城乡分割的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户籍、土地制度、教育机会以及金融服务等方面城乡差异的影响,中国的二元体制仍长期存在,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在货币需求结构上则直接表现为城乡差异日益凸显。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体制变迁下的中国货币需求结构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