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周恩来超群智慧

薛学共,黄小用 红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作者:

薛学共,黄小用  

页数:

34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介绍了周恩来的政治智慧,军事智慧,谋略智慧,领导智慧,外交智慧,人格智慧,应变智慧,统战智慧、伯乐智慧等。  本书力求全方位地反映出周恩来之所以成功的超群智慧和雄才大略,再现他的完美形象。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政治智慧 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二、“面壁十年图破壁” 三、“革心”与“革新” 四、“我认定的主义是一定变不了” 五、“干革命不必自我” 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七、“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 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二章 军事智慧 一、“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 二、首创中国工人武装起义的成功记录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缔造者之一 四、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 五、破“围剿”巧布迷魂阵 六、遵义会议:恩来起了重要作用 七、“三人团”的团长 八、直罗镇的“奠基礼” 九、毛泽东的第一军事助手——转战陕北 十、毛泽东的第一军事助手——战略决战 十一、建设强大的国防第三章 谋略智慧 一、秘密战线的掌舵人 二、逼蒋抗日:转变时局的枢纽 三、抗战前夕的五次谈判 四、坚持在陪都重庆 五、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六、重庆的艰难谈判 七、解放前夕的和平谈判第四章 领导智慧 一、中国的总管家 二、经济建设居于首要的地位 三、大禹传人:要使江河都对人民有利 四、托举“两弹一星”的巨人 五、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 六、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七、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 八、交通运输要便利起来 九、暂不收回香港 十、一切为了台湾的回归第五章 外交智慧 一、为新中国外交奠基 二、在莫斯科签约 三、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外交”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诞生 五、倡立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 六、把友谊之路铺向非洲 七、中法建交  八、拨动小球转大球 九、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第六章 人格智慧 一、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三、处处时时关心别人 四、严守纪律,作风民主 五、刚柔并济:严冰覆盖下的一座火山 六、博学勤思,以才辅德 七、重义守信的谦谦君子 八、立党为公顾全大局 九、严于律已,宽于待人第七章 应变智慧 一、古玩生意商 二、周公谈笑破敌谋 三、借道南天王 四、智斗张国焘 五、紧急处理东北军的内乱 六、化险为夷,有惊无险 七、“广交会”的保护神 八、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第八章 统战智慧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二、宗教界的朋友 三、风雨同舟 四、情暖侨胞 五、他就是我心中的上帝 六、相逢一笑混恩仇 七、争取李宗仁回国 八、相识满天下 九、合纵连模之术第九章 伯乐智慧 一、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二、师生情谊深似海 三、知识分子的贴心人 四、文艺界的知音知己 五、重视体育、尊重体育人才 六、改革教育难题——改革、求是 七、选贤任能,唯才是举 八、大树参天护英华(一) 九、大树参天护英华(二)主要参考文献资料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政治智慧  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立志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只有志存高远,才能让人砺志不息。立志可以使人有所追求,生活便有了方向,奋斗才有了目标。周恩来在他的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这就是伟人的成功之始。  白山黑水的关东大地,曾留下了一代伟人少年求学的足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稚嫩童声,道出了少年周恩来不凡的志向,也从此开始了他寻求救国之路的起点。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随同回淮安探亲的三伯父周贻谦来到东北读书。这在周恩来的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周恩来后来曾回忆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作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焦点的东北,给少年的周恩来带来了异常强烈的刺激。正是在这里,激发了他爱国主义的热情。周恩来到东北后,先在铁岭县银州镇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书,然后转入奉天(即沈阳)第六两等小学堂,该校在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这所学校是1910年春“废科举,兴学校”的潮流中兴办起来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除教一些经书外,能常给学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课程包括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文、图画、唱歌、体操数十门。这些课程给少年的周恩来展现了一个新天地。他在学校里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  据记载,他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期间,有一位叫高戈吾的历史老师,常给同学们讲述历史上民族英雄的故事,痛陈国家弱小被众列强所欺辱的时局,鼓吹反清革命,把章太炎的文章和同盟会的刊物以及时事报刊介绍给他们阅读,还特别把邹容所着的《革命军》小册子借给了周恩来。还有一位姓毛的地理老师,倾向于康梁的维新思想,也常常向周恩来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书籍。深受两位老师的影响,周恩来开始关心国事并从此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报纸书刊中,他了解到有关民族危机、清朝腐朽和人民苦难的许多事情,也了解到了一些像邹容那样的年轻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英勇斗争、流血牺牲的感人事迹,也从中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进取精神。他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危急的时局以及如何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当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消息传到学校后,他就立即剪去了辫子,以表示对清王朝的决裂。  暑假中,他随一位同学到了沈阳南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楼子。这位同学的爷爷,是一位在乡里教私塾的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的老人,领着他们目睹了当年日俄战争的旧战场。老人由于心情异常激愤,手捋银髯,仰天长叹,为他们吟咏了这样的诗句:  “登彼龙山兮山巅,  望彼河水兮潺潺。  忆甲辰年兮神往,  想日俄战兮心酸。”  “吾已生于斯兮长于斯,  恨不能翱翔兮五湖烟。  今吾老兮有何志愿?  图自强兮在尔少年!”  这一切都无不激励着少年的周恩来,要为救国纾难而发愤读书。不像别的孩子,此时的周恩来就似乎已确实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以及怎样去读书。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已表现出高尚的志向、浓烈的爱国情感和引人注目的才能。有一次,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当时兼为修身课的老师)在课堂上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当时,有的同学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的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的回答“为个人的前途而读书”,还有的回答是“为家父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时,他的回答却语惊四座:“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后大为震动,一个孩子能有这等抱负、这等气魄,真是难得啊。他禁不住连声称赞道:“好啊!好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同学们,有志者当效周生。”  从此时开始,周恩来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就一直像一团烈火一样燃烧在他的心中,成为他经久持续的动力,激励着他更加努力学习,不断进行探索。“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学生时代的主旋律。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与他在少年时代的立志是否崇高远大有着直接的关系。周恩来的伟大事业,其基础就建立在少年时代的远大志向上。他其后在南开读书时,还写有一篇《尚志论》的作文,文中有言:“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并例举有志者当效“探新大陆的哥伦布”、“竖自由旗之华盛顿”、“闻鸡起舞之刘昆”、“击楫中流之祖逖”。充分表明了周恩来当时立下的就是公而忘私,为国为民的鸿鹄之志。  1912年10月,周恩来写了一篇作文:《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就明显表达了他“教育救国”的思想。文章的中心就是:中国要图富强,就应该从根本做起,把教育办好。他在文中写道:  “吾全校之诸同学乎。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此地何地,非即造就吾完全国民之学校耶?圣贤书籍,各种科学,何为为吾深究而悉讨?师之口讲指画,友之朝观夕摩,何为为吾相切而相?非即欲吾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以将来如许之重负,基础于小学三四年中,同学,同学,宜如何奋勉,始对之而不愧哉?”  “吾校司教育之诸公乎。诸公为国家造人才,当殚其聪明,尽其才力。求整顿宜重实际,务外观先察内容。勿自隳行检,以失人则效;勿铺张粉饰,以博我名誉;更勿投身政界党会,谋利营私,以纷扰其心志,而日事敷衍。校长为学生择良教材,教习为学生谋深造就。守师严道尊之旨,除嚣张浮躁之习。注重道德教育,而辅之以实利美感,更振之以军国民之精神。教育美满,校风纯正,则此纪念日乃可因之而永久。”  这篇《感言》,立意新颖,言简意赅,论说精辟,语重心长,字里行间充满着远大的志向和爱国的激情。国文老师阅后,大喜过望,备受鼓舞,他在文末批写道:“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心长语重,机畅神流。”此文不久被奉天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作为甲等作文展出,并收入《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后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数据出版的《中学生国文成绩精华》二书也先后收录了这篇作文。  1917年,周恩来于南开学校毕业后,准备赴日本留学,他特地从天津回沈阳母校与那里的师生告别,临别时他给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的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这位同学一直把这个题字保存了四十余年,直到1957年还给了时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两个老同学终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国重逢相会,正如题字所言,挣脱了重重枷锁的中华巨龙开始昂首腾飞了。  二、“面壁十年图破壁”  立志有恒,方能匡时救世。达摩十年面壁,苦苦修炼,破壁之日终成就一代高僧。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就是要求自己像达摩那样面壁苦学,求得“济世”的本领。自强不息的努力,这就是周恩来成功的基本条件。  1913年,15岁的周恩来因伯父周贻赓的工作变动,离开了沈阳奔赴天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天津是华北的大商埠,西卫北京,东扼渤海,它的地理位置使得近代以来各国列强对之垂涎三尺,也就成为了较早开放的门户。在天津近代工业兴起较早,新式教育也居于比较先进的地位。南开中学是一所四年制的学校,是完全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建立起来的。校长张伯苓是一位着名的爱国教育家。南开校风以“严肃、庄重”而着称。学生一进校门,就有一面大镜子悬与左侧,以供端正仪容之用。镜上还铭刻有醒目的“告诫之言”:  面必净 发必理 衣必整 钮必扣  头容正 肩容平 胸容宽 背容直  气象:勿 傲 勿 暴 勿 怠  颜色:宜 和 宜 静 宜 庄  周恩来之一生风度翩翩,仪表不凡,彬彬有礼,庄重大方,性格和蔼,平易近人,就是在南开养成的好习惯。他从1913年8月入学,到1917年6月毕业,在南开学习了整整四年时间。对南开周恩来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他说:“我每次来至天津,总是告诉我过去的师友说,我还是感谢南开中学给我那些启蒙的基本知识,使我便可能寻求新的知识,接触新的知识。”周恩来在南开求学的四年,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处境正日渐恶化,清王朝完结之后,政府仍是每况愈下,混乱在中国蔓延,外强的威胁日趋严重。随着他年龄的增大和对国情的加深了解,他的忧国忧民心情更加激烈了。当时周恩来所写的一首政治评论诗,明显反映了他的心情。  茫茫大地起风云,  举国昏沉岂足云,  最是伤心秋又到,  虫声唧唧不堪闻。  在他这个时期的作文中,也随处可见这类悲愤的心声。他说,“呜呼!处今日神州存亡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一种爱国热忱,似已达于沸点。”他目睹时艰,忧国忧民,由爱国心切,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他对个各门功课精进钻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记载他在南开期间,“全校文试,夺得首席。习字比赛,复列其名。长于数学,往往于教授外,自出新法,捷算赛速,两列其茅。”


编辑推荐

领导一个最贫穷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超世的才能和绝伦的智慧。而这种才能和智慧,只有“全天候”的总理,日理万机的总管家,本世纪罕见的伟人周恩来才具备。毛泽东称赞周恩来道:“还是我们的总理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服务员的工作都关心到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周恩来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本世纪罕见的伟人!”日本前善相田中说:“周恩来不拘泥于一件事情,而是抓住大局,高瞻远瞩,推进谈判,仅此一点就不能不使人感动。这个人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英国作家杰克·威尔逊说:“如果说毛泽东是一个英明但又会犯错误的航海家,那么,周恩来就是个耐心的水手长,他保证轮机的正常运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周恩来超群智慧 PDF格式下载



有人拿周恩来与诸葛亮比,说周恩来堪比孔明,我觉得这种观点不正确,毕竟这是两个时代的人,就算要比,也是应该拿诸葛亮来和周恩来比,因为相对于诸葛亮来说,周恩来贡献更大一点,用国际友人的话说就是“全天候的总理”!周恩来担任中央领导岗位近半个世纪,建国后又担任共和国的总理,光有超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超人的意志和超乎常人的忍耐协调能力。本书的内容并不很是深奥,但却深入人心,这是人民对总理的认可与敬仰,有此开国总理,人民幸甚,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朋友推荐后,认真拜读了此书,真好,跟敬爱的周总理学习智慧超群。


还没有看,但是我非常喜欢周恩来,应该很好的书


值得学习的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总理的很多智慧之处~~


书的纸张不错,印刷也可以


周总理一生谨慎、立意高远、着眼大局,处理问题柔中有刚,受益匪浅。


本书有许多出错误 例如外交篇第170页 但是还有值得看的地方


帮爸爸买的,他说不错。


我更想看的是其它的内容


藏手,很好!


还不错,只是太详细了,显得有点罗嗦


感觉看不下去,书很厚,文字却很差


真正的伟人 真正的强者


学习伟人的智慧,值得好好研究。


书中内容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只是通过大量的事例来说明,感觉和纪实类书记差不多,只是编排上不同。


对周总理智慧的例子,可以说信手拈来。但是重读本书,尤为慨叹作者的细心和对祖国的中程和对周总理的热爱之心。极具阅读价值。但是书中有白字,确属一大憾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