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创新激励研究
2008-12
郑逢波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12出版)
郑逢波
193
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根本。关于创新的研究,在中国获得高度重视,出现了创新类型研究、创新路径研究、创新体系和创新制度研究等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对纵向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为企业创新及其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平台的认识。郑逢波的博士论文《合作创新激励研究》,着眼于企业通过合作创新方式提升自身技术竞争能力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恰当的激励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来应对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激励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和防范合作创新活动的风险,提高合作创新绩效的目的。《合作创新激励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1.以创新合作中的激励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选题角度新颖国内以合作创新为研究内容的学术成果很多,大多集中在:合作创新的产生、发展和阶段划分,合作创新的原因解释和优势分析,合作创新的模式分类和运行机制,以及促进合作创新的政策建议等方面。
《合作创新激励研究》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假设出发,运用激励理论和机制设计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合作创新活动中合作当事人目标不一致且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契约和机制设计来加以防范,为我国的合作创新实践提供了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理论参考。合作创新的机制设计是《合作创新激励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分析合作当事人之间的契约设计和风险防范,以及政府如何采取措施激励合作创新行为。分析表明,带有提成费的契约设计既有信号显示的作用,从而可以防范逆向选择行为,又有激励当事人努力的作用以遏制道德风险;政府除了鼓励和支持合作项目以外,最重要的激励措施就是健全法规、进行产权激励以及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如何进行合作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这是理论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郑逢波,1972年生,河南新乡人。2006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产业经济学专业),并荣获该年度上海财经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现为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副教授,主要讲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商务决策分析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包括公司竞争行为与商业策略、技术创新、政府规制与公共政策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一部;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八项。
第1章 导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1.4 研究内容和框架1.5 本书的创新第2章 合作创新理论基2.1 组织间合作2.2 合作创2.2.1 合作创新概念2.2.2 创新战略与合作创新2.2.3 合作创新的类型与组织模式2.3 国内外合作创新实践2.3.1 美国的合作创新实践2.3.2 日本的合作创新实践2.3.3 欧盟的合作创新实践2.3.4 中国的合作创新实践2.3.5 合作创新的国际化发展第3章 合作创新动机激励3.1 合作创新的动机3.1.1 国外学者的研究3.1.2 国内研究概况3.2 合作创新动机的理论解释3.2.1 交易成本理论对合作创新的解释3.2.2 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对合作创新的解释3.2.3 产业组织理论对合作创新的解释3.2.4 对三种理论的评述3.3 对合作创新动机的实证考察3.3.1 国外实证研究3.3.2 国内实证研究3.3.3 实证总结第4章 合作创新行为激励:技术转让4.1 技术转让分类4.2 竞争厂商间技术转让发生的条件4.2.1 模型假定及描述4.2.2 创新发生后的许可条件4.3 大学与企业间的技术转让:逆向选择4.3.1 完全信息下大学与企业间的技术转让4.3.2 不完全信息下大学与企业间的技术转让4.4 不完全信息下两国厂商问的技术转让4.4.1 模型假定4.4.2 模型4.4.3 模型的含义第5章 合作创新行为激励:合作开发5.1 目标不一致、私人信息与激励5.2 合作伙伴选择5.2.1 合作伙伴的选择过程5.2.2 合作伙伴的选择原则5.2.3 合作伙伴有效选择途径5.3 合作开发中的道德风险5.3.1 基本假定5.3.2 提成费合同博弈模型5.3.3 股权合同5.3.4 结论及进一步分析附录5-1:效用函数形式下企业第6章 合作创新政府激励6.1 政府激励合作创新的理论依据6.2 美国政府对合作创新的支持6.2.1 背景6.2.2 相关措施6.2.3 效果6.3 日本政府对合作创新的支持6.3.1 相关法律与政策6.3.2 运作概况6.3.3 效果6.4 美日两国合作创新相关政策的比较6.5 中国政府的合作创新激励措施6.5.1 政府政策和措施6.5.2 法律制定6.5.3 效果6.6 合作创新激励措施的比较借鉴及政策含义6.7 问卷调查:促进我国合作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6.7.1 “合作外部环境”层面6.7.2 “政策建议”层面6.7.3 政策建议的取舍附录:我国企业合作创新发展策略问卷调查1.问卷设计2.问卷发放及回收方式3.问卷分析参考文献后记
第2章 合作创新理论基2.1 组织间合作合作是个人、群体或组织为了互利的目的而产生的彼此互动并形成心理上的依存关系的过程。合作关系是一种跨越组织疆界的互相渗透性活动。就企业而言,从其行为与目的来看,企业合作行为是企业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采取互补的行动,以达成彼此互惠的目的。企业间通过相互牵制的协调行为,使得彼此能共同创造互利的结果(Buckey,1988)。关于组织间合作的理论研究基本来自于交易成本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对合作的经济学解释是:合作关系是一种介于市场交易和层级组织之间的组织形式。市场交易尽管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优化配置能力,但是在面临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交易成本比较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交易的优点。层级组织尽管具有良好的分配效率,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成本和“道德风险”,但是由于层级组织所固有的惯性和刚性,因此缺乏应付高速变化所需的柔性;此外,在需要多领域参与的系统性问题上,一个层级组织又面临着资源不足的无奈或者由于范围或规模过大而引起高管理成本的危险。这种情况下,企业与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建立互利互惠、共同降低风险和成本的合作关系,是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多数企业的有效战略选择。战略管理理论在研究合作策略时,将合作描述为一种必要的理性分析过程,其分析集中在参与合作各方获得某种匹配的需要和存在彼此的相互依赖上,通过合作可以改善竞争地位,获取竞争资源和能力。例如,许多合作从战略上看是为了阻止进入或侵蚀竞争者的地位。布基(Buckey,1988)给出了不同组织形式合作的七种动机:(1)风险降低;(2)规模经济和理性化;(3)技术交流:(4)增加/减少竞争;(5)克服官方贸易和投资壁垒;(6)有利于公司国际化的扩展;(7)把合作方的互补性优势能力加到价值。
历经两栽,我的博士论文《合作创新激励研究》即将出版。满怀收获的喜悦,我衷心地感谢所有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人,这本书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奉献。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玉教授。她博学甄微,诲人不倦,对我的培养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深入系统地进行了专业理论与实践方向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她在论文选题、资料收集、分析思路、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文字表达等方面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指导。王老师不但传授我知识,更注重对我人格品质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她的言传身教,使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那种潜移默化的心灵影响。寥寥数语难以表达感激之情,唯有以后更加努力,以不辜负老师的培养和期望。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幸聆听了杨公朴教授、夏大慰教授、干春晖教授、蒋传海教授等为我们讲授的专业课程,也选听了田国强教授、施锡铨教授等开设的课程,这一切使我受益匪浅,也奠定了我写作本书的基础,在此深表谢意。另外,也衷心感谢朱国华教授、龚仰军教授等对我论文的细心指点。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张秀萌女士,多年来她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尤其是在攻读期间,是她支撑着这个家庭,抚养着可爱的女儿.使得我能够安心进行博士论文的写作。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我默默而又无私的支持,我未奉晨昏却又要他们一起抚养孩子,心中倍感负疚。我希望此书的出版能给家人带来一份慰藉。
《合作创新激励研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