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财政监督制度

贺邦靖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贺邦靖 主编  

页数:

517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财政工作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和改革的需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肩负着神圣使命,取得了丰硕成果。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1304亿元;财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财政职能转变和社会事业发展;财政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增强,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财政监督对财政工作丰硕成果的取得功不可没。多年来,广大财政监督工作者孜孜以求,在实践中总结,在改革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监督之路。财政监督在保障财税政策执行、严格预算管理、促进增收节支、维护财经秩序、提供决策参考、防范与遏制腐败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内容概要

财政监督制度是财政部门履行财政监督职能的重要保障。财政监督质量的高低,成效大小,以至于财政监督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与财政监督的法制化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提高财政监督工作质量,确保财政监督工作成效,必须大力加强财政监督制度建设,不断夯实财政监督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监督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制度,财政监督制度日趋完善,财政监督整体工作日渐法制化和规范化。 为全面梳理与财政监督工作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和工作程序,系统勾勒出能够涵盖财政监督全过程的制度体系,我们编写了《中国财政监督制度》一书。本书主要包括总述、综合类制度、财政收入监督制度、财政支出监督制度、会计监督制度、资产监督制度、财政内部监督制度、地方性财政监督制度。为了使读者对财政监督制度框架和内容有一个基本认识,真正使该书成为一本关于财政监督法规制度的工具书,本书在编写上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相关性原则。本书收集整理的法律法规都与财政监督密切相关,在财政监督实际工作中经常用到;二是普适性原则,近些年地方财政监督工作快速发展,颁布实施了不少与财政监督相关的法规制度,但从全国财政监督工作普遍适用的角度,本书仅收集了对中央财政以及大多数省份具有效力的财政监督法律法规制度;三是长效性原则,涉及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制度,一部分属于有效期很短的暂时性制度,对于这些制度,考虑到其时效性,本书未做收录;四是改革性原则,为了适应财政监督改革发展的要求,对于一些改革性的财政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虽然没有直接对财政监督做出规范,但其对财政改革具有一定影响的,本书也进行了收集和编辑。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财政监督制度总述 中国财政监督制度总述  一、财政监督制度概述  二、财政监督制度的发展演变  三、我国财政监督制度的基本架构  四、进一步推进我国财政监督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第二部分 综合制度篇 综合制度综述 主要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财政监督检查案件移送办法(财政部令第53号) 财政检查工作办法(财政部令第32号) 财政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实施办法(财政部令第23号) 财政部主要职责內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2008〕65号) 财政检查工作规則(财监〔2007〕82号)   财政部 监察部关于财政部门和监察机关在查处财政违法违纪案件中加强协作配合的通知(财监〔2006〕3号)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财政部门查询被调查检查单位存款有关事项的通知(财监〔2006〕2号)   财政部门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办法(财监〔2005〕103号)   财政机关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指导意见(财法〔2003〕7号) 第三部分 财政收入监督制度篇 财政收入监督制度综述  主要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   财政部关于调整和加强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中央非税收入监缴工作的意见(财监〔2008〕56号)   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管理暂行办法(财库〔2007〕50号)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实施中央政府非税收入监管工作操作规程(试行(财监〔2005〕86号)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财政部门税政工作的意见(财税〔2004〕136号)   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实施中央财政非税收入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财监〔2004〕15号)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实施中央税收收入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财监〔2003〕99号)   关于加强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通知(财综〔2003〕29号)   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财库〔2002〕37号)    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国发〔2001〕37号)   国库与财政、征收机关对账方法(银发〔1998〕15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中发〔1997〕14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    第四部分 财政支出监督制度篇   财政支出监督制度综述第四部分 财政支出监督制度篇第五部分 会计监督制度篇第六部分 国有资产监督制度篇第七部分 财政内部监督制度篇第八部分 地方财政监督制度篇后记

章节摘录

上述五个主要方面的制度构成了一个基本完备的财政监督制度体系,明确了财政监督机构工作职责和范围,规范了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流程,提供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处罚依据及标准,初步构建了财政监督合力机制,客观上推动了财政监督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监督制度日益丰富和完善,为财政监督工作的规范和深入开展提供了保障,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财政监督制度已经不能满足财政监督实践的需要,其中,综合性制度作为财政监督制度建设的“基础设施”,也日渐表现出了一些不足之处。1.缺少一部在法律层面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的财政监督制度。目前我国财政监督工作的授权依据大多零散地分布于相关财政经济管理法律的相关条款中,如《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都对财政部门履行监督职能做了一些规定,但不完整、不系统,没有就财政监督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发展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财政监督立法的滞后影响财政监督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执法权威,导致财政执法手段的软化。2.财政监督检查流程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虽然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出台了一些财政监督检查流程规范,但由于财政监督工作业务范围广,涉及环节多,财政监督检查的一些环节如检查取证、行政处理、案件移送等还没有具体的制度加以规范,影响了财政监督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因此,检查流程制度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和发展的必要。3.财政监督机制建设缺乏制度保障。机制建设是财政监督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制定的一些制度主要是针对各项检查工作的各个环节制定的,虽然客观上也促进了检查业务的不断发展,但就财政监督机制建设而言,虽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机制建设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基本都是建立在领导重视和各部门互相协调的基础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制度对财政监督相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给予明确,对财政监督机制做出总体安排和规定。


编辑推荐

《中国财政监督制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财政监督制度 PDF格式下载



内容很充实,编排精当,待看后再详细评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