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古琴

林晨|主编:白庚胜 文联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文联  

作者:

林晨|主编:白庚胜  

页数:

151  

Tag标签:

无  

前言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  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空一网打尽;  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  因为,凭借科学技术原创而生发的文化创新正在超强提速,伴随全球一体化而弥散的文化消费令人眩目。  当此考验,开放的中国生机焕然,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既立足于本土、传统、民族,又面向世界、现代、未来,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人类文明,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的进程,引起全球性的关注。  在实现社会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后工业化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我们没有麻木不仁,我们更没有放弃责任,而是登高望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实施,解决了观念、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等实践,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协调了文化生产关系,实现了文化转型,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参与了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创造与共享。  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我国始自20世纪80年代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对中华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保护行动。由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文化艺术界的坚守与躬行,全民族的积极参与,至今,我们已经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体制,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规划,采取了包括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学术保护、产业保护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了对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国家遗产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国家文化遗产目录,申报成功了数十个世界遗产项目,加速了文化遗产立法的步伐。  由此所引发的文化盛事不可胜数,但见孔子学院大大方方走向世界。满足了各国人民揭示“中国奇迹”的语言需求;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讲古深受欢迎,对华人社会的历史传统“充电”及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恢复如雨后春笋,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整理国故正在拓展其广度与挖掘其深度,使儒学的第四次重振雄风渐成可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利用,多元一体的精神家园多姿多彩;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华文明日益显现出“和谐万邦”的魅力。  这一切,昭示了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前景:一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新已经悄然开始,一个以大繁荣、大发展为标志的文化建设新高潮正在兴起,一场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正式开启。  越过高山,跨过险滩,蓦然回首积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慨叹先人的惊人智慧、伟大创造、博大胸怀。  保护遗产,反思历史,我们终于发现它们并非是前进的障碍、发展的负担,反而是精神的支撑、知识的宝藏,更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不竭资源与永久动力。  展望未来,拥抱世界,我们确信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与世界互相理解的唯一桥梁。我们与它相伴始终。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历时两年创意出版了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其目的是向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传承我们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粹。对于这项工作,中国文联极为重视,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而且孙家正主席、胡振民副主席亲任编委会主任具体指导;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心具体表现在为其特批立项,并保障出版书号;中国文联出版社将之确定为精品工程,力求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李舒东、宋建民、奚耀华、朱辉军、王利明等领导及张海君主任等堪称鞠躬尽瘁,编辑和作者们不计名利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是令我感动。  庚胜不才,却参与和见证了世纪之交启动中华文明复兴及其遗产保护的全部过程,还非常荣幸地担任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的主编。这虽非我的能力与地位所及,却是我不可推辞的使命。  我所期待的是:通过这套丛书,中国的国粹艺术能为广大读者所认识、珍爱、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利用,中国的精神财富能为全人类所共有、共赏、共享。  如果因为这套丛书的问世而使国人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如果由于这套丛书的存在使世界了解中国更加客观、全面、理性、准确、人文,我将感到非常愉悦。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  这个时空不排斥古老,它秉持“推陈出新”。  这个时空不拒绝外来文明,亦主张“中为洋用”。  要么,御新时空如神骏;要么,被新时空所异化、吞没。  是为序。  2007年12月30日  (作者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

内容概要

  《古琴》作为中国艺术的国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国内外享受很高的声誉。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古琴艺术,引导读者去领略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作者用简洁的表述,以丰富的史料和图文并茂的故事为主线,从古琴的构造和样式入手,详细介绍了先秦至今的古琴艺术的发展、改革、完善。

书籍目录

前言一、谈琴说器1. 妙材美斫2. 名琴选鉴二、先秦时期1. 伏羲:伐桐制琴2. 师旷:天下之至聪也3. 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4. 孔子:感悟弦外之音三、两汉时期1. 司马相如:凤游四海求其凰2. 蔡邕:听音辨材制“焦尾”3. 蔡文姬:昔造胡笳声,一十有八拍四、魏晋时期1. 嵇康:结恨《广陵散》2. 阮籍:济世才华作《酒狂》3.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五、隋唐时期1. 曹柔:巧改古琴谱2. 雷威:雪夜上峨嵋,选材制“春雷”3. 董庭兰:天下谁人不识君4. 薛易简:转益多师撰《琴诀》六、宋元时期1. 朱文济:传授琴僧成系统2. 朱长文:博览群书著《琴史》3. 郭楚望:纵指发奇哀,潇湘水云怒4. 苏东坡:顷刻而就,无所点窜5. 帝王好琴:福兮?祸兮?七、明清时期1. 邝露:抱琴西向苍梧哭2. 严天池:松弦馆集结琴川社3. 徐上瀛:人和为纲书《琴况》4. 朱权:汇集名曲撰《秘谱》5. 徐常遇:广陵派两度著琴谱6. 东皋心越:古琴东渡传日本7. 张孔山:巢居蜀山鼓《流水》八、二十世纪1. 周庆云:办晨风庐琴会,扶大雅之轮2. 王露:学贯中西音乐第一琴人3. 查阜西:殚精竭虑培育一代琴人4. 管平湖:起潜振绝成国手5. 张子谦:世纪琴人走进古琴艺术的世界(代后记)爹考文献

章节摘录

  1.(伏義:伐桐制琴)  被古人称之为“圣人之器”的古琴,是中国传统的丝弦乐器,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但古琴究竟由何人始创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除了伏羲制琴和神农制琴这两种最为普遍的说法,另外还有唐尧说、炎帝说、黄帝说、虞舜说、祝融说等等。可以说,大凡上古时期兼具智慧与品德的君主与圣人,或多或少都与这件乐器有所关联。也许就是因为这些传说,现今的琴人依旧对古琴那具有传奇般的起源津津乐道。  上古时期,中国的西北部有一个凡人无法抵达的国度,名叫华胥氏国。这是一个极乐的世界,人们心无纤尘,无欲无求,顺应天地,按照四时的更迭生活着。同时,这里的人们能够水火不侵,自由地在天上行走。可以说,华胥国是一个介于人神之间的国度。  华胥国中有一位贤淑静雅的姑娘,她没有留下名字,后世只是根据她所住的国家称其为华胥氏。一天,华胥氏来到东方世界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游玩。当日微云淡淡,两岸花繁叶茂,华胥氏不觉乐而忘返。忽然,华胥氏在地上发现一个硕大的脚印,这个脚印在风景如画的“雷泽”中显得分外的突兀。华胥氏走近“脚印”,忍不住将自己的脚踏在上面,只觉浑身一震,仿佛被雷击了一般,一道青虹缓缓从脚印内升起,继而围绕在她的身边久久不散。华胥氏不知道这个脚印并不是一般的脚印,而是上天的雷神所留下的。回去后,华胥氏发现自己的肚子渐渐隆起,怀胎十二年以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伏義。


编辑推荐

  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恒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本书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之古琴篇,以丰富的史料和图文并茂的故事为主线,从古琴的构造和样式入手,详细介绍了先秦至今的古琴艺术的发展、改革、完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古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