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烟霞余影

石评梅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石评梅  

页数:

21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岁月不居,斯人已逝,俯仰间已是百年。百年间多少天崩地裂,多少流离转徙,英雄意气,儿女情愁,都已经随着岁月的飘零,飒然而去了,空使后来人怅惘于逝水流年,徒呼奈何!然往昔之悲欢陈迹,在在如昨,抚之让人感叹寥落。  幸而流风遗韵,未曾湮没于时代的风烟而消失殆尽,留下篇篇美文,让我们可以追怀往昔,终不致使湘灵佩杳,而心绪阑珊。  她有古典的哀怨与缠绵,也有五四的炽烈与执著,她的希望写在水中,她的理想筑在沙上,她是一位情痴和唯情主义的女儿。  对比她与高君宇的生死之恋,梁祝化蝶过于虚无,曾经拥有过于浅薄。不读她的肝肠寸断的血泪之文,不会懂得爱情的刻骨铭心。

作者简介

  石评梅,山西平定人,乳名心珠,学名汝壁,自号评梅,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学系,是五四新文化开创时期的北京著名女作家。曾任《妇女周刊》、《蔷薇周刊》主笔,去世后与高君宇同葬于北京陶然亭。著有《涛语》、《祷告》、《偶然草》等。

书籍目录

留恋西湖的风景心影漱玉一瞥中的流水与落花寄海滨故人我愿你象牙戒指墓畔哀歌醒后的惆怅母亲归来叫她回来吧!爆竹声中的除夕红粉骷髅烟霞余影秋的礼赠残夜的雨声梦回寂寂残灯后痛哭和珍雪夜断头台畔一片红叶雁儿啊,永不街一片红叶再

章节摘录

  西湖风景,我怀慕渴望已非一日。在学校,我的朋友多为浙江人,往往月下花前,谈西湖名胜,辄令我神游梦寐。在那时“西湖”已深深地镌印在我的心里,种着很深的苗。所以当时我能把心神都化在那里。在细纹的湖水里,反映出我的影子,我才知道不是梦境的虚幻。但我在西湖逗留了五六天,所得的印影,都如电光一瞬,现在想起来,依然是梦境,所余的仅仅一点模糊回忆。我现在幽居在山城里,窗外雨声淅沥,恼人愁怀。欹斜花影,反映纸上。我披卷握管,预备把我的回忆和当时情形,写在纸上。但这是最令我胆怯的,我的心异常的懦弱,竟使我写不下去。这时候我接到君宇的一封信,他这信是和我谈风景的,中有一段和我现在濡毫难下的情形相同。  “本来人与宇宙,感着的不见得说得出,说出的不见得写得出。口头与笔端所表示的,绝不是兴感的整个。就象我自己,跑遍了半个地球,国内东部各省都走过了。山水之美虽都历历犹在目中,但是要以口或笔形容他们,我总是做不出。有时我也找得最好的诗句,恨笔不在手底不能写出来,然而就是当时笔在手边又何尝写的出呢?好的诗句,是念不出的,更是写不出的。好的风景是画不出的,更是描不出。越是诗人,越多兴感,越觉的描写技短,又何怪你觉你游过的景物不可写出呢?然而我总愿世人应得把他的才能志愿,将宇宙一切图画了出来。你不笑这是个永不能达的妄想吗?”  这信内说的非常透彻,但我准不能为西湖而搁笔,只好尽我的能力做去。  六月五号的下午,我们去游西湖。一望湖水滟潋,一片空明,千峰紫翠;冠山为寺,架木作亭,楼台烟雨,绮丽清幽;昔日观画图恐西湖不如画,今乃知画何足以尽西湖?我们坐着小艇慢慢划着,微风过处,金鳞涌洴,烈日反映,幻作异采。只见碧波茫茫,云天苍苍,远山含翠,若烟若雾,一只小艇飘荡着如登仙境。我们同学都衣裳翩跹,意欲凌仙。惠和穿着极薄的绛纱,永叔服着一套绡裳,映在碧波中未尝不与西子增色!惠文向划船的要了桨,想自己撑,但不料反退了回去!我们都笑起来!两岸绿树之影,映在湖中,碧嫩欲滴,我们一齐都唱起《杏花村》来,协着水中反应,声如玉磬,抑扬水面。映着阳光万点,如绢上的云霓宝钻,撒手一幅,采光万道。美哉!西子。  我们到了苏堤东,有洲,洲旁有三塔影入洲中,就是三潭印月。船拢岸上陆,为小瀛洲。四围碧树荫蒙,如遮绿幕,回亭水上,横匾为“饮渌”,联为“一桥虚待山光补,片席平分潭影清”。过假山有亭,横匾为三亭宇“亭亭亭”,联为“至此地空邀明月,向谁家秋思,吹残玉笛到三更?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此外如:  波上平临三塔影,  湖中倒映一轮秋。  四面山光,湖水,相映皆碧。中有三塔,内分三潭,青山映潭,潭水印月,宇宙之美,即非中秋来此,俯仰之间都是良辰佳景。几排疏柳中,可以望见断桥残雪,几扇翠屏里,可以看着雷峰夕照。仰视青天白云,潭水映影,顿现我像,惜无明月对我,斟酒当歌!莲荷摇曳其上,游鱼游荡于下,小艇一只,撑破荷叶,缓缓渡来,人耶?仙耶?杨万里咏西湖有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套丛书不同以往的各种版本,首先在选题设计上,不是简单的对文字的阅读与体会,它突出体现的是对文学经典的“视觉化阅读”、“唯美化阅读”、“情趣化阅读”以及“怀旧的阅读”。在体会文学经典作品的同时,又有审美与视觉的愉悦。  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以图文相映的形式诠释作品的内涵。比如冰心的散文《往事》,当页以荡漾的春水与飘飞的燕子来映衬作者赴美留学前的离愁别恨与乡思乡愁。并且书中配有相关的历史图片以反映时代的特色,比如石评梅在陶然亭的墓碑、手书遗迹等都撩人思绪、良多感慨。这套丛书一书一色,以色彩的变幻体现作家的风格,石评梅,用酒红色来展现她的缠绵哀怨及浓烈如酒的爱情。本书还讲述了石评梅与高君宇生死相依的真挚感情,用以了解作者的文学活动及创作意图,使读者对作品能有更深入细致的领悟。  石评梅是五四时期名噪京华的文坛才女,可以说“生如闪电之耀亮”,然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对她的评价少之又少,一方面固然因为她的短暂的如流星般陨坠的生命,另一方面,则令人惑然。  她与高君宇的金坚玉洁、生死相依的爱情佳话,至今仍在我们中间流传着并且依然温慰着许多人的心。  她的同乡青茵在《陶然亭访墓记》中有一段较客观的评价:“石评梅的爱情的象牙之塔是建筑在新旧时代的边沿上,她的希望写在水中,她的理想筑在沙上,她聪明而又多愁善感,她是一位‘情痴’和唯情主义的女儿,珍重爱情而轻视生命,但是重要的关键是在这里:她珍视爱情却又不能控制爱情,因之,她不是爱情的主人,而是爱情的奴隶。从某一个场合来说,她好像是一股从地狱里喷出来的火焰,但是这火焰在未烧毁那些旧世界的囚枷之前,却首先烧毁了自己。”  所以在她的新诗及散文创作中这种矛盾也得以充分展现,一方面她哀怨、缠绵、如泣如诉,另一方面,她呐喊、呼号、文笔犀利,如剑如刀。她的文章就是她的心声,就是她的生命,就是她的血和泪的迸发,特别是在高君宇死后,她的文章就是她的全部情感寄托,所以读她的文章,你会觉得与她一同呼吸、一同叹惋、一同流泪,你的心会跟着她起伏跃动,你的情感会随着她奔涌荡漾,她的文章就有这种摄人魂魄的魅力,让你不由自主地随着她悲喜情愁,甚至肝肠寸断:  假如这是个梦,  我愿温馨的梦儿永不醒;  假如这是个谜,  我愿新奇的谜儿猜不透。  闪烁的美丽星花,  哀怨的凄凉箫声,  你告诉我什么?  他在人间还是在天上?  我不怕你飘游到天边,  天边的燕儿,  可以衔红笺寄窗前;  我不怕你流落到海滨,  海滨的花瓣,  可以漂送到我家的河边。  这一去渺茫音信沉:  唤你哭你都不应!  英雄呵!  归不归由你,  只愿告诉我你魂儿在哪里?(《痛哭英雄》)  ……我常觉你在我身后的树林里,骑着马轻轻地走过去。常觉你停息在我的窗前,徘徊着等我的影消灯熄。常觉你随着我唤你的声音悄悄走近了我,又含泪退到了墙角。常觉你站在我低垂的雪帐外,哀哀地对月光而叹息!  在人海尘途中,偶然逢见个像你的人,我停步凝视后,这颗心呵!便如秋风横扫落叶般冷森凄零!我默思我已经得到爱的之心,如今只是荒草夕阳下,一座静寂无语的孤冢。  我的心是深夜梦里,寒光闪灼的残月,我的情是青碧冷静,永不再流的湖水。残月照着你的墓碑,湖水环绕着你的坟,我爱,这是我的梦,也是你的梦,安息吧,敬爱的灵魂!(《墓畔哀歌》)  她的文字音韵和谐而又古典、意象朦胧而又缠绵悱恻,如果分行分段的话,几乎就是一首诗:  我由冬的残梦里惊醒,春正吻着我的睡靥低吟!晨曦照上了窗纱,望见往日令我醺醉的朝霞,我想让丹彩的云流,再认认我当年的颜色。  披上那件绣着蛱蝶的衣裳,姗姗地走到尘网封锁的妆台旁。呵!明镜里照见我憔悴的枯颜,像一朵颤动在风雨中苍白凋零的梨花。  我爱,我原想追回那美丽的皎容,祭献在你碧草如茵的墓旁,谁知道青春的残蕾已和你一同殉葬。(《墓畔哀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烟霞余影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