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卷)

魏斐德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魏斐德  

页数:

915  

译者:

梁禾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部文集的价值不言自明。它的诞生,是世界各地学者、翻译人才、出版等各界人士共同艰苦卓绝努力的成果。  治学为人,先生均被视为楷模。多有学人屡用大写的“人”来概括先生的一生。在治学上,先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与投入,激情洋溢且经久不衰。我曾问他:“你一生致力中国历史研究,要是真有来世,那时你会选什么事业?”他想了想,说:“中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没见过你这样要迷两辈子中国历史的!”他憨厚地笑了笑,点点头,然后用中文敦厚地说:“对,我太喜欢中国历史了。在我眼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庆幸自己有这份缘。”  先生28岁开始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当教授,这以后的40年里,除了教学和指导研究生,他还担任了一系列美国全国性学术机构及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的领导工作,然而他的著述仍然那么丰富多产。有学界朋友问:“魏教授发表这么多著作,带这么多研究生,还教课,担任学界领导,他是怎么过来的?”其实,奥秘就在于:从不搞权术,不花时间拉织关系网,还有就是减少睡眠。2006年9月14日,先生因患癌症病故,举世学人好友惊愕悲痛,各地的悼念活动与纷纷的回忆文章感人至深。各代学者中都有人说:“若无魏教授,岂有我今天!”  作为一个学者,其学术成果乃为其一生的最终见证。先生除了出版的专著以外,还有更多的论著见于各种学术杂志上,这部分中文译本,相对不多。鉴于此,编辑林敏女士立刻提出出版先生文集中文版的计划,她为此缜密构思,并不辞辛劳地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不久美国学界也决定同时出版《讲述中国历史》英文版文集。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S.N.Eisenstadt)先生,不顾80多岁的高龄和耶路撒冷夏日的高温,为给文集写总序,刻不容缓地开始阅读我快递过去的整整一箱子先生40年来的著述。而那一箱子影印件,以及各位翻译手中的原版文章,都是伯克菜东亚图书馆专业人员何剑叶、吴一丰、薛燕等在暑假里突击赶制出来的。她们一篇篇地将先生40年所有论文复制出来,及时寄送到我手里供选用。不仅如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逢翻译们遇到摘引原文的困难时,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回头找她们:她们在核对史料与查找资料上,拥有世界第一流的能力与效率。  若说先生的论著覆盖了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他的论文题目则更为浩瀚广博,其中除历史外,有中西方研究法比较、理论概念的论证、学术现况与趋势的剖析等,所援引的史料和参考资料则更惊人:光从这些资料所用的语言就有中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莱语,等等。翻译工程因此而史无前例地复杂艰难。于是我向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先生求援,让他出一支专业人马承担翻译。熊月之先生立刻答应。加上英语世家出身的北大西语系教授张世耘、旅居奥地利的项佳谷女士、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徐有威、上海师大的博士生齐克彬等,一支精良的文集翻译队伍组成了。在熊月之先生的领导下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承担了文集最重要部分的翻译。其中《史林》主编、历史所周武教授在统筹、组织分配、指导翻译等方面持续近一年之久,尤为辛劳。此外,无数学者向我提供了各种宝贵帮助,其中有曾佩琳(PaolaZamperini)教授、郭启涛教授、蓝梦林(Patricia Thornton)教授,还有民营出版家严博非等。我对他们的敬意与感激,语言难以充分表达。然而,我亦深知,他们如此敬献,并非仅因对我本人友善所致,更是出于他们对先生的敬仰,对历史的责任,对学术研究的使命感。  此文集选入的文章出版跨度达40年之久,这4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世上少有的天翻地覆社会巨变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历史研究上,仅从关闭到逐渐开放档案文献这一点,其变化就非常惊人。先生著述的前部分,是在中国未向外开放,中美没有外交关系,外国人很少能接触到档案史料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到了后期,情况则大有改善。所以,先生40年著述本身,也是海外中国史学的一个缩影。在专家学者的建议下,文集的每个章节都由一名本领域的专家介绍学术背景、主题含义、作者研究思路等,为读者提供分析理解的框架与基础。这些专家多数都是中国读者熟悉的,他们本人学术成就显著,且大都熟知先生的毕生研究,其中周锡瑞教授(JosephW.Eshel4ck)与曾小萍教授(Madeleine Zelin)是先生多年前的学生。他们对文集的贡献,是先生学术精神遗产后继有人,得以发扬光大的见证。  作为文集主编,我在编撰过程中也发现了一系列暂时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如国内学术界对学术论文的注释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处理史料和参考文献出处上也是如此,等等。还有,学术论述的关键之一,是求实与实证,然而因中美两国的不同社会政体,加上篇幅所限,本文集不得不对一些论述与结论做删节。对此,谨希望读者们谅解。附录书评部分除了对史学所作的评论外,还包括对有关中国的小说、回忆录、传记等的评论,为读者了解美国社会、逐渐接近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先生毕生从善如流,对人事豁达,而且这些作者先生大都认识,但他更以对读者的责任心为重,所以力求公正,不苟私情。考虑到国内学术文化界尚未建立成熟的专业评论这一情况,希望“书评”这一部分能’成为一个借鉴。  总之,出版《讲述中国历史》文集的中英文版及过程,是无数宏亮之心奉献的结果,也无疑是先生为人的见证。当出版文集的计划还在雏形之中,北大的刘东教授就为我赠送了几篇已经翻译好的译稿,并积极为文集出谋划策。他对先生的敬意与友情,说来话长,又是一番动人故事。  最后,求学求知,除了增加人征服世界的力量,使我们在全球化生存中更具有竞争力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完善我们的人性。再现历史,使我们变得聪慧;凝视往事,使我们避免重蹈覆辙,从而使人之行为保持文明,世界充满光明。这便是先生研究历史的宗旨,亦是文集问世的意义所在。  梁禾  于美国俄勒冈傲思维古湖畔  2008年5月

内容概要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的价值不言自明。它的诞生,是世界各地学者、翻译人才、出版等各界人士共同艰苦卓绝努力的成果。治学为人,先生均被视为楷模。多有学人屡用大写的“人”来概括先生的一生。在治学上,先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与投入,激情洋溢且经久不衰。我曾问他“你一生致力中国历史研究,要是真有来世,那时你会选什么事业?”他想了想,说:“中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没见过你这样要迷两辈子中国历史的!”他憨厚地笑了笑,点点头,然后用中文敦厚地说:“对,我太喜欢中国历史了。在我眼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庆幸自己有这份缘。”

作者简介

  魏斐德先生(Frederic E.Wakeman Jr.1937~2006)是世界最杰出的近代中国史学家之一,其著述在宏大叙事及理论与实证结合上均为典范。生前为伯克莱大学亚洲学哈斯基金教授。任伯克莱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十一年,并多年担任诸全国性学术机构领导职位,包括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美国历史家学会会长等,也是20世纪70年代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魏斐德著作的中文版自《大门口的陌生人》、《洪业——清朝开国史》、《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上海警察》、《上海歹士》、《红星照耀上海城》 (遗著即将出版)、《间谍王——戴笠与国民党特工》、《中华帝制的衰落》(即将出版)。

书籍目录

上卷序言从世界及比较史的视角读魏斐德文集开篇 远航第一章 中国与世界艾森斯塔特 引言S.N.Eisenstadt1.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2.中国与17世纪世界的危机3.革命和世界主义4.小议列文森的官僚体系一君主对立关系主题的发展5.中国之鉴第二章 明清时期史景迁引言J.SDence6.明清过渡期——1644年的大顺政权7.明清更替:17世纪的危机抑或轴心突破8.17世纪的浪漫派、节义派与殉道派9.独立自主的代价:知识分子与明清政治10.中国明清朝代公共领域的界限11.盛清:1683—1839第三章 晚清与近代中国曾小萍引言M.Ze1in12.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13.中华帝国晚期的地方治理之演进14.清征服江南时期的地方观念和忠君思想——江阴悲剧15.广东的秘密会社16.太平天国史学史新动向下卷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熊月之 马军引言17.抗战时期的政治恐怖主义18.汉奸——战时上海的通敌与锄奸活动19.战时上海的走私20.美国警察顾问与中国国民党特工(1930-1937)21.关于南京政府的修正观念——儒家法西斯主义第五章 关于中国史学周锡瑞 引言J.Esherick22.在南京与四位历史学者的对话23.来自中国的报告: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中国历史学24.反思清朝:西方关于帝国晚期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25.关于中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26.跨国界的比较性研究……第六章 国家与现代化第七章 民族与革命结篇 讲述中国历史〔附录〕书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