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冯自由回忆录(上下)

冯自由 东方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东方  

作者:

冯自由  

页数:

1043  

Tag标签:

无  

前言

革命党人的理想与奋斗——冯自由《革命逸史》述评 冯自由,字建华,原名懋龙。祖籍广东南海。1882年生于日本横滨(一说长崎)华侨之家,1958年4月6日卒于台北。 冯氏早年致力“革命”,晚岁则专事著述。所撰著作甚夥,影响大者有1915年初版之《三次革命军》、1928年初版之《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1945年初版之《华侨史话》、1946年初版之《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续编》、1945—1947年初版之《革命逸史(1—5集)》、1947年初版之《华侨革命开国史》、1948年初版之《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1954年初版之《华侨革命组织史话》、1981年初版之《革命逸史(第6集)》等。学界最为称道、史料价值最高者,为《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及《革命逸史》两书。 《革命逸史》初集由林森题名,共录史料80则,先已分开刊载于《逸经》文史半月刊(凡三十六期)。所据主以香港《中国日报》、著者历年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二集由蒋中正题名,共录史料58则,先已分开刊载于香港《大风》旬刊及十日刊(凡三年)。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珍藏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三集由吴敬恒题名,共录史料36则,先已公开刊载于香港《大风》旬刊、重庆《中央》周刊、《三民主义》半月刊、《组织》旬刊、《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华侨先锋》、《桂林党义研究》半月刊。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保全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四集由居正题名,共录史料33则,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香港《中国时报》、美国旧金山《大同日报》、加拿大《大汉日报》、民国后香港《大风》旬刊、重庆《中央周刊》、《三民主义》半月刊、《组织》旬刊、《华侨先锋》、《扫荡日报》、《南风》月刊、《永安龙凤》月刊。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保存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五集由张继题名、蒋中正题字,共录史料31则,部分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后国内外各杂志、日报,部分则源于冯氏早先所写《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一书所载每次革命军起义始末之修订与添补。所据同于前四册。 《革命逸史》第六集共录史料22则,部分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后国内外各杂志、日报,部分则源于冯氏早先所写《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一书所载每次革命军起义始末之修订与添补。所据亦同于前五册。 “逸史”之名,相对于“正史”而言者也。若谓“正史”为“在朝者”所述或所认之历史,则“逸史”就是“在野者”所述或所认之历史。故凡民间之记载及历代相传之遗闻轶事,皆可归入“逸史”名下。冯自由自述“逸史”与“正史”之区别云:“逸史又称野史,其所以异于正史者,则正史以简约明达要言不烦为主。而逸史之旨趣,则在于搜罗世闻之典章、故实、嘉言、懿行、旧闻、琐语、奇谈、艳迹,一一倾囊倒箧以出之。体例无须谨严,记载不厌琐细,既可避文网之制载。亦足补官书之阙漏。”(冯自由《革命逸史·自序》) “补官书之阙漏”,可为“逸史”之职责,但非为其全部职责,更非为其主要职责。“逸史”或“野史”之主要职责,是在“正史视角”之外,提供“另类视角”,是实现“视角转换”或“视角互补”。在同一视角下增补材料或捡漏拾遗,只是“量”的不同:“转换视角”,则有“质”的不同。“补官书之阙漏”,亦不无价值,然若与“正史”站在同一视角看历史,则历史之大量信息,就被损耗了。仅在史料上“补官书之阙漏”,无足道也;只有在视角上“补官书之阙漏”或“补官书之未备”。方得谓之上乘。 冯自由《革命逸史》,乃系超过百三十万言之巨著,甚为“补史料”之作欤,抑或为“补视角”之作欤?著者以为两者兼备焉。 朱寒冬、高红以为冯氏之书只为“补史料”之作,非为“补视角”之作。其言曰:“它与国民党史界的诸多革命著作一样,都是以兴中会、同盟会和国民党为系列编写党史或革命史,而对光复会、日知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往往有所忽略。”地域上则偏向广东、香港及海外华侨集居地,而忽略“两湖”、“江浙上海”两个“革命中心”。“打下了这种所谓‘正统史观’的印记”。(《冯自由与

内容概要

  《革命逸史》是冯自由根据香港《中国日报》及他自己多年笔记、往来书信、稽勋局调查表册等编写的,所记载的都是最有根据、最有价值的正史材料,只是“暂以革命逸史名之”。
  晚清至民国之要人,几乎全收笔下,且记述多为非亲历者不能知之趣事。所载“吉光片羽,弥足宝贵”,“一切记载皆有来源可寻”。他以革命的亲历者、以严肃的史家态度,编写革命史,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信史。费正清、唐德刚、杨天石、傅国涌等海内外民国史专家一致评定此书为民国史第一书,蒋介石、林森等曾亲笔题写“书名”。

作者简介

冯自由(1882-1958),原名懋龙,字建华,后改名自由广东南海人,出生于日本华侨家庭,1 895年在日本横滨随父冯镜如加入兴中会,自称“马前一小童”早年创办多种革命刊物,鼓吹天赋人权说、自由平等思想,深得孙中山赏识1906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协助孙中山参与策动各地的起义,并为之积极筹款,居功甚伟1912年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出任总统府的机要秘书1919年加入国民党,坚决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24年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国共合作政策1925年被开除国民党籍1932年,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35年,恢复国民党党籍1943年,当选国民政府委员1951年奉蒋介石电召偕妻赴台1953年,任“国策顾问”1958年去世。

书籍目录

革命党人的理想与奋斗
初集
 本书大意
 弁 言
 自 序
 “革命”二字之由来
 孙、陈剪辫易服
 亡命客之日本姓名
 横滨兴中会
 陈少白之词章
 杨衢云事略
 黄咏商略历
 孙总理行医广告
 兴中会四大寇订交始末
 孙总理之医术
 革命初期之宣传品
 兴中会之讨满檄文
 区凤墀事略
 圣教书楼
 孙总理之文学
 檀香山兴中会
 中华民国旗之历史
 郑士良事略
 尤列事略
 尤列事略补述一
 尤列事略补述二
 三十九年前之东亚时局形势图
 邓荫南事略
 余育之事略
 谭发事略
 戊戌前孙、康二派之关系
 戊戌后孙、康二派之关系
 横滨大同学校
 章太炎事略
 章太炎与支那亡国纪念会
 章太炎等之护党救国公函
 横滨《清议报》
 梁启超介绍周孝怀书
 陈少白时代之《中国日报》
 东京高等大同学校
 毕永年削发记
 刘学询与革命党之关系
 沈云翔事略
 郑贯公事略
 秦力山事略
 李纪堂事略
 横滨《开智录》
 东京《国民报》
 东京《国民报》补述
 ……
第二集
第三集
第四集
第五集
第六集

章节摘录

郑士良事略郑士良字弼臣,广东归善县淡水墟人。少有大志,尝从乡中父老练习拳技,颇与邻近绿林豪侠及洪门会党相往还,渐具反清复汉思想。及长至广州求学,初负笈于油栏门德国教会所设礼贤学校,遂皈依基督教。毕业后入博济医院习医,与孙总理、杨襄甫、廖德山等同砚,因总理与之志同道合,引为知己。未几,总理转学香港,郑亦辍学归惠州,开设同生药房于淡水墟,专从事联络三合会党,为举事之预备。乙未总理归自檀岛,决计大举,初以运动香港九龙新安等处会党之责委郑任之,后以杨衢云自告奋勇,乃使郑专任联络省城附近会党事宜,准备发难时克期齐集。迨事机渐熟,众拟在香港乾亨行选举总统,为临时政府领袖。杨衢云坚欲得总统,尝亲对总理言,谓非此不足以号召中外。郑大反对,声言此席众咸属意总理,如有他人作非分想,彼当亲手刃之。总理深恐因此发生内讧,力劝郑勿暴动,以顾存大局,而总统一席卒为衢云所得。及重阳发难之役顿挫,郑随总理亡命日本。庚子奉总理命经营惠州军事,所有惠、潮、嘉各属会党及绿林首领黄福、黄江喜、梁慕光、黄耀廷诸人俱受节制。因久候日本船运载军械不至,再三愆期。至是年闰八月三洲田革命军司令部渐为粤吏侦知,特派提督何长清率兵围剿,统将黄福以清军步步压迫,不能复忍,遂于是月十五夜率死士八十人暗袭何长清所部于沙湾镇,大破之。初拟乘胜进取广州,会郑士良从香港来,宣布总理自台湾来电所述船械被阻原因,遂变更计划,改途东北以向厦门,冀于沿海岸迎候总理运械接济。当郑未来之先,军中事权暂由黄福主持,黄耀廷则任先锋。迨郑既到,遂由郑发号施令,旗垒为之一新。二十二日大军至镇隆,擒清营管带杜凤梧及敌兵数十人,掳获军用品无算。二十四日与清将马维骐、刘邦盛、莫善积所部五六千人大战于永湖,邓万林中枪堕马,清军溃退。革命军追击至白芒花始收兵回。二十六日清军据守崩岗墟,数约七千人。革命军先以小队袭敌,继乃绕道包抄,清军首尾不相顾,遂狂奔而逃。二十八日进至三多祝,四乡归附者日众,有众二万余人,声威大振。方拟厚集粮食,取道梅林东向,忽接香港经海丰来使传达总理命令,谓政情忽变,外援难期,即至厦门,亦无所得,军中之事,请司令自决进止云云。时革命军正缺乏弹药,得电知事无可为,大为懊丧。郑等遂解散所部,分水陆两路退回三洲田大寨,旋先后避地香港。


编辑推荐

《冯自由回忆录:革命逸史(套装上下册)》:不假构,不虚美,不隐恶,其人正,其文直,其事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冯自由回忆录(上下) PDF格式下载



建议买新星出版社的,能省你19元,而且新星的我买过,不错的,郁闷的是我是09年72元买的 ,现在才30元,最亏的一次哦,都是书很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