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强权
2012-8
东方出版社
约瑟夫·P.坤兰
228
208000
无
约瑟夫·P.坤兰编写的这本《最后的强权:一个经济世代的浮沉》共分9章。第1章探讨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全球化的兴起,重点指出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解放是如何开启全球化之门的。第2章考察当金融崩盘及其余(震)波发生时,红色警报响起的关键度量指数。第3章主要阐述金融崩溃及其余震发生时的情况。第4章描绘和分析了当今处于混沌中的那个多极化世界。第5章考察了精疲力竭的美国金融。第6章主要探讨欧洲国家和日本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衰退趋势对于美国的借鉴意义。第7章重点探讨了那些新强权追逐者们的实际行动,或言之,就是诸如中国、巴西和其他国家对全球经济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的行为。第8、9两章着眼于未来,探讨了摆在美国和世界经济前面的两条出路。
作者:(美国)约瑟夫·P.坤兰(Joseph P.Quinlan) 译者:聂清凯 赵庆 约瑟夫·P.坤兰,著名战略专家,美国银行全球财富和投资主管,柏林米沙尔基金高级会员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董事。他经常出现在《海外事务》、《财经时代》、《华尔街日报》和CNBC等各类媒体上。
导论
第1章 全球化的回归
制高点的更替
现代全球化之父
泡在现金池里
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
美国在全球化中的支配地位
美好的生活
第2章 阴云密布
全球金融在全球经济中的断层
美国偿债能力的退化
全球资本流动的扩张
现金——中国向美国输出最多的东西
金融危机发生频率的加快
在虚拟的货币和时间之上
第3章 金融审判日和全球化浪潮的退去
当流通管道发生爆裂
全球实体经济的瓦解
金融全球化浪潮的退去
微笑着说谎
一个经济强权的覆灭
第4章 快速驶向一个混乱的多极化世界
全球经济新的领航员
制高点的(再次)更替
奔向区域主义
未来的磨难——以及巴西的最终介入
中国:支支吾吾,充满矛盾和聚光灯下的舞台
第5章 一个弱智的巨人:原因和结果
美国“彻底的金融风暴”
战争的代价
金融危机的代价
未来应得权益的成本
美国债务利息的成本
美国的薄弱环节:金融战争的可能性
第6章 暮色中的欧洲和日本
大西洋经济圈的首要地位
全球化的根本分歧
支离破碎的屋子
日本——下一个瑞士?
西方的没落
第7章 摩拳擦掌:新势力的代表们在行动
跟上SENS和ZHUS的步伐
对自然资源争夺的加剧
金融家
角色已经调转:昔日鱼肉今为刀俎
美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太少,太晚?
给欧洲留个便条:谢谢啊,但还是免了吧
人才争夺战的时刻来了
一个新世界和新断层
第8章 经济冷战的来临
经济冷战
凌晨3点的电话铃
超越非贸易能源的较量
“兄弟,能给我个工作吗?”
移民工人——帮倒忙
美元主导地位的终结
投资保护主义抬头
众口难调
经济冷战的余震
第9章 全球化的复兴
全球化的第三个时代
正确理解美国的选择是什么
中国消费能力的释放
全球管理的扩大化
使西方再度强大起来
这次不一样
致谢
版权页: 在印度尼西亚,1997年金融危机的代价是其GDP总量55%的损失;阿根廷的纳税人在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后付出了同样的代价。这些数字虽然很大,但还是不能够完全计算出金融体系的垮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带给人类和社会的损失。接下来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大量危机的反复打击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此开始认识到,应该把经常性账户赤字(大量资本流动的一个结果)与金融的不稳定性同等看待。这两个事情是同时发生的,国家要尽最大的努力去避免它们的发生。 “在资本流动管制松弛的时期,为了在全球经济活动极为反复无常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发展中国家预备了上百亿美元的储备资金。”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写道,同时他还引用了一位总理的话,“我们在1997年的危机中学到了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如果你(们)没有足够的储备将会发生什么。” 为了切断其他破坏性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可能性,消除赤字,保护经常性账户盈余,新兴市场的官员们在21世纪初改变了他们的策略。他们都变成了存钱大户,也就是那些少消费(经常性账户赤字)多存款(盈余)的储蓄者。对许多新兴国家而言,外汇储备的积累成了高于一切的目标,就像在床铺底下塞钱一样。 积累储备背后的重大意义有两点。第一,这么做,从战略上讲就是为了规避下一次金融危机而制定的保险政策。在本质上,积累储备是为了应对下一次危机而做的资金准备。第二,收拢美国的资产,并变成本国的储蓄,能够保持货币在新兴市场的低廉价格和对美元的竞争力,因此可以增进它们的出口潜力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由于这些目标已深植于他们的头脑,发展中国家的储蓄水平从1999年的177亿美元赤字,转变为2007年4000多亿美元的盈余。这个世界几乎从未见证过储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大的转变。 全球储备量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迅速增长,从2001年占世界GDP总量的21.1%上升到2007年的24.5%。这一时期,平均储蓄率在发达国家里有所下降,但是在大多数新兴市场一方则都在攀升。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上升趋势能够显著地超过中国。中国的储蓄率在2001年占GDP的37.6%,到了2007年则上升到59%。
《最后的强权:一个经济世代的浮沉》告诉我们,国家破产是国家毁灭,还是国家复兴?通货膨胀是化解债务危机的工具,还是释放灾难的潘多拉魔盒?牌将重新洗过,谁会在经济废墟之上超越破产、重获振兴?冲破[末日心理]之牢笼,在残垣断壁之间搜寻宝藏?即将来临的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宛如雨后之彩虹?
无
这个是讲美元霸权的。世界建立在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国际体系上,美元霸权也成为了全球规则的核心。但自08年开始,美元霸权地位逐渐分崩离析,一场新的动荡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