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国大学

陈平原 谢泳 等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陈平原 谢泳 等  

页数:

512  

字数:

511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校长是可以作主的  当年,蔡元培初任北大校长职,在《东方杂志》上看到一篇长文《究元决疑论》,于是聘该文作者到北大教“印度哲学”。作者不敢应承,说自己只是初涉佛典,于“印度哲学”实无所知。蔡校长于是反问:“你说你教不了印度哲学,那么,你知有谁能教印度哲学呢?”作者说不知道。于是蔡校长就说:“我们亦没有寻到真能教印度哲学的人。横竖彼此都差不多,还是你来吧!”作者很感动,答应赴北大任教。这位作者就是梁漱溟。(梁漱溟:《我到北大任教》)  当年,蔡元培校长在北大正式招收女生,受到一些人质疑:“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请教育部核准?”蔡校长的回答是:“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从前女生不来要求,所以没有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而程度又够得上,大学就没有拒绝的理。”(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校长的想法是:文件未规定的,正好可以办。  二、教授是可以治校的  当年,清华教师对学生之要求,是很严的。据说机械系刘仙洲老师所讲课程,除期终考试外,至少一月一小考,或两周一小考,甚或一周一小考,外加突然之“临时测验”。考试时刘仙洲与其助教吴仲华、郭世康三人前后监考,发现作弊即以“零”分处。交卷必须按时,迟交不收。某次有学生迟迟不交卷,待到监考人收完卷子跨出教室后才交,刘仙洲当场撕其卷。(黎诣远:《刘仙洲与清华》)  当年,中国仅有的几所工科大学,如北洋大学、南洋大学等,多延用洋教师,土教师亦大多自留洋归来,教师用洋文,讲课用洋语,否则就被视为“不够程度”。刘仙洲先生看不惯,从一九一八年任教开始,就始终坚持用汉语授课,并发愤编写中文教材。慨叹:“长此以往,我国学术无法独立,国将不国。”(黎诣远:《刘仙洲与清华》)  当年,蔡元培辞北大校长职,又被教育部请回。到校后向全体学生发表演讲,说北大应效仿德国,组成健全之教授会,由教授会公举校长及学长,彻底实现“教授治校”。(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当年,蒋梦麟代理北大校长职,到校就跟学生讲:“诸君当以学问为莫大的任务。”“救国当谋文化之增进,而负此增进文化之责者,惟有青年学生。”后来,蔡元培重回北大复职,北大再度改组。以评论会为校中最高立法机构,会员由教授互选,教务长、总务长及各院院长为当然会员。评议会之职权为:制定各项规程、授予学位、维持学生风纪。北大自此走上“教授治校”之路,“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无畏追求真理”成为治校准则。(蒋梦麟:《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  当年,清华建立“教授治校”制度,为教育界所称道。一九二八年后,清华有教授会,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评议会则由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及各院院长组成。各院院长由教授提名二人,交校长择其中一人任之,且每两年改选一次,可连选连任,理论上校长之用人权,只限聘教务长与秘书长,故教务会议与评议会议中,代表校长一方面的,也许只有校长本人、教务长、秘书长三人。其余均为教授会选出之代表,占绝对多数。此可保证教授会对于教务有绝对支配权,同时又对政府之干预起一定限制作用。(冯友兰:《五四后的清华》)  当年,身在苏州的钱穆收到北京大学所寄聘书,北上北大历史系任教。时各学系有一休息室,系主任在此办公,有一助教常驻室中。上课前后,教授们在此休息。教授一到,即有校役捧上热毛巾擦脸,又给泡上热茶一杯。待到上课,早有人将粉笔盒送过去。下课之后,照样是热毛巾热茶侍候。(钱穆:《北京大学杂忆》)  当年,西南联大继续坚持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教授治校”之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之。从校长到校务委员会成员、教授会成员、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到各院院长、各系系主任、各研究所所长等,无一不由教授担任(注意,不是先任公职,再利用公权当教授)。此为教授兼职,且兼职是不增加薪水的(兼职者不得减少授课量),纯粹是“义务劳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教授是学校的主体,校长不过就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椅子凳子的。”(赵瑞蕻:《纪念西南联大六十周年》)  三、学生是可以“不听话”的  当年,北大录取新生有一项特别规定,照顾偏科者。入学考试时若有一门或两门特别出色,但总成绩不上线,仍可以录取你。你尽可专注于你之所好,其他全可从简。你可以英文年年考不及格,却是国内研究金文的权威;你可以还没有上“中西交通史”一课,就写出大部头的《中西交通史稿》交给教授。这是对“偏才”的鼓励,也可以算是“北大模式”吧。  与之并行的就是“清华模式”,门门功课要求齐整,个个学生要求在水平线以上。你哪一科不行,一定拉你上来;你哪一科太强,一定拉你下来。每年的留学生考试,十年来科目之总成绩,北大总不如清华。要求科科齐整,要求“全才”,可算是“清华模式”吧。(朱海涛:《北大与北大人》)  后来,“清华模式”占了上风,取代“北大模式”,成为中国教育之主流模式。“偏才”没有了,“怪才”没有了,“大师”更没有了。“清华模式”被糟蹋了,“北大模式”也玩完了!  当年,民国政府行政院委派教务部政务次长段锡朋出任国立中央大学(简称中大,而非央大)代理校长,学生不服,群起而殴辱之,理由是“反对政客式人物来当校长”。最高当局震怒,下令解散中大,解聘教员,遣散学生。善后由行政院委派之整理委员会处置。(王运来:《罗家伦重建中大》)  四、大学是为“学术”而设的  当年,蔡元培就北大校长职,到校后第一次演说就讲:“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当年,蔡元培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两科,乃是农、工、医、药、法、商等应用科学之基础,这些应用科学之高端的研究,仍然要归到文理两科来。故应有大学专办文理两科,名为本科,其他应用各科,应以办专科高等学校为宜,以示“学”与“术”之区别。(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当年,罗家伦到国立中央大学就校长职,以“中央大学之使命”为题发表就职演说,说国立大学对于民族国家之使命就是“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认为当日中国之危机,政治与社会之腐败非为关键,最重要者在缺乏“足以振起整个的民族精神”之文化。国立大学若不代表“民族的灵魂”,若不承担起“创立民族文化的使命”,不能成为“复兴民族大业的参谋本部”,“便失掉大学存在的意义”。(王运来:《罗家伦重建中大》)  当年,北京大学开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课程,比如“梵文”,比如“佛学”。北大以之为“绝学”,愿以最重礼遇、最高待遇聘请相关学者到校授课。一年只开一门,一星期只讲一次,每次常只有一人听课。经济上不划算,但北大深知大学不可只算“经济账”,自己既然享有“中国最高学府”之美誉,此处不养“绝学”,则中国文化之某一“学”,岂不因此而“绝种”!(朱海涛:《北大与北大人》)  当年,无锡国专教室内外,不论早晚,总能听到琅琅书声,“四书”“五经”是要背诵的,《古文观止》是要背诵的,唐诗宋词是要背诵的。它就用“书塾式”的读书方法,在“死记硬背”的讥诮中,以约三十年时间,培养出无数优秀学者:研究诸子群经之王瑗仲(蘧常)、研究诗词骈文之钱仲联(萼孙)、研究古文字之唐兰、研究考古学之吴其昌、研究经学之毕寿颐、研究两汉书之蒋庭曜、研究楚辞之蒋天枢、《星预诗钞》之作者朱星预、史学家魏建猷、研究唐诗之马茂元、研究诗文评述与古籍整理之周振甫、研究文史及图书馆学之鲍正鹄、研究红学之冯其庸、研究近代史与经学史之汤志钧……群星灿烂,驰名中外。(杨廷福、陈左高:《无锡国专杂忆》)  当年,北大的学术之门是向任何一个愿意进来的人开放的,真正当得起“国立”二字。只要愿意,你可以去听任何一位先生的课,决不会有人查问你是否北大学生,更不会收你几块钱一学分的旁听费。所有北大教授上课,都不会盘查你的来历,都不怕你折他的台。你一个“偷听生”,不但可以听,且听完可以马上追上去向教授质疑问难,甚至写出长篇大论反驳他。他不会拒收,一定老老实实带回去,仔细阅读不止一遍,下次上课时返回他的意见。假如他欣赏你的看法,一定会在各种不同的场合表扬你。北大欢迎所有“肯思想”的,不管你是“正取生”,还是“偷听生”。  (朱海涛:《北大与北大人》)

内容概要

  《民国胜景系列:民国大学·遥想大学当年》选用文章共70余篇,按所述内容分“校长像校长”“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学术像学术”“学校像学校”“图书馆像图书馆”6个章节。有49位大师胡适、蒋梦麟、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关于自己治学的感想、演说、发刊词;有陶希圣、张申府等人的文章中对胡适、蔡元培等大师的治学理念、大师风范的的认同;也有潘光旦、竺可桢、陈独秀对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追求;还有柳存仁、金克木、张中行对大学的风土人情,甚至于小饭馆的味道的饶有兴趣的小品文、随笔等;更有谢泳、陈平原等当代大家论述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四九年前的北大的精神学术论文,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的各大名校所特有“永恒的风景”,感受到这些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表现出他们的内涵与灵性,让读者感知这些大学的脉膊与灵魂,让我们看到与当代大学不一样的风采,遥望民国时期的大学生态、大学教育,回望一个学术的黄金时代及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学术自由、精神独立的推崇。

作者简介

  谢泳,1961年生,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有《中国现代文学的微观研究》《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等箸作,文章平稳舒缓,隐藏着深沉的思想和个人风格,被摩罗誉为“现代随笔新三家”。
  
  陈平原,1954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北大精神及其他》《老北大的故事》《中国大学十讲》等著作。研究的方向从现代文学史到现代中国学术史,至本世纪开始兼及现代中国教育史。
  
  蔡元培(1868年~1940年),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书籍目录

绪论 遥想大学当年
第一章 校长像校长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
蔡先生任北大校长对近代中国发生的巨大影响——陶希圣
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蒋梦麟
张梅两校长印象记——柳无忌
就职演说——梅贻琦
欢迎新同学的几句话——梅贻琦
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张伯苓
罗家伦重建中大——王运来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十届毕业典礼训辞——唐文治
论大学设训导长——潘光旦
第二章 老师像老师
从“五四运动”到“六三索薪”——马叙伦
红楼一角——谢兴尧
我和北大——沈尹默
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梁漱溟
北京大学杂忆——钱穆
五四后的清华——冯友兰
傅斯年与西南联大——谢泳
一二·一运动中的三个教授——谢泳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形成与衰落——谢泳
第三章 学生像学生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陶行知
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胡适蒋梦麟
四十六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俞同奎
北京大学预科——陶希圣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冯友兰
三一八惨案中的北大学生——刘生浚
报考北大前后——茅盾
大学毕业生应有的认识与努力——竺可桢
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潘光旦
第四章 学术像学术
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蔡元培
我们所最需要的教育——李登辉
大学教育——蔡元培
教育与位育——潘光旦
大学教育的两种理想——郑晓沧
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罗家伦
论教育的更张——潘光旦
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谢泳
文法科在今日中国的地位——池世英
随感录:学术独立——陈独秀
教育独立议——蔡元培
学术与政治——贺麟
自由、民主与教育——潘光旦
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胡适
知识分子与文化的自由——张东荪
第五章 学校像学校
大学一解——梅贻琦
什么是构成大学“大”的要素——雷沛鸿
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竺可桢
学生自治——在北京高等师范演说——蒋梦麟
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傅斯年
现代大学的理想和组织——孟宪承
欧美大学之今昔与中国大学之将来——许崇清
北京大学五十周年——胡适
北大与北大人——朱海涛
老北大的故事——陈平原
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谢泳
抗战期间的浙江大学——祝文白
回忆金陵大学——陈裕光
陈裕光的办学理念——章开沅
陈嘉庚厦门办学——余钢王增炳
无锡国专杂忆——杨廷福陈左高
第六章 图书馆像图书馆
记北京大学的图书馆——柳存仁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金克木
北大图书馆——张中行
读书有味聊忘老——谢兴尧
……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二日,提倡科学。我国科学不发达,物质文明远不如人。故苓当办学之初,即竭力提倡科学。其目的在开通民智,破除迷信,藉以引起国人对于科学研究之兴趣,促进物质文明之发达。今者科学与国防建设发生密切之关系,无科学无国防,无国防无国家,愈见提倡科学之重要。惟是科学精神,不重玄想而重观察,不重讲解而重实验,观察与实验又需要充分之设备。南开学校在成立之初,苓即从日本购回理化仪器多种。其后年历添置,令学生人人亲手从事实验。犹忆民国初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Dr.Eliot)博士来校参观,见中学有如此设施,深为赞许。盖以尔时中学内有实验设备者,尚不多觏也。 三日,团体组织。国人团结力薄弱,精神涣散,原因在不能合作,与无组织能力。因此学校对于学生课外组织,团体活动,无不协力赞助,切实倡导,使学生多有练习做事参加活动之机会。而苓所竭力提倡之各种课外活动,有下列数种: 1.学术研究。如东北研究会,天津研究会,科学研究会,数学研究会,以及政治经济研究会等。以大自然为教室,以全社会为教本,利用活的材料,来充实学生之知识,扩大学生之眼界。 2.讲演。演讲目的,在练习学生说话之技术,与发表思想之能力,并可进为推行民主政治之准备。其组织,或以年别,或以组分;其训练,由学校聘请有研究有兴趣之教员,为其导师。平时充分练习。定期公开比赛,其优胜者,则由学校加以奖励。 3.出版。学校为练习学生写作之能力,增加学生发表思想之机会。自始即鼓励学生编辑刊物。会有会刊,校有校刊。或以周,或以季,种类甚多。于彼此观摩之中,寓公开竞赛之意。以是南开学校并未设有新闻学课程,亦未添设新闻学科系,但毕业校友之服务新闻界、通讯社,以及文化团体而卓有成绩者,为数尚不少。 4.新剧。南开提倡新剧,早在宣统元年(1909年)。最初目的,仅在藉演剧以练习演说,改良社会,及后方作纯艺术之研究。南开话剧第一次出台公演者,为《用非所学》一剧,由苓主编,亦由苓导演。继则由今中央委员时子周君,前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君,及本校职员伉乃如君等。合力编演《一元钱》《新少年》 《一念差》及《新村正》等。每次公演成绩至佳。其后张彭春君自美归国,负责指导编译名剧多种,亲自精心导演。当《国民公敌》《娜拉》及《争强》诸剧演出之时,艺术高超,大受观众欢迎。当时出演者,有今名编剧家万家宝(曹禺)君。而南开新剧团之名,已广播于海内矣。


编辑推荐

《民国大学:遥想大学当年》编辑推荐:他们当中有陈寅恪这样,以“不合作”为最高原则;有顾准这样,敢于反叛的;有储安平这样,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更多像钱锺书这样,看透了而“闭门不管天下事”的。正是这些丰富的知识分子选择,构成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悲欣交替、起落交织的全部人生。民国时期的一个专科学校,用“书塾式”“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培养出一批国学大家;当年的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与学生们,生活清苦,上课时还需时时用心听警报,闻响即得外奔,却培养出大批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出类拔萃者,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

名人推荐

他们当中有陈寅恪这样,以“不合作”为最高原则;有顾准这样,敢于反叛的;有储安乎这样,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更多像钱锺书这样,看透了而“闭门不管天下事”的。正是这些丰富的知识分子选择,构成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悲欣交替、起落交织的全部人生。 ——谢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国大学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对今天的大学校长来说应好好一读,这本书写得很实在,校长象校长;老师象老师;学生象学生,学术象学术;学校象学校;图书馆象图书馆,这六个问题很质朴,如今的大学比一比,差距就出来了。


今日中国高等教育的古板乏味,千篇一律,反观一下民国的大学,千姿百态,大师云集,真让人无限向往!


在锵锵三人行里看到陈平原做嘉宾,于是想买一本他写的书。本来是要买千古文人侠客梦的,但是缺货,于是选择了这本民国大学,书很厚,开本也太,但是51真心太贵了。还没来得及读,读完再续写评论吧。


正在看,很多名家文章汇成的这本书,为我们构建出了一个遥远的民国大学景象。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学是那么多的学子的追求,但是,上了大学是为了什么,现如今的大学是在令人堪忧。民国之后无大学。在这本书中,你也许能够找到自己最初的目标


看了不由感慨现在的大学早以没落,倒是对民国的大学非常向往


看看民国大学,再看看我们的大学,叹息


民国大学似乎才是真正的大学


民国的学术是一个高峰,还没看,但很期待


遥想当年之大学,不免让人神往!


倒是让我这个没读过大学的人向往那时的大学了!


从校长、老师和学生三方面来写,比较有意思。


本书中描写了当年对教育的探索,对国民人才的要求,通过自己和导师的思考回顾我们实践的目的


一些大家的文章能够透漏出那个时代的精神


书,重要的是内容,传递知识!当当评价的选择浮于表面,让人心伤!
余以为此书可为钱学森之问之最佳答案。每一页都使我痛哭流涕,哀叹当下之教育!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强烈推荐!


不错的书,喜欢~有时间静下心来慢慢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但愿当今的天朝太学能见贤思齐


自己买了只后,介绍给朋友,然后帮朋友买的。


自己买一本,帮朋友买两本。


买了四本,一本自读,其余送亲友,一乐也


这本书汇集了众多名家关于民国时期的大学的记述,内容很丰富


民国大学的纯洁性远胜于今日大学。


可以一读。圈内的人可能很多内容都了解。冲着陈平原买的。


是我男朋友一直很喜欢的一本书,就给他买了,我自己也看了,很喜欢,而且快递很赞啊


名家的杂文集子,好书


不错。从描述到发货速度都挺好,就是书背上有点破损。


偶然有一天走入一家书店,进门就民国大学几个大字冲入眼睛,民国的学术和学人一直都是我膜拜的所在,随即拿起来读起了开篇,然后就被你们那自由的精神,学术扎实的风范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在亚马逊买一本,书很快就到手,质量很不错,就是物流中,书有一点点磨损,不影响整体形象。马上准备好好研读研读。


介绍了民国时期那丰富多彩,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的大学生活,让如今大一的我很感慨,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过那种大学生活,那才叫大学啊。


怀念这些大师的风范,民国大学的。!!!!


选取多家人物文章集合而成,不是一般意义的史学作品。


大体翻看一些,未读完。内容涉及众多名人,每一章节不可能面面俱到。


书本质量不错,实物与图片符合


此书收集了很多民国学者文人的文章,其实说白了就是民国知识分子的文集,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窥见民国时的学术风气,但是由于是多个文人的只言片语,想要系统了解那时的环境是不可能的。其中有些篇章确实给人感悟不少,那时的文人风气真的是让人心驰神往,对比当下的学风校风文风,真的只能扼腕叹息了。不足的是,本书还是有几处错别字,看着非常别扭。


内容很好~那个时代有种让我们向往的精神。


原汁原味,值得品味。


刚到,准备开看,呵呵


我是在书店里看过才买的,书中的文章都是集大家之作,快递很快


都是民国大师的文章,字里行间文气十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