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燕子

朱少麟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9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朱少麟  

页数:

24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燕子》之叙事,保留了轻度的哲学思辨,如穆尔普柴斯林德(负责舞台艺术的林先生)和吉星坦罗丝卡奇塔波娃(阿芳)在课堂上的两次辨论。朱少麟显然是欢鼓哲学理思辨的小说选手。这项特色,使一群年轻人的清谈,避免了风花雪月的可能,使小说话语存在着一定的思想深度。  《燕子》的行动时间,压缩在巨型舞剧《天堂之路》从排练到公演前夕的半时间,故事大致按时间顺序连接事件,结尾联系开头,给予事件复合功能。  《燕子》的叙述语境流动着飞翔、释放欲望,崇尚自然情感,释放被捆绑的性灵——龙仔告诉阿芳“我们都有翅膀”;阿芳之所以习舞,是观赏卓教授的舞作《燕子》,从此想要舞艺能像燕子那样飞翔;卓教授谆谆启示阿芳要遵循心灵真实的自我和内在驱力,“跟着心里面的燕子,就不会迷路”,期待阿芳认清自己,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燕子。

作者简介

朱少麟,原籍湖北,一九六六年台湾嘉义出生。辅仁大学外文系毕业,现居台北,二十八岁时出版处女作《伤心咖啡店之歌》,一鸣惊人,被誉为“天生的作家”、“台湾之村上春树”。第二部长篇小说《燕子》思辩更为熟卓越、词锋更为犀利简洁,出版之后,她即以下不曝光、不接受采访的迥异风格独立于台湾文坛。

章节摘录

书摘深夜里回到了套房,我感到心力交瘁,还没开灯,就闻见房间里浓得可以触发火灾警报器的烟味,我叹了口气,打亮灯,见到荣恩的床铺上一片混乱,荣恩从被窝里探出一双大眼睛,不久,另一双眼睛也探了出来,我看清楚了,是舞团里的阿新。 我站在房门外等了良久,穿上衣服的阿新才走出来,他紧抿着双唇,一语不发地从我面前匆匆而过,半跳跃着下了楼。 我又待了一分钟才进房间,只见荣恩仍旧半裸,她正梳理着头发。因为我长久不开口,荣恩终于忍不住说:“人家以为你今天不回来了嘛。” “荣恩,你不怕教授踢你们出舞团?” “你不说,我不说,大家都不说,怎么会有问题?” 突然之间,我感到她的答辞大有语病,于是问她:“大家是谁?” 荣恩嘟起小嘴,讪讪然地说:“不管是谁,姥姥都管不着。” “大家是谁?你还跟舞团里谁上过床?” “……就是,就是……我们都是成人了嘛。” “不要忘了你才十八岁,大家是谁?” “高兴就上啊,这都什么年代了,不要那么古板好不好?” “还有谁?” “就是小罗嘛,克里夫嘛,阿伟嘛……人家记不得了,反正只要是男的嘛。” “龙仔呢?”我问她。 荣恩原本十分苦恼,这时突然放松了眼眉,她意味深长地盯着我,一朵笑靥浮现,她也不回答,只是梳头发,梳了半晌,却轻轻哼起约翰蓝伦农的Beautiful Boy,她十分清楚我是个披头迷。 “你——你这个——”我始终站在套房正中央,此时苦于找不到辞令。“——花痴!” 这是我生平最重的一句话,出现在我心情最糟的一夜,荣恩并不着恼,她继续梳发,气定神闲,她答道:“我不生气,要不是知道你有性冷感,我一定气死了,阿芳我原谅你。” 为了避免亲手掐死荣恩,我推门又离开了套房,夜色中我急不择径,直到被一条死而不僵的枯藤绊及仆倒,才发现已经来到坟山的腰坎。 坟堆里传来唧唧的虫鸣,在草堆中趴得久了,虫鸣的大合奏越来越具体,像是置身环场音效的剧院中央,我被一圈圈的音波围绕,渐渐忘却了今夜在套房里的闹剧,回忆也像涟漪一样慢慢漾开,远及到我十六岁的地方。 那一年是小韦俊秀的十七岁。 韦家与我们比邻而居,小韦从小算是我的玩伴,隔着一道围墙,两家各有不为外人道的遭遇,同样来自于非常古怪的家庭,少年的我们互相了解对方的烦恼,在那个沉闷的年代里,那种不成熟的悲怆感是心情上的救赎,而我们正当青春,少女的我和小韦有着一种相依为命的友情。 小韦的妈妈因为早年的一场大火,在半边脸上留下了暗红色的伤疤,韦妈妈通常只在傍晚以后才敢出门。那场火灾是怎么一回事?邻里间流传着各种版本,确定的是,韦妈妈在同一年怀了小韦,也许是熊熊烈焰的神秘遗赠,小韦天性异常温暖友善,我眼中的他坚强坚决而且健康。 小韦的数理能力非常好,这一点深获我心,上了高中以后我们感情更好,常常趁着韦妈妈出门,人约黄昏后,在韦家阴凉的客厅里,多方试探,两相按捺,只是从未越轨。 我是在很多年以后,才明白当时给了他多么辛苦的试练。少女的我并不十分关心贞操问题,只是觉得人生总该有些美、有些坚持。在那个年纪里,激情是有的,叛逆是有的,但是我不堕落,就是因为厌恶我的生活,所以我要力争上游。 十六岁那年,小韦深夜背着一个海军陆战队背包,翻过我家墙头,来敲我的玻璃窗。 他说要离开这里。那么去哪里呢?不知道,要去一个全新的地方。 小韦突然抱紧了我,很结实也很温暖的拥抱。 他这么说:“然后我们一辈子都在一起,只要说你愿意,你愿意……” “我不愿意。”我一字一句地说,同时非常愤怒。 所以小韦的出走计划也就取消了,他仍旧是个温暖的邻居,只是越温暖的就越容易藏污纳垢,从此我感觉他越看越加衰败,意志薄弱,模棱两可,甚至他还不太健康,冬天时咳嗽,总要在脖子上挂着围巾。 我顺利考上大学以后,终于离开了那个家。 此时又如愿回到了舞团,只是这些年下来,隐隐约约体会了,力争上游是一种要命的永恒状况,没有所谓的尽头,光明但是挣扎,尴尬的程度和堕落殊途同归,并且疲劳,而且还冷,我从书上读到了,温血动物是一种高耗能的生命形式,必须不断补充热能以防止失温,一辈子在食物链中力争上游。 躺在坟山上,我非常想念当初的小韦,那个立志要专攻地球科学而后又郑重决定去浪迹天涯的男孩。一个想法困扰着我,我相信年少时的一个决定,一句话,一顰一笑都可能扩散成无限大的效应,所以我想着,对于小韦我该负一些责任,是多年前我的纯真败坏了他某些很珍贵的东西。 夜深了,我坐起俯瞰山下,找到了舞蹈教室的位置,我又见到阁楼上那一盏夜灯昏黄。 这夜又是月圆时候,无语的月光洒落,久久望着教室的夜灯,我心孤单而且忧伤。 太早学会口是心非,太晚坚持孤芳自赏,缤纷的,喧哗的,混乱的青春历历穿过脑海,山腰上的我觉得冷极了,欲语无人只有喃喃自语,夜风凛烈,我抱紧了双臂,垂着头疲惫不堪,懊恼不已,是不是都该怪你?你怎么不再多问一次?但是我愿意,我愿意…… P69-P72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他揭开了我的心房,心房的最深处我们都只有一双翅膀。 ……当一束亮银色灯光投射在黑衣的她的身上,她所扮演的燕子翩翩舞起时,当场我落泪如雨,我的左冲右撞的灵魂终于凿开了决口,那只燕子从此飞进我心深处……在工眼中她简直是个传奇…… 一个脾气暴烈如同魔王的舞蹈教授,一个被排拒在舞台之外的天才舞者,一个总是在逃亡中的彷徨女子,交会在悲欢莫名的孤寂城市互相曝露了深深的缺憾,又在泪光中见到了另一个用了了解和希望照亮的世界,他们的心里都有一双翅膀,有时比肩,有时单飞,但飞行从没有停歇,只为了追寻自尊与美……


编辑推荐

《燕子》是台湾新生代性灵小说代表作家朱少麟继《伤心咖啡屋之歌》之后第二本台湾畅销小说,描写了一个著名舞团中的狂躁的卓教授、固执的阿芳、天才的龙仔及其他俊美中性的众舞者在排练一个名为《天堂之路》的舞剧时一波三折、曲折离奇的故事,朱少麟的作品一反台湾都市大众所追求的“小资、实用、享受”的生活态度,描写了心灵上努力、却孤独寂寞的一部分人,文字犀利、整洁、幽默,对于我们当前繁忙的都市开始关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燕子 PDF格式下载



这本《燕子》像是盗版,有几页整体版面印歪,还有很多错别字,在这买了同系列的《地底三万尺》,没这种情况,但是就纸质和封面又都是一样的系列。看书的人比较在意内容,但是纸张,排版不好,错别字很多,势必要给精彩的内容打折扣。在这买书已经四五年,以往都是同室友一起买的,偶尔碰到类似盗版的情况,也没多在意,不曾评论,现在有了自己的账户,本着对书的喜爱和敬畏,在这我希望amazon越能替我们把好关,谢谢!我会继续支持你们。


没想像中的精彩,不过作者倒是很有想法的人。


包装完整,准备这个寒假开始阅读之旅O(∩_∩)O~


这个价拿这样的东西可以了


内容有点生僻,很多地方有点像精神病人的呢喃,比不上她的《伤心咖啡店之歌》。


正在看作者的另一本 伤心咖啡店之歌还蛮期待这本的


实在是很喜欢这本书所以来留个言的,看完会在脑子里留很久,很好看,也很容易看进去,大爱啊~


打开包裹一看,书不是新的!书有很明显的翻阅的痕迹!


通篇围绕的是“美”,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故事很好看,里面有很多很有哲理的东西。非常喜欢这个作者,她只有三本书,最喜欢的是《地底三万尺》。


我现在等着朱少麟的第四部书 实在是太爱她了


还在看呢。对于作者的第一本的书很喜欢。


书是2005年版的,但是一如既往的好。


最初是看朱少麟的《伤心咖啡店之歌》,翻开后便放不下了,一口气就读完了。现在看完《燕子》,感触颇深。《燕子》里的角色更接近现实,因为角色的性格都有两面性,这两面性让人又爱又恨。两本书的女主都是孤僻的,与他人几乎没有交流,朋友更是少之又少。个人感觉她们都有点自我主义,有点像萨特的他人即地狱,避免与他人交流。但正是这种性格的缺陷才是角色更鲜活,更现实。


很喜欢朱少麟的书,是正品,质量好


  燕子是朱少麟的三部作品中最后看的一本,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其实应该这么说,伤心咖啡店之歌,最吸引人和打动人,无论是从故事结构上还是人物设定上;海底三万尺,超越你的想象力;这本燕子,相较于伤心,思辩更为成熟卓越,语言更加简洁和犀利。自由及人性互补成长是这三部作品共同的主题,伤心通过对话探讨自由,燕子则是靠舞姿舞出了自由。
  
  阿芳,和马蒂一样,都是孤独的孩子,行李永远都只有一个皮箱。同样在30岁,对于自己的未来,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感到迷茫。但是阿芳她会跳舞,能够被大家赏识,但是从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为何而舞,始终无法对旁人敞开心扉。【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不关心。】漠不关心才是比恨更厉害的武器,特别是对于在乎的人。
  
  【路走得远了,又左拐右弯,当初要的东西早就忘了,忘得越多,一路上就有越多意外的收获,我从来没认输,是因为心里面那个声音,燕子就在我的心里面,不管转了多少弯,燕子记得路,什么都忘了不要紧,跟着心里面的燕子,就不会迷路。】
  这是小说第一次点题,也是第一次让我终于有点明白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没有伤心那么的直接描述,缓慢的推进,却又来的那么的刚刚好。
  
  舞剧的主题定为天堂,可天堂究竟是什么样的?二哥说,天堂是个很冷的地方,都是狂风。因为冷,因为风,所以人才会靠近,又靠拢。阿芳不明白,我也一样。直到阿芳二次退团,二哥给她带去一本异域小说,描写的就是天堂中,人民和国王的对抗过程。最后国王说,对于那些渴望流放的人,我开释你们;那些没有办法和别人一样的,我豁免你们;对于那些不再相信的,我特赦你们。你们全走吧,离开天堂,千万请带着点缺陷,让你们怀念起天堂岁月的,珍稀的祝福。
  
  天黑黑里唱着“是否成人的世界背后都有残缺”,以前我不明白,直到这几年才渐渐了解,我们都是带着缺陷的人,我们相遇在不同的迷惘里,又在那么惊声喧哗中互补遗缺,只是为了完整,完整我们的路途。
  【完全的完美是完全的颓废,丰盛的人间,满溢了磨难之必要,意外之必要,缺憾之必要。】
  
  我们曾和阿芳一样,浪费了半生的聪明,看得见千百种表情,无数钟点的电视和书,污染的天空拥挤的大地,看不见人情世故,情欲交杂污秽中那一丁点以了解和温柔照明的光亮;我们懂得伪装,懂得对抗,懂得藏匿,懂得抛弃,欺瞒,迂回,揶揄,婉转,哀伤,但不懂得原来爱是让别人幸福的力量,不懂得美就是去爱一些什么,去坚持一些什么,去满足昂扬伸展的渴望。
  
  珍宝永远都是埋藏在深土里,用尽一生的挖掘还是惊奇,是偶然也是幸运,我们生长在这个沉闷的,笑泪交织悲欢莫名的时代,快乐并且痛苦。快乐使人满足,但是痛苦使人觉悟。
  
  特别喜欢阿芳和林教授辩论的那段,对于这个时代,我们也许有太多需要控诉的。
  【我只是奇怪,不管你是哪一代,上一辈的人都要称你是颓废的一代,而且不管我们发出什么声音,都要被指控成无病呻吟,我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法使力的时代里,过的是丰美又单一的生活,大家的经验都一样,满腹理想但没有时间,满怀叛逆但是缺乏战场,只是请您知道,这样并不好过,光会批评我们颓废,不只是矮化,也是钝化。】
  夹缝中的一代,努力生活却又被生活困住的一代。
  
  之前看安妮宝贝的蔷薇岛屿,有句话印象很深:如果我们恐惧太多,很多东西都没有办法穿越。我的作品是处于趋向光明的需要,但必先经过黑暗。我们常常恐惧未来没发生的事情,因为恐惧,所以迷茫,忘记了我们都是不完美的燕子,忘记了我们要获得双翼,必要先穿越这些恐惧。
  
  有时候太多的感觉遮蔽了更多的感觉,太满溢的生活压抑了真正的生活,惊声喧哗,叨絮埋怨,只是因为不满足,不满足于只是存活着,追求生命之中至美的渴望,始终莽撞,左冲右突,百转千回。
  燕子,穿越千山万水,有时找到了同类,有时又单飞,但飞行从没停歇,终于成就了一条路途,专属于自己的风景,那是自尊,自信。
  
  因为自尊,所以美丽。
  因为自信,所以美丽。
  


  接连读过《安娜•卡列尼娜》和《爱玛》,被别扭的翻译体折磨不已,在假期快要结束的时刻,毅然决定重读朱少麟的《燕子》。
  
  选择朱少麟,是因为她是天才作家。确实,如马森所言,“朱少麟是天生的作家”,她有天生作家才有的感觉,与众不同的独特感觉。
  
  这,从文字的韵律上,便可体味出来。不尽是绵延的长句,也不是一味的短句,而是长短结合的句子。我曾就着音乐,默读她的文字,发觉很是合拍,颇具韵律之美。这,才是中文,我印象中的、充溢着美的中文。
  
  文字尚可雕琢,而文字背后的意象与思辨,恐怕就不是平庸者力所能及的了。读平庸作家的小说, 是不是感觉像在看一出旁人的悲喜剧。旁人演得再卖力,也不会有切肤的感受。而少麟的小说,总是逼迫着我们面对自己,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平时被我们故意掩盖的问题。这些逼着我们面对自己的“针芒”,就像夜空中的繁星一样散落在小说中,时不时穿透厚重的伪装与遮盖,扎入我们心底的那些“痛点”。
  
  “长大是一段过滤梦想的旅程……人生中最美丽的莫过于拥有着千万种可能性,而活到此刻,局面像是逐渐凝结的石膏,轮廓慢慢变得清晰,清晰是好的,只是又带着淡淡的心酸。只要一想到,不管在任何一个方面,这辈子我都已经不可能成为万世巨星。”(学会将自己限定在极少数的领域里,并且接受即便在这些自己喜欢的领域里,也永远不能做到最好,是绝大多数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吧。)
  
  “克里夫扮演的蓝衣天使,象征着人间感情与眷恋,而我的白衣天使,则代表弥漫天上人间的寂灭与虚无。”(人间的感情与眷恋,人间的寂灭与虚无:概括得真好!这是面对生死玄关时拉扯每一个人的力量吧。)
  
  “不要想你自己的极限,人只会低估自己……”
  
  “‘腾’,她解释这是力量完全爆发的那一瞬间同时放松……”(能理解这种境界吗?竭尽全力,又轻松无比;全心全力的投入,没有关于结局的任何杂念。)
  
  “龙仔他,还没学会为自己而跳,他只想取悦世界。”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创作之中,娱乐自己的成分总是多过于他所真正给予这个世界的。”(艺术总是先为己,再为人的。)
  
  “艺术的目的不在技巧,而在美和动人……”
  
  “不需要分心,只要跳出美。”
  
  “自尊的来源就是美。”(我们是平凡的人,但我们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在朱少麟的世界里,这些不平凡的事物蕴含了“美”;在Robert Pirsig的世界里,这些不平凡的事物蕴含了“quality”。)
  
  “……双人舞之美,来自于舞者之间真情至性的信赖……我们必须学着倚靠对方的力量,而我信赖克里夫,这些日子来的相处,我已经了解他是一个天性纯良愉快的男孩。”(信赖到把自己完全交托给对方,这是人性中的至美吧。那些值得交托的人,都是天性纯良又愉快地面对这个世界的人吧。)
  
  “我想对世事看得太剔透,是对于自己心灵的刻薄。”
  
  “你们的生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宇宙……没有什么创作,精彩得过自己的生长过程,你去好好弄清楚自己,不要再回避自己,弄清楚了,你想做什么,就不会糊涂了……”
  
  “我的建议是要不你永远不要回来,继续混账下去,要不你把喜不喜欢跳舞抛开,把你的矛盾抛开,跳最好的舞,跳出来才算结束,然后再决定你的去路。”
  
  “好好的风景,都是在糊涂里面浪费光了,不要等到后来再去懊恼,当下看得见你生命中最美的风景,不用在回忆中去追悔,那就是幸福……”
  
  “……那么愤怒地逼迫着我去体会自己的人生,去将成长过程视为独一无二的小宇宙,然后追求美,追求自尊,仿佛上苍播种人间,为着就是收割美。所以我告诉小女婴,从心里面发音,有一天,你就要爬出栅栏,一点一滴,走上和全人类永不再相同的转折,你吃苦受罪,撕扯出瘢痂,产生出抗体,制造出惟独属于你的风景,亲爱的爱哭的小女婴,或许到时候你还是爱哭,那也无妨,在悲欢交织中去面对缺憾,去渐渐了解上苍所特别赐予你的,深奥的珍惜的祝福。”(人终究还是需要有一些执念的。)
  
  “人寻找的,大致上是相同之处略逊于自己,欠缺之处又远远超过自己的人,最难忍受的,是远远逊过自己,或是稍稍赢过自己的人。”(有趣的总结!想想自己最爱的那些人和他们身上的“quality”吧。)
  
  “完全的完美是完全的颓废,丰盛的人间,漫溢了磨难之必要,意外之必要,缺憾之必要。”(美与幸福,都是在缺憾之后。)
  
  “……没有人在身边爱着你,人要怎么去独立?”(独立,原来就是有一个人可以倚靠了。)
  
  “但是阿芳,你能抗拒,那是上天特别给你的力量,不要浪费了它。”(还有抗拒,就是还不曾妥协。一切的可能性,都来源于此。)
  
  ……
  
  天生的作家似乎总是吝惜笔墨的,在漫长的时间里只完成那么少的几部作品,慎而又慎地拿出来公开,生怕才薄对不起世人似的。出生于1966年的少麟至今只有三本并不厚重的小说公开出版。这倒让我想起另一个天生的作家,他活了漫长的91岁,也只出版了一个长篇(在《燕子》里,少麟特别让阿芳把这本唯一的长篇送给了荣恩),一个短篇集,两个中篇集,四本薄薄的书。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隐居,不轻易抛头露脸于媒体,以至于公开可觅的照片,一个手掌都数得过来。看来,天生的作家,总是相似的,因为他们都了悟了天启吧。
  
  少麟的三本小说,《伤心咖啡店之歌》,《燕子》,《地底三万尺》。问读过《伤心咖啡店之歌》的人:这本小说讲什么?百分之一百的回答:自由。问读过《燕子》的,回答就不同了。有答:自我;有答:梦想;有答:自尊;有答:美;有答:艺术;有答:缺憾……答这些的人,其实都看懂了,心中都感受到了作者告诉我们的那个东西,只不过有人清晰些,有人朦胧些罢了。因为这些答案是可以串在一起的:每个人的自我不存在于他的梦想和为之经历的那些坚持、苦难与成功吗?每个人的梦想不是他的自尊的最大支撑吗?自尊的来源不是美吗(这是少麟直接写明的)?美的表现不是艺术,广义上的艺术吗?真正理解美与艺术不是需要真正理解与接受缺憾吗?……《地底三万尺》,还没有读,留待将来再讨论。但从这两本已不难看见,作者关心和书写的,是最普遍人群的最根本问题。这种写作,是先觉察了问题,进行了思索,再敷衍出故事,写成小说的吧。
  
  单从《伤心咖啡店之歌》与《燕子》,就已经可以看出朱少麟的变化。在《伤心咖啡店之歌》里讨论自由的时候,她还是消极悲观的。从那些人物的命运:逃避,死亡,毁容,监禁……就看得出来。作者质疑,然后否定了尘世中最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从小说源源不绝的销量就看得出来。但否定之后的出路在哪里呢?只有逃避一途吗?少麟的小说写得好,提出的问题也一击中的,但在寻求解答,尤其是可行的解答上,Robert Pirsig比她更高明,对世人更有帮助。到了《燕子》的时候,少麟就进步了。她的答案更积极正面,更悲悯,也更勇敢。我期待着读《地底三万尺》,看少麟的哲学如何演进。
  


  
  「長大是一段過濾夢想的旅程,那些幻想,那些狂想,人生中最美麗的莫過於擁有著千萬種可能性,而活到此刻,局面像是逐漸凝結的石膏,輪廓漸漸變的清晰,清晰是好的,只是又帶著淡淡的心酸」
   只是想到,我已再無可能成為萬世巨星。
  
   從來不會妄想成為萬世巨星,那種耀眼光芒需要汲取太多世人目光和天地恩賜,卻又貪戀一種虛妄的滿足感,在光源之外感受到的一點點波長的輻射就心滿意足,這是一個希望成為幕後者的全部需要。
   一邊,請不要盯著我。
   一邊,請有距離的望向我呈現給你們的。
  
   歲末,少年派成為所有人口中裝點門面的熱論。又一次我很慢半拍的還沒有去看,並且很淡定的不參與討論。不喜歡這公司里的很多人,就像想逃離一種被蒙上眼睛綁在圓心,日復一日繞圈圈的磨生活。像《燕子》里的狀態,而宿命的是,被言中:這些想要逃脫的人,卻會在日後成為一種親切和一種變態的歸屬感。像是久別重逢的公司地板散發出來的特定塑膠氣息,內部聊天軟件整齊劃一的枯燥提示音,和空調統一發出的低頻共鳴。
  
   是要選擇活在生命的每一刻,還是選擇活在一種混沌不變的常態里。
   畢業之後一直在抉擇這一件事,直到翻開過去的手記,看著讓自己依然震撼感動但是現在卻再也寫不出的文字,在幾乎絕境中期待光線的每一字感觸,不甘就此回頭,又真的撞不到南牆的那種糾結。站在兩點之間的過渡里,人總是會迷失方向,誰都無法從上空判斷是離昨天太近,還是離明天更遠。所以很需要生命中出現這樣的時刻:快要枯竭的日夜更替忽然撞見一陣奇跡,拼命用努力去爭取,完全沒有章法的重頭學起,跟一群意外的精彩人物開始一段不像是自己的生活,沉醉于斯,忘乎所以,偶然回望在混沌中向外張望的自己,心裡尋找一點撫慰。
  
   上天讓我莫名的愛上一個島,愛上一個幕後的氛圍,然後再不斷的被隔絕在所愛之外。只能用感知最末端最捕捉那些影像和觸覺。戀上媒體,或許是因為這種宿命。
  
   於是當翻開書本,看到一個半路舞者突然闖進一個舞團,那種由局外人的陌生尷尬,到漸入氛圍的層層關卡,封閉自己到多少留一個對外窗口給對方。突然回到原來的陣地,在同事的荒唐和胡鬧中,緬懷那種熟悉感和歸屬感。就像朱少麟的另外兩部作品,在很恰巧的時間闖入心裡,形成好大的一陣漣漪。我過了像馬蒂一樣不顧一切追尋自由真諦的逃亡歲月,沒到城外絕望的居民用力探索真相的絕境,剛剛好卡在穿行在庸庸碌碌之中,渴望被一絲新鮮空氣撥動感官神經的半熟歲月。
  
   和奇遇撞個滿懷,再通俗不過的肥皂劇都會使用的橋段。而當它真的發生在生命里,忽然有一天,一絲光線照亮夢想,讓人逐光前行的生活,總是稀缺而珍貴。數著日子度過每一天,辛苦而舉步維艱,數著日子害怕失掉這段時光,因為不敢重新面對匆忙平淡的人生環行線。
  
   於是當遇到可以作為年底最後一個項目的夢想奇遇,當風雨交加的午夜時分,用幾近凍殭的手再次抓起場記板,再拍一個特寫鏡頭,再推一次慢慢敘事,當忙不迭穿梭在燈光音響演員攝像中間,顧臺詞顧畫面顧穿幫顧午飯的一切瑣碎,連續一周的緊繃,打掉一百塊錢的電話費,然後緊張的拼貼畫面,調整畫幅蒙太奇,配音配樂直到身體力行做完調色之前的最後環節,我依然處於感念這次奇遇的興奮中。只是想到,也許奇遇很多,但是與我撞到可能沒有那麼多次。
  
   說回到《燕子》,心裡的燕子得到感化翩然起舞,舞者的體驗終于現實很像生活的軌跡。我們終究會回歸一種常態,只是忽然想到,我拼盡全力也許就是爲了讓以後的“常態”能夠更合心一些。無論是我愛的幕後,還是畢生想要改編一個故事,或者拍出一個故事的念頭。在2012傳說臨近之前,燃燒起一陣熱血。
  
   只要記得我和他們都不同,這個環境里沒人瞭解我真正想做的,想要的,即便我說起,也總被用他們的水平線來衡量;我跟他們沒不同,人不可能真正瞭解別人,也從來都是“平淡求生,等待沉悶中小小的悲喜。”
   慫並且不甘願著


   前几天读完燕子,给自己留下的是什么呢
   努力的想一想,是读的时候那种很动人感觉吧
   1卓教授——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偏执 固执 骄傲……其实好羡慕这样的人
   她说:世界上真正对自己自信的人很少,想了想觉得好对(口语老师roy 今天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 chinese students are like sheep 在一定程度上是吧,我们都害怕孤独,害怕自己一个人,害怕没有人站在自己的旁边,也许心里有自己想法,却没有自信说出来....还有中国文化的以和为贵blala
  我们总期待自己可以独一无二,而行动上却是那么害怕一个人,最后仍然是随波逐流,成为最最普通大众的一员)
   她说 最深最美的记忆却是那么辛苦的一段:开两百里的车,咬牙爬上山,劈柴。。。(是不是为了爱)
   2 龙仔
  为舞而生 最后的为自己而跳舞 好美
  总觉得舞蹈和个人的精神有着莫大的联系
  3荣恩
  福利院的孤儿 没有家庭 回到福利院,没有一个人记得她
  放纵 自私。。。她以自己的方式挣扎在这个世界(哪个人不是呢?)
  4克里夫 西卡达
  都是很美好的人物
  5阿芳
  总觉得她是自制和压抑的
  像苦行僧一样
  是因为母亲的离开 父亲的不懂 缺少爱吗
  逃避着世界 不敢面对自己
  还好最后找到了自己 对不对
  “为了美。我要重新进入这个世界,再来一次有血色的人生”
  (她懂得拒绝)say no...that's what i need to learn
  
  
  总的来说燕子给我带来了非常享受的阅读记忆
  
  
  


  很久不读小说了,今天读完《燕子》,突然意识到,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才是小说的关键、灵魂,文字只是外衣,用来承载思想的载体。庸庸碌碌中,芸芸众生,哪还有时间去思考,一本好的小说正是在此时带领读者去思考,去寻找,去发现一直被忽略的自己。


   当被问起最爱的作家最爱的作品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你的问答会是什么?
   对于一个普通读者而言,可能没有太大的阅读量,没有广泛涉及那些能够得诺贝尔奖的高深大作,回答韩寒可能被认为太过愤青,回答安妮宝贝又会被划为文艺装逼无止境的队伍,所以在这样的时刻,回答朱少麟无疑算是一个几近完美的答案。她够小众,够文艺,却又不高深,不做作。
   《燕子》作为朱少麟的第二部作品,没有了《伤心咖啡店之歌》的青涩。这里的青涩,我不仅指情节和人物架构上的稚嫩,更是叙事上的硬伤,更直观的说就说《燕子》的叙事和铺陈更加流畅自然,有一种自然的流动感。而且相比实验性很强的《地底三万尺》,《燕子》又更显得平易近人,故事是贴近生活的,人物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任何的理解障碍,任何人都可以有能力去被打动。
   初看《燕子》已经是高中时候的事情了,当时的第一感觉只是简单的好看,可又说不上来为什么,这种感觉跟看完《飘》时很相似,都是那种完全被小说所虏获,像是和故事里的人物一起活了一遭的感觉。看完之后,在书前的空白页写了整整一页的感想。虽然那时的文字现在看来已是十分幼稚,但那种被激荡之后的情绪还是依稀可以触碰到,那种诘问应该是只属于青春期的气量。
   其实写这样一篇所谓的评论,我不能去评论这本书什么,因为我至今还没有看透它的哪一点让我为之沉醉,因此我也就还不能跳脱开来去审视它。我能做的,只是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去诉说我对它的喜爱,我对于它的依恋。像是书的封底所言:它揭开了我的心房,内心深处,我们都只有一双翅膀。
   下个月去台湾,清单上必买之物就有朱少麟的全部作品,因为她确实是天生小说家。


  从雁荡山回家的车途上,花了6个小时读完。作者描述了主人公对舞蹈梦想追求、彷徨、坚定、实现的故事。属于一本励志的书,表现最典型的就是龙仔的话“没办法忍受下去的时候,再多忍一秒钟”。不过让我最深刻的段落,倒是荣恩回归孤儿院的情节。如果不了解她的生活历程,仿佛每个人都可以批评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但她的选择自有她的原因。也许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少些自以为是的冷言冷语,而多些宽容。


  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处在某种分裂的边缘——那是自得的自己和讨厌的自己,那是我欣赏的他人和我讨厌的他人,那是想要碰触又两看相厌的世界。对于女主角,感情更为复杂一些,冷眼着她的厌离和拒绝,却又羡慕着厌离与拒绝。因为对爱的渴望如此强烈以至于无能享受寂寞,而那些状似享受寂寞的人,有哪一个不是被他人的爱支撑而不自知或不想知的呢?我的逃避与她殊途同归,而我的淡漠却远远不及,于是我愤恨,羡慕,那些似乎与世隔绝也饱足的人,我却得意的知道,再淡漠的,心底也有个不愿面对的渴望拥抱的自己,床底也有个整装等待再次逃离的箱子,龙仔也好,阿芳也好,终于释然的触到真实的自己,而真实世界的结局并不一定如此圆满,没有那么多大彻大悟和直冲云霄的灵魂,我们在追逐与逃避中终归庸俗。


  这是一本深陷在拥挤的盆地中,依旧试图幻想海浪的小说。
  这是一本一路喘息不得,却在最后给你最开阔视野的小说。
  这是一本躺在床上,闭上眼,感觉躺在波涛猛烈拍击的礁石上的小说。
  这是一本,以为自己活着,但时间凝固生命已然石化的小说;
  这是一本,以为自己死着,但时间并未带走所有可能性的小说。
  
  阿芳最后在舞台,看到舞台和观众之间竖立着天堂的门口,终于从里面跳出来了;
  龙仔在大雨后的礁石上起舞,童男的舞蹈,天生地养,鬼斧神工。
  
  幻灯片一般在眼前滑过,压抑的前端,激烈的争吵,最后的豁然开朗,阅读的过程有如洗礼。合上以后,说道“这就是了”。长久以来一直想表达却无从下手的感觉可以像水一般流淌出来,文字可以跳跃在眼前,画面清晰,甘愿臣服。
  
  长大是一段过滤梦想的旅程,我回想到了十三岁时的慷慨激昂,那些幻想,那些狂想,人生中最美丽的莫过于拥有着千万种可能性,而活到此刻,局面像是逐渐凝结的石膏,轮廓慢慢变得清晰。只要一想到,不管在任何一方面,这辈子我都已经不可能成为万世巨星。
  
  天堂带着巨大的缺陷,走不出来亦无法找到回路。


  “对了 看见你自己 不要等日后再去追忆 当下就用你的感情和性命看进去 这就是感觉….”
  
   --你呢 你用什么跳舞
   --用命
   --用命怎么跳
   --跳到就要死了 就要死了那一秒 但是不害怕 不害怕就要跳进另一个世界 因为只有那个时候 才接近真正的跳舞
  
   --你从来都不说
   --没有人问
  
   --又不是个孩子了,他会自己找出路
   --生而有缺陷又不是他的错
   --这本来就是一个该死的世界


  燕子, 花了几天,断断续续的看完了。
  
  它的封底说明,配不上这本书。那说明一如既往的想要鼓动着别人来买他拙劣的用词,把这本书塑造成了肤浅的模样。
  
  好久没有这样看完一本书。好久都没有,应该是从来都没有看完一本书,带着这样的心情。
  
  不禁把它与不久前看过的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相比较,同是台湾的作家,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女孩》在向我讲述,世界有遗憾,可是很美丽;《燕子》在向我讲述,世界有遗憾,可是很美丽。但是,两种带来的感觉完全不同,《女孩》的美丽,是那种暖暖绕在心头,像初春,在冷冷的空气 中,坐在草地上,享受那有着些许温度的太阳,可能不会很暖, 但心里很温。《燕子》的美丽,更像是在暴风到来的海上,有一艘小船在奋力 对抗风雨浪的雄壮
  
  (呼的一下,想起了Mayday的歌“为什么给我 一颗跳动的心脏,却忘了给我一双翅膀,这世界有多大,我就有 多傍徨,多么想去流浪”)
  
  会怕,但是又会去努力! 很棒的《燕子》。我喜欢那个爱上Mayday 奋力去闯的自己,现任然在下雨,是南京那场的延续么?


  这两日的夜终是被朱少麟的《燕子》占着,夜里两点了,还是一丝睡意没有,大张着眼睛盯着一排排铅字,像是要看透隐身于文字背后作者的灵魂。对于这群时代的舞者,生命的律动是那样的鲜活和不可捉摸。
  
  19的恒定数字,也像“天路”这支舞的终结飞落般持续凝久。阿芳的落落寡欢及至冥顽不灵,游离于群者的龙仔则有着舞者的灵异,压抑着欲的动态,不释怀;这两个人真真是要了老卓的命。
  
  不乏可陈,文章的主角是群像。像是各人心中的燕子,舞者最大的心愿都是想彭生出翅膀飞越天际。这样的渴望,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基础训练后,堆叠成绚丽曼妙的舞姿,呈现给凡人观赏。谢幕的刹那,舞者除了逃避,又有什么新的动力,可以迫使他们前向。
  
  艺术家本身就是要将心中最深刻的场景创造成常人易懂的作品给人赏,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品都能得到共鸣。越是内心的东东,旁人愈是妄加猜测,品评不已。所以,无论是何样的批评都是不足道的。批评本身仅是观者自我感触的端现,无关乎作品本身,仅有的关联,只在于观者借“题”发挥,是发泄情感的一种方式罢了。观者,作者的关联只有作品,无关乎两者心理的交集。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他人是否与己有关,只在于自我释放的空间。距离上的差距不在于肉身的远近,而在于心灵靠近的程度。一度坚强的心,有时就像多米诺骨牌,轻轻一触就会快速崩塌。在坚壁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又向“人”迈进了一步。
  
  心思是个繁复的工程,又是几许人能看懂和猜测的。我承认天赐敏锐的人有多种,但他们只是冷静地旁观者和点拔者。关于悟于不悟本身,在于自我的觉醒。“芝麻开门”的答案再简单不过,简单的超过常人的想象。这一层纸的间隔,却将凡人与天者隔绝,金字塔的顶端永远是一个人的独舞。
  
  


  朱少麟的<燕子>讲述了一群青年舞者排演卓教授的闭门之作<天堂之路>的故事. 与作者的成名作,也是为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所熟知的<伤心咖啡店之歌>相比, <燕子>的语言更为平实细腻, 人物形象也更为真实饱满.
  <伤心咖啡店之歌>是作者28岁时创作的. 经历过外文系毕业后几年社会生活的磨砺, 女作者显然有太多的话要说,太多的思想要表达. 仅凭人物内心的独白并不足够, 还要加上更多唇枪舌剑的论争, 方能凸现作者在人生中面对的种种化解不开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然而作品中大段大段的论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应有的流畅的节奏感, 亦使人物形象出现趋同性. 几处论辩语言仿佛出自同一人之口, 而非论辩的双方. 作者基于表达内心声音的愿望过于强烈, 以至于其个人意识凌驾于人物形象之上, 破坏了人物的个性塑造.
  而这一问题在<燕子>中则有很大改观. 三两处女主人公阿芳与穆先生就人类命运及当下青年人状态的论辩恰到好处. 作者一贯的对于白领制式生活的抵触与反抗通过西卡达的表达,也显得更为自然温和. 而青年舞者的反叛精神也多是在具体的艺术探寻中得以体现——阿芳两度离开卓教授这个曾经让她“带着一丝疼痛的羞涩之情深深仰慕”的人,远比资产千万貌若天人的海安式的消极颓废的反叛更具有普遍的现实意味,也更具有力度。
  小说中年轻的舞者,个个新鲜有活力。漂亮精致的容貌,生为舞蹈的才华,充满了生命力与美的身体传达着他们对于自身、对于艺术、对于外在环境的认识与体悟。然而在这个精神上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排练厅里,在舞者们生动美好的身体背后,每个人却有着不同、或是殊途同归的命运。
  舞蹈生命的短暂是每一个舞者都要面对的窘境。 舞台上有过再辉煌无比的绚烂,在整个人生看来,也不过是一瞬如夏花。 老去的卓教授,纵使曾有绝代风华,留下一段段传奇的篇章,如今颓败的身体线条,持续恶化的体内病灶,再倔强如她的个体,面对生命的规律,挣命般最终的抵抗,也只能化作一个苍凉的手势,宣告舞者的无奈。
  更何况是选择舞蹈,在如今这样功利的社会,总有些冒险的意味。以人生前途为赌注,以生活质量为筹码。选择了舞蹈,选择了艺术,有些时候,就是选择了贫穷寂寞,选择了孤注一掷。一旦有一天,突然间醒来,不是因为苍老,不是因为疲倦,只是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力气,没有了当初不顾一切的激情,那个让自己痴迷如狂的理想只是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时候,舞者又该何去何从?终结舞蹈生命,开始一段更为现实的人生,如雅芬离开舞团的重新规划?如克利夫断腿,蓝衣天使折翅,令人唏嘘?
  舞蹈生命的短暂,舞者自身的脆弱,让继续坚持在舞台上的人身上的理想主义光芒越发灿烂。舞蹈本就是人对于自身命运的一种表现与抗争。在两三个小时的舞蹈中试图去表现永恒、表现终极、表现人类对通往天堂之路的探寻。所有的情绪与思考无不透过舞者这一短暂、脆弱甚至是不完美的身体得以彰显。天堂亦非完美。没有缺陷的天堂亦不是天堂。这是卓教授拼命希望学员们领悟的。
  龙仔的缺憾在于他的聋,阿芳的缺憾在于她的气喘和相对偏大的年龄,荣恩的缺憾在于孤儿院成长的寂寞。这些优秀的舞者无一例外,心灵上、肉体上都有着巨大的缺口。然而,也正是这缺口为他们开启了通往天堂的大门。
  本质上,龙仔和阿芳是同类。除去各自的缺陷,他们都有丰满的翅膀,身体上、精神上,可以像燕子一样飞翔,在飞翔中展现自我的价值。然而卓教授希望他们明白一点,这种展现不是为了旁人的喝彩,不是为了取悦他人的目光,不是为了冠冕堂皇的“为艺术”的口号,而只是为自己,像真正的燕子一样,为自己而飞翔。如果说当初的阿芳选择舞蹈,是为了逃避——逃避母亲出走带给自己的种种先天的愧欠,逃避过于优秀的姐姐压迫给自己的榜样的力量,逃避不那么完整、不那么美好的现实生活。如今卓教授就是要她找到舞蹈中真正的自我,一个更为开阔的自我,更有价值的自我,知道为何要舞蹈,知道如何跟随自己内心的燕子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天堂。
  《天堂之路》不仅是卓教授舞蹈人生完满的休止符,更是年轻舞者们自我认识的升华。在身体的旋转与腾空中,在汗水与激情的挥洒中,燕子们翩然起舞。
  


  心还是在震痛着,
  等不及看完就力荐朋友去看。
  话说刚开始看时,却有些难以进入那个世界,只是也读也深时,那些字词会让你热泪盈眶。心慢慢的被撕裂,然后慢慢在那里舔舐伤口,逃避,是自己也一直没办法接受自己已经成为上班族一员 ,还有.........


   “对了,看见你自己,不要等日后再去追忆,当下就用你的感情和性命看进去,这就是感觉….”
  
   --你呢,你用什么跳舞?
   --用命.
   --用命怎么跳?
   --跳到就要死了,就要死了那一秒.但是不害怕,不害怕就要跳进另一个世界.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才接近真正的跳舞.
  
   --你从来都不说.
   --没有人问.
  
   --又不是个孩子了,他会自己找出路.
   --生而有缺陷又不是他的错.
   --这本来就是一个该死的世界.
  
   终于读完了朱少麟的这部<燕子>.相比较<伤心咖啡店之歌>而言,这部作品显得简洁,更有力度.摒弃了很多颓废,带来了更多发人深省的思考.每每读到深刻处,想放下手里的书,让大脑歇息片刻,但是却又把书捧在手里,不忍释卷.
   几个主要角色:阿芳,龙仔,卓教授,荣恩,二哥.从最开始对这些人就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这真的是一部简洁但是干练的作品.但我隐约还是觉得阿芳像朱蒂.虽然朱蒂是个言辞闪烁,犹疑不决的人,而阿芳是个有主张,<懂得抗拒>的人.但是她们真的像.她们活在同样的年代,同样的有梦想,同样的做过背离梦想的事儿,同样的最终踏上了梦想的路途.不同的是,阿芳的内在更加强大.难怪卓教授最后说,她羡慕阿芳.不仅卓教授如此,我亦是如此.她淡漠的活着,给人一种不远不近的疏离感,不卑不亢.说实话,当不断地听到旁人说阿芳不喜欢跳舞的时候,我心里很是诧异,但是接下来读到了阿芳的自我剖析的时候,我更是惊掉了下巴.读到这里时,我情不自禁扪心自问:我呢?我一直以来自以为的<梦想>,真的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吗?
   <跳出去>,让你魂魄你的魅力,从你的躯体中跳出去.跳到这瞬息万变的花花世界中去.
   龙仔是卓教授的最后一部作品.龙仔在最后,在经历了如此之多之后,终于懂得为自己而翩跹起舞.不为取悦旁人,不为讨好这个世界.而只是跳出自尊,舞出美.这自尊,这美,就是对这纷杂的沉沦在世纪末的世界,最大也是最好的贡献.
   <我们都只有一双翅膀>
  


  读不懂的燕子,
  关于阿芳,三番两次的去而复返,像以前看过的一部小说。
  脾气大的卓教授,像《滴答》里的教授,那个上课不点名,只点学号的希特勒推崇者。
  龙仔,看清楚别人的缺点,看透别人的一切,却看不懂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好像,在最后,他已经放弃登台舞蹈,这算是悟出来卓教授对他的缺陷的定义了吧。
  荣恩,我在书上记号,这个人一定有生活中的原型,不然,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荣恩的种种不是呢。
  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难道,孤儿院出来的人,都有心理缺陷么?想起了泡沫之夏里的孤儿院。 可是 《是美男啊》里的那个 高美女,不是很善良么?
  二哥,这个绝对是强者。 比 海安真实些。
  关于天堂的定义,里面,卓教授让每个人想天堂与缺陷的关系,正如,里面有个故事接龙,讲述了从完美的天堂,怎么出现了疑问,出现了缺陷。
  而二哥说,天堂,是呼呼刮着冷风的地方,所以,需要大家集合起来,取暖之类的。
  卓教授最后说,天堂,就在舞台与观众之间。
  
  关于天堂的讨论,停止了,因为,天堂是多么美好的词语,可是,什么是天堂,应该留给哲学家去讨论。
  
  书中的阿芳,一直读书读书,后来,她说,她读了很多,可是,她却不知道怎么去表达,怎样去写作,想写,但是,没有情节,没有题材。后来,她终究是决定了,要跳舞结束后,去写作。也许,正是《燕子》的写作情由。
  
  看的第二本朱少麟的书,两本书都有的一段话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这是凌驾于任何条约之上的条约吧,至少对于朱少麟来讲。
  
  还有,故事情节很简单,作者,只是借助一个故事,讲述她的经历她的观念她的想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没有看懂,不知道到底讲了什么。
  
  读书的过程,就是否定自己否定作者的过程。
  现在喜欢的小说家,总会在一年或者一段时间后,讨厌那个作者。就是这样的否定。


  还未读完。
  
  总觉得从头至尾整个故事支离破碎,但又有什么粘液般的东西在里面粘连着,使得整个故事缠绵在一起。偶尔探讨的哲学或人生观世界观的话题在整体故事发展中像是突兀地插进一脚,但是又总是被主角过渡性地带过。
  
  矛盾,阿芳很矛盾,整本书也很矛盾。
  
  但毕竟还未读完。
  
  读到四分之三的时候,眼神扫过阿芳辞退舞团回到家乡时,仿佛才大彻大悟般流下泪来。
  
  她一直是不快乐的,为了跳舞放弃了不喜欢却勉强坚持着的一切,但又被二哥说中,她连跳舞也不喜欢。
  
  从事一向你不喜欢的事业,又如何达到所谓的天启?
  
  而所谓艺术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到底是为了取悦整个世界,还是自私地追寻自身的自尊和美?
  
  而她的孤独,她的寂寞,她的格格不入,她的被我们所有“普通人”所嘲笑的自我隔离与凄凉,在这一刻让我恍然大悟。
  
  书中所有前后关联的情节,我在之前看到她一个小小的借代时还暗自嘲笑这种拙劣的手法,却没想到整本书在走向结尾的时候才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状态。
  
  很多人都写成年后的孤独和忧郁,很多人都写这个时代的困惑和哀怆,但没有人写的像她这样美,没有人写的像她这样,娓娓道来的哀伤的平淡夹杂了电光火石的关于爱与人生的碰撞和诘问。
  
  阿芳的所有的思想与回忆,都让我联想到自己。朱少麟做到的如此这般的relate to the readers。
  
  早先她在书中提到,卓教授的课程,让团员模拟在母亲胎中的记忆,初读只觉新奇。后来每每读到阿芳的俺公和姑姑谈及她母亲的鄙夷的口气,以及她记忆中母亲模糊的容颜,不只是模糊,乃至“想象着她,相处了千万种容颜”。最后在整个家族传统且夹杂着因阿芳姊姊有身孕而少有的喜悦中,阿芳终于开口问她姊姊。
  
  “这一夜的我,特别想要问姊姊,妈妈到底长得什么样?
  
  “ ‘她跟你长的完全不同。’跪在榻榻米上的姊姊这么干脆地说。
  
  “ ‘你跟爸爸也不像。’她又加了一句。”
  
  便在这么一刻忽然泪如雨下。
  
  整个的孤独而平静的童年。我能够追溯的记忆不是很多,有时强烈的要求下,母亲才翻出积满灰尘的陈年相册。看着里面一面因为当时科技不发达而模糊,一面因为时间洗礼而泛黄的小方框,我无法相信那个头部显得过大的小孩子是我自己。普通的暗色调的家具陈设不记得,毛色因为积了灰而不再纯白的兔子玩具不记得,甚至那一架钢琴也显得陌生,与现在的它有多多少少的不同。旧年的家,记得的只是红白相间,和红绿相间的地板,想必是因为以前太矮,又不喜抬头仰望,视线也就无法够及地板和桌腿以上的空间。
  
  搬家,然后再搬家,转学,然后再转学。朋友记得名字的不多,记得名字的也在记忆里缺失了一张张脸孔。想必他们现在与那些稚嫩的面庞也不尽相同。记忆力还有奶奶工作的医院,石头做的墙,利索的地板,在各扇门之间穿插的我只觉得阴暗,当时却无法分辨那是死亡的气息。只有后院砖墙上绿色的蔓藤植物是活的,只有它带着活的气息。还记得从墙上抓了一只身形很小的壁虎,用医院装注射液的微型小药瓶扣住它的头部,它便只有钻了进来,再迅速地盖上盖子,它便无处可逃。当时的我只觉得它扭来扭去的身姿及其可笑,还捧了瓶子去跟大人们邀功。功是邀到了,只是当时无法预知后来的我也如瓶中一只无助的壁虎,在光滑的玻璃上来回扭动,却自知没有出路。
  
  还有深圳机场边的寄宿学校,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那片荒废了的操场是怎样一个宝地。上课于现在的我毫无印象,每天的钢琴练习也是如此。记得的是在一片荒草丛生的后院草地肆意地走着,一抬脚便发现刚才又踩到了几株含羞草。后来便跑了起来,天仿佛是阴的,孕育着一场即将发威的暴风雨,风呼啸着穿过我的衣服,卷过我裸露的手臂,抚乱了我的头发。于是我便自由地奔跑起来。
  
  母亲是爱我的,每周末从香港舟车劳顿地来看我,不顾满脸倦容笑着答应周六早晨带我去吃我最爱的早茶。当时只有罗湖口岸,排队时间之长也能够想象。却不在周日离去,而是挤在了我宿舍的狭小的上铺,等到周一清晨五点,坐第一班车回到香港去上班,只为多陪我一晚。这爱之绵长,以至于融入了我生命中的每一道细节。自我在她胎中形成之日,便渗入了我的骨血。这爱从我整个生命开始的第一个时刻,以最温柔的暖意重重包围了我,支撑我一路走来。
  
  而我也恨过我的童年,所以记忆里的唇枪舌战,和涂满了黄漆的木门后一道明晃晃的刀光。身高不到大人腰部,费力抵住门的我只当是一场游戏,带着小小的包含了愧疚的兴奋与激动,浑然不知那一场游戏的另一种结局可以完全转变我往后的一生。在深圳的雨反而是轻柔地抚摸着我,某年天津的一场大雨,我跑到院子里,不出一分钟便淋透,冰冷的雨水箍住我的手腕脚腕,我浑身从里到外地冰凉,仿佛我不再是一个温血动物,而是变成了青蛙乌龟之类的物种。我甚至无法持续站立,跌倒在积满雨水的草地上。再爬起来,狂奔,再跌倒。当时的我感受着大自然的强大的力量,电闪雷鸣成了天空的主宰,我的眼被雨水模糊了,我的耳被雨帘封闭了,我的皮肤冰冷僵硬到无法感觉,我紧紧闭着口,牙齿打着冷战,发不出一丝声音。而讽刺地是,就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由。
  
  我时常怀疑,为什么我一路走过了这许多年,深刻的记忆却不多。仿佛那些记忆都是温吞的水,可有可无。仿佛不是我因着那些记忆存活着,而是那些苟延残喘的记忆因着我的存在才多呼吸一口空气。还是因为那些记忆都死掉了?从他们发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已经飞身跃入死亡之境。留下的不过残影。有的时候,对人生感到无望的我,希望能抱紧双膝蜷缩回那些美好的过往中,可这其实与嗑药没什么区别,短暂的快乐过后,现实的差异往往带来更巨大的痛苦,压得人无法喘息。也许因为那些记忆是敲进了木板的一颗颗生锈的钉子,是没有希望的,是没有明天的。无望的希望能带来什么?
  
  克里夫说,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想明天!
  
  荣恩说:没有那么复杂,是因为人懂得爱。
  
  所以阿芳的不快乐,阿芳的不信任,阿芳的孤独和卑微的人生,也许来自自她出现便缺席了的母爱。
  
  “叫我去相信谁?相信什么?明明记得我从没哭过。
  
  “都说妈妈怀我之后再没说过话,我怎么却仿佛记得,她总是不停地在喃喃低语?她似乎对我说了那么多的话,没能听得懂,没来及听懂,婴儿的我那么忿怒,那么忿怒,只是需要一个怀抱,花上一辈子的语言却也没办法说清。”
  
  所以她跳舞,也跳不出三道五行,跳不出自己。我们都被爱捆绑着,结结实实地。
  
  花了一辈子,卓教授说,你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小宇宙,而这就是最重要的。自私在此刻得到最大化的赞美,追寻自尊和爱成了生命的主题,并不显得盲目和自利,反而成了促成整个世界发展的原动力。花了一辈子,去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爱,了解生命,了解整个生生不息的时间与空间的跨度。我们被各种科学,哲学,艺术教育着,被各种宗教,信仰笼罩着,被各种情感轻轻浸泡着,甚至奢求探索我们存在之前和存在之后的世界。
  
  却还是轻易地感到脆弱。它们并不使我们更强大,更自信,现在我的终于认识到,它们更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助,它打破了我们五彩的幻想的泡沫,使我在此刻清晰地感到了我的脆弱和不安全感,并最终赋予我勇气来面对它们。
  
  我们如此举步维艰地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原来只为了一个怀抱。


   有段时间不读小说,却深深的为这本书而着迷。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只燕子,它驻扎在心里飞舞,时而比翼,时而单飞。随着阿芳开始这迟来的舞蹈之旅,一个探寻人生,探寻生命意义的旅程。
   也会不理解卓教授的强大占有欲和她的蛮横霸道。但是随着舞蹈的进行,看到她的温柔,才明白她是最辛苦的燕子吧,她用心创造一个世界,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角色,为自己而舞,抛离那些掌声与光环,问问自己想要什么,这样的一位老师,该是多么的慈祥和温暖。
   很喜欢书中那个《沙巴女王》的故事,什么是天堂的思考,也困扰着我,在那个阳光明媚,没有忧愁的国度,人们开始认为那就是完美,最后智者的话给人以启示,这无忧的国度,却没有缺憾,没有缺憾本就是不完美的啊。。。什么是完美,什么是天堂,呵呵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只是自己读来之时心中一颤,所拥有的快乐,不快乐,那些所有的感受,迷茫的,痛苦的,兴奋的,紧张的,压迫的等等等等是多么美好,因为我们可以体会所有的感受,因为了解快乐,更能知道伤痛,就是这样,总在说做完美的自己,什么是完美,今天有了答案,有优点,也有着自己的缺憾,这才是完美,真实的存在。
   二十八岁开始自己的梦之旅,算不算晚?我想只要行动,永远不晚。永远不要忘记心中的燕子,那燕子也许不在舞台上,也许不在众星捧月的情境中,那燕子该在自己的心里,明白自己想要的,不断追寻吧。。。卓教授说,先了解你自己,再去做 无论是跳舞还是其他,逃避没有用,逃避梦想,逃避了你自己,最后又能怎样,所以还是展翅起飞吧,寻那心中的燕子。为自己飞舞的燕子。
   我也不明了为什么不让龙仔登上舞台,难道仅仅是怕他只为了获得掌声,怕他变成模仿的杂技童?说不明白,但是最后的最后,悬崖上的舞蹈,也让我感受到那舞蹈的美丽,跳自己的舞步,只为自己的心。这人生最美的风景本就是不该犹豫的,犹豫了那怎会是最美的呢。。。
   用心的读完这本书,心里满满的感动,不忘心中的燕子,无论何时......


  “她只是一朵自恋到极点的花,开得太倔强,枯得又太荒凉。”
  我们都是这样,很多时候那么相信自己。
  可是啊,那些人,爱了爱了,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啊,于是淡了淡了,最后荒芜了,于是心中有了好多好多这样荒芜的角落。偶尔翻看,才发现,那些无限美好的第一面,那些越来越陌生的后面,其实,仅仅是因为,我们做的梦太美好了。
  可是,理想与现实啊,差一点就差很远。
  
  “太早学会口是心非,太晚坚持孤芳自赏。”
  那样的故事是不是藏在了很多个人的心中呢。“跟我走吧,只要你愿意,你愿意....”结果不是“我愿意!”,不是“我不愿意!”,更多的,往往是,沉默。沉默,就是我去追我的舞蹈梦,你去流你的浪。
  童话故事的结局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故事的结局是,男生和女生从此各自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怀念起了那些群体作息中的虚情假意,虚情假意重的一丝真心,我并没有与他们不同,都是在平淡中求生,追寻生活中点滴动人的细微处,等待着沉闷中小小的悲喜。”
  说得多实在啊。
  我们都没有什么不同,生活的本质就是大片大片的苦难,缀以小幸福。我们感知到痛苦,并不是因为此刻痛苦了,只是此刻的痛苦强大到要爆发了而已。我们感知到幸福,并不是因为此刻幸福了,只是此刻的痛苦变得微弱了一点而已。请原谅我的悲观。
  很多时候,我宁愿不去相信痛苦的存在。我宁愿,放弃一些,忘记一些。
  然后,轻松一些。
  
  最后小小的总结,是,我喜欢,这种无奈,无奈的很实在。


  今天,終於在手機上看完了朱少麟的《燕子》。關於一個不知道爲什麽而跳舞的舞者阿芳的生活!!很迷茫的阿芳,從小到大都不知道自己確切喜歡什麽的阿芳,不知道看很多小說是爲了什麽,不知道跳舞是爲了什麽。因為緣分吧,進了教授的舞團,跳白衣天使,認識了榮恩,龍仔,克里夫,二哥。大家因為跳舞在一起,在卓教授唯她獨尊不容失誤的壓迫下,大家為著自己的理由而日復一日的排練著。阿芳開始透過榮恩慢慢了解了舞團的一切。教授告訴阿芳要為著心中的那隻燕子而跳,想清楚天堂與缺陷的關係......這些我都看不懂。
   我不知道燕子寓意什麽,我也想不清天堂與缺陷的關係,貌似是“天堂代表完美,而少了缺陷又怎么算完美呢?”不知道這句話在生活中寓意是什麽。榮恩是孤兒,她很自由,一個人無牽無掛,不用為誰負責,看似過得很快活卻心裡時時都想著自己能有親人而不再是自己一個人。龍仔,一個為跳舞而生的失聰者,聽不見聲音舞卻跳得比誰都好的人,阿芳說龍仔是教授的跳舞機器,是一個為跳舞而跳舞的人,但教授這樣對龍仔就是爲了讓龍仔弄清楚爲了什麽而跳舞,確切的說是爲了什麽而活。因為缺陷他的世界很簡單。狂愛搖滾的克里夫,我不知道人們爲什麽狂愛著搖滾,也許是爲了宣泄爲了快感。他腿都摔斷了不能再跳舞了他都不哀怨,因為他的生活除了跳舞,他還有搖滾還有其他。阿芳喜歡看書不知道是爲了什麽,只是看書能看到自己的過去自己有過的心情,還有自己所愛的自己所愿的以後,這種感覺是很好的。從小到大都迷茫的成長,不是為誰而活,不對誰負責,似乎對所有都無所謂,爸爸說讀女校,好吧,讀女校,爸爸說跳芭蕾吧,那就跳芭蕾吧,該工作了,隨便找份工做吧!不知道生活是爲了什麽但卻很努力的生活,看似很自由卻都有著自己的牽掛,阿芳是這樣的一種人。我也看出來了,她從小到大都擁有珍貴的友情,小時候有小偉,長大了公司有西卡達,進了舞團有榮恩,龍仔,克里夫,二哥,可以沒有愛情但不能沒有友情。阿芳是這樣一個平庸而普通的平凡人。而我,也是一個平凡人!
   好了,現在是午夜一點五十一分,室友早已熟睡,寫好了,該睡覺了!


  这本小说我读得很辛苦,也没法一气呵成。看几页,就觉得那些文字,那些细微的感触都深入我的体内,胸口隐隐有一阵紧窒的感觉。那个看起来无比坚持却又挣扎在矛盾与彷徨中的女生,我无法给她下个准确的判断,或者梦想与人生本来就不需要别人来加以肯定。然而跟随自己的心来做出选择与行动,却又如此难以笃定。
  我不懂艺术,不懂舞蹈,可是也明白创造出及至的美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而每一个舞者,每一个年轻美丽面孔的背后,都是那么酸涩的复杂的人生。其实我想,看看表面就好,为何还要挖出这么多的背后的故事?呈现出来的光鲜转瞬演变成灰暗的残缺,逼得自己去面对,去接受,然后告诉自己,终于要升华了,终于不得不接受了生活所赐予的一切。
  这样的蜕变,真的是必须的吗?我需要你给我答案。


  看到阿芳就好象看到自己,没有人生目标,没有信仰,不到20岁的我已看到28岁的我,那时候也是做了多年的事情,会发现自己并不中意.和阿芳一样,我也在找我的翅膀!


   早已说过,看这部小说,大部分是由于书名。一开始,我坚持着看,渐渐地开始喜欢看,前后只用的3天时间,对于忙碌的我而言,已是不小的奇迹,特别是今天整个下午,看了将近一半的书,完全沉浸其中。要说明的是,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本小说。
   《燕子》主要以主人公之一的张慕芳为第一人物,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书的开头与结尾的呼应令人甚为感慨!《燕子》讲述了一群非科班出身的舞者,在卓教授的魅力下汇集,合演《天堂之路》,故事一路以阿芳的思想过程为主线,引发了天堂与缺陷的思考。阿芳是一个矛盾的集合,广读诗书,情感细腻,观察细微,但是与世格格不入,与人交往甚少。我觉得她是一个略显孤傲,却又常感自卑的这样一个人物。从小时候,对卓教授的崇敬,到加入舞团的兴奋,再到与卓教授的强烈冲突,最后感激卓教授。整个过程曲折,耐人寻味,又有些不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化相当的细腻。
   龙仔,我觉得是本书中缔造翅膀的核心,他是卓教授最后的作品。他舞艺超群,却被搁在舞团之外,以见习者身份留在卓教授身边。他与阿芳交往甚好,但两人之间性的冷漠令卓教授称他们为“冷石头”。舞蹈,在卓教授看来,是需要热情的,需要爱的,只有满腔的爱才能跳出完美的舞蹈。而聋哑的龙仔,只是一味的追求技巧,他说过“我是用命在跳舞,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句话令人一怔!书中多次写到龙仔的平静,冷漠,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这也理所当然。在书的末尾,海边,在没有任何观众的注目,龙仔跳起了舞,没有章法,但那是美的,来自心灵的舞蹈,只为自己而跳,只为为世界增添一份美丽而跳。
   荣恩,一个充满有趣想法的大孩子,总是讲一些看似瞎编的故事,却令人久久回味。一个孤儿,她的心理很难去揣测,她的行为也一样,我写不出对她的评价,因为我没有读懂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有着自己的梦,一个可爱的梦~
   其他人物还有二哥、克里夫等等,人物的性格各异,作者描写地很细致。
   我读这本书,很多时候会感觉自己浮在空中,一个人,很落寞的感觉,很多时候,也会被书中的场景所打动,眼眶湿润,特别是在年初五彩排后龙仔带着阿芳,在雨中,在街头,龙仔打开阿芳心房的那一段。
   整本书主要阐释了天堂与缺陷的关系,或者说是完美与缺陷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富哲理意味的问题,天堂里没有缺陷,但为经历“缺陷”又怎么会感觉到“完美”的存在呢?
   每个人的心房里都只有一双翅膀,带着这双翅膀,我们可以触摸天堂,哪怕只有一次,感觉也会是那样的真实!


我当时看的时候也很纠结 感觉里面的每个人物都很纠结


哦买嘎


佩服这样的思维,这样的文笔。


感谢你,每一篇书评都很喜欢,除了文字,很有思考与智慧!祝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