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上海的风花雪月

陈丹燕 作家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作家  

作者:

陈丹燕  

页数:

38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十多年前,上海还是一个颓唐的城市,有大把无法功利的时间,大把沉默的记忆,在港口多云的天空下,到处能看到历史对接时讥讽的微笑。我因为它的颓唐和那些反讽的机锋而喜爱在那些街区漫游,如同一个拾荒者,捡拾落四处的沧桑。它们如同雨后地上留下的水洼,断断续续地倒映着遥远的蓝天白云,我最难忘那含蓄的距离。在我心里,那就是上海这旧通商口岸城市的动人之处,它脂粉与污秽下带着体温的真实肌肤。  十年过去了,上海变得生机勃勃而嚣张得意,而我的感情,从十年前带有爱意和幻觉的玩味,转化为如今心中渐渐锐利起来的失落之痛。当一幢老房子被修好,当一个默默无闻的族群被人惊艳,当一种生活方式被终于认同,它立刻成为热气喧哗的世故与市井。这仍旧是个功利高于一切的城市啊。  我将这些变化写在十年前的文章后面,好像描出了一道隐藏在时间中十年轮回的曲线…… 

作者简介

陈丹燕,作家,自幼热爱写作,成年后实现了童年时代的梦想,成为职业作家。
  作品已在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瑞士,越南和印度等国家出版发行。
  写作重点:青少年文学的写作和翻译,比如《女中学生之死》《我的妈妈是精灵》和《小老鼠斯图亚特》,欧洲和美国的旅行故事,比如《漫卷西风》《咖啡苦不苦》以及上海城市的传奇,比如《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和《上海的红颜遗事》并为自己的作品拍照和插图。

书籍目录

咖啡 时代咖啡馆 1931'S咖啡馆 裘德的酒馆 爱尔兰酒馆 布景 水边的老酒店 白发苍苍的及时行乐 咖啡馆十年记房屋 张爱玲的公寓 颜文樑的客厅 几乎是最后的温柔乡 江青的房间 旧屋 1993年上海大拆屋 怀旧的理由 房屋十年记街道 上海法国城 有普希金像的街角 外滩的三轮车 华亭路 福佑路旧货街 弄堂里的春光 街道十年记城市 圣彼得堡与上海:红色都市的浪漫 巴黎与上海:不夜之城的红唇 纽约与上海:移民都市的自由 城市十年记人群 上海女子的相克相生之地 欲望的车站 街心花园的舞蹈者 上海美容院 过年回家 姜先生家的感恩节大餐 星期二晚上的记事 上海的狐步舞 白皮书时代的往事 上海平安夜 人群十年记 肖像 张可女士 皮克夫人 郭家小姐 王家妹妹 传教士的私人相册 上海人杜尔纳 合唱队老师 肖像十年记跋 跋 再跋:上海十年记 地图星标志的说明

章节摘录

  时代咖啡馆  这个咖啡馆在上海人最喜欢的淮海中路上,四周有老牌的西点店,有最贵的百货店,楼里面有长长的电动扶梯,一路上去,还没有到地面的时候,先就看到了从外国来的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店面里还有轻轻的音乐。还有许多门面看上去不错、价钱也公道、货色也算时髦的店铺,是上海精明的年轻女孩子最常去的地方。她们约一两个好友,一家家店铺看下来,和店员讲讲价钱,看中了的,也会大包小包地买回来,走累了,常常就看到了这家咖啡馆,从前是一家电影院,后来改装成一个娱乐总会,二楼就是一个咖啡馆,有电影院那么大的一家咖啡馆,还分了两层楼,四个座的小长桌子,看上去很小。一走进去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走到一个开舞会的地方。  那是个上海市民的咖啡馆,是那种流传着“好男不12班,好女嫁老板”的上海人去会朋友、谈生意的地方。他们都有点改变自己原来生活的志向,也都切切实实地做出过努力,而且也有了最初的进步,要不然,他们也不能在下午一点以后,穿着上海滩上时髦的衣服,画好了眉毛,手里握着一个大哥大,皮鞋亮亮的来喝咖啡;也不能在走进门来的那一刻全身都是得意而精明的神气。  这咖啡馆的咖啡十五块一杯,还有果汁和东南亚进口来的水果茶,二十五块钱。可是要到一份炸鸡翅、炸薯条、时代炒饭连汤、三明治或者面条什么的,可以饱饱地吃一顿饭了。比起来,它们是贵了一点,可没有过分。  这地方轻轻地响着音乐,外国轻音乐,柔和的,有一点异乡情调,但不先锋。年轻的领台小姐恭谦而不俗,你不理她,她也对你一声声地问着好。桌子上的番茄沙司是进口的,小舞台上的白色钢琴能自动演奏轻音乐,看上去很有一点洋派。这里的客人是喜欢有一点洋派的东西,包括这里暖暖的咖啡香,都让人想到一点点的与本土中国的不同,但也没有洋派到温和的中国胃不能接受。这就是上海的气息,让上海弄堂里的人走遍中国都要怀念的气息。客人也都体体面面,有些闲钱又积极进取的样子,可又不高贵逼人。  大玻璃墙对着街口,靠窗的小桌子是客人最喜欢的位子。隔着不停地晃动的黄铜大钟摆,能看到淮海中路上衣着光鲜的人们,从对面的大百货店出来了,进去了。那黄铜大钟,据说是改建的时候专门从美国定做来的,有四层楼那么高,很是气派。外面的人也能站在对街,看到钟摆后面的人,隔着大玻璃也能看到他们在那里闲神定气地享受着他们的生活。  上海的市民常常有着两种生活,一种是面向大街的生活,每个人都收拾得体体面面,纹丝不乱,丰衣足食的样子,看上去,生活得真是得意而幸福。商店也是这样,向着大街的那一面霓虹闪烁,笑脸相迎,样样东西都亮闪闪的,接受别人目光的考验。而背着大街的弄堂后门,堆着没有拆包的货物,走过来上班的店员,窄小的过道上墙都是黑的,被人的衣服擦得发亮。小姐还没有梳妆好,吃到_半的菜馒头上留着擦上去的口红印子。而人昵,第二种生活是在弄堂里的,私人家里的穿家常衣服,头上做了花花绿绿的发卷,利落地把家里的小块地毯挂到梧桐树上打灰,到底觉得吸尘器弄不清爽。男人们围着花围裙洗碗,他们有一点好,手不那么怕洗洁精的损伤,所以家里的碗总是他们洗的。  上海市民真正的生活,是在大玻璃墙和黄铜的美国钟摆后面的,不过,他们不喜欢别人看到他们真实的生活,那是他们隐私的空间,也是他们的自尊。  常常有这样的说法,一个城市的咖啡馆,就像这个城市的起居室一样。  下午一点以后,时代咖啡馆的小姐们都知道要忙起来了,过夜生活,上午在家里睡觉的先生和小姐;上午处理了小公司的业务,下午开始和客户谈判的总经理们;上午逛了公司,现在准备歇脚的漂亮年轻的女人们,陆陆续续就要来了。  小姐们是来吃饭聊天的,一张张脸都漂亮,出手也大方,许多人都能抽烟,样子也好看,不像风尘女那么妖娆,也不像知识女人那么自命不凡,她们不过分,也不土气,那才是弄堂里有父母教训的女孩子,住在亭子间里干干净净的小木床上的女孩子的作派,这样的小姐正在稳扎稳打地建设自己的新生活,绝对要比自己家的那条弄堂高级的新生活。  要是那样的年轻女孩子正坐在你的对面,你有机会看到她们柔和的脸上,有一种精明和坚忍的神情,像最新鲜的牛皮糖那样,几乎百折不挠。  先生们常常是在这里谈生意,瘦瘦的人,注意着自己的仪表,把大哥大放在离自己手边近的桌子上,有时候它也是一种身价,上海弄堂里的人都懂得,家里有十万,才可以动用五万来冒险。银行里绝对要存好一家人防身的钱。他们把名片拿出来,大都是什么国际贸易公司的总经理,只是那是间小公司,办公室是在居民区的几号几室里,电话和传真接在一根电话线上面。他们懂得找一家看得上的咖啡馆和人谈生意远远比自己租一间面子上过得去的办公室合算得多。在咖啡馆里,你占一张桌子一下午,不过是几杯咖啡的钱。这也是弄堂里男孩子制约而有野心的生活培养出来的心计,也是稳扎稳打的。  下午正对着淮海路的那一层,小姐会把谈生意的先生们有意识地领到那里去,那里烟雾弥漫,大哥大的电话铃声和call机的叫声此起彼伏,有人大声地说服别人做成那桩拆资的买卖,有人在为别人的一辆摩托车估价,还有人在问移民加拿大的价钱,好像都是不小的生意,他们的脸也是不动声色地激动着。  也有真的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在一起会朋友的人,男男女女一起来的,看起来是老相识了。头发都是从美发厅里整理过的,穿得也正式,让人想起从前五月一日放假的时候,从弄堂里走出来的回娘家的一家人,簇簇新的人,第一粒钮扣也小心地扣好了,自己可真的不想给自己抹黑。他们常常开始点自己吃的东西时就打趣侍应生了,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那么隆重。那时候男人稍微派头一下,女人稍微矜持一下,都也不过分,大家彼此配合,谁也不拆谁的台,礼尚往来。  他们一面吃,一面说着自己的生活,在哪里买了三室两厅的房子,孩子送到了哪个私立学校里读书,不是住宿制的,那种贵族学校实际上是宰真正的暴发户的,只有那种从贫民窟里出来的人,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里去;自己在什么地方做生意,前不久到澳门去赌了一次,输得不多,三万人民币


编辑推荐

  十多年前,上海还是一个颓唐的城市,有大把无法功利的时间,大把沉默的记忆。  十年过去了,上海变得生机勃勃而嚣张得意,而我的感情,从十年前带有爱意和幻觉的玩味,转化为如今心中渐渐锐利起来的失落之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上海的风花雪月 PDF格式下载



《上海的风花雪月》对于我的是我深藏于内心的情感的共鸣。它是用了我熟悉的亲切的话语,用很上海的方式在娓娓地说着上海的故事:它所讲到的许多则故事都似乎在我生命中发生过。许多地方我也曾去过,只是当时的心情没有这般复杂,而如今回味起来就像是在回想一个老朋友,当时对它们熟视无睹,而今却油然升起一种依恋的感情。每每看着书中的照片,都能勾起我的某种回忆,这扇门与某个老同学的家很相似,那扇窗与我儿时一直经过的建筑上的一模一样。书中的上海人也确是我每天遇见的上海人,有着与书中所描述的一样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惊不炸,又精明而老于世故。我也永远乐于猜测每一个上海人,在展现在我面前的外表和行为的背后,究竟会有怎样的经历和实际状况,因为它们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


在旅行者上看到陈丹燕的专栏随便,一读就喜欢的文风。初中的时候文句摘录做的最勤快,到高中就稀稀拉拉了,现在基本不摘,读上海的风花雪月,多是在睡前或者上毛概,这本书让我又重新拿起笔,专备一个小本子,写下每一个让我新鲜和有回归感的句子。太美妙了。


因为一本《长恨歌》,很多人便把王安忆奉为上海代言人、张派传人。可我怎么都不觉得。王安忆对于上海是个“外来客”,上海最繁华的时段她没有体会,她时时追求的是江南水乡的意境,而上海不是。在我心中一直觉得上海的嫡系传人应该是陈丹燕,或者是程乃珊。对于上海城市的传奇之书写,尽在其中。


上海一直是近代文人们感叹纸醉金迷或者文化碰撞之类话题的场所,还包括今非昔比之类的话题。上海的精致、奢华、弄堂外滩的表里不一、外国人和中国人的交流,洋泾浜的复杂。不经意的美丽和传奇,成就了上海滩的风花雪月。陈丹燕的语言很美,简简单单地道出一些往事。有点像王安忆。很喜欢这样的文字,不张扬,冷静客观。


一个小片断一个小片断,记录了过去的时光。尤其爱看《肖像》部分,人是最好的活动的时光的记录。一直想买《上海的金枝玉叶》可惜都缺货。


喜欢陈丹燕源自于她的《咖啡苦不苦》,很悠然的笔调,有着低调的奢华味道。那时看她觉得小资味道很浓重。到《上海的---》系列里,她成熟了很多。女人,有了点年纪之后就会逐渐放弃年少的浮躁。


喜欢陈丹燕,喜欢老上海,喜欢她的风花雪月。


看过不少她的书,这是一个善于联想的作家。若非心思细腻,很难有这样的表达。更为难得的是,陈丹燕对上海的爱恋,不居高不临下。印象很深的事,她描述一块烤脆了边的土司,中间的一块黄油就像小孩子脸上的胭脂。值得一看的书。


看陈丹燕至少跨越了十年,甚至更久,有些书翻看了一遍,然后时隔多年再去看,感受又不同了。这个系列的书唯独这一本迟迟没有拿下。是心情的转变吧。上一次看了《外滩影像和传奇》,我将苏州河边几座有名的桥都巡了一遍。当时的感觉让人记忆深刻。我相信现在再去看又会有不同的感觉吧。陈丹燕的书就是能让人记住时间,记住当下的感受。不管看几次都有不同的体会。


很喜欢陈丹燕的书,喜欢她写的旧上海,和那种怀旧的情怀,这本写了很多另人尊敬的旧人,有很多让人感动至深的故事,非常好的书。


增补本比原书更详尽,陈丹燕的书最适合上海小资看了


很喜欢书里的内容,也让我喜欢上了上海这个城市


陈丹燕默默地游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穿梭在新上海和旧上海的时光里,心情浅淡舒适


来到上海快7个年头了,总觉得自己看到的和想象中的差距很大,感谢作者令我体会了一下心中的上海。


大学时很喜欢她的上海三部曲,第一次在当当上买书的时候就在寻找这三部曲,却发现是缺货的,曾经在淘宝上淘过,对于喜欢的书,有种洁癖,只买新的,只买正版的。所以一直等着,终于等到再版。虽然和大学时在安静的图书馆看的时候心境有点不一样,但还是很喜欢,喜欢喝着咖啡,靠着沙发,慢慢的看


陈丹燕先生的文实在太好了。上海,是张爱玲的上海,是陈丹燕的上海,却永远不会是王安忆的上海。骨子里透出的贵气与细腻,绝不是能够模仿的。


我喜歡陳丹燕這個作家,是因為她的《慢船去中國》,我被她的文筆驚住了,每個句子都是精雕细琢的。因为《慢》给了我很好的印象,因此就买了这本书。这本书图文并茂,选了一些上海的侧面,写得很好,照片拍得也很好。翻完书之后,只觉得还没看够似的。


文字清新隽永,读来韵味十足,闲暇之余,泡一杯清茶,感知老上海女人的优雅和性感,不觉自己也暗暗许诺:一辈子都做一个优雅的女人


对于上海,只有真正体验过生活过才能写出如此的文字.平实的语言可能并不适合上海的感觉.

懂得上海的人,才能明白这本书的含义,否则会觉得很装很故作小资.


上海的蕴味,其实都是因为有了诸多的女性作家和她们充满知性的文字。


书很好,介绍了很多老上海的风情,最喜欢书中的人物,像张可、黛西等等。


挺不错的。让生长在上海的80后。了解了一下老上海的历史。
**断货,所以来当当买。不错不错。


老上海的味道。


喜欢上海,所以也喜欢这本书


我爱上海我爱上海我爱上海


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小孩去读让他去了解上海,大人去读,会有很多回忆在里面。


看了好几天,适合怀旧的小资阅读,都是讲大上海时期和现代上海的对比,推荐


特好看,几乎可以算是一部上海的野史,更加了解上海咯~!


喜欢陈的书。风轻云淡却历尽磨砺。 喜欢上海的理由


买了很久了,这本书正在看,在办公室没事了就拿出来看看,很不错的书,值得阅读的,特别是里面包含了老上海的一些图片,看起来很直观哇。。


真的很好看,旧时的上海,不一样的风情。


虽身居上海,仍然是读不完,永远也读不完的一本书,从少年读到青年,或许还得老年


这本书与外滩影像与传奇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外滩表现的更多是一个地方一个社会的变化风貌,而风花雪月里更多谈的是特定时空下的人,事和情,反映了不同的体验和情感。尤其喜欢最后的人物肖像内容,不同的女人不同的境遇展现了不同的多姿的人生,风花雪月不世传奇。


陈丹燕一贯小资的笔触,能触动我的心弦,让我嗅到了失落了很久的生活气息。


多年前买过N本,随着时间的消失都被朋友们以各种理由“借走”,而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到处都买不到,惆怅。欣喜又再版了,赶紧收入。呵呵


陈丹燕写的书一直有一种别样的风格。特别是这一本,很自然,很美


很喜欢陈丹燕的作品,这本书也没有让我失望


无关经济时局、商场名利,只谈海上风月。篇幅不长,即读即止,是不喜欢小说的人偷懒尝文学很有效的途径。赞一个!


这么快就送到了,当当的送货速度很棒!陈丹燕的文字很美,还想买她的《木已成舟》,可惜已经缺货了。。


喜欢陈丹燕的书。细腻,娓娓道来,非常适合女性。


很喜欢陈丹燕的文字


记得在1998年是曾读过。很喜欢。想必当时是初版。这次又买了增补本不知会有何不同?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那个不堪的年代。


这本书让我对大家闺秀有了更深的了解~那是渗透到骨髓中的一种东西


新版本。连封面都换过了。很漂亮。就是淡淡的里面有一点点惆怅透出来。二十世纪中国的乱世中多少故事,多少风流人物。


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书中每个描写的地方基本我都去过。


感觉是正版,写得如何就要仁者见仁了


喜欢这本书写得很好


张爱玲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


暑假老师推荐读书书目中的一本。要开始看咯~


这本书以前买过一次,确实很喜欢


帮老妈买的,她很喜欢!


送货很快,一如既往的好。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自己本来就已经有一本了,这次是帮朋友买的。这个版本很不错,图文相结合,文字大小很入眼,纸张也看起来很舒服,感觉很精致。给好评o(*^▽^*)o !


一向很喜欢她的文字。美。


陈丹青的书一直都很喜欢


内容很好,值得看,很喜欢


以前买过,这次是帮朋友买的,可惜老版本的缺货。


书内容好质量好包装好


这个书写的挺不错的,值得读一下、


封面很古朴,是我喜欢的感觉。内容很棒,同事都说我太小资了,连看的书都小资。


不错,喜欢……


以前看过,买下是为收藏,因为实在喜欢。


记得自己以前在学校的图书馆看过第一版的上海的风花雪月,那个时候就被深深迷住了,旧上海的风情,旧上海的纸醉金迷,还有旧上海的金枝玉叶,很想留住过去的一切,带着小时候的回忆,可惜是奢梦,不过书里的很多照片都已经旧了,还好有了增补本,很敬业,一直就很喜欢陈丹燕,高中一直看她写的女中学生系列,有点灰暗,但是很了解女生的心理,很不错。很小资的文笔。


上海的风花雪月,那些过去的风花雪月,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都一去不复返了。
一个时代过去了是无法再被复制的,能被复制的只是一个轮廓,但绝不可能是那个时代了。
吹过的风、开过的花、落过的雪、望过的月,我们只能追忆。


上海这个开放的滩涂,在那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代里,让无数的外国人做了一个极富丽精彩的梦,并在现实中留下了清晰可辨的印记,那些弄堂,咖啡馆,名人们的故居,外国人的聚居地,经历过那个梦幻年代的人们,都在陈丹燕的笔下渐次地苏醒,讲述它们的记忆和故事.


上海的风花雪月


陈丹燕的书,一般都还挺好看的。如果想了解旧上海的话,可以去借鉴一下。


一般吧. 有几篇还行. 没有上海的金枝玉叶好看.


应该还不错
是在课本上看见某篇文章出自这本书
心血来潮就买了
写了老上海的故事
典故
对于像了解上海的人
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


戴西老太太的品格让人崇敬,在那种动乱的年代,仍然坚持活着并且活的自我,实在需要好大的勇气。作者的书看了好多本,开始不太耐受她对曾经旧上海精致生活一遍又一遍的细节追忆……


这本书描写了上海百年来的变迁,从建筑的角度看到了时代的斗转星移,不错。


一直都很喜欢上海,这本书让我大饱眼福。力挺。哈哈~~~


此书介绍上海的发展,给孩子看看,非常好,推荐!


想要更加了解上海,倒是值得一看。


文字来说的话···很是细腻···一定要静下心来喝着咖啡去慢慢品····


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黛西都以高傲的姿态生活着。在顺境中高傲,在逆境中不屈,这才是一个女子应有的生活!!!!


装帧和纸张都很好,内容我想给三星半。小情调的文字,细腻,但感觉不大。看第一篇文字的时候发现不是我想看的那个时代,有点失望。整本书看了大半,到后来有些看不下去了。不是那么喜欢,也不是评论写的那么好。不过还是本不错的书。


图文并茂。
文章也写得很有思考感悟。


书的质量还行,内容一般吧,拿到很久,还没有看完。可能是自己没有静下心来的原因吧。


全书散发出浓浓的小资气息,不过文章的质量就有点参差,不过总体来说还是蛮喜欢的。


文学性与历史性都有,值得一读


值得买的一本书,送货速度也很快,好


还没看,装订太差劲了,已经散架了。


还可以吧,有些照片值得一看


买给朋友的,要是有第一版的那就更好了


已经看过,仍然忍不住买。内容算不上多深刻,但足以满足恋物怀旧情结


《上海的风花雪月》迎合了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股“怀旧风”,那是对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的无根的怀旧,是媚俗的怀旧,是轻飘飘的怀旧。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后面比前面好看


没评论写得那么好。


书的质量一般,内容很喜欢


在图书馆看过这本书,才来买的,感觉排版和图书馆的不大一样。有点挤,但是还可以。图片还好


个人没什么感觉。


一般 更喜欢偶遇


因为喜欢那种情调,所以一下买了她的两本书,作为闲暇随便翻翻也罢,没特别感觉。


看介绍原本以为是对上海历史人文建筑的系统讲解和深度挖掘,让一个不了解上海的人能充分了解上海的建筑历史,一到手就迫不急待翻开看,只随便看了几篇就已经失去兴趣,只能充当消磨时间的休闲读物


就是比较肤浅的上海小资文化的写照。没啥意思


陈丹燕的书,值得一读。


sjisjhiauioduai


及时收到,还没细细翻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