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手机

刘震云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刘震云  

页数:

204  

字数:

17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刘震云是个不断探索的作家。他写过琐碎的《一地鸡毛》,写过诡谲的《故乡面和花朵》和《一腔废话》,到了《手机》,又突然返朴归真。刘震云是一位语言大师,幽默智慧,锥锥见血,是他作品的独有风格。冯小刚也是一个说话很有特色的人,物以类聚,他将这部小说拍成了电影。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吕桂花——另一个人说第二章 于文娟 沈雪 伍月第三章 严朱氏

章节摘录

  第一章吕桂花——另一个人说  1  镇上看电话的老牛,1968年和严守一他爹一块儿卖过葱。  卖葱之前,严守一他爹不爱说话。村里老阳高,日子显得长,一天下来,老严说不了十句话。十句话中,不得不说的占六句,每句话全是单词,大到家里盖一座房子,小到家里添一只尿盆,老严赞成,是“弄”,不赞成,是“弄个球”;另四句是感叹词,不管是高兴或是愤怒,都是“我靠”。卖葱之后,老严开始说话了。卖了半年葱,老严能完整说下一个故事。严守一记得,那时他爹常讲的故事有两个,一个是吃丸子,一个是吃粘糕。  一个人,腊月,到集上卖门神,旁边是一卖炸绿豆面丸子的。他买了四斤,人熟,给了他六斤。他一个一个捡着吃,不知不觉吃完了。一站起来,“咕咚”,倒了。  一个人,收麦时节,家里的牛丢了,出门找了两天没找着,饿着肚子回到村头,碰到一卖粘糕的,认识,“大哥,先赊我五斤。”吃完回到家,“娘,我要喝水。”“咕咚”,倒了。  当时严守一觉得不好笑,四十岁再想起来,每次都笑了。一开始严守一觉得他爹卖葱,见的人多,话是跟人学的;后来才知道,教会老严说话的只有一个人,就是老牛。晚间全家蹲在灶间吃饭,吃着吃着,他爹“噗嗤”笑了,摇着头说:  “这个老牛。”  严守一就知道他爹人在吃饭,心又随老牛卖葱去了。那时严守一觉得,世上最有趣的事情,好不过卖葱。  1968年冬至那天,老牛和老严从二百里外的长治煤矿卖葱回来,路过严家庄,老牛到严守一家坐了坐。没见老牛之前,严守一想着老牛一定是个大个儿,大嘴,声如洪钟;见到才知道,个头比桌子高不了多少,雷公嘴,说起话来娘娘腔。过去老听说老牛,一下见到,本该严守一发怵,没想到老牛倒对十一岁的严守一羞涩地一笑,摘下火车头棉帽,用帽耳朵去擦头上冒的热气。老严招呼老牛进屋喝水,严守一也跟了进去,倒是老严朝严守一肚子上踹了一脚:  “身上腥,滚!”  接着两人在屋里喝水,也没听老牛说什么。偶尔说话,也是说路上打尖吃了几顿饭,毛驴喂了多少料。接着全是“呼噜”“呼噜”的喝水声。老牛赶着毛驴车走后,老严对全家说:  “能说,今天没说。”  年关之前,腊月二十三,严守一他爹提着一根猪腿到牛家庄看老牛,顺便结一年的葱帐。上午去时一脸笑,黄昏回来,一脸铁青,蹲在门框上“吧嗒”“吧嗒”抽旱烟。一直抽到三星偏西,站起身,用烟锅“梆梆”地敲自己的头:  “我要再卖葱,我就不是人!”  严守一他娘死得早,1960年被饿死了。第二天严守一听他奶说,老严和老牛在分葱帐时,起了纠纷。从此严守一他爹与葱和老牛告别,又开始闷着头不说话。严守一有一个姨夫叫老黄,在黄家庄开了一个染坊。第二年春天,老黄找老严去各村收布,老严摇头:  “布好收,我不会吆喝呀。”  老黄:  “就一句:黄家庄的染坊来了!”  老严摇摇头,没去。  1989年春天,严守一他爹得了脑血栓。人开始痴呆,身子左半边不会动弹。与别人不同的是,别人得了脑血栓不会说话,老严得了脑血栓,倒结结巴巴能连成句子;别人得了脑血栓失去记忆,老严一辈子经过的事比当时记得都清楚。年底,严守一从北京回山西老家过年,围着一个火盆,半瘫的老严西向坐,严守一北向坐,不知怎么,说起老牛,1968年共同卖葱,因为分帐翻了脸。老严抬起没瘫的右胳膊,抖着上边的右手,断断续续吃力地表达:  “他记花帐!”  “哪哪儿都有缝,缝里都掉渣!”  严守一:  “是好朋友,就不该合伙做生意。”  老严:  “花帐我能忍。腊月二十三,算了一天帐,到了黄昏,我拿钱往外走,出了门,突然想起过了年啥时去发葱,又回到院里,听到老牛在屋里对他老婆说,老严是个傻逼。”  “不为钱,就为这一句话。”  接着潸然泪下:  “一辈子没说得来的,就一个说得来的,还说我是傻逼!”  指指自己胸口:  “爹这一辈子,这儿有些发闷。”  1995年夏天,严守一他爹又中了一次风,嘴开始向右歪,倾斜着流涎水。一直到死,再没说过一句话。  与老严分手之后,老牛也不再卖葱。1969年,镇上装了第一部摇把电话,老牛便去镇上邮政所看电话。当时想看电话的有二十多人。邮政所长叫尚学文,理着分头,把二十多人叫到一起:  “看电话,就得嗓门大,你们每人吆喝一声我听听。”  二十多个人一个一个吆喝,最后数老牛吆喝的声大。别看娘娘腔,邮政所对面百货楼窗户上的玻璃都让他喊炸了。不但声大,而且喊的时间长,尚学文点燃一支烟,烟抽完,老牛的一声喊还没倒气呢。尚学文止住老牛:  “行了,比驴叫都长!”  1996年,严守一成了电视台清谈节目《有一说一》的主持人。当他在电视镜头前成为名人后,全国人民都理解,惟独严家庄的人不理解:  “我靠,他爹一天说不了十句话,他倒天天把说话当饭吃了。”  2  1968年,严守一的好朋友叫张小柱。严守一属鸡,那年十一岁,张小柱属猴,那年十二岁。张小柱的头长得像个歪把南瓜,胳膊腿细,像麻杆;由于头重,每天像碾盘一样偏压在肩膀上;右眼玻璃花,看东西要先揉左眼。张小柱他娘有些傻,张小柱他爹在二百里外的长治煤矿挖煤,张小柱在严家庄算住姥娘家。严守一没娘,张小柱娘傻,两人常一起背书包上学。1968年,张小柱他爹从二百里外的三矿给张小柱带来一盏废矿灯,夜里装上废电池,明亮的矿灯能照二里远。村里的天空黑得浓,黑得厚,两人常端着矿灯,站在村后的山坡上往  天上写字。张小柱爱写的字是:  娘,你不傻  严守一爱写的字是:  娘,你在哪儿  两行字,能在漆黑的天幕上停留五分钟。  严家庄的学校设在村里过去的牛屋。老师叫孟庆瑞。阴历八月十五那天,孟庆瑞要去镇上赶集,反锁上教室门,让学生在牛屋背书。严守一、张小柱、陆国庆、蒋长根、杜铁环几个人从牛屋后墙掏粪的窟窿里爬出来,脱下鞋,掖到腰里,蹚过河到山后的坡地里偷西瓜。村里看瓜的叫老刘,耳朵有些背。严守一等人一开始想偷瓜,等爬到看瓜的窝棚后往里看,老刘包了一锅盖饺子,正往铁锅的滚水里下,又决定偷饺子。严守一、蒋长根到地里做偷瓜状,老刘从窝棚里冲出来追赶,这边张小柱、陆国庆、杜铁环把一锅饺子用笊篱捞出,空空水,倾到褂子里兜起,跑到山坡后,等待严守一和蒋长根到来,一块吃饺子。饺子别人吃上了,严守一没吃上。老刘没追上蒋长根,追上了严守一。下午孟庆瑞审案,没等孟庆瑞用裁衣服的竹尺打严守一的手心,严守一就把张小柱、陆国庆、蒋长根、杜铁环四人招了出来。黄昏别人放学了,严守一几个人还贴着牛屋墙跟站着。阴历八月十五,月亮爬上来很圆。孟庆瑞吃着一块从集上买来的月饼说:  “吃过饺子,能扛,站到明天早上吧,接着上学。”  从此严守一在学校抬不起头。抬不起头不是因为偷饺子,而是因为他把同伴招了。最恨严守一的是张小柱:  “他把别人招了没啥,我是他好朋友,他怎么能招我呢?”  从此两人不说话。  半年之后,张小柱被他爹接到了二百里外的三矿。因为他的傻娘被他爹接走了,让他去照看他娘。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张小柱来找严守一,把过去两人照天的矿灯送给了他。第二天一早,严守一去送张小柱,张小柱正扒着姥娘家的门褡在哭。他姥娘也哭了。他爹提着包袱,在旁边站着。最后还是他姥娘将张小柱扒门褡的手掰开,让他随他爹上了路。  三个月之后,严守一在世界上收到了第一封来信。信是张小柱从长治三矿写来的。镇上的邮递员在村里转了三圈,没找到“严守一”。最后还是看瓜的老刘朝地上啐了一口唾沫:  “什么鸡巴严守一,就是偷瓜的白石头!”  信封上红字印着“长治三矿”。里边的信瓤的顶头上也印着“长治三矿”。信的内容很短,就是问一问,送给严守一的矿灯还亮不亮了。  严守一给张小柱写了一封回信。信写好,找他爹要八分邮票钱。他爹刚与卖葱的老牛翻脸,正在气头上,兜头给了严守一一巴掌:  “说句话还要钱,我靠!”  这封信没有发出去。  3  1969年,二十岁的吕桂花嫁到了严家庄。严守一马上嗅出她身上的味道和别人不一样。别的新媳妇身上的味道她也有,但另外又多出一种。这种味道类似熟透的麦杏,有些腻,又有些发甜,离她一近眼就发粘,想困。1969年,因为吕桂花的到来,严守一的鼻子提前成熟了。  1969年,吕桂花在方圆几十里是个名人。出名是因为她在出嫁之前,跟镇上管广播的小郑睡过觉,小郑已经有了老婆。1969年,村里家家户户都安着小喇叭,每天早上六点,开始播《东方红》,接着播毛主席语录。小郑管着全镇千家万户的小喇叭,夜里就睡在广播站。小郑除了会管广播,还会唱戏。是唱戏,把吕桂花引到了广播室。这天早上六点,小郑一时疏忽,将扩大器的开关扳错了,小喇叭里没有唱《东方红》,也没让毛主席说什么,小喇叭里传出男女在床上的喘息和尖叫声。千家万户,都听得比过去有趣。但第二天管广播的就不再是小郑,换成了小岳。小喇叭里又开始播《东方红》和毛主席语录。他俩,小郑和吕桂花,从此再没见过面。  三个月后,吕桂花嫁给了严家庄的牛三斤。牛三斤和张小柱的爹一起,在二百里外的长治三矿挖煤。听说吕桂花要嫁过来,全村人都反对。连不大说话的严守一他爹,都气得涨红了脸,朝门框上啐了一口浓痰:  “我靠,那是破鞋!”  但牛三斤自见了吕桂花一面,死活要娶,对自己爹说:  “还是新鞋。”  “就当是自行车,被人借走骑了一遭,又还回来了。”  娶亲那天,严守一没见着吕桂花,跟他爹到镇上卖猪去了。第二天清早去上学,在村头碰到牛三斤用自行车载着吕桂花,到镇上买灯罩。远远望去,吕桂花穿一件红灯芯绒上衣,并无出奇之处,等到走近,严守一马上闻到了她身上特有的味道;接着又发现她的眼睛也与人不同,眼是细眼,像小羊,半睁半闭,老蒙着,但偶尔睁开,无意中看了严守一一眼,十二岁的严守一,魂儿就被她勾了去。二十多年后,严守一在庐山碰到另外一个女人,长的也是这种眼。这时他发现,凡是长这种眼的女人,魅力还不光在眼;白天在眼,夜里还有别的。这时他体味出一个词叫“尤物”,万人之中也遇不到几个。令严守一不解的是,这样一个尤物,当年怎么会降生到偏僻的晋南山村呢?  结婚十天之后,牛三斤又去二百里外的三矿挖煤。晚上,严守一、陆国庆、蒋长根、杜铁环一干人便到吕桂花的新房去玩。过去在打谷场玩的卖葱的游戏,马上像剩饭一样变馊了。一开始双方不熟,严守一等人便趴在牛三斤家的墙头上,偷偷看窗户上的灯光。油灯加上灯罩,窗户纸比别人家亮多了。牛三斤家的房后,是一个芦苇坑。众人又在芦苇塘里搭起人梯,开始舔破窗户纸往屋里看。明亮的油灯下,吕桂花天天转着身子,在学过去广播站的小郑唱戏。最爱唱的一出是《白毛女》。这天,她唱着唱着,停下端起搪瓷缸子喝了一口水,大家以为她咽下了肚,谁知她猛地一转头,将水喷向了后窗户。外面两架人梯便滚翻在芦苇坑里。孩子们跳过院墙,涌到屋里,将吕桂花摁到床上胳肢。吕桂花两腿蹬向天,笑得岔了腰。大家熟了。但严守一的脸上,被芦苇划出两道血口子。因为自偷饺子招供,严守一一直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搭人梯时,他总被陆国庆摁到屁股底下。  “哟,都出血了!”  正是因为脸被划破,吕桂花将严守一拉到怀里,就着油灯,往他脸上搽紫药水。吕桂花一起一伏的胸,身上散发出的味道,将严守一熏得差点晕了过去。严守一被熏晕的样子,引起了众人的不满。陆国庆朝地上啐了一口痰:  “姥姥!”  吕桂花嫁过来是阴历九月二十六,牛三斤十月初六返回三矿。十一月初七那天,吕桂花突然想给牛三斤打一个电话。这时镇上装电话已有一个月。严守一等人,也和吕桂花熟到可以看乳罩的程度。灯下人影里,吕桂花与众人商议:  “你们谁到镇上打过电话?跟我到镇上邮局去一趟。”  众人纷纷跳着脚:  “我去,我去!”  陆国庆用手止住众人:  “还是我去,这里就我打过电话。”  吕桂花当时正在洗脸,她从脸盆上仰起脸,脸上的水珠一道道往下淌:  “电话怎么打?”  陆国庆脱下一只鞋捂到自己脸上:  “三斤哥吗?我是陆国庆。吃饭了吗?吃的是糊糊还是面条?”  众人笑了。蒋长根却不服气:  “话谁不会说,你会摇电话吗?”  陆国庆做出摇辘轳的样子:  “就这么摇,跟摇水车一样,越摇劲越大。”  关键时候,严守一站了出来。上次严守一脸上受伤,吕桂花给他搽紫药水,使他在众人面前的地位有所提高,虽然还不能完全抹平偷饺子招供的痕迹,但可以偶尔抬一下头。这个偶尔,现在就用到了关键时候:  “陆国庆没打过电话,前天他还问我电话长得什么样。”  陆国庆一鞋底摔到严守一头上:  “我没打过电话,你打过电话?”  严守一被鞋底摔得头冒金星,也不由火了,一头将陆国庆顶倒在门框上:  “我也没打过电话,但我认识看电话的老牛。”  陆国庆在门框上擦着嘴角的血,陌生地看着严守一:  “认识老牛有什么了不起?”  严守一:  “我不会摇电话,老牛会帮我摇。”  杜铁环这时站到了陆国庆一边,指着严守一:  “你话都说不利索,要是打不通,不是误了大事?”  严守一摘下自己的帽子,摔到杜铁环面前:  “要是打不通,我就一个人跑到三矿!”  又拉开架势要与杜铁环打架。这时吕桂花脸已洗完,在用双手编辫子。她环视众人一圈,最后看定严守一:  “白石头,明儿早上吧。”  因为吕桂花,严守一1969年打上了电话。三十年后严守一计算,如果没有吕桂花,他在世界上打电话起码要推迟十年。如果是一个民族,早十年和晚十年用上电话,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会非常不一样啊。  4  1969年,严守一的嗓子开始变声。过去嗓子像小公鸡,现在突然有些老年的沙哑。严守一是用这种沙哑的嗓子,争取到了打电话的机会。但像上次偷饺子招供一样,他又把所有的同伙都得罪了。而且得罪得有些苦衷。陆国庆他们以为严守一用羊角把自行车载着吕桂花到镇上打电话,是为了单独跟吕桂花呆在一起,其实严守一并不全是为了这个。两个月前张小柱来过信,他没钱寄回信,也想借吕桂花给牛三斤打电话,让牛三斤给张小柱捎个话儿,他留给严守一的废矿灯不亮了,废电池没电了,无法往天上写字了,他想告诉张小柱,能不能等牛三斤回来的时候,再给他捎回来一块废电池。但这话既不能告诉吕桂花,也不能告诉陆国庆他们。陆国庆他们,一举一得他们都急了,一举两得他们还不疯了?  比这更困难的是,这一切还不能让严守一他爹知道。上次因为给张小柱寄回信,严守一就挨了他爹一巴掌,现在让牛三斤给张小柱带口信,等于旧事重提;同时,连陆国庆他们知道的去镇上邮局打电话,也不能让他爹知道。因为打电话的是吕桂花,镇上看电话的是老牛,这两个人他爹在世界上都反对。三件事知道一件事,三个人知道一个人,严守一都得挨打。


编辑推荐

  刘震云的《手机》体观了刘震云小说叙事策略的转变及主题的多元性。《手机》中,刘震云改变了原本深沉、严肃的叙述方式,转向调侃、讽刺的笔调;这一叙述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表现出主题的多元性,《手机》中展现了家庭/婚姻、文化阶层的堕落/身份的斗争、科技文明的副作用/谎话的世界等多重主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手机 PDF格式下载



刘震云先生的小说一项很经典,不管是《手机》,还是《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等,写的都很不错,读来生活就是这样,就是书中写的,身边发生的,历历在目。
《手机》这本书,电影已经演过,葛优的演技很高,冯小刚导演的视角很好,但他们都得靠刘先生的文本,因此,看完电影,再来看这本书,或看完这本书再看电影,都很过瘾!值得推荐!


手机是个年轻的怪物。最早是身份的象征,1997年为了买一部手机,用了上万块。十几年后的今天,百多块就能买得着。手机干掉了电报,挤走了大量的固话,断却了家书抵万金的念想。手机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用手机的你我他却浑然不觉,仿佛亘古就是这样的,并且就应该是这样的。
人是易变的,人是善忘的。这或也正是人类能够优胜于其它生物的区别所在。又未尝不是人性的卑劣体现。总之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不能忍受手机没电的宁静状态。手机给了我们很多便利,和很多烦恼。
刘震云显然较早地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创作出了一群生活在手机网络覆盖下的形形色色的人的故事。
这世界上有野生的猪,有畜场放养的猪,也有关在猪圈里永世没有离开过的猪。
如同野生的猪越来越少一样,没有生活在手机网络下的人也越来越少。都变成了圈里的猪,并且猪乐意呆在圈里,离不开圈。
圈。关猪的叫圈(juan),关人的叫圈(****),如社交圈、娱乐圈。其实是一个字,也差不多是同一种状态。


一直很喜欢刘震云的作品。从一地鸡毛,单位,到手机,一句顶一万句,都喜欢。从这些作品里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的不断变化。


   《手机》是一部围绕谎言与距离的故事,而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大家距离远的时候,说谎就说谎了,或者说即使说谎,没人知道,也就不算是说谎;但是就如费墨所说的,现在大家的距离太近,谎言还是那个谎言,但是站不住了,存在不下去了,这就成了矛盾。但是我不知道整部作品是在控诉谎言的存在,还是在担忧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短,就像一只只刺猬,挨近了,必然就会互相伤害。 刘震云的作品很多都带有两种幽默,一种是镶嵌在文字里的,读着读着会感到愉悦,但是不会笑出声来;另外一种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也许当时你觉得没什么,得好一阵子才能回过味来,回过味来就觉得可笑。也许就是这两种幽默组成了所谓的“刘氏幽默”,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语言功底,无论是怎样的故事,讲法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


我很喜欢这部小说,刘震云的作品我已经读了好几本了,都很喜欢。这本书的语言、故事和里面表达的寓意我都很喜欢,是我愿意一看再看的一本小说。


原来只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但是没有看过,是因为读了刘震云的基本小说觉得好才又买的他的书,看完书又看了一下电影。我觉得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失掉了小说原来的张力,那些原来在书里能体会到的笑点在电影里却没有好好的呈现。不过葛优演的已经算是相当好了。书的内容是没的说了,绝对好。但是我发现在印刷上有一定的问题,小说中的同一个人物如果在同一时间说了两句话,那么第一句话结束的下引号就没被印刷上,如果说两句话是连在一起的,那第二句的开头又多了一个上引号,我不知道这是印刷的问题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 纸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就我刚刚说的让我觉得有些许瑕疵。


作者总是能以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描述着人间百姓的千姿百态。书中对于高科技通讯工具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同时对于手机在中年夫妻的情感危机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写得入木三分。写出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手机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则是人心不可测,讽刺而又无奈的感觉随处可见。同名改编的电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主题,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质量很好,纸质很喜欢,刘震云的作品风格也很喜欢


电影早看了,看电影那年也买过一本,但版本不好,现在这本是取代前版用来收藏的——刘震云文笔还不错,至少这本比那本《我是刘跃进》要好读得多。


刘震云的经典之作,比电视剧和电影好看
你值得拥有


很好,刘震云的作品都值得一看。


喜欢刘震云的作品。


收益终生。刘震云偶像


刘震云的书总是很好看的


刘震云的经典之作,买回来看看


一直很喜欢刘震云的书。可是说是忠实拥趸。这个系列的书印刷不错。故事一如既往地讲得发人深思。


刘震云的书,经典


看了同事的《我不是潘金莲》,感觉很好,于是买来刘震云的若干代表作,这本很薄,于是先看,果然不错


刘震云的书,没说的,很好


刘震云是才子,犀利风趣


刘震云的书都还不错


刘震云的就不用说了,短小精悍。


刘震云的书应该很好看


刘震云的书,没的说!好!


刘震云的这本书用来收藏的


读的刘震云的第二本书了,故事很好,尤其是最后那个讲述严守一奶奶戒指由来的故事。


在现代社里中手机是大家普遍都能拥有的通讯工具 同时也是泄露秘密的工具


手机就是枚炸弹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


看过电影版和电视剧版,不能不说手机给经过七年之痒的夫妻带来了错综复杂的难题。


可能这是为数不多的,改变成电影、电视剧后还是很好的作品。原著里的人性更真实,不敢看真实的了,怕绝望。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时代,我还是更喜欢一句顶一万句,去了那多的废话,更值得玩味。


整体上比电视要表达的主题更统一


看了电影之后才买的。语言生动幽默。值得一读。


小说就是好,比电影连贯,比电视剧深刻!


通俗的语言,幽默的对白,简单的故事中反映出人心人性。


买一本收藏着。生活的智慧和幽默啊。


大师的作品,期待,,,


非常喜欢这本小说 从头到尾都特别有趣


本书写出了一些社会乱象,但不太喜欢这样的写法


怎么内容和电影差不多啊,没有丰富很多


看完电视剧和电影后,买来收藏的,不错


准备看完书再重温电影!


看过手机的电影,第一次看原著,有意思~


很不错。喜欢这本书、和电影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比电影有意思。


和电视剧版以及电影版相比更好看。


看过电影后才买的书,看书和看电影感觉不同,个人还是喜欢看书


电影好看,书也精彩。买来收藏的。


看了书,然后找了电影看过


原作里很多话是河南人的口头禅,很亲切。电影里保留不多了。


诙谐幽默,最好不过的事情是去卖葱哈哈老牛


幽默,睿智


作品内容就不用多说了。 版本排版很好,纸张颜色不刺眼,字体够大,阅读起来很舒适。书面手感很好,有复古的小感觉。本人很喜欢。


刘作家的书就是过瘾!


比任何影视作品都真实的文字


是一个老师推荐的,还没看 不过一定非常不错


看过电视的人都知道了,推荐看一下原著。


别人推荐买的,应该还不错,书包装很好


好不锗的书,,。


书很好,正在看,满意!


一直期待,终于有活动了,赶紧下手,看着呢,挺好


很喜欢这部小说,刘震云的作品我已经读了好几本了,都很喜欢。这本书的语言、故事和里面表达的寓意我都很喜欢


书还没开始看,不过大致翻了翻感觉还可以,比电视剧好看多了。


印刷不错.书不厚,情节不错,引人深思.


才开始看,不错,纸张也好,元宝有什么用


过了很久才来评价这本书!质量不错!很喜欢!


这个商品不错,真心不错。大爱看书。


真的很好看。真的很不错


做工精良,内容丰富,非常好!


书比影视剧有味,还是回头看看书吧


因为是先看过电影了,所以,难免想着葛优!


喜欢看这类的书籍.


纸张很不错,印刷的很不错


这次买 纯粹是收藏


未看。。。。不过个人相信挺好。。。。


外遇啊


好看,思维很细腻。


老刘的书都是经典,喜欢。


这是生活


看过电视剧,棒得很。


现实、感动!


很是喜欢,一口气看完,文笔舒畅,故事鲜活,有外遇或打算外遇的朋友可以参照,推荐


买来收藏的,看了电视剧觉得非常经典,买本书,研读一下原著


还没打开,看着不错


这是一本好书,大家都可以读一下.


讲的论述的非常好啊,哈哈


不错,值得一看,人物描写细致...


书的包装很好,非常满意!


因为是闲书,所以晚到几天不在意,以后还会从当当购物的,不错。


高官和大佬都可以光明磊落地搞小三集团,文人却只能偷偷摸摸,笑料百出,必须看看。
适合有一定学历,且学文科类的男同胞看看。做人难!


买了书回到家的当晚,一口气看完。内容太好了,虽然之前有看过电影,看书的时候还是有无限遐想。
另,书的装帧也很好精美,值得收藏。


看过电影吗?
此书经典!


经典无序多言


文笔很好,剧情和电视剧有些出入。


简装版,是正版,很好!


书很满意,发货速度快。


真象有位东友说的。


因手机电影看手机实体书


刘震云老师的名著经典


手机,手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