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少年中国梦

徐刚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徐刚  

页数:

36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梁启超之于中国,不仅是对“宪政”、“共和”的身体力行,其辉煌的思想更是光芒四射,至今仍是普罗米修斯手持的火把。梁启超给中国留下了巨大的学术财富,他的《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不朽流传,为百年来不二巨著。
“史也!史也!”梁启超为清华国学院导师之四字两叹,穿越百年风尘。君侧耳闻之,不雷鸣电闪乎。

作者简介

  上海崇明岛人,世代农人之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以诗成名,兼及散文。传记文学。近二十年来则以环境文学及人物传记著称。其代表作有《徐刚九行抒情诗》、《秋天的雕像》、《艾青传》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凌云塔下
第二章 万木草堂
第三章 公车上书
第四章 础润而雨
第五章 百日风云
第六章 亡命生涯
第七章 红颜知己
第八章 三十自述
第九章 大哉文化
第十章 新民如梦
第十一章 死战革命党
第十二章 宪政波澜
第十三章 归去来兮
第十四章 身为党魁
第十五章 再造辉煌
第十六章 护国之帅
第十七章 蔡锷之死
第十八章 沉浮依旧
第十九章 欧游心影
第二十章 论战社会主义
第二十一章 呜呼志摩
第二十二章 “史也,史也!”
第二十三章 寒雁先还
第二十四章 绝笔余响

章节摘录

  1882年,梁启超刚满九岁。  和别的那些九岁的孩子相比,梁启超已经是饱读诗书的了,而且已经感到了某种重负——部分的原因是他的家庭,从祖父到父母乃至乡亲邻里,对梁启超期望太高、太急。  刚满九岁,祖父便要梁启超到广州去考秀才,父母亲也欣然同意。  梁启超只得从命,心里却有点儿胆怯。  毕竟是九岁的孩子。  祖父给梁启超讲了很多赶考的故事,无非是十载寒窗苦,一朝榜上有名便光宗耀祖等等。  梁启超却按捺不住了,不是说十载寒窗吗?他对祖父说:“我才九岁。”  祖父一笑,笑得自豪:“梁氏后生,岂是他人可比?”  “我怕我考不上。”  “那倒无妨,梅花香自苦寒来,再读再考。”  祖父怕梁启超负担太重,便又讲了苏东坡与两位朋友一起去九江赶考的传说。因突发大水,舟行困难,耽误了时间,考场门卫不让进,苏东坡非进不可,并口出狂言:“尔误我,乃误国。”有主考官听得争吵,出来调解,便以对联试探苏东坡的才学,出上联为:  一叶小舟,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  进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稍加思索,挥笔写成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了七六五个考场,四返三往  到二门,一定要进。  梁启超听罢雀跃:“我们不也坐船去广州?”  祖父点头称是。  “要是晚了,我也跟考官对对子。”  祖父摇手连连:“晚不得!我们早早去。”  九岁孩童,做着秀才的梦,腮边挂着微笑。  岭南十一月,新谷登场,秋风徐来。  一条木船,一叶风帆由新会沿西江而上,赶赴广州。这木船上坐的便是梁启超及新会县的赶考者。谁见了梁启超都惊讶:这孩儿去干吗?梁启超自然也甚觉奇怪,不免胆怯起来,所有的人都可以做自己兄长,有的四五十岁,那是长辈了,还考秀才干吗?  殊不知,清朝典例,科举进士的第一步即是秀才,由各府、州、县统考合格者,即取得了生员资格,亦即秀才,然后才有可能进入乡试、会试、殿试。科举之下,读书人六七十岁而未得秀才者,多矣!  不过,西江里清澈的流水,两岸青山倒影,很快便使梁启超觉得心旷神怡,不禁想起了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是梁启超三岁时候已背熟了的,如今置身江中听浪涛拍岸,那感受更非同一般了。苏东坡赶考去的是九江,九江又是什么好去处呢?茶坑村以外的世界真是太大了!  从新会到广州的水路要走三天。一日,舟上午餐,吃的是白米饭、蒸咸鱼。有人提议以咸鱼为题吟诗或作对,咸鱼入诗人对,倒是难题,盖咸鱼虽为广东人饭桌上的名菜,却毕竟不登大雅之堂,“进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仍然是臭,并且与“入芝兰之室”相对着的。满船学子一时都难倒了。  梁启超环顾舟中左右,见人人面有难色,便引吭而吟:“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风格典稚,诗意浓郁不说,更难得是征典求书不落俗套。有后人论及神童梁启超时戏言道:“广东咸鱼从此始得翻身,人风流儒雅一类了。”  是次应试,梁启超名落孙山。  梁启超却毫不气馁,他已经见了世面,在实践中增长了科举考试的知识,他还有时间,他还有太多的时间。  无论是同去赶考的学子,还是考场上来回梭巡的考官,对梁启超无不投去惊奇又敬佩的目光,使梁启超的自信有增无减。  “广州太大了!”梁启超对祖父说。  “北京还要大得多!”梁维清告诉梁启超。  确实,广州很大,北京更大。19世纪80年代的清朝,已经步入风雨飘摇之年。好比一座大厦,粉刷是年年不断的,却挡不住梁木的锈蚀,蛀虫出入其间,墙体也已经开始剥落,虽然有油漆的光泽遮挡着,实实在在的腐败却正吞噬一切。  这个时候的中国正由一个女人的铁腕统治着。  这个时候距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惨败,禁烟名臣、两广总督林则徐被发配新疆,四十年稍稍有余。 梁启超为赶考秀才而埋头读书写八股文的时候,正是中国开始近代史的岁月。  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是以一场屈辱的战争——鸦片战争、一个屈辱的条约——《南京条约》为发端的。就在这场战争之后的这个条约中,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大英帝国的侵略者以海盗的枪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并进而倾销可以置一个民族于死地的鸦片。  在广州,梁启超听见了过去才刚刚四十年的风声雨声。这些历史的回声对梁启超来说,将会日甚一日地如雷贯耳,因为这个早熟早慧的茶坑岛民,是肯定不会安于现状的,他将用他的机敏、聪慧迎来并周旋于这个变幻多端的世界中。  斯时,广东真是风云际会之地。或许是为鸦片毒害莫过于此地?或许是虎门炮战牺牲的民魂在南海中推波助澜?或许是随着舶来品输人的西方的思想先已在岭南未雨绸缪?  比梁启超长七岁的孙文,正在美国檀香山架构救国方略,而孙梁者乃小同乡也。比梁启超长十五岁的康有为,正在西樵山苦读、苦思,旋又游历香港,试图以一个文人的笔去改造中国……  这些风雨中跋涉的人物,或早或迟,都要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如今他们都站到了各自的起跑线上。  梁启超准备第二次考秀才,康有为正努力中举,暴风雨之前,仿佛一切都很平静。  ……


编辑推荐

  历史是伟人的传记,因为有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不同凡响的跌宕起伏,则旧朝崩坍、民国初生之风景大备!当历史的某一时期开启,在火光的召唤下集结起民众的大队,伟人的传记便因之而更加丰富,后人一读再读,撷取其中的若干片断,人物行止,文字语境,以此为镜,外视内省,悲声落泪,会心一笑……如此这般,我们的七尺之躯便承接于历史中了。  梁公的少年中国梦辉耀华夏百年,富强中华者焉有不读梁启超?由徐刚编著的《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带我们重走梁启超那辉煌的一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少年中国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