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分析
2000-1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刘大潜 编
内 容 提 要
本书系全国普通医药中专规划教材,根据原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发的指导性教学大纲
编写。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制剂及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及药品、药品标
准和《中国药典)的基本知识;中药制剂的鉴别、检查、定量方法、各主要成分的含量
测定等。本书可作为中等医药学校中药制药工艺专业、中药专业、药物分析检验专业的
教材。也可作为医药职工中专班、函授中专班、高级技工培训及高职班的教材或参考教
材,亦可供中药厂、药房、中药制剂职工学习使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 意义
二 特点
三 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的因素
四 中药制剂与中药制剂分析的展望
第二节 药品与药事管理
第三节 药品标准
一 药品标准
二 国家药典
第四节 中药制剂的质量检验
第二章 中药制剂的鉴别
第一节 中药制剂的显微鉴别
一 制片方法
二 显微观察要点
三 显微鉴别常用的试液
四 细胞及细胞内含物等的显微测量
五 显微鉴别应用实例
第二节 中药制剂的理化鉴别
一 一般化学反应法
二 微量升华法
三 荧光鉴别法
四 显微化学法
五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第三节 中药制剂的色谱鉴别
一 薄层色谱法
二 纸色谱法
三 气相色谱法
第三章 中药制剂的检查
第一节 制剂要求
一 剂型概述
二 各剂型的定义
三 各剂型的常规要求
第二节 各制剂的常规检查
一 水分测定
二 崩解时限或溶散时限
三 重量差异或装量差异
四 均匀度与粒度
五 溶化性能及不溶物检查
六 硬度与脆碎度
七 相对密度
八 pH检查
九 含乙醇量检查
十 浸出物测定
第三节 杂质检查
一 杂质及其来源
二 杂质限量的控制
三 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检查
四 重金属检查
五 砷盐检查
六 中药注射剂的特殊检查
七 农药残留量的检查
第四节 物理常数测定
一 熔点
二 凝点
三 馏程
四 旋光度
五 折光率
第四章 中药制剂定量分析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一 基本原理
二 吸收光谱的绘制
三 单一物质的测定方法
四 混合物的测定方法
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一 基本原理
二 仪器简介
三 定量分析方法
第四节 薄层扫描法
一 薄层扫描仪
二 测量原理
三 测量方法
四 定量分析方法
第五节 气相色谱法
一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特点
二 气相色谱分析流程
三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四 色谱柱
五 检测器
六 定性分析
七 定量分析
第六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 特点
二 固定相与流动相
三 反相色谱
四 检测器
五 定性 定量分析
第七节 电化学分析法
一 库仑滴定法
二 极谱法
第八节 回归分析和回收率试验
一 回归分析
二 回收率试验
第五章 中药制剂中各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第一节 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一 生物碱的一般性质
二 含量测定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一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二 含量测定
第三节 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一 蒽醌的性质
二 含量测定
三 其他醌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第四节 皂甙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一 皂甙的性质
二 含量测定
三 应用实例
第五节 挥发油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一 挥发油的性质
二 含量测定
三 应用实例
第六节 其他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一 香豆素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二 有机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三 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四 鞣质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第七节 中药制剂各剂型样品的预处理
一固体中药制剂的预处理
二 半固体制剂的预处理
三 液体制剂及外用制剂的预处理
第六章 实验
实验要求
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一 理化鉴别
实验二 薄层色谱鉴别之一
实验三 薄层色谱鉴别之二
实验四 分光光度法鉴别
实验五 中药制剂中含乙醇量测定(气相色谱法)
实验六 中药制剂中含乙醇量测定(蒸馏法)
实验七 重金属检查
实验八 砷盐检查
实验九 重量差异和装量差异检查
实验十 水分测定和物理常数测定
实验十一 颠茄酊中生物碱的含量测定(酸碱滴定法)
实验十二 清热解毒口服液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分光光度法)
实验十三 银黄口服液中黄芩甙和绿原酸的含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实验十四 薄荷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实验十五 甘草浸膏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重量法)
实验十六 中药制剂中冰片的含量测定(气相色谱法)
实验十七 中药制剂中黄芩甙的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实验十八 穿心莲制剂中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测定(薄层扫描法)
实验十九 左金丸的分析
附录一 常用试液及配制方法
附录二 乙醇相对密度表
附录三 选用仪器型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