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
2008-01
中国书籍出版社
徐向英,于兴兴
196
无
东西方文化差异明显,本书深入分析解读了中国人最容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让读者更深刻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更深刻读懂西方著作。
徐向英,于兴兴都为北京语言大学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学者(研究生)。
综合
“春节”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节日
“后现代”不等于“无法无天”
“嘉年华”别搞错
“吝啬鬼”的形象须区分
“银箭”不是爱情箭
伊甸园里并非都是幸福的
原始人并非愚昧无知
“中世纪”并不黑暗
“中世纪”指的是“世纪之中”吗
中世纪时骑士的身份并不仅仅是士兵
骑士并不都富有
15世纪以前欧洲以何记载历史
波希米亚风格并非“看上去疯疯癫癫的打扮”
发达国家年轻人也买房
非洲国家并非都穷得叮当响
高尔夫球运动在欧美并非精英运动
美洲的先行者不是哥伦布
最早海上远航的并非达加玛
美洲在哥伦布进入前并非是野蛮的
奴隶、隶农、农奴并非同一概念
奴隶的劳动是否都是由监工看管
奴隶获得解放的途径有哪些
最早的奴隶是否是男性
外国人性生活并不很随便
外国的东西难吃中餐是世界最棒的
乔治?桑与乔治?桑塔耶那本无关
撒哈拉沙漠曾经植被茂盛
威廉?叶慈难与约翰?济慈同
亚历山大远征波斯的目的并非复仇
“十字军东征”并非一场“圣战”
中国和欧洲的交往始于秦汉
“女性文学”非女“性”文学
“童话”并不仅仅是给小孩子看的
《变形记》需区分
《忏悔录》有多部
《荒原》与《荒原狼》本不同
《旧约》和《新约》都属于圣经
《巨人》难与《巨人传》同
《力士参孙》本来自《圣经》
《名利场》有两部
《青铜时代》需区分
《群魔》与《群鬼》有别
《日出之前》与《日出》并非出自同一个作者
《失乐园》有两部
《十日谈》不是《天方夜谭》
《四福音书》并非基督教的四福音书
背包客是寻找精神归宿的年轻人
超现实主义文学并没有超越现实
此《云》非彼《云》
欧洲短篇小说家巧辨
欧洲也有《烈女志》
西方文学史上《牧歌》有多部
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并非荷马史诗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同
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有区别
电影《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源自何处
喜剧并非都是引人发笑的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并非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
在国外读书并不很轻松
西方亦有重生转世之说
古今世界“七大奇迹”有别
中世纪时是否对文化实行钳制
爱伦?凯与爱伦?坡本无关
德莱顿有别于德莱赛
前后象征主义有别
美国
“阿波罗”非“马可?波罗”
“垮掉的一代”并没有垮掉
《镀金时代》与《摩登时代》本不同
此《礼物》非彼《礼物》
好莱坞并非代表美国文化精神
美国孩子很轻松吗
美国年轻人并非都穿奇装异服
美国人是不是都吃麦当劳
英国
《呼啸山庄》作者是谁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作者是谁
乔治?艾略特与艾略特本无关
英国的早餐很恐怖吗
英国犯罪率很低吗
英国人很讲信用吗
英国人很绅士吗
法国
“短篇小说之王”是莫泊桑
“文坛火枪手”是大仲马
《爱洛伊斯》与《新爱洛伊斯》有别
《红与白》与《红与黑》作者系一人
《克莱夫公主》是第一部女性写作的小说
《罗兰之歌》与罗曼?罗兰毫无关系
《人间喜剧》并非喜剧
《三个火枪手》与《三剑客》是同一部小说
爱弥尔与《爱弥尔》有别
巴尔扎克的“爱情佳话”是惨剧
荒诞派戏剧并不荒诞
小说《卡门》是音乐剧《卡门》的原型
于勒难与“于勒”同
《(法国)萌芽》杂志是否源于小说《萌芽》
葡萄酒是法式贵族气质的象征
俄罗斯
“托尔斯泰”须辨别
《战争与世界》难与《战争与和平》同
多部作品以《童年》为题
俄罗斯并非犯罪猖獗
《列宁》有多部
德国
“包豪斯”本义是造平民化的房子
《浮士德》需辨析
德国人很死板吗
亨利希?曼与托马斯?曼本是兄弟
马克思不是马克思?韦伯
埃及
金字塔并非都是金子形
比利时
童话《青鸟》与剧本《青鸟》有别
丹麦
《夜莺》并非幻想之作
梵蒂冈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
古巴
雪茄烟并非是贵族的享受
意大利
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
印度
佛教是否源于安抚人们的反抗之心
观音本为男身
古希腊罗马
“斯”女神共九位
《荷马史诗》并非一人之作
《理想国》是最早描写乌托邦的作品
《诗学》与《诗艺》有别
悲剧之父并非是莎士比亚
古希腊露天剧场音效之谜
寡头政治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
特洛伊战争并非因“金苹果”
希腊神庙的原貌并非像现在一样
希腊早期民主和现代民主有所不同
雅典的帝国主义与现代帝国主义并不相同
雅典毁于瘟疫
“爱神”称呼有两种
《角斗士》里的拼杀不真实
古罗马的角斗士并非都是男性
罗马角斗士是素食者
大小普林尼本是舅甥关系
罗马帝国有东西之分
情人节来自古罗马
最早的文明的政体:僧侣政体
古希腊、罗马早期建筑是以木材构造的
女性运动会并非从现代开始
版权页:“春节”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节日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因为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且每到农历的正月初一,全世界的华人们都举杯同庆,共同庆祝这一年一度的盛典的到来,因此大多数人一直以来就以为只有中国人才过“春节”,也只有中国才有“春节”。岂不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埃及人竟然也有“春节”!只不过他们的传统和习俗与我们有很大的区别。闻风节是古埃及人的习俗,已有约五千年的历史,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节日”。古埃及法老第三王朝后期,闻风节正式形成。古埃及人认为,每年春分那天是万物复苏的日子,由于它是人们用来感受春天来临的日子,所以又叫“春节”。随着时光流逝,古埃及的许多节日后来都失传了,但“春节”一直延续下来,仍保留至今。阿拉伯语中,这一节日叫“夏姆•纳西姆”,“夏姆”的意思是吸、嗅,“纳西姆”是微风、柔风的意思。据记载,犹太教的逾越节、基督教的复活节,最早都源自闻风节:当年摩西率犹太人从埃及出走之日,正好是闻风节。在终于摆脱法老奴役后,犹太人把这一天定为庆祝日,即逾越节。基督教的复活日与逾越节同一天,于是这天又是复活节。闻风节在埃及十分隆重,这天人们披红挂绿,小孩要穿新衣,很多人还在脸上涂彩。家家到户外踏青,连平日难得出门的老人,也被搀扶着走出家门,感受春天的气息。闻风节不但要和大自然亲近,还要吃五种专门的食品:咸鱼、鸡蛋、生菜、洋葱和埃及豆。埃及人认为,洋葱能驱邪避灾,是神圣的食品,生菜和埃及豆是春天的时令蔬菜,能防治春季儿科病。至于咸鱼,是人们平时舍不得吃,到了闻风节这天才享用的美味佳肴。古埃及人把鸡蛋视为生命的起源,他们在夜间给鸡蛋涂色,装入筐篮,摆在房前屋后或挂在树杈上,等待太阳神显灵带来好运。如今,闻风节吃煮鸡蛋仍被视为最吉利,鸡蛋被染成红、绿、黄等各种颜色。而且,人们还要手持彩蛋相互碰撞,若鸡蛋没破裂,就意味着会得到太阳神的祝福。“后现代”不等于“无法无天”后现代主义是一场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欧美,并在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潮。现代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60年代激进政治运动失败的反应,是一种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进入现代社会为背景,以反思、批判近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等为基本特征,以新的话语和形式解释世界为特点的文化思潮。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先锋派小说。中国当代文学界在理解“后现代主义”时,往往忽视了它巨大的理性文化背景,而造成了严重的误读。由于这种误读,“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表现完全丧失了其最初的解放性意义,而成了市场和欲望的代名词,同时也对中国的当代文学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兴起,是其文化逻辑发展的必然,并且具有某种革命性意义。尽管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关于‘后现代’的说法”,因为后现代本身就是以反对“同一性”为特征的。但“后现代”又并非不可概括的,利奥塔德的说法就被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不满现状、不屈服于权威和专制、不对既定制度发出赞叹、不对已有成规加以沿袭、不事逢迎、专事反叛;睥睨一切、蔑视限制;冲破旧范式、不断地创新……”另一代表人物罗蒂则从实在主义出发,认为“后现代”则是“抛弃言语的以及思想的一致性概念”,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观,是反对传统哲学的镜式本质,从而反对了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这些有关“后现代”的表述,如果把其语境忽略掉,很可能就会像中国文坛中的晚生代和某些女“性”主义作家一样,荒谬地将之理解为“造反有理”、“什么都行”。但如果我们联系它的起源语境来看,“后现代主义”则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浅薄。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编辑推荐:对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做了深入介绍,特別注意介绍中西文化方面的差异,分文学、文化、历史等部分,涉及神话传说、文学典故、历史知识,通俗易懂,解释详尽,举例贴近生活,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学习。表达的前提:不出错误,表达的功力:辞必达意,表达的结果:让人明白,打铁要靠本身硬,学问全在自用心。为了升级自身的“软件”,我们一定要随时更新自身的“硬件”——最易误解的东西方文史常识、文化典故,最应该知道的东西方礼俗、礼仪,最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词和成语,最易说错的话,最常见的语病。“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是古人的追求,也应该是今人的自律标准。但实际的情况是,文化通识的普遍缺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症候,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并有日益严重之优。基于此,我们策划了这套文化纠错丛书。从普及层次来说,这套丛书是通过文化纠错来提升文化形象。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各种有损个人文化形象的口误、笔误,因为一时犯错而颜面大伤。很多人并没有专门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文化通识的检点和自我纠正。这套丛书的推出,希望给大众一次系统梳理的机会,希望对改善我们的文化氛围做出贡献。从教育层次来说,这套书首先非常适合学生群体阅读,作为他们学习的工具,从小积累正确的文化通识,提高文化修养。其次,这套书非常适合文字工作者,是对他们业务矢口识的一次系统的提高和补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三,这套书适合一般大众提高表达能力和自身文化素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文化大国应有的态度,也是提升全民文化形象的基础。
无
学习工具: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
很好,值得一读。内容写得挺好
学习了很多知识。
太长见识了,以前竟然都搞错了!
比较零碎,没什么逻辑性,看看休闲还不错的
让我们能知彼知己。
书拿到手有些皱,总觉得书被人翻过,想二手,书中还夹了一张便条。内容上还行吧,给孩子做一下文史上的科普。
不是太喜欢,但是也不错。
普及一下常识性的知识。有时间看下。
这本书适合给小孩看,尤其是中学生,本科生及以上就不需再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