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人最应知道的清热解毒植物药

韩公羽 等 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

韩公羽 等 著  

页数:

196  

前言

  编写本书,目的是为了推广祖国医药学的科普知识。因此,只能用简要的文字,说明有关用之有效的常用中药以及多种的药用植物。在城市可以在中药店买到植物性药材与临床应用有关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在农村有许多药用植物可以就地取材。希望本书能帮助人们识别、使用这些药材,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板蓝根、山豆根、金银花、野菊花、连翘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机体,所谓受到致病因素“毒气”的侵袭,引起的病征如发烧、痈疽恶疮、丹毒、痄腮、乳痈、扁桃体炎、痢疾肠炎、毒蛇咬伤等各种感染性疾病,均可用清热解毒方药治疗。  我们借鉴了我国药学工作者的有关学术资料与科学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来编写此书。本书收集了清热解毒常用中药数十种和清热解毒植物药多种,以及具有清热解毒临床应用的中成药制剂,对其分布、药效及应用等方面的常识做了介绍,最后还对近年来研究发现的若干种有效成分和植物药的应用实例,进行简要介绍。

内容概要

  《中国人最应知道的清热解毒植物药》收集了清热解毒常用中药数十种和清热解毒植物药多种,以及清热解毒临床应用的中成药制剂,对其分布、药效及应用等方面的常识做了介绍,最后还对近年来研究发现的若干种有效成分和植物药的应用实例做了简要介绍。

书籍目录

一、清热解毒常用中药蒲公英(黄花地丁)野菊花牛蒡子稀莶草漏芦半边莲丝瓜败酱草金银花忍冬藤车前革青黛玄参白毛藤黄芩益母草马鞭草连翘紫花地丁白蔹黄柏白鲜皮甘草山豆根赤小豆绿豆虎耳草板蓝根大青叶金果榄白药子黄连白头翁升麻天葵马齿苋土牛膝鱼腥草射干黄药子(黄独)七叶一枝花(重楼、蚤休、草河车)土茯苓万年青浮萍海金沙马勃二、清热解毒植物药东风菜一年蓬华泽兰(根名广东土牛膝)地胆草马兰水飞蓟千里光绞股蓝水杨梅粗叶耳草耳草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兔耳草毛蕊花苦龙葵自毛夏枯草(金疮小草)连钱草(肺风草)半支莲(狭叶韩信草)荔枝草香茶菜垂花香薷紫珠蕹菜肺形草金钱草积雪草了哥王犁头草地耳草(田基黄)红旱莲金丝桃元宝草蜀葵木芙蓉木槿花乌蔹莓蛇葡萄岗梅四季青救必应地锦草芸香红花酢浆草甜地丁葫芦茶华东木蓝豆根木蓝百脉根委陵菜翻白草蔊菜菥萤苦地丁毛叶轮环藤北豆根地不容华千金藤粪箕笃十大功劳落葵刺苋菜拳参火炭母朱砂七杠板归箭叶蓼羊蹄朱砂莲白金果榄百蕊草肿节风葎草玉簪鸭跖草海芋紫萁三、清热解毒中成药三金片三金胶囊妇科千金片抗炎灵片昆明山海棠片穿心莲片肾炎四味片消炎利胆片新清宁片复方感冒灵片复方四季青片清凉含片银黄片银翘解毒片葛根芩连片鼻舒适片芎菊上清丸复方青黛丸消炎解毒丸银翘解毒丸葛根芩连微丸泻毒散如意金黄散小败毒散三黄膏京万红甘露消毒丹金莲花冲剂板蓝根颗粒(冲剂)鼻咽清消毒剂抗病毒冲剂柴胡饮冲剂止泻冲剂风热感冒冲剂双黄连口服液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复方垂盆草糖浆解热清肺糖浆康妇消毒栓双黄连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烧伤喷雾剂四、植物药应用实例大蓟小蓟牛蒡子(大力子)紫锥菊半边莲苦瓜栀子车前草夏枯草柴胡石榴皮铁苋菜(人苋、海蚌含珠)鸦胆子虎耳草岩白菜素辛夷马齿苋拳参鱼腥草黄药子重楼大蒜土茯苓凤尾草五、植物药有效成分的提取青蒿素黄芩甙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秦皮乙素鹿蹄草素(甲苯氢醌)原儿茶酸靛玉红天然槲皮素薄菜素暗罗素巴马汀四氢巴马汀(延胡索乙素、颅痛定)小檗碱小檗胺药根碱原白头翁脑大黄素葡萄糖甙葎草酮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反式对香豆酸咖啡酸

章节摘录

  一、清热解毒常用中药  蒲公英(黄花地丁)  植物来源 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hcum HandMazz.的全草。分布于全国各地。  蒲公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含有乳白的汁液。根出叶,丛生,叶片倒披针形,边缘有大小不规则的锯齿或浅裂。春日,叶丛间抽花茎,茎端生头状花序,舌状花冠色深黄。花后生褐色瘦果,顶端生白色冠毛。  采收加工 药用全草在四五月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除尽泥土,晒干。  功用简介 蒲公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热疖、疔疮、痈肿、乳痈、瘰疬等症。内服外敷都有功效。  内服煎汤10g~30g,大剂量60g;捣汁或人散剂。外用适量,捣敷。  非实热之症及阴疽者禁服。  临床应用 治乳痈红肿胀痛:乳痈(即现代的急性乳腺炎),大多数患者是哺乳的妇女,而以初产妇在产后3-4个星期内发生的较多。  治疗可每天用蒲公英30g(如果乳房发红、发烫、肿痛很厉害,并且发寒热,可加至60g),加水2碗半,煎取汁1浅碗,在饭前空腹服。每天煮服2次,连服2.3天。  鲜蒲公英可用至60g~90g,洗净,加水煎汁服;另用鲜蒲公英1把,用凉开水洗净,捣烂,敷乳房肿处,每天换药2次,至肿消止。  现代研究 1.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取鲜蒲公英20g,捣碎加鸡蛋清1个,白糖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经治疗50例均愈,平均日数8.07日。有用鲜蒲公英30g-60g,白糖30g,水煎服。治疗84例亦痊愈,平均服药3日左右。  2.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用蒲公英片(每片0.5g,15片相当于蒲公英干品30g;冲剂1袋20g,相当于蒲公英干品120g)。成人每次15片,冲剂每次l/4袋,每日4次,饭后服。或用蒲公英干品,每日120g,病重者每日180g,水煎分4次服。治疗88例,痊愈82例,无效6例,有效率占93.18%。  3.治疗小面积灼伤合并感染:取鲜蒲公英用清水洗净切碎(无鲜品可用干品,先在水中浸泡2小时,水煎15~20分钟,用量按创面大小而定),捣烂后酌加少许75%乙醇,搅拌成稀糊状,直接敷于创面处,厚约0.5cm~1cm,用无菌纱布包扎,每日2次。经51例患者观察,其中灼伤面积5%~9%者20例,10%~15%者31例。外敷蒲公英3~4日后局部炎症即明显消退,7—15日创面干燥结痂,继而脱落愈合,痊愈49例,有效率占96.07%。  野菊花  植物来源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花。广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及西南各地。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厚,分枝,有长或短的地下匍匐枝。基生叶脱落;茎生叶卵形或圆状卵形,羽状分裂或分裂不明显。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或不规则的伞房花序。舌状花黄色。瘦果。花期9~10月。  采收加工秋季开花盛期,分批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用简介野菊花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的功效,适用于疔疮、痈疽、丹毒、湿疹、皮炎、  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高血压病。  内服煎汤10g-15g,鲜品可用至30g-60go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淋洗。  医家评语用于疔疮、痈肿、丹毒。野菊花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热毒所致诸证,均可用之。单用内服或鲜品捣敷即有效,临床亦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伍用,如《医宗全鉴》方的五味清毒饮;对于急性湿疹、天疱疮等湿热火毒所致的皮肤病,也可用本品煎水洗患处。  临床应用 野菊花的花及全草,可用清水洗净后捣烂,外敷患处,能解毒消肿。  现代研究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取野菊花15g,煎汤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1周,治疗56例,痊愈49例,好转5例,中断服药2例。  牛蒡子  植物来源 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成熟果实。  主要出产于江苏、浙江、湖北等地。  牛蒡子,多年生草本,高1m~2m。主根肉质,长30cm-60cm。茎直立,多分枝,紫色。基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有长柄;叶片心状卵形至宽卵形。夏季开紫红色花,头状花序簇生茎顶,略呈伞房状。总苞球形,密被钩刺状苞片;全为管状花,先端5裂,裂片窄长三角形,聚药雄蕊5个,花药紫色;子房下位,花柱长,柱头线状2歧。瘦果。  功用简介 牛蒡子有清热解毒、发散风热的功效,适用于咽喉红肿疼痛、感冒发热、麻疹透发不畅及流行性腮腺炎等症。  内服煎汤5g~10g。外用适量,煎汤含漱。脾虚便溏者禁服。  临床应用 1.治咽喉肿痛:牛蒡子3钱,板蓝根5钱,桔梗2钱,薄荷、甘草各1钱。水煎服。  2.治麻疹不透:牛蒡子、葛根各2钱,蝉蜕、薄荷、荆芥各1钱。水煎服。  3.治扁桃体炎、咽喉炎:牛蒡子4钱,大黄3钱,防风3钱,薄荷1钱,荆芥穗2钱,甘草1钱。水煎服。  豨莶草  植物来源为菊科植物稀签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的地上部分。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一年生草本,高30cm~100cm。茎直立,上部分枝常成复二歧状,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基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三角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下延成具翼的柄;上部叶渐小,卵状长圆形。头状花序多数,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总苞阔钟状,外层苞片5~6枚,内层苞片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花黄色;两性管状花。瘦果。花期4-9月,果期6~11月。采收加工夏、秋花苞未开时,割取地上部分,切段,晒干。  功用简介稀莶草有清热解毒、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适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腰膝无力、半身不遂、高血压、疟疾、黄疸、痈肿疮毒、风疹湿疮、虫兽咬伤。  内服煎汤9g~12g(大剂量30g-60g);捣汁。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无风湿者慎用;生用或大剂应用,易致呕吐。  医家评语 豨莶草祛风通络,止痛理痹,能化湿热,又利筋骨,为祛风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四肢麻痹,以及风疹湿痒。  临床应用治风湿关节炎,四肢麻木,筋骨疼痛:稀莶草、白毛藤各3钱,牛膝5钱。水煎服。  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DC.的根。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山东、陕西、甘肃、宁夏、西藏等地。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大,长圆锥形或圆柱形,外皮土棕色至暗棕色。基生叶大,有长柄,叶片长椭圆形,羽状全裂呈琴形,裂片呈羽状深裂或浅裂;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或无柄,羽状分裂,形状与基生叶类似。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单一顶生;总苞宽钟形,总苞片多裂;花全部为管状花,淡红紫色。瘦果倒圆锥形,黑褐色,有粗羽毛状的冠毛。  采收加工春、秋采挖根部,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功用简介 漏芦有清热解毒、排脓消肿、通乳的功效,适用于乳腺炎、乳汁不通、腮腺炎、疖肿、淋巴结结核、风湿性关疖炎、痔疮。  内服煎汤3~5钱。  临床应用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漏芦1两,水煎服。  半边莲  植物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的带根全草。生长于水田边、路沟边及潮湿的阴坡荒地。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多年生矮小草本,高仅达lOcm。茎细长,多匍匐地面,在节上生根,分枝直立,无毛,折断有白色乳汁渗出。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狭披针形或条形。花两性,通常l朵,生分枝的上部叶腋;花冠粉红色或白色,裂片5,向一方平展,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2室。蒴果倒圆锥状,种子椭圆状,稍扁平,近肉色。花期5~8月,果期8-10月。  功用简介 半边莲有清热解毒功效,用于毒蛇咬伤、痈肿疔疮。半边莲清热解毒,尤长于解蛇毒,治疗毒蛇咬伤,有谚语说:“识得半边莲,不怕共蛇眠”,对眼镜蛇、蝰蛇、青竹蛇等蛇咬伤,可单味煎服,或鲜品捣汁加酒服,并用本品捣烂或配生半夏同捣烂,和鸡蛋清调,敷伤口周围,也可与黄芩、黄连、田基黄等清热解毒药同用。 半边莲治疗痈肿疔毒,既可外用,亦可配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煎服。半边莲用治扁桃体炎,可以鲜品捣汁加黄酒含漱。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15g-30g,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调涂。  1.治疗蛇咬伤:鲜半边莲4两,捣烂,加甜酒或温开水研汁内服,日服1次,重症日服2次。外用鲜全草捣烂如泥,加食盐少许,敷创口周围及肿处。或用鲜草煎水内服,渣外敷。  2.治痈疽疮肿,及蜈蚣、蜂、蝎咬螫伤等。  3.治急性中耳炎:鲜半边莲捣烂,绞取自然汁,加烧酒少许,滴耳内。  丝瓜植物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lyratum rhunb.以果络、叶、藤、根及种子人药。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一年生攀缘草本。单叶互生,有长柄,叶片掌状心形。夏季叶腋开单性花,雌雄同株;雄花为总状花序,先开放;雌花单生,具长柄,花冠浅黄色,有时近白色,花瓣5,子房下位,长筒形。瓠果长圆柱形,下垂;种子扁矩卵形,黑色。  采收加工秋季摘取成熟果实,搓去外皮及果肉,剪去两端,去掉种子;或先用水浸泡,待果肉烂后再如上法处理。夏、秋采取藤、叶,秋季取成熟种子及根,洗净晒干。  功用简介丝瓜络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利尿消肿功效,适用于筋骨酸痛、胸胁痛、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水肿。  叶有止血、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功效,适用于百日咳、咳嗽、暑热口渴;外用治创伤出血、疥癣、天疱疮。  籽有清热化痰、润燥、驱虫的功效,适用于咳嗽痰多、蛔虫病、便秘。  藤有通经活络、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腰痛、咳嗽、鼻炎、支气管炎。  根有清热解毒功效,适用于鼻炎、副鼻窦炎。  用量:丝瓜络、叶3~5钱;外用适量。子2~3钱。藤1-2两。根0.5-l两。  临床应用1.蛔虫病:黑色丝瓜子40-50粒,剥去壳,取黄仁嚼烂,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或将丝瓜子仁捣烂装入胶囊服),儿童每服30粒,每日1次,连服2日。  2.慢性气管炎:经霜丝瓜藤5-8两,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  3.支气管炎:丝瓜藤3~5两,切碎,水煎2次,合并滤液,浓缩至loond-150ral,1日分3次服,lO天为1个疗程。4.慢性鼻窦炎:(1)丝瓜藤切碎,焙至半焦,研粉吹入鼻腔内,每日2~3次,2-4天为1个疗程。  (2)丝瓜藤,取近根3尺,于摘瓜后切碎,晒干:‘炒至微焦,研末,制成2钱重蜜丸,每服1丸,每日3次,可较长时间服用。  5.鼻炎:丝瓜根1斤,黄栀子半斤。共研细粉,每服3钱,每日3次。6.水肿、腹水:丝瓜络2两,水煎服。7.神经性皮炎:鲜丝瓜叶洗净,研细后在患处抹搽,直到局部分红,甚至见隐血为止。每7天1次,2次为1个疗程。  败酱草  植物来源 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70cm-130cm。地下根茎细长,横卧或斜生,有特殊臭气。基生叶丛生,有长柄,花时叶枯落;茎生叶对生,柄长1cm~2cm,上部叶渐无柄,叶片2~3对羽状深裂,中央裂片最大,椭圆形或卵形,两侧裂片窄椭圆形至线形。聚伞状圆锥花序集成疏而大的伞房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冠黄色,上部5裂,冠简短,内侧生白色长毛;雄蕊4,与花冠近等长;子房3室,l室发育。瘦果长椭圆形,由背部向两侧延长成窄翅状。花期7—9月,果期9~10月。  采收加工 野生者夏、秋季采挖;栽培者可在当年开花前采收,或翌年采收,洗净,晒干。  功用简介败酱草有清热解毒、活血排脓的功效,适用于肠痈、肺痈、痈肿、痢疾、产后瘀滞腹痛。  内服煎汤5g—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脾胃虚弱者及孕妇慎服。临床应用1.败酱草、紫花地丁、蒲公英、冬瓜仁各1两,桃仁3钱,水煎服。治急性阑尾炎腹痛便秘,尚未化脓者。  2.新鲜败酱嫩叶适量,捣烂敷,治无名肿毒。3.鲜败酱根2两,水煎分3次服。治产后瘀血未净,少腹胀痛。  4.鲜败酱根2两,蒲公英2两,金银花5钱,水煎服。治急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痛。  金银花  植物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rhunb.的花蕾。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茎中空、多分枝。叶纸质,对生,卵形、长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初开时为白色,2~3日后变金黄色。浆果球形。花期4~7月,果期6~11月。  采收加工金银花开花时间集中,必须抓紧时间采摘,一般在5月中、下旬采第1次花,6月中、下旬采第2次花。当花蕾上部膨大尚未开放,呈青白色时采收最适宜,采后应立即晾干或烘干。  功用简介 金银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急性热病的发热、皮肤发出红色的斑点及热疖、疔疮、痈肿热毒、脓疱疮、丹毒(俗称流火)、咽喉肿痛等症;又可应用于痢疾、大便脓血等病症。  内服煎汤10g~20g,,外用适图9金银花量,捣敷。  脾胃虚寒及疮疡属阴者慎服。  医家评语用于温病。金银花甘寒,擅清肺卫之热,且质轻气香,兼有宣散之功。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发热重、恶寒轻而口渴之主药。常与连翘相须而用,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如《温病条辨》银翘散。  临床应用1.治丹毒、热疖、脓疱疮、痈肿热毒:可每天用金银花30g~60g(应用时可看病情轻重决定分量大小),加水3碗,煎取汁1碗半,分3次服。连服数天。儿童用量酌减。  2.治小儿水痘:水痘是急性热病的一种,它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患者以儿童为多数。患水痘时有发热、全身不舒服现象,但热度不太高,约38~C左右。在发热时身上、脸上及口腔内陆续发皮疹,迅速变成水疱,像绿豆大小,周围有红晕,很痒。患儿常因发痒而抓破水疱,引起皮肤化脓,发生合并症而又发高烧。  治疗初期每天用金银花20g,生甘草2g,二种药一同加水1碗半,煎取汁大半碗,分3次服,连服2~3天,可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  5.金银花露:取金银花125g,加水浸渍后,蒸馏,收集馏出液1000ml,加入苯甲酸钠2g搅拌使之溶解,即得。本品为无色的澄清液体;气味香,味淡、微甘。功能清热解毒。用于暑热  口渴,热疖疮毒。口服,每次15ml~30ml,每日2—3次。  忍冬藤  植物来源参见“金银花”条。  采收加工秋、冬两季割取,除去杂质,捆成束或卷成团,晒干。  功用简介忍冬藤有清热解毒、通络的功效,适用于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痹。  内服煎汤10g-3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熬膏贴,或研末调敷,亦可用鲜品捣敷。脾胃虚寒者慎用。医家评语用于温病发热。忍冬藤有清热解毒,祛风散热之功。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口渴,可与连翘、荆芥、薄荷等同用,以解表清热。  临床应用 忍冬藤的功用与金银花略同而稍次,能清经络之风热而止痛。  现代研究治疗细菌性痢疾及肠炎:单用忍冬藤100g,切碎,置于瓦罐内,加水200ml,放置12小时后,用文火煎煮3小时,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成100ml,经纱布过滤,加入0.1%安息香酸钠作为防腐剂。一般初服20ml,每4小时1次;症状好转后,改为20ml每日4次,至泄泻停止后2日为止。治疗菌痢60例,肠炎90例,除4例服药l一2日未继续服用外,其余146例均获良好效果。症状平均消失时间为:腹痛3日,退热2日,里急后重2.5日,泄泻停止2日,大便成形4.4日,未见不良反应。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人最应知道的清热解毒植物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