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古陶瓷佛造像

老慧子 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

老慧子  

页数:

223  

字数:

300000  

前言

年轻时,曾经不只一个人说过我有佛相。他们在悄悄地端详我一阵之后,一般都会这样说:看你天庭饱满,方脸大耳,慈眉善目,相貌端庄,真有佛相……我知道这是在夸我,但也只是一笑置之。如今,沧桑尽度,炎凉饱尝,身虽尚健,发已苍苍,可惜再也没有人说我有佛相了……对现实不敢奢望之后,开始迷上了古人的遗痕,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终至把温暖温馨的家,变成了拥塞冷寂的库。终日默默面对着积压在陋室里的一堆堆远古泥土,既为自己的藏品甚丰而暗暗自傲,又为这珍稀的宝物久遭冷落而怅怅落魄。冥冥中,总觉得应该找个缘由让它们继续发挥余热,于是将众多的古瓷分门别类,筹谋设计了几个系列主题的作文计划,并一拖再拖地着手为各个选题做资料与实物准备。第一个创作纲要是做唐绞胎的研究。在为第一篇作文寻觅更多的实物佐证过程中,也许是精诚所至,也许是前世有缘,我有幸见到并请回了一尊精美珍贵的、高达82厘米的唐代白釉观音菩萨立像。怀着如佛教僧侣浴佛时的虔诚心态,我小心翼翼地在水池边躬腰清洗了将近三个小时,才为她一点一点地刮剔洗刷掉千年的泥垢。清洗完后,想把她捧起来放到窗台上擦拭时,才发现自己的老腰已酸麻得几乎直不起来了。当时,我只是出于收藏习惯,对购回的每件古瓷都要仔细清洗干净。后来读了大量的佛经后才了解到:洗浴佛像原来还可“得福无量”呢,但愿如此吧。“佛言:人身难得,佛世难值……诸善男子善女人,于佛灭后,当至心念佛无量功德之力,浴佛形像,如佛在时;得福无量,不可称数;诸天龙神,常随拥护。”(《灌佛经》)这尊远古观音菩萨的降临让我暗自惊叹了很多时日。一是因为她确实太美、太美了,美得难以描述,任何华丽的辞藻在此刻都显得苍白无力。再一个原因就是:她竟然真的是一尊唐代的陶塑佛像!无论是从此尊釉陶造像的胎体材质、釉料发色、成型工艺、烧制特点以及艺术风格、时代特征等诸多角度去审视分析,都可印证论定她是当之无愧的唐代陶工的经典杰作。而在发现此尊塑像之前,不仅是我,当下很多的古陶瓷爱好者们,可能谁都没有亲眼见过、没有听说过唐代的陶塑佛像,甚至都很少能在历代的典籍文字中见到过有关的记述。试想——T:流传至今的唐代石质或金属材质的佛像已数凤毛麟角,偶尔见到,即觉有缘有幸,被奉为宝中之宝。而用泥土烧制的陶塑佛像由于其自身材质的脆弱易碎,早已在历代毁佛灭佛的浩劫中、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重归泥土了。

内容概要

本书展示介绍的数十尊佛教艺术造像是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古陶瓷领域和古佛像领域的重要发现,是迄今为止从未见诸历代典籍著述的佛教陶瓷造像珍品,其中一些也是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首度披露。 这批陶瓷佛造像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最晚截止于元代,囊括了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古王朝的陶瓷材质佛教艺术经典文物。这批造像既是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的稀世珍宝,见证了一千多年间佛教在中国本土兴衰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古今中外陶瓷艺术品中精湛辉煌、精美壮观的绝世之作,因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本书以佛教经典为创作依据,细致解读分析了每尊造像的教义渊源、形象寓意、瓷艺特色等与造像相关的各类背景知识;资料翔实,见解独到,知识新颖,引人入胜。读者无论是佛门弟子,还是民间百姓,皆可从本书中得到极大的阅读乐趣与收获。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佛造像朔源第2章 佛教传播历程与佛造像兴衰第3章 古陶瓷与佛教艺术题材第4章 南北朝青釉双面浮雕释迦牟尼佛坐像第5章 唐白釉佛祖乘白象第6章 唐白釉三世佛立像第7章 唐绞胎释迦牟尼佛、多宝佛像第8章 唐绞胎卢舍那佛首第9章 唐白釉菩萨像第10章 唐绞胎菩萨头像第11章 唐绞胎菩萨坐像第12章 唐代印度风格菩萨坐像第13章 唐绞胎天王俑第14章 唐绞胎四大天王俑第15章 唐绞胎十八罗汉像综述第16章 唐绞胎十八罗汉像赏析第17章 唐绞胎功德罗汉组像第18章 五代瓯窑青瓷自在观音像第19章 宋金定窑佛教艺术造像第20章 辽金时期月白釉释迦牟尼佛坐像第21章 元青花釉里红送子观音像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从各占领地区征召了众多的奴隶工匠,正是这些地位低下的陶工们在极其简陋的生存、生产环境中,以自己空前绝后的创造能力烧制出数量如此众多、体形如此巨大、工艺如此精湛的陶塑艺术作品。即使在两千多年后,这些民间劳工的作品也足以让世界各国的艺术大师们望尘莫及,自叹弗如。不过,令人叹息的是,当那些伟大的作品完成之后,这些地位卑渺的陶工们却在暴君的旨意下成了陪伴自己劳动成果的殉葬品。汉代陶塑艺术在传承秦代陶艺的基础上,手法更加细腻,人物线条更为优美流畅,具有明快洗练的表现风格。西汉初期陶俑题材同样多为军阵场面,这一方面因为墓葬主人大多身为武将,另一方面西汉早期既要挥师与项羽的大军抗衡、要镇压各地的武装起义,又要远征西域,抗击匈奴的入侵,故也反映了内忧外患战事频繁的时代特点。汉代士兵俑的形体比秦俑要小很多,不过在造型技巧上比秦俑更进了一步,写实与写意两种手法并用,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如西汉阳陵、杜陵等墓葬出土的陶俑,形体瘦长,不追求肢体比例准确,不注重面部细节刻画,却以威武的神态展现出汉军的威严气势。西汉后期,显示贵族阶层拥有财富的谷仓奴婢和家畜的陶塑、反映人们追求生活享乐的各种演艺娱乐陶俑多了起来。到东汉时,陶塑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数量众多的人俑和家畜俑外,还有各式各样的楼阁、仓、灶、院等模型。这时的陶塑艺术以四川地区出土的说唱俑、蛙首人身俑座等为代表呈现出一个精彩的艺术创作高潮,主体造型虽表现夸张,却神态生动;艺术风格既质朴浑厚,又大胆前卫。汉代开始出现表面施挂铅釉的陶俑、陶塑制品,其制作工艺是在成型的陶胎上罩上一层釉浆,由于釉浆所含金属元素的差异,烧成后的釉陶制品呈现出绿色、黄色、褐色等发色效果。这种颜色釉的发现和运用在中国陶瓷史上是值得纪念的里程碑,因为施釉工艺使陶器表面有了光泽,有了色彩,从而更加坚实,更加美观;它既为南北朝的釉陶生产,以及唐三彩与唐绞胎陶塑的生产制作打下了完备的工艺基础;同时,对后世颜色釉瓷器的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魏晋时期,佛教已在中国广为传播,佛教的世俗化过程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们礼佛拜佛,导致佛造像的需求激增,上至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信徒们为了祈求佛的庇佑都在造作佛像。但是刻石、铸铜、泥塑、木雕等造像形式由于受材质和工艺周期的限制,难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集中生产,而陶瓷佛像则可以用模具成型的方式批量烧制,因此必然会在当时成为满足大众需求的一个最快捷的生产模式。于是,陶瓷材质塑造的佛像在当时就可能以产量较大的青瓷形式出现了。当然,这也只是笔者的一个主观推断,因为至今尚未见到过这时期烧制的陶瓷佛像实物。

后记

我尊敬和崇拜古往今来一切理论体系的创造者,也景仰历史上一切正义社会活动团体的先驱,是他们的理论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是他们的实践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过程。虽然他们的后继者最后总会偏离他们最初规划的发展路线,但他们横空出世的伟大创意、伟大设想却不会因为后继者的执行失误而被掩盖,并将永远在人类思想史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了写这本书,我第一次如此细致地了解到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从历史真人的角度看,他是最无私的、最值得尊敬的一位伟人!我由衷地敬仰他。尽管由于宗教的原因,他已被信徒们神化到无以复加的高端,但是,他那悲天悯人的宽大心怀,他对一切生命生灵的慈悲关爱,是超脱于所有人之上的。在佛经《大智度论》卷九中记述了一段对佛陀的评介:“佛世世修诸苦行,无量无数,头目髓脑常施众生,岂唯国财妻子而已。一切种种戒、种种忍、种种精进、种种禅定,及无比清净、不可坏、不可尽智慧,世世修行已具足满。此果力故,得不可称量殊特威神。以是故言:因缘大故,果报亦大。”现世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因缘果报,为了完成这本书,笔者亦在经历种种戒、种种忍、种种精进……但我无求一己俗报,只愿以文字和照片为这些珍稀精美的佛教尊神树碑立传,只愿这些远古的艺术神品能长存于世,求得一个完美的归宿。在是经中详细讲述了释迦牟尼佛曾经受过的“九罪报”,越读越觉佛之不易。这些罪报各式各样,包括:受人诽谤;受恶人推山挤压,伤足大指;进木刺脚;因弟子被杀,佛时头痛;受婆罗门请而食马麦;冷风动故脊痛;六年苦行;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复有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索三衣御寒;又复患热,阿难在后扇佛……佛所受的这些遭遇,致使佛的追随者都感到不解、不公,“问日:‘若佛神力无量,威德巍巍不可称说,何以故受九罪报?’”由此品悟,顿觉对沉重坎坷的生命履历渐趋释然,伟大的佛陀尚曾经历如此磨难,吾等凡夫俗子生如草芥,命如灰烟,既受磨砺,复何怨哉……佛教经籍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两千多年前人类凝聚的哲理思想与智慧、情感在今日依然蕴涵涌动着巨大的能量。可惜,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大多数的人却无暇阅览,或无由诵读。作为一名凡俗布衣,我却依然希望佛教能世世代代、平安顺利、和睦圆满地延续下去,为那些寻求心理安慰的苦难大众支撑起一片实现自我解脱的虚空。写作之余,时时久久面对这些远古的佛像,我常在想,当年的陶工不知怀着多么虔诚的心态才把她们塑造得如此美丽;而当她们展现于古人面前时,不知有多少僧侣信徒曾跪在或站在我这个角度,虔诚地对她们顶礼膜拜。一千多年前,那些膜拜者的命运究竟如何呢?而一千多年中,这些尊像又是怎样躲避开无数的浩劫灾难呢……


编辑推荐

《高古陶瓷佛造像》是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高古陶瓷佛造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