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当代中国科学家

顾迈男 顾迈男、 顾琳敏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2009-11出版)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顾迈男、 顾琳敏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2009-11出版)  

作者:

顾迈男  

页数:

130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科学家》这本小本,书中记述的科学家,都是作者在新华社当记者时亲自手写的。他们之中,有我国国防科技领域的专家,也有数学、地震地质、医学方面的杰学者。他们有的已经过世,有的还健在,回想当年亲访这些科学家时,我曾不止一次地兴奋过,激动过,正是他们的高尚情操、爱国情怀,尤其是对各自从事的工作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长时间地鞭策激励着我,使作者年复一年圆满地完成了报道工作。

书籍目录

中国航天事业的先驱——钱学森教授的故事自学成才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故事中国的“居里”——钱三强教授的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授的故事从小八路到科学家——宋健教授的故事当蘑菇云升起的时候——周召光教授的故事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开拓者——林巧稚教授的故事地震地质学家的功绩——马宗晋教授的故事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955年9月7日,钱学森教授冲破了重重阻挠,携妻子蒋英和幼儿钱永刚、幼女钱永真,从美国的洛杉矶踏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1956年春天来临,钱学森应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并且在会上讲了话。这年的2月1日晚上,毛泽东主席设宴招待全体政协委员时,和钱学森坐在一起,并同他进行了谈话。从这以后,钱学森教授便全身心地投人到创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艰巨而又伟大的开创性工作之中。“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不止一次地这样说。远古以来,人类就梦想能够离开地球到太空遨游。我们的祖先,为了上天,编织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例如,传诵不衰的《嫦娥奔月》、《山海经》、《帝王世纪》等古书中记载的“飞人”、“飞车”等等。传说14世纪末期有位名叫万户的学者,有一天,竟异想天开地把几十支火箭捆在椅子的后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两个大风筝,让人把背后的火箭点燃,想让自己飞上蓝天。当然,万户的试验失败了。可是,他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却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遐想。我国古代在火药、火箭技术方面,与世界各国相比,是遥遥领先的。13世纪以后,随着商船的往来和蒙古铁骑的西征,火药、火箭技术渐渐传人欧洲。到了20世纪初期,在欧美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下,现代火箭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的突破。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火箭技术从原理性研究转入工程研制。1942年10月,德国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式导弹(V一2导弹,射程260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从德国获得了大量的导弹资料、实物、设备和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国家借鉴了德国在导弹设计、试制和试验方面的经验,很快便建立起了自己的导弹、火箭工业。正当苏联、美国在大力发展导弹、火箭技术的时候,连年战乱的旧中国,民不聊生,根本谈不上发展火箭和导弹这种尖端科学技术。因此,直到钱学森回国的时候,我国在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还完全是一张白纸。到哈尔滨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和他一见面就问道:“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听了,满怀信心地回答说:“行!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不久,中国人研制导弹的宏伟计划开始了。1956年春天,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曾经多次和钱学森等科学家一起,共商发展火箭、导弹技术的大计。这年4月里的一天,周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开会,专门听取了钱学森关于在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随后,正式决定在我国进行导弹研制工作。这一年的春天,我国第一个10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诞生。其中,由钱学森主持完成的“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提出要在12年内使我国的喷气和火箭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956年10月8日,正好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由钱学森担任院长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了成立大会。会后,156位年轻的大学生济济一堂,聚精会神地聆听钱学森教授讲的难忘的一课:《导弹概论》。这一天,课堂上鸦雀无声。钱学森教授精神焕发地侃侃而谈,他为自己能亲自给新中国第一批即将从事火箭和导弹研制工作的年轻人讲授这门崭新的科学而无比自豪。后来,这些大学生都成为我国火箭、导弹与航天部门的研究骨干。两年以后的一个春日,聂荣臻元帅同黄克诚、钱学森一道,部署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的制造工作。

后记

《当代中国科学家》这本小本,已经出版多年了。现在应中国福利会出版社的嘱托,再次出版,作者甚是欣慰。现在再次把它奉献给小读者,希望你们喜欢。书中记述的科学家,都是我在新华社当记者时亲自手写的。他们之中,有我国国防科技领域的专家,也有数学、地震地质、医学方面的杰出学者。他们有的已经过世,有的还健在,回想当年亲访这些科学家时,我曾不止一次地兴奋过,激动过,正是他们的高尚情操、爱国情怀,尤其是对各自从事的工作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长时间地鞭策激励着我,使我年复一年圆满地完成了报道工作。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小读者们也能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献出青春和智慧。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科学家》为中华子孙丛书。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代中国科学家 PDF格式下载



从已展示的内容看,是钱学森先生的简介。不知道读者群是什么人?如果是孩子,应当是小故事,不要空洞的介绍。也许内容展示的部分挑选不恰当?没有代表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