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和尚.博客

成蹊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作者:

成蹊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学诚大和尚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将现代高科技手段运用到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去,让更多的信众能够更快地分享到佛法的智慧与快乐。
学诚大和尚于2006年2月开通了个人博客作为僧俗二众互动的平台。博客真实记录了大和尚及其弟子的学修生活,传递着大和尚对世界的关怀与慈念,蕴含着大和尚弘扬佛法的愿力。博客开通仅一年多,点击量已达100多万次。
本书结集了学诚大和尚博客自开通至2006年底的精华文章,系列文集将会陆续出版。
[学诚大和尚博客网址]
http://www.xuechengfashi.com

作者简介

学诚大和尚简介:
1966年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于(上)定(下)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上)圆(下)拙老和尚修学,1991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并获硕士学位;2007年被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授予教育学荣誉博士学位。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同时兼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佛教图书文物馆馆长、《法音》主编、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和尚.博客 PDF格式下载



  在图书馆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目录,每个章节的标题都引人入胜。“你为什么不快乐”“读书的真实目的”“我为什么活着”
  
  
  现在突然让我写出什么感受竟然无从说起。首先,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有这样的一个学诚法师blog(http://blog.sina.com.cn/xuecheng)从此以后,它加入了我的google
  reader,这个blog中发表的都是学诚法师个人或他的徒弟们说写的文章,有对万事万物的感悟,对佛法的参透,对寺院中生活的介绍。而这本书正是收录2006年一年的此blog中的文字与图片。
  
  
  读此书我总有一个想法,如果去出家了会怎样?丢弃一切世俗之事,全然研究佛法及各种古圣先贤的典籍,这听起来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我,我想放不下的还是父母,当然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想得太深入,可不能像文中某位去当义工的人和别人随口应和就出家了。
  
  
  法师的很多观点都使我深受启发,我也正在慢慢的改变自己。比如:众生,抛弃各种烦恼,发心,慢心。
  
  
  
   最后,阿弥陀佛!
  
  
  
  
  以下摘录一些经典段落:
  
  
  1.吃得好,睡得好,一个人就没有灵魂了。物质享受多了,就忘失了宗旨目标,迷失了生命的方向。
  
  2.只要你认为自己一定行,那么对任何事,你就真的一定行。
  
  3.如果想要等到自己的能力够了再去承担,那永远没有这一天。真正的承担靠的是发心,在发心承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能力。
  
  4.我们得不到的时候,就会采取种种手段加害于人,用佛法的观点来讲,就是嗔心。
  
  
  看到别人得到财富,看到别人有进步,被第八,有好的职务等,我们自己内心就会难过不好受,根据佛法来讲,就是嫉妒心在起作用。
  
   自己比较有能力工作比较好,家庭比较好,就会觉得别人很差,这叫慢心。
  
  
  在现实生活当中常常不知道自己何作何为,何去何从,怎样同别人打交道,与人相处,与人为善,不知如何下手,这就是无明愚痴。
  
  5.我们还经常错误地估计一件事情所耗费的时间,这就会影响到我们对做各项事情的时间分配。也许我们会觉得,没有时间做这件事,或那件事,但如果仔细反省会发现有很多细碎的时间都没有很好的利用。
  
  6.这些都是念力,定力不强,智慧不够的表现。承办大事,头脑一定要灵活。一定要善观缘起,而且要有一种十分精进的心力推动自己分秒不懈怠。
  
  7.一切痛苦都是来自于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一切快乐都是来自于代他人着想为他们谋福利,这就是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的深刻道理。
  
  8.修学大乘佛法,不是在增加一些哲学概念,主要是在培养度人的心。
  
  9.检验修行是否进步有三个标准。
  
   A.烦恼调伏否?
  
   B.业果深信否?
  
   C.戒律清净否?


  在图书馆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目录,每个章节的标题都引人入胜。“你为什么不快乐”“读书的真实目的”“我为什么活着”
   现在突然让我写出什么感受竟然无从说起。首先,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有这样的一个学诚法师blog(http://blog.sina.com.cn /xuecheng)从此以后,它加入了我的google reader,这个blog中发表的都是学诚法师个人或他的徒弟们说写的文章,有对万事万物的感悟,对佛法的参透,对寺院中生活的介绍。而这本书正是收录 2006年一年的此blog中的文字与图片。
   读此书我总有一个想法,如果去出家了会怎样?丢弃一切世俗之事,全然研究佛法及各种古圣先贤的典籍,这听起来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我,我想放不下的还是父母,当然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想得太深入,可不能像文中某位去当义工的人和别人随口应和就出家了。
   法师的很多观点都使我深受启发,我也正在慢慢的改变自己。比如:众生,抛弃各种烦恼,发心,慢心。
  
   最后,阿弥陀佛!
  
  
  
  以下摘录一些经典段落:
  
  1.吃得好,睡得好,一个人就没有灵魂了。物质享受多了,就忘失了宗旨目标,迷失了生命的方向。
  2.只要你认为自己一定行,那么对任何事,你就真的一定行。
  3.如果想要等到自己的能力够了再去承担,那永远没有这一天。真正的承担靠的是发心,在发心承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能力。
  4.我们得不到的时候,就会采取种种手段加害于人,用佛法的观点来讲,就是嗔心。
   看到别人得到财富,看到别人有进步,被第八,有好的职务等,我们自己内心就会难过不好受,根据佛法来讲,就是嫉妒心在起作用。
   自己比较有能力工作比较好,家庭比较好,就会觉得别人很差,这叫慢心。
   在现实生活当中常常不知道自己何作何为,何去何从,怎样同别人打交道,与人相处,与人为善,不知如何下手,这就是无明愚痴。
  5.我们还经常错误地估计一件事情所耗费的时间,这就会影响到我们对做各项事情的时间分配。也许我们会觉得,没有时间做这件事,或那件事,但如果仔细反省会发现有很多细碎的时间都没有很好的利用。
  6.这些都是念力,定力不强,智慧不够的表现。承办大事,头脑一定要灵活。一定要善观缘起,而且要有一种十分精进的心力推动自己分秒不懈怠。
  7.一切痛苦都是来自于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一切快乐都是来自于代他人着想为他们谋福利,这就是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的深刻道理。
  8.修学大乘佛法,不是在增加一些哲学概念,主要是在培养度人的心。
  9.检验修行是否进步有三个标准。
   A.烦恼调伏否?
   B.业果深信否?
   C.戒律清净否?


  真实、平凡,悟性是需要的。
  
  很多东西,我们是否在纷繁的尘世中失去了,又有多少东西在浮躁的尘世中与我们擦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