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方略
2002-10
华夏出版社
孙中山
无
《建国方略》是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孙中山为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启发与唤醒全社会的民众,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而撰写的重要著作。本书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分组成,提出了一套系统地建立新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规划,描绘出一幅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它不但是孙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光辉结晶,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实
总序 《建国方略》评介 《建国方略》之一 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 《建国方略》之二 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建国方略》之三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
无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潜心思考中国革命,然后写下了这本《建国方略》。这本书中孙中山展示出了他脑海中的宏伟蓝图——《实业计划》。
孙中山一向高喊实业救国,修路造港。可惜袁世凯给他的一个月三万大洋的银元全被他吃喝买军火二次革命了。袁世凯人后一句“大炮”也让孙大炮之名就这么传了下来。
对孙中山我是不敢恭维的;对他的《实业计划》,也是如此。
在《实业计划》一节中,孙中山陈述了六大计划。重新分类后可分为:造港;修路;实业。主要思路是,以造港为核心,修路为辅,维持良好的对外关系,依靠外国援助与中国的劳动力和物产丰富来建立起提高生活水平的工业实业。
一、造港。孙中山规划了三大港四中港九小港十五渔港。其中以三大港为核心,四中港南北极各一,三大港之间居二;九小港为辅,十五渔港专事渔政。其中三大港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纽约一般大;均为国际港口;不淤不冻;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内航及道路状况良好。
三大港的选址分别为现在的唐山、上海以北或上海、广州。
北方有秦皇岛是不冻港,但孙中山认为,唐山港可依靠运河更好地连接内陆水系,附近有煤可以制盐,构成工业基础。从事实上看,唐山港在2012年已经超越秦皇岛港成为中国第八大港口,而且与天津港良好分工,主要吞吐原燃料。
东方港为上海,但孙中山认为上海地价太高不易扩展,建议向北发展。但备案仍然是扩大上海的规模。上海现状就无须赘述。
南方港为广州。在这一节孙中山认为一定要改造广州同时挤压香港,并且疏浚珠江水系。但这一节孙中山开始放炮,鼓吹广州的优越。与其说是想建设一个大港口,还不如说他是在规划自己的根据地。
四中港是营口、海州(连云港)、福州、钦州;九小港是葫芦岛、黄河港(东营)、芝罘(烟台)、宁波、温州、厦门、汕头、电白(茂名)、海口。
2012年我国海港排名前十三位的是: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天津港、广州港、苏州港、青岛港、大连港、唐山港、营口港、日照港、秦皇岛港、深圳港、烟台港。其中苏州、日照、秦皇岛为孙中山设想的渔港。
总的说来,在建港一节,孙中山的主体思路是把海岸线平分成三十余等分,然后在其中择优劣而评定档次。如果说唐山港的成就证明孙中山高瞻远瞩,那“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的规划也能说明他的别有用心。
二、修路。关于孙中山的修路,孙大炮的故事能说明很多问题。在那个时代规划青藏铁路,即使孙中山自己也说“其工程极为繁难,其费用亦甚巨大,而以之比较其他在中国之一切铁路事业,其报酬亦为甚微。故此铁路之工程,当他部分铁路未完全成立后,不能兴筑。”但这个规划仍然是吹大于想。至于其中有些铁路横穿欧亚大陆直接通到好望角之类,虽不是无根无据,但明显是不实际的。至于他的“十万英里铁路”,就只是个笑话了。我国现在完成了七万公里的铁路建设,还不及大炮规划的二分之一。
孙中山的铁路主要服务对象是诸港口。穿越区域主要应为平原,富含矿产和田产之地。他规划全国分为中央、东南、东北、西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在五大系统的论述中他并未指出干线,五大系统之间的协调也非常弱。所以他的铁路规划里程才会如此之长。而且在其中一些铁路的建设上他写的很随意,例如“中央铁路系统”的“东方大港至乌里雅苏台线”他写道“此线所经之沙漠及草地部分,均可以以灌溉工事改造之。”这明显放炮好嘛孙国父...
孙中山忽视了铁路交通是以陆地为基础的,而且过于将资源集中于诸港口,会造成地方发展水平不一,从而与他地方自治的思想相冲突。而且在铁路这一节他也没有任何关于军事保护和军队运输的论述,他是将铁路当做公路来修了。至于借助外蒙平原铺设铁路和相应的开发计划,现在就只能呵呵了。
三、实业。这一部分孙中山将工业分为衣、食、住、行、印刷、矿业。这里的观点比较传统。建立工业的第一要素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工业生产的目的,则是立足于民生之上,并且以中国的丰富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初级产品供应为主。不过孙中山幼稚的几点在于:
一,他意识到要借助外国力量来协助发展本国工业,却忽视了进口替代有可能产生的持续剥削和技术进口壁垒。(虽说进口替代正式提出是在五六十年代,但基本思路很简单。而且孙中山注意到了进口替代实施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而且他认为,外国用于战争的设备正好现在闲置而且可以改造为制造日常机器,我国买入这些设备,外国人就有义务传授技术。另外,我国的资源是无限的,所以外国人应该很乐意这么干。(附录里很多书信让人感觉就是孙大炮跟外国人说我们资源无限欢迎你们来拿,但是要卖机器给技术借银子,然后外国人就呵呵了。)
二,他的沙文主义。尽管那个时代沙文主义是通病,但孙中山还有一点非常奇特的就是:他非常看好黄豆。他认为黄豆是中国人的独创,是肉类的完美替代品,可以成为中国的王牌贸易产品。也因此,丰产黄豆的东三省必须要好好建设。
综述实业这一部分,孙中山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如何借助外国援助,如何经营中国的贸易(他整个规划就是以三大港口为核心)。至于中国的税制货币等配套政策改革,他却没有相应的构思。建设这些浩大工程的巨额成本从哪里来,他也没有说明。他的思路是许空头支票给外国人,只要你们建好我们就有海贼王的啊不是是无尽的资源财宝给你们。他是真当老外傻了。至于那些稀奇古怪的预算从哪里算出来,动辄一万万的整数,实在扯淡。
尽管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智慧和眼光去看古人,但对这一节《实业计划》,我是要泼冷水的。所谓空谈误国,纵使修了那些铁路沟通田产,也不如改良农作物种子来的有贡献,更何况那些铁路只是一纸空谈。很多人说孙中山高瞻远瞩,但我觉得所谓高瞻远瞩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是一丘之貉。
试想三分天下之计是怎么说的——曹操他以弱胜强挟天子以令诸侯;孙家江东三代基业长江天险——一琢磨地图上不就剩下荆州益州汉中了么!那好吧将军你就据此三州联吴抗魏顺便让我打个南蛮夷平定战还不能让魏延出了那子午关。——你怎么据此三州?哎呀刘璋是个傻逼张鲁是个二逼荆州反正谁都守不住。但当时刘备又是个啥啊!虽说刘备最后拿了益州,但放到当时谁他妈的信啊。
所以孙中山拿张中国地图来拿支笔划拉出来的建国方略,我实在不敢恭维。这就是一张华丽的空头支票,可惜没骗到外国人,也没骗到袁世凯。但孙中山始终是“国父”,唐山港也潜力无限。——刘备入蜀,那也只是因为没别的地方能让他去而已。
后记:看这本书还是因为在饭桌上跟家父提起“胶莱运河”的事,他说这书里可能有规划。不过可惜的是书中没有提到。网上查资料也只有一句“国民党时期有计划但因为战争而取消。”
作为山东人,平时生活里听点济南青岛的双城记那是少不了的。总有些关于青岛直辖市的说法,平时就当耳旁风,直到接触了胶莱运河的概念才有所在意。如果这条河真能挖出来,那么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绑起来变直辖市似乎是很可能的了。但这条河偏偏是挖不出来的。
航运效益:这条河只能减少山东半岛以南船只进入渤海的里程。但船并非沿海岸线航行,如果以上海为中转站以大连为目标,这条河省了多少里程还真是看不出来。
环保效益:有人认为这条河可以成为渤海的排污河。但这条河的海拔高于两侧渤海黄海,河流缺水而且不能治理。另外就算能够排污联通,这条河也不能完成给渤海排污的任务,因为流量太大。而如果这条河成为海水河,对两边的土地污染恐怕更甚。
溢出效益:山东的道路网被粗暴隔开,修建各种跨河大桥的预算无从计算。新“直辖市”战略位置敏感,市长的政治地位难以界定,整个格局可能会因此洗牌。
说了这么多,还是想劝那些国父万岁和青岛直辖的人们,洗洗睡吧。
拜读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在这本书中孙中山先生表现出无比的乐观。但是,这本书让我心情不快。中国就像是一个韶华不再的老妓女,而这本书就像是她年轻时候的照片。可怜的老妓女经常捧着这照片唏嘘不已——如今我染上性病无依无靠,生命垂危;那时的我如此的美丽清纯,前途无量,为何会走上法西斯这条不归路?
所有民国时期以及上世纪90年代的文艺学术作品 给我的感觉都像是一张张黑白的风华绝代的美女的老照片,这些著作无论是怎样风格的作品,都带有一种悲伤和苍凉感。这种感觉就像是读一个得了绝症的孩子写给妈妈的信,信中的内容越是温情,读者就越难受。
民国,它的结局,注定发生在那段时期的所有事情都要带有一种悲伤的色彩。
最近迷上了研究《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 of Order),发现孙中山的《民权初步》就是根据<罗伯特议事规则>写的。才发现。
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出现了多么大的断层啊!!
。。。。。。。。。。。。。。。。。。。。。。。。。。。。。。。。。。。。。。。。。。。。。。。。。。。。。。。。。。。。。。。。。。。。。。。。。。。。。。。。。。。。。。。。。。。。。。。。。。。。。。。。。。。。。。。。。。。。。。。。。。。。。。。。。。。。。。。。。。。。。。。。。。。
1918年6月,孙中山依靠军阀护法失败,愤而辞去大元帅职务。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潜心思考中国革命,读书著作,奋笔不休。《建国方略》主要就是在这期间完成。
此书由三个部分组成:
《孙文学说》——心理建设
《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
《孙文学说》阐述其知难行易学说。在孙中山看来,“知易行难”说是实现他的革命理想的“心理之大敌”,“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夫如是,乃能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他以饮食、用钱、作文等例证来阐述,进而论证“能知必能行”“以行而求知识”“不知亦能行”“有志竟成”。
《实业计划》为国家经济大纲,提出了包括交通、商港、铁路、水力、钢铁、矿业、农业、灌溉、造林、移民方面的十大建设计划。这是孙中山通过实地勘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深思熟虑而写成的。他主张利用外资兴建北方、东方、南方三大巨港,建立和发展近代工业系统,整治水利,大兴铁路。他的一些主张至今仍能给我们重要启示。
《民权初步》要教会国人如何集会,“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孙中山早在1911年9月在美国就关注集会条例以教国人。
读完《建国方略》,比照当今,或许我们能对现状做一个公允的判断。
【延伸阅读】
1、《三民主义》,孙中山著,参见《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孙中山传》,尚明轩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3、《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史扶邻著,邱权政等译,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
为什么孙中山当年会让位给袁世凯?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因为在思想上,孙中山已经成了孤家寡人。
一句“中山理想,克强实行”,道出了多少辛酸。
或许,日后毛的成功就在于他吸取了孙的经验,组织是根本,但纪律和信念才关键。由此,对毛而言确实“知难行易”,对孙而言则只能说“先行后知”。
这或许就是革命的逻辑。
無怪楊奎松、楊天石諸人樂意推薦,孫中山的眼光確具前瞻性,史家指其不但在辛亥革命時代是個最前進的思想家,搞歷史的人一百年後回頭看,孫中山仍然是我民族最高層領袖中極少有、甚至唯一的「現代人」。今天重讀這本書,意義非凡,除了重新發現民國,亦可古今證照,頗具現實意味。未來中國,正朝著國父的《建國方略》大踏步前進。
虽有大炮之嫌,但是读过本书后还是要慨叹国父之才。
国父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论述知难行易,又用了余下的三分之二来勾画了他的宏伟蓝图。我们可以说他过于乐观了,但是在那个时代,没有这样的乐观,革命又怎能坚持下来。
反问,100年了,国父的大略,我们实现了多少?
中山先生的遗训,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文中提及的铁路建设现在我们已经实现的差不多了,但是北方铁路在外蒙诸线是再无可能,对此唯有扼腕叹息。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家。他的一生都在谋求中华民族的振兴,建设真正的现代化的民主国家。在他外察世界潮流,内审中国国情,并伴随革命实践的深入和思想认识的深化后,他撰写了《建国方略》,这本根据当时中国实情加以研究的建设宏图。《建国方略》是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孙中山关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想。孙中山在表明这些建设思想的同时,还透露着的他强烈的启蒙思想,这也正是《建国方略》对于当时社会的另一个重要贡献。
在《孙文学说——行易知难》的标题中,孙中山就表明了他在心理建设的环节中,要对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知行关系——进行新的理解与论证。在这一部分的《自序》的一开始,孙中山就对民国成立之后,革命建设之无成,国事之日非的原因进行追问,并给出了他自己的见解:“然而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以思想错误而懈志也。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在孙中山看来,中国传统知行认识是思想上的痼疾,是造成革命失败,民国建设受阻的根本原因。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破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旧思想,取而代之的则是“行易知难”。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孙中山分别举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成、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为例,说明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事情都是行在先,知在后,往往是行了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只是简单的从字面和例子理解“行易知难”显然对孙中山的思想有些轻率。首先,孙中山提出这个观点的目的不是在于他作为一个哲学家而对知行有绝对的认识。而是他需要阐明这个思想帮助他消灭革命失败的根本。对于尚来轻理性重经验的中国思维,无法迅速适应科学的发展,工业化的深入,这自然就使得建设国家存在天然障碍。作为理性的“科学”自然就是破处这个障碍的关键,因为只有“科学是系统之学、条例之学,凡真知识必从科学而来,而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不仅仅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而且认为真正学习西方,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即“贵知”,尊崇理性。其次,孙中山将人类进化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由蒙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之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孙中山的“行易知难”越发的具有辩证的味道。这不但推翻了传统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也否认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从孙中山对于知行关系的论述与阐释中,科学启蒙与理性启蒙的思想一直有着卓著的涌现。
在物质建设中,孙中山提出了一个包括交通、农业、矿业等在内的庞大的实业计划。并为中国未来的工业发展设想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宏伟大纲:10万英里的铁路和100万英里的公路,疏浚现有运河和开挖新的运河,一个规模庞大的治水和水土保持工程,开辟全新的北方、东方、南方三大商用港口,从这些港口出发的铁路将远抵西藏、新疆、蒙古和满洲。发展新的钢铁冶炼、矿业与企业,在中北部造林以及移民于东三省,屯垦新疆与西藏。孙中山对于铁路的重视可以追溯到他1894年上书李鸿章。这与他早年游学海外,目睹欧美国家工业革命时代的巨大成果密切相关。并且在1912年4月5日,孙中山在上海答记者问时,他这样表示对国有经济发展的设想:“故造筑铁路,使内地与各口岸航线连接,实为入手要图。现中国财力尚能兴办,唯将来推广,须待外国助力……若各项实业,均将以私款兴办,满若干年后即归国有。”孙中山的提出的发展经济的措施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在描绘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宏图之外,还阐述了他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理想,这也有着思想启蒙的意义。孙中山经济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将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他在《实业计划》的中直言“世界有三大问题,即国际战争、商业战争与阶级战争是也。”并且他的中国经济发展也是站在这样的大视角下考虑的“此政策果能实现,则大而世界,小而中国,无不受其利益。余理想中之结果,至少可以打破现在之所谓列强势力范围,可以消灭现在之国际商业战争与资本竞争,最后且可以消除今后最大问日之劳资阶级斗争。”孙中山认为中国的经济利益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是互为一体的,这表明孙中山不仅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而且是一个世界主义者。
物质篇的种种宏图很大程度是孙中山模仿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经济模式,他也看重美国生产剩余对中国发展的利用。1920年,美国《独立周报》全文刊出了孙中山《中国人的直言》,宣言明确说:“美国的资本家们与中国人联合,共同开发中国的实业,合作的基础建立于平等互惠的原则上,美国资本家当可获得应得的利益,但非过度的报酬……”美国模式的巨大影响从物质建设的《序言》就可以看出“若吾国人能晓然于互助之利,交换之益,用人所长,补我之短,则数年之间,即可将中国之实业造成如美国今日矣。”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美国并没有给予孙中山过多的帮助,早在1919年3月,孙中山便将《物质建设》的副本,送交美国商业部与英国内阁,但结果音信全无。在这种背景下,孙中山《建国方略——物质建设》的前瞻性与宏大气魄只能被扣上不合时宜的帽子。史扶邻在《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描述了澳大利亚记者瑞纳关于孙中山首次展示他的宏伟计划时的情景,他显然和当时其他西方政治家与新闻记者一样,把孙中山看做一位夸夸其谈的空想家:“(孙中山)带了一幅约6英尺见方的庞大地图,把它摊在地板上……他不因地图上的种种阻隔而气馁,只是握着画笔,在地图上尽可能地用铁路线填满各个省区和属地……他竟然天真地认为,画了这些线路,国际资本家就会提供足够的资本,在5至10年内把这项如此浩大的工程全部建成!”尽管如此,《实业计划》的意义并未因它的前瞻试验性而丧失其意义,虽然孙中山平生领导和促发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影响深远的革命,一次果实被窃取,另一次则在端倪初发之时,他本人就已经与世长辞。但《实业计划》中的思想系统性地把经济建设、国民精神建设和政体构造结合了起来,并最终引导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后逐步实现了他为中国谋求解放的梦想。
在《建国方略》最后的《民权初步》中,孙中山则集中宣传了他社会建设的思想。作为孙中山民主思想与民权思想著作的一部分,《民权初步》中的政治哲学同样是将国家的富强同人权和民权直接联系起来。并且孙中山在该文中对何谓民权作了清楚的表述,并将民权的推广和普及视为“民权的第一步”。这些民权思想,如同之前的科学理性启蒙、经济思想启蒙一样,也是孙中山政治思想启蒙的表现。
其实孙以在野的身份写写未来的计划无可厚非,就当自己过干瘾了
别说在野,就算上台了,那也不是总统一个人说了算啊
至少得有各部部长吧
所以孙的任何关于国计民生的言论都无视掉,
既不去在意那些硬伤
当然更不会以此来吹嘘什么高瞻远瞩之类的
老兄真知卓见, 搞科学研究有试错成本, 社会科学何尝不是, 孙就是试错成本, 毛才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时也,命也, 华夏族前瞻性 人物。
慎用国父……我曾经和台湾人聊天,讲到政治。我说孙中山国父,结果被喷了……如果大陆说孙中山是国父,那么共和国就是叛逆了……
尊称而已
中小学读这个读不懂吧。
你该去看看孙中山是怎么卖国的
那是僞史:
十招黑孙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820192/
所謂《盟約案》
http://www.douban.com/note/131355957/
卖国案应该是日本人伪造的 真阴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