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学发展观与江河开发

郑易生 编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作者:

郑易生 编  

页数:

323  

字数:

31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的发展需要能源,但是电力建设一旦过热,便会导致无序和巨大的浪费,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水电,但无视河流系统的健康和相关农民利益的“大跃进”将给社会和谐与国家的生态系统带来难以估量的破坏乃至灾难…… 涉及河流开发的问题不仅要求多种知识的结合与多方利益的权衡,还需要决策过程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对于这样复杂的问题,应防止任何理由的简单化与情绪化,应警惕任何形式的傲慢与偏见。 本书相当多的作者可以说是“慎建派”。他们从某个角度主张以非常慎重的态度对待大江大河上建造大型水电工程,其中有的人特别担心“电力圈水”的长期消极后果。但是,由于信息不充分、不透明、不对称,许多人难以得到足够的信息和数据(有些本应由公众享有的);由于有关部门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相当薄弱的环节,由于我们知识上的缺陷等主观原因,一些十分重要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本书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是一个开始。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我国江河开发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影响分析 水电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其灾害隐患 生态学的颠覆性和建设性 河谷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在水电开发中的困境 水利水电开发的社会影响分析 大型水电工程设施(大坝)的外部性分析 大河流域水坝建设与潜在移民、文化遗产的关系及协调第二编:科学发展观的决策 实现水电工程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环境影响评价与科学发展观 水电工程经济利益关系分析 对“水电是绿色能源”掩盖下的无序开发说不 公示、听证、公众参与、官员问责、独立专家评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怒江建坝之争与传媒信息传递的对称 决策中的公众参考第三编:案例研究 景洪水坝工程开发的利弊量化分析 漫湾电站库区土地覆盖遥感动态监测 澜沧江漫湾电站参与式社会影响评价 请教都江堰 对大渡河及贡嘎山水电工程的质疑 移民问题和虎跳峡水电站争议 移民工作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 谈怒江地区生存与发展之路第四编:国外对河流利用方式的反思 一个历史的综述——世界范围内对大坝与水电认识的进化 从传统的利用时代走向新时代——河流的新观念在美国的由来与发展 以昔日建坝的教训,指导今天的拆坝工作 河流、风景与大坝:发达国家及地区河流保护研究与启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科学发展观与江河开发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其实是一个会议的论文集。基本是由民间环保组织、环境主义者或社科院的环境专家写的,就我国西南江河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表达了关注。总体感觉对工程建设的消极态度太浓。其实应该辩证分析的。


  简介:中国的发展需要能源,但是电力建设一旦过热,便会导致无序和巨大的浪费;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水电,但无视河流系统的健康和相关农民利益的“大跃进”将给社会和谐与国家的生态系统带来难以估量的破坏乃至灾难......
  
  自从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一直成为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争相讨论和探索的对象,可是官商利益缠身的官员和党员,有多少个真正落实这样的发展观?
  
  须知道,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近十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好景,各省市地方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幅平均比中央政府制定的7-8%高出很多[注:亚洲时报2005年2月14日]。经济过热不单只影响社会稳定,贫富悬殊的出现,对原有社会制度及对西南众多民族文化的冲击,以至对地球资源的负荷更是超出了众规划官员的想象。
  
  去年,中央政府更需要出手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压抑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以减轻电力系统的压力等软性措施,可是问题依然发生,部分城市仍需要定时停电,影响工业生产,而冬季的旱情,更大大影响了水电站发电,和影响了农作物收成。
  
  环境学家早已预言,盲目追求大开发只会带来严重的污染和资源短缺,更何况原有生态破坏问题一直没有改善,西北部的沙漠化,加上大江大河源头的青藏高原正在面对全球暖化的威胁,水量和流域面积日益减少,已经影响中下游流域农民的生计。[注:世界自然基金会]
  
  电力公司在西部跑马圈水,不单只破坏了江河原有生态环境,更淹没大片良田,改变数以十万计农民和少数民族的生活。去年四川大渡河瀑布沟水电建设,引起了全汉源县农民上街抗议,最后要由中央派员安抚,并惩治腐败失职的地方官员。其他水电建设引发的问题,多不胜数,不能尽录。
  
  另一方面,燃煤电站继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等污染源,超采煤矿更间接引致了多起严重的工业意外,矿工的生计和人权备受关注。面对种种资源环境的制约,如果当局一意孤行,执意大开发大发展,实在是为我们的后代寻一条死路,富了官员商人,却苦了黎民百姓。
  
  去年1月初,一群支持科学发展观,支持合乎生态与文化可持续的学者和官员,在北京共同商讨应对之策。在香港乐施会的支持下,他们向大众发出呼吁,要关心我们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本书除了结集了会议的讨论文章,重申我们的论据和立场,更把一些最新而有力的研究成果分享,目的就是要上至决策当局,下至关心江河开发的一般民众,也了解到科学发展观是有利于江河生态的可持续,一切的开发必须按既定的科学理证和民主协商、参与的程序办事。我们的呼吁,就是要回应那些违反法规,违反人文自然规律的开发行为。
  
  本书从不同领域探索水电建设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环境评价专业、媒体报导以至民间社会的参与,剖析怎样才可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真正的支持科学发展观。
  
  书中一些内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来自四川的地质工程师范晓提出了西南部大江大河历史上都有大地震纪录,而滑坡崩塌更是不计其数。如果地质灾害的成本也算进水电建设,用他的话说,“并非得天独厚,而是充满危险与挑战”。举个例子,云南澜沧江漫湾电站的滑坡与崩塌已经超过100多处,因为地质灾害造成的二次移民竟然多达2,958人,跟原库区移民人数的3,042人差不了多少。这个数字足以说明一切。
  
  评论员沉可挺则分析了水电建设的经济利益关系,他锐利的指出了水资源规划正受到水电开发商的垄断,漠视了其他同样使用水资源的利益相关者权益,例如灌溉、航运、农村水利和生态系统等等的需要,而且水资源的外在成本并没有计算在内,由水电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因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正是今天西部圈水热的一些重要经济诱因,也正是当局必须予以纠正之处。
  
  书中援引了一些例子,包括云南澜沧江景洪电站开发的利弊量化分析。这个崭新的分析旨在计算一个水电站对环境与社会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对这项准备修建的工程,得出来的生态损失要比工程效益要大,结果显示电站建设并不合乎长远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笔者认为这可算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因为从来很少人做过这方面的分析。可是正因为欠缺这分面的分析,我们还须多下点功夫,努力完善计算方法,并游说决策当局采用这套分析方法。
  
  书中还援引国外的文献,纠正了一些关于拆坝的报导与评论,要人们重新审视和理解拆坝行为,作为我们其中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本书更推荐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世界大坝委员会(WCD)最后报告和决策新框架,让我国在一片水电建设热潮底下,给决策人和利益相关者在合理开发、科学民主决策的大前提下理性讨论。笔者认为这正是本书的出路所在。
  
  书籍的出版,正值国家环保总局发动的所谓“环评风暴”之后,我觉得这个添加了一重意义,就是“环评”不单单只是一个“风暴”,我们所渴望的是一个长效机制。不论是私营的还是政府出资的开发项目,日后都必须要经过环评的程序。环评程序的合理化正是决策过程科学化的其中一种体现。
  
  正如封底的介绍所言,“涉及河流开发的问题不仅要求多种知识的结合与多方利益的权衡,还需要决策过程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对于这样复杂的问题,应防止任何理由的简单化与情绪化,应警惕任何形式的傲慢与偏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