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人
2009-9
华夏出版社
乔治·威尔斯
207
118000
张小平
无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ttGeorgeWells,1866—1946),英国科幻作家、新闻记者和现实主义小说家,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三杰。他的科幻小说对该领域影响深远,创造了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等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主流话题,因此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英国的儒勒?凡尔纳”。在威尔斯的时代,人们同时受到现代文明的鼓舞和战争的威胁,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思考人类应有的现在和未来。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尔斯除了作家的身份外,还是政治家、思想家、社会学家、未来预言家和历史学家。他“从学生时代起就一直是个社会主义者”,但强调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认为“通过有计划的社会教育方式,可以逐步改革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因为关于性自由的主张和与萧伯纳等人对领导权的争夺而震惊了费边社的知识分子们,这些经历被他写入了《安·维罗尼卡》和《新马基雅弗利》。他曾在1920年和1934年两度访问苏联,受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接见——据说列宁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这一著名的论断就是在接受威尔斯采访时提出的,在《黑暗中的俄罗斯》(这个书名说明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给他留下的印象)一书中威尔斯用充满怀疑的语气描述列宁所谈论的这个话题当时给他的感受:“我听的时候几乎认为这是可能的。”威尔斯也曾访问美国,与罗斯福总统晤谈——显然他想从当时两个最为不同的国家中去探寻他所认为的理想化的人类社会模式。目前我们所知最早被译成中文的威尔斯的作品不是科幻小说,而是1921年他采访华盛顿会议后撰写的有关中国问题的长篇报道,译者是周恩来。
小说主人公是天才化学家格里芬。他自幼患白化病,因此执著于对身体颜色问题的研究,进而产生对隐身术的迷恋,最终发明了某种成分不明的药物,可以改变身体组织的折射率,使整个身体变得彻底透明。不过,当他在自己身上做了实验后,却无法恢复原形,于是,他的全部身体都被改造了,成为隐身人。 隐身的格里芬无法在伦敦生活下去,便来到英国东部丘陵地带一个偏远小镇隐居,继续实验,希望慢慢寻找显形的方法。但由于刚愎自用和极端自私,他最后走上与社会对抗的道路。格里芬袭击当地居民,自封为“隐身人一世”,甚至还控制流浪汉供自己役使,准备实施恐怖统治。不过,除了能隐身外,格里芬再无其他法宝,最终被村民们合力捕杀了。
作者:(英国)威尔斯(Wells.H.G) 译者:张小平乔治·威尔斯(1866-1946),又译作赫伯特·乔治·韦尔斯,英国著名小说家,尤以科幻小说创作闻名于世。1895年出版《时间机器》一举成名,随后又发表了《莫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等多部科幻小说。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和预言家,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会晤过罗斯福和斯大林,撰写了《基普斯》、《托诺-邦盖》、《波里先生和他的历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预测》、《世界史纲》等大量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韦尔斯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历史、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是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第一章 陌生人的来临第二章 泰德·亨弗利的第一印象第三章 一千零一个瓶子第四章 卡斯先生拜会陌生人第五章 牧师家失窃第六章 疯狂的家具第七章 陌生人现形第八章 在途中第九章 托马斯·马维尔第十章 马维尔来到艾坪第十一章 车马客栈第十二章 隐身人发怒第十三章 马维尔提出辞职第十四章 在斯托伊港口第十五章 奔跑的人第十六章 在快乐的板球手旅馆第十七章 肯普医生的客人第十八章 隐身人睡觉第十九章 某些基本原理第二十章 在波特兰大街的房子里第二十一章 在牛津街第二十二章 在百货商店第二十三章 在德鲁里路第二十四章 计划失败第二十五章 追捕隐身人第二十六章 维克斯蒂被杀第二十七章 包围肯普的住所第二十八章 作茧自缚尾声
第一章陌生人的来临二月初的一天,下起了冬天里的最后一场雪,在刺骨的风雪中,一个戴着厚手套、提着黑色皮箱的陌生人从布兰赫斯特车站来到了这里,他从头到脚都裹得严严实实的,一顶软呢帽的帽檐几乎把脸全部遮住了,只露出一个亮亮的红鼻尖。他的肩上和胸前都积起了雪,行李上也形成了一个小雪堆。他都快冻僵了,踉踉跄跄地走进车马客栈,把行李扔到地上,大声喊道:“行行好吧,给我一个有火炉的房间!”他在酒吧间里跺了跺脚,抖落身上的积雪,然后跟着霍尔太太到客厅谈价格,经过几句简单的交谈,陌生人一口答应了霍尔太太的条件,掏出两个金币扔在桌上,便在客栈里住了下来。霍尔太太给客人点燃壁炉,让他独自待在房间里,亲自去给他准备吃的。冬天在艾坪有客人入住可是闻所未闻的好运,而且这个客人居然还不讨价还价,她决心好好露一手,以证明自己有这样的好运当之无愧。她准备好咸肉,看到女仆米利动作有些缓慢,便巧妙地讽刺了她几句,使她快了起来。她又把桌布、盘子和杯子拿到客厅摆放整齐,觉得很有成就感。来到客人的房间,尽管壁炉的火烧得很旺,霍尔太太却吃惊地发现客人并没有脱掉帽子和外套。他背对着她站在那里,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他双手十指交叉地放在背后,仿佛陷入了沉思。霍尔太太看到他肩上的雪已经融化,滴落在她的地毯上,便说道:“先生,要不要把您的帽子和外套给我拿到厨房去烤干?”“不用。”他头也不回地说道。霍尔太太拿不准是否听清了客人的话,想重复一下刚才的问题。他扭头看着她,一字一顿地说道:“我宁愿穿着它们。”这时,霍尔太太注意到他戴着一副侧面有护目的蓝色大眼镜,浓密的络腮胡须拖在立起的外套领子上面,把整个脸都遮住了。“好吧,先生!”她说道,“你想怎么都行。屋子一会儿就会暖和起来!”他没有回答,把脸转到了一边,霍尔太太感觉此时要和客人谈话有些不合时宜,便将其余的餐具摆放在桌上,匆匆地走出了房间。她再回到房间时,发现他还站在那里,如同石头一般,驼着背,衣领上翻,帽檐向下耷拉着,把脸和耳朵都遮住了。她用力地把鸡蛋和咸肉放在桌上,故意弄出很大的声音,对着客人喊道:“先生,您的午饭准备好了!”“谢谢。”他马上回答道,还是一动不动,等她一离开,他迅速转身,急切地冲向饭桌。当霍尔太太从酒吧间来到厨房的时候,听到一个有规律的声音,嚓,嚓,嚓,是勺子在盆子里快速搅动的声音。“这姑娘,哎,我完全把她给忘了!”她亲自把芥末搅拌好,又责备了米利几句,说她比蜗牛还慢。她先前已经把咸肉鸡蛋都做好了,桌子也摆放整齐了,而米利所做的就是把芥末给耽误了,真是帮倒忙。这可是一个新客人,而且还要在这里住下来!她把芥末装进罐子,满脸严肃地放到一个黑色镶金的茶盘上,端进客厅。她敲敲门便走进了房间,刚进去就看见客人一下子动了起来,所以她只看到一个白色的物体从桌子后面消失。他好像是在地上捡什么东西。她把芥末罐子放在桌上,随后发现客人的外套已经脱下来,放在壁炉前的椅子上。一双打湿的靴子也摆在那里,这可会让壁炉的铁护栏生锈。于是她毫不犹豫地走过去,以一种不容争辩的口吻说道:“我认为我应该把这些东西拿去烤干!”“把帽子留下。”只听客人含混不清地说道。霍尔太太转过身来,看到客人已经抬起头,坐在椅子上望着她。她顿时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手里拿着一块白布(他自己带的一块手帕),把嘴和下颌都遮住了,难怪刚才他说话声音不清楚。但让霍尔太太惊讶的不是这个,而是他前额上裹了一根白色的绷带,连耳朵也用绷带缠了起来,整个脸上只露出一个尖尖的红鼻子。跟她先前看到的一样红得发亮。他穿着一件深褐色的天鹅绒上衣,黑色的亚麻领子竖起,把脖子都遮住了。浓密的黑发从绷带的缝隙间挤出来,显得凌乱不堪,无比怪异。霍尔太太从未看到这样一个用绷带裹得严严实实的脑袋,一下子愣住了。客人并没有把手帕拿开,而是继续把脸遮住。霍尔太太发现他戴着棕色的手套,透过那副神秘莫测的眼镜注视着她。“把帽子留下。”因为手帕遮住了嘴,他的声音有些含混不清。霍尔太太慢慢地回过神来,把帽子放回壁炉边的椅子上。“我刚才不知道,先生,”她说道,“你……”她没有继续说下去,显得非常尴尬。“谢谢。”他干巴巴地说道,将目光转向门口,随即又盯着霍尔太太。“我会把它们烤得千千的,先生,我马上就去。”说完,她拿上衣服离开了房间。快要走出房门的时候,她又瞥了一眼,看了看那个白色绷带裹着的鸡窝般的头和那副蓝色的大眼镜,但客人始终用手帕捂着脸。霍尔太太把门关上,感觉不寒而栗,脸上充满了惊讶和迷惑。“我从未……”她小声说道,“天哪!”她轻轻地来到厨房,脑子里还在想着刚才的事情,竟然忘了问米利又在折腾什么。客人坐在那里,听到霍尔太太回来的脚步声。他很不放心地看了看窗户才把手帕移开,重新开始吃饭。他吃了一大口,又满腹狐疑地望着窗户,接着又吃了一口,拿着手帕,站起身来,穿过房间,把窗帘放了下来,房间马上变得昏暗。随后,他放心地回到桌边继续吃饭。“这个可怜的家伙肯定出过什么事故,或者动过手术什么的,”霍尔太太说道,“那些绷带可真把我吓坏了。”她加了一点煤,打开晾衣架,把旅行者的外套放在上面。“还戴着眼镜,瞧那副样子,哪里像一个人,倒像个潜水的头盔。”她把客人的围巾放在晾衣架的角上,“老用手帕捂着嘴,说话的时候也不拿开,说不定他的嘴也受伤了,很有可能。”她突然转过身来,仿佛想到了什么。“我的天哪,”她突然转了话题,“米利,你还没有把土豆做好?”霍尔太太去收拾陌生人饭桌的时候,证实了自己认为客人的嘴在事故中受伤毁容的想法,他本来在抽烟斗,但她在房间的时候,他始终用手帕遮住脸,没有把烟斗递到嘴里。他并非忘了抽烟,因为她看到在烟丝快燃尽的时候他还看了一眼烟斗。他背对着窗帘,坐在房间的一角,吃饱喝足之后,身体也暖和起来,便开始说话了,而且话也不像刚才那样充满火药味了。炉火映照在他的大眼镜上,泛出红光,露出了一点点从未有过的生气。他说道:“我在布兰赫斯特车站还有些行李。”接着又问如何才能让人送到这里来。他很有礼貌地点了点缠满绷带的头,感谢她的解释。“明天。”他说道,“没有快件吗?”“没有。”他对霍尔太太的回答似乎有些失望。他又问她真的确信没有吗,真的没有人开着双轮马车经过这里吗?霍尔太太很乐意回答他的问题,打开了话匣子:“在高地上有一条陡峭的山路,”她抓住这个机会,先说马车的问题,“大概在一年前,有一辆四轮马车由下往上开,一个先生摔死了,就死在车夫的身边。事故一转眼就发生了,不是吗,先生?”要这位客人说话可真不容易。“的确如此。”他依然用手帕把嘴遮住,透过那副深邃莫测的眼镜,静静地打量着霍尔太太。“但他们得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不是吗?……我的侄子汤姆也在这场车祸中受伤了,车翻到田里,汤姆的手臂被镰刀割伤了,三个月伤口才愈合。先生,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现在一想到镰刀都害怕。”“我不太明白。”客人说道。“有一阵他相要做手术,当时,情况真的很糟糕,先生。”客人粗鲁地笑了起来,那笑声跟狗叫似的,仿佛要咬人。“真的吗?”他问道。“是的,先生。对于他们来说,那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我姐姐把几个孩子拉扯大不容易。又是缠绷带,又是解绷带的。所以,先生,我能不能冒昧地问一句……”“可以给我找点火柴吗?”客人很粗暴地打断了霍尔太太的话,“我的烟斗熄了。”霍尔太太的话被客人的抢白打断了。她告诉他这么多事,他居然还这样粗鲁地对她,简直太无礼了。她气呼呼地盯了他一会儿,但想想那两个金币,她就去拿火柴了。“谢谢。”霍尔太太把火柴放下的时候,客人只说了两个字便转过头望着窗外。真是太让人扫兴了!很显然,他对手术和绷带非常敏感。她没有再冒昧地问什么,但他那种傲慢无礼的态度让霍尔太太觉得很窝火。那天下午,倒霉的米利成了霍尔太太的出气筒。客人在客厅里一直待到下午四点,没有让任何人打扰。多数时候他静静地坐在那里,在逐渐昏暗的光线中对着壁炉抽烟,也可能在打瞌睡。有时似乎听到他在拨弄壁炉里的煤炭。每隔五分钟,就可以听到他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一个人在说着什么,当他再坐下的时候,椅子发出嘎吱的声响。第二章泰德?亨弗利的第一印象四点钟的时候,天色已晚,霍尔太太鼓足勇气准备去客厅,问客人是否需要下午茶。此时,钟匠泰德?亨弗利走进了酒吧间。“我的上帝,霍尔太太,”他说道,“这个天气穿薄底鞋子真是糟糕透了。”屋外的雪下得正急。霍尔太太说就是,她突然注意到他带着工具包。“正好,泰德先生,”她说道,“要是你能帮我看看客厅里的钟,我会非常高兴的。那个钟一直在走,敲的声音也很响,但时针总是指着六点。”她在前面带路,来到客厅门口,敲敲门便走了进去。推门进去的时候,她发现她的客人正坐在壁炉前的椅子上,裹着绷带的脑袋歪向一边,仿佛在打瞌睡。屋子里唯一的光线只有壁炉里发出的红光,如铁路上的红灯一般,照在他的眼睛上,而他的脸部朝下,显得一片黑暗。房间里的一切都泛着红光,隐隐约约,看不清楚。霍尔太太点亮油灯,眼睛感到一阵炫目,更加看不清楚。但过了几秒钟,她看到那个人张开一张大嘴。嘴大得惊人,仿佛把他脸的下半部分全都给吞下去了。这就是那一瞬间的感觉:白色绷带裹着的脑袋,幽灵般的眼睛,张开的巨口。接着客人动了一下,从椅子上蓦然抬头,手也举了起来。霍尔太太把门开得大一点,这样房间更亮一些,她也能看得更清楚一点。他还是跟先前一样,手里拿着手帕,把脸给遮住了。霍尔太太心里想,也许刚才是因为太黑自己看错了。“先生,这个人来修理一下钟你不会介意吧?”霍尔太太从短暂的惊吓中回过神来之后问道。“修钟?”他说话的时候还是用手捂着脸,环顾四周,露出一副睡意蒙眬的样子,但随即就变得清醒了,“当然可以。”霍尔太太去拿灯的时候,他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身子。不多时,霍尔太太拿着灯,带着泰德先生进来了。泰德刚进门,就看见了这个裹着绷带的人。他说,他当时吓了一跳。“下午好。”陌生人给他打了个招呼。泰德先生后来很形象地描绘了那副深色眼镜——“像只大龙虾。”“我希望,”泰德先生说道,“我没有打扰您。”“一点也没有打扰到我,”陌生人说道,“尽管我知道,”他把头转向霍尔太太,“这个房间只归我一个人使用。”“我也是这样想的,”霍尔太太说道,“你也希望这个人把钟修好。”“当然,”陌生人说道,“当然,但通常我想一个人,不想被打扰。”陌生人看到泰德先生有些迟疑,便说:“不过要是能把钟修好,我会很高兴的。”“我也很高兴。”泰德先生本来打算道歉告辞,但听陌生人这样说就放下心来。陌生人转过身,背对着壁炉,双手放在背后,说道:“钟修好之后,我想马上喝一杯茶,但必须等到钟修好之后。”霍尔太太这次没有主动搭话,她可不想在泰德先生面前被这个陌生人冷落,碰一鼻子灰。她正要离开,客人问她是否安排人把他的行李从布兰赫斯特车站送过来。她说她已经给邮递员讲了这件事情,马车明天就会把行李运到。“你确信那是最快的吗?”他问道。她冷冷地说,她很肯定。“我得给你解释一下,”他又补充了一句,“刚才我又冷又累,没有来得及跟你说,我是一个实验研究者。”“是吗,先生?”霍尔太太有些动容。“我的行李装的都是仪器设备。”“肯定都是有用的东西。”霍尔太太答道。
《隐身人》:威尔斯作品中评价最高,最脍炙人口的一部小说。评论家将他的小说《时间机器》的出版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因其科幻小说视野的超前性,他被誉为“科幻界的莎士比亚”,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整个世纪只有两个人改变了欧洲,一个是威尔斯,一个是我。”
无
儿子11岁,很喜欢看科幻小说,一看到这本书就被吸引住了,一声不吭地看了好一阵,因为要写作业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了。不错。
名家名作,收藏了
我买来送给同学的
她看完后觉得还行
我还没看过
不过,应该不错。。。(*^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