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本色

易向红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作者:

易向红  

页数:

169  

前言

  前言  深情的怀念与追思 沈瑞庭 翻看着易向红女士送来的《本色》的文稿,不禁又一次勾起了我对老同事、老朋友易锡兴同志的深切怀念。虽然锡兴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但他的高尚情怀和音容笑貌常在我心中,每当回想起他那坦荡、忠诚、坚守、挚爱的本色,深深的敬意便油然而生。  锡兴同志是建国初期最富革命朝气的共产党员群体的一员。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坚守着共产主义的理想情操,信仰不二,党性不移,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尽职尽责地工作,最大限度地进发生命的能量,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他乐于奉献,崇尚清廉,克己奉公,淡泊名利,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任何私利。锡兴同志来自社会的底层,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最能体察民情、体味民生疾苦,满腔浓烈的百姓情怀。每逢春节,他总是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亲自送到家乡的五保户、特困户家中。他满怀同情地帮助弱者,想方设法为身患疾病或夫妻长期分居的干部职工排忧解难。这样一位担任省委副秘书长兼省委办公厅主任的领导干部,经常到部属家嘘寒问暖,甚至还帮忙打藕煤、送生活物资。他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曾几次把工资调级的机会让给别人。他大度宽容,对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也能做到不计前嫌,以德报怨。他生活作风简单朴素,严格要求自己,每每告诫家人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直到病危时还担心自己治病花钱给国家增添负担。作为一个贫苦农家的子弟,他以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任劳任怨的服务态度成为省委机关大院的事务性“总管”。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崇尚知识,勤奋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了省委领导的一员“高参”。他甘当人梯,不遗余力地培养和举荐优秀干部。十年前,锡兴同志逝世的时候,同事和友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和他作最后告别。当时,我想起了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诗歌《有的人》,那不正是大家送别锡兴同志最好的挽歌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十年来,人们怀念他,追思他,谈起他就肃然起敬,对他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一个人走了十年,还有这么多人怀念,这其实是对一种精神的缅怀和追寻,并且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更加珍贵的精神财富。锡兴同志生前工作和生活在地灵人杰的湘江之畔、文化底蕴深厚的屈贾之乡,湖湘传统文化中诚心守仁、正道直行、志洁行廉等优秀特质已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脉和骨髓中。他始终忠于自己的人生准则和道德信念,坚守着人格操守,演绎着大爱真情。忠诚是人性中最伟大的一种信仰,坚守是忠诚的践行。  忠诚与坚守,其实就是锡兴同志朴素的人生态度。锡兴同志啊!你付出了大爱,弘扬了大爱,传播了大爱。因为有了大爱,你的灵魂不灭!因为有了大爱,你虽死犹生! 这本小册子储存着锡兴同志一生坚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必将延绵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犹如参天古树,必将枝繁叶茂! 我们怀念锡兴同志,重要的是期盼这种精神得以延续和弘扬。我们要学习和传承他留下的美德,传之后代,发扬光大。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大爱与深情。锡兴同志的儿女易文、易武、向红及女婿德之,可说是孝心昭昭,情意浓浓,情真义重,令人感动。  向红要我为这本书作序,写了以上这些话,权作代序吧1 2010年4月于星城 (沈瑞庭同志系原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内容概要

在生活的五彩斑澜里,有一种最珍贵的底色叫本色;  在世间的瞬息万变中,有一种最强韧的意志叫坚守;  用生命坚守的本色,也许不耀眼,但永恒……

书籍目录

序 深情的怀念与追思 沈瑞庭第一章 道路 苦大情深 “二石五斗”与“二斗五升”  金江中学投身革命 十六岁的区供销社主任 结发知心伴侣 要把一切交给党 调到省城 直面“文革”浩劫 但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徘徊时期不徘徊 省委办公厅主任的三件大事 想大事、做小事 生命最后的五年第二章 坚守 共产党员是经得起任何考验的 吃透两头,盯准中间,敢讲真话 “三不”原则 党的形象最重要 只有千斤没有四两 “土壤”和“良种”  给他一瓶水,还你一壶油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省委办公厅主任的秘密书柜第三章 温暖 舐犊情深 父爱如山 翁婿胜父子 爷孙问的点点滴滴 兄长如父 摸一摸,摇一摇,抱一抱 一个小谎与一个幸运的小司机 素不相识的印刷厂女工 富农同学 百姓即是父母亲 ……第四章 本心第五章 怀念后记

章节摘录

  ■苦大情深 我的父亲易锡兴,1935年4月21日(农历三月二十日)出生在湖南省株洲市郊区(原为长沙县第五区)云田乡柏水村。  湖南是一个富饶而生机勃勃的省份,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即:有百分之七十的山地、百分之二十的耕地和百分之十的水域。因湘江一带种植木芙蓉,繁花似锦,自唐代起就被称为“芙蓉国”。因地处大湖洞庭之南而得名“湖南”。湖南物产丰富,人民勤俭,精耕细作,种植水稻已有万余年历史。自古就享有“九州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有句俗话说,“ 湖南熟,天下足”。  大陆性亚热带季风的湿润气候和中低山、丘陵为主的神奇土地,孕育了一辈又一辈的湖南人。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那副楹联“唯楚有材,于斯为盛 ”,激荡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心胸。不管是在思想领域还是在商业领域,湖南常常领导着中国的新潮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等格言,表达了湖南人超越古人、超越自我、超越地域的博大抱负与情操,湖南人都喜欢把天下事当自己家里的事。“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讲的就是湖南人坚韧不屈的品格。  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人都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贫农。据毛泽东同志1927年在长沙的调查:贫农占乡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我的家乡原属长沙县第五区,毛泽东同志讲的正是我们那里的情况。我们易家就是他讲的那种略有土地,但吃的多,收的少,终年在劳碌愁苦中过生活的贫苦家庭。特别是在曾祖父做裁缝,家中仅有半亩茅谷田无人照管,也当给别人,每年仅能收四升谷的当费之后,家里的境况就更是苦不堪言了。  我的祖父叫易寿生。在他两岁多时,曾祖母就去世了。从此,祖父便与曾祖父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父子俩住在勉强容身的小茅棚里,一块楼板、一只提桶就是全部的家当。祖父七岁开始给人放了两年牛,后来又做了八年长工,二十岁时到长沙做厨工,直到解放。  祖母本姓毛,嫁给祖父后改名易寿云。刚嫁到易家时,祖母只有十四岁,尽管当时还是个尚处在豆蔻年华的小姑娘,但她在苦难面前却表现出惊人的坚强:婚后第三天,家里就无粒米可炊了,她便上山挖野菜充饥。十六岁时,她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又陆续生了七个。但这些不幸的孩子,或因重病、或因难产、或因饥寒,大多不幸夭折了,最后仅有树泉(我的伯父)、锡兴(我的父亲)、玉珍(我的姑妈)三个孩子长大成人。祖父到长沙做工后,抚育孩子、操持家务的重担就全部落到了祖母身上。天没亮,她就上山砍柴,爬遍了周围的山坡,黑夜还在山上摸黑寻找草籽、蒿子、粑根、蕨子,作为当时全家人度日的口粮。  为了孩子们的生存,祖母常常挨门乞讨,走遍了方圆几十里的人家。她经常是饿着肚子,拄着根棍子,踉踉跄跄地挪回家,把讨来的残羹剩汤,带给儿女们吃,而自己只吃挖来的野菜。尤其是抗日战争那几年,她没有尝过盐味,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更没有穿过一件新衣裳。童年的父亲也时常跟着祖母顶风冒雪挨门乞讨,且往往是早出晚归一整天,而讨到的也仅是一些将将能下肚的残羹剩汤。父亲对其中的一次经历印象颇深,曾多次向我们全家人讲述。  父亲四岁左右的时候,当地有一个豪绅的老母亲去世了,消息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祖母、父亲和众多的饥民纷纷从四处赶来聚于豪绅的家门外,不是为了悼念豪绅的母亲,而是去等豪绅的施舍。因为根据当地的风俗,治丧,又叫办白喜事,长者病危,在外子孙要火速归家守候,听其遗嘱。一旦落气,屋内号啕大哭,屋外鸣铳报丧,同时要烧纸轿“送行”,名日“起轿 ”。并烧“倒头纸”作“路上盘缠”,还要将病榻上的枕席、稻草等送至村边路口焚烧。听到铳响,叫花子们便纷至沓来,所谓“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然而,那天天公不作美,偏偏要折磨这群可怜人。倾盆的大雨,使等待豪绅家放饭的饥民全身都湿透了,却没有谁因为躲雨而离去,都生怕错过了这个难得的可以讨得一钵残羹剩汤的机会。终于熬到了领饭的时候,人们一哄而上,谁都不让谁。饥饿让人们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可怜祖母和父亲乃妇孺之辈,怎么也挤不进去,只能等待人群渐渐散去,才凑到了发饭的地方。但这时哪里还有什么饭,发饭的人见祖母和父亲可怜,便将一瓢凉水倒进了饭桶里,搅和了几下子后,将余下的有些许米的泔水给了祖母和父亲。  回家后,祖母像过年一样,把讨来的“饭汤”和着蒿子、野菜一起煮,全家人就这样吃到了一顿企盼中的饭。  人们都说,苦大仇深。但从另一个方面讲,父亲儿时的贫苦,使得他深知百姓的艰难,对百姓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情,使得他始终坚持站在贫苦百姓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会心系百姓、牵挂百姓,做好人民公仆,并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情况下,为百姓服务,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所要坚守的道德底线。  ……


编辑推荐

  易锡兴同志是建国初期最富革命朝气的共产党员群体的一员。他生前工作和生活在地灵人杰的湘江之畔、文化底蕴深厚的屈贾之乡,湖湘传统文化中诚心守仁、正道直行、志洁行廉等优秀特质已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脉和骨髓中。他始终忠于自己的人生准则和道德信念,坚守着人格操守,演绎着大爱真情。这本由易向红所著的《本色:献给我的父亲易锡兴》储存着锡兴同志一生坚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本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