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下一轮全球金融

马丁·沃尔夫 中信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中信  

作者:

马丁·沃尔夫  

页数:

230  

Tag标签:

无  

前言

  马丁·沃尔夫是当今国际金融评论和研究舞台非常活跃的一位经济学家。作为(《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学家和首席评论家,他每周都对全球经济金融的时局发表专栏文章,分析市场、评议政策、针砭时事。他的文章见解独到,观点明确,分析犀利,从来都是《金融时报》的亮点。他也是世界经济论坛、财富500强论坛等多种国际大型论坛的主持人和发言者。他的发言逻辑严谨、风趣生动,他从来都是深受听众欢迎的发言者。但是,在此我要特别强调他是一位经济学家。不仅因为他受过严谨的正规经济学训练,在世界银行任高级经济学家多年;也不仅因为他写的评论

内容概要

2008年,一场惊世骇目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全球金融体系就像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几近坍塌。  风暴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金融策略才能让全球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在这本书中,全球金融预测分析专家马丁•沃尔夫给了我们最明智的分析和预测,并全面解读了全球金融格局将如何延展。  马丁•沃尔夫在本书中的视角是相当独特的。他敏锐地察觉到了由于宏观经济力量特别是由于全球储蓄泛滥及与其相关的国际收支失衡而导致的压力。他认为,如何处理好全球支付平衡问题和货币体系问题是解决全球金融问题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马丁•沃尔夫对一些人提出的“使用全新的世界货币取代美元,或者回归金本位”的建议并不认可,他认为,这两种建议都不现实。在可预见的未来,各国仍将维持其货币。但是实行一些改革以使得世界更加稳定是可行的。同时,这本书对于中国的读者和政策制定者将会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不论是否愿意,中国需要改变其政策。中国对于这次危机的第一反应就是鼓励国内消费和投资。而长期来说,其需要的是一条更为平衡的发展之路,而其被压制的国内消费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认为,其他方法——再次提高已经非常庞大的投资,已经被证实是不能够长期持续的,也被证明是一种浪费。 正如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所说的,“没有人能够比马丁•沃尔夫更明白、更会解释国际经济和汇率问题。这本书出版的正是时候,它可以帮助每个人更深入地了解这些问题。”

作者简介

马丁•沃尔夫,英国金融时报的副总编辑和首席经济评论员,他也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出版了不少专著。他被美国的《外交》杂志和《展望》杂志列入全球“100个公共知识分子”。

书籍目录

中文版自序中文版序前言第一章 经验与教训:金融危机之后 危机波 修正错误 为变革开出的处方第二章 金融自由化:陷阱?还是坦途? 承诺的金字塔 信守承诺 政府的角色 金融的益处 金融的风险 金融全球化的益处 金融全球化的风险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机 各种错误的清单 危机的发生和成本 通向危机之路 资本流动和系统性金融危机 危机的动态变化 危机的遗留问题第四章 从危机到失衡 疑惑的难题 全球储蓄过剩 全球国际收支 “布雷顿森林体系II”中的外汇干预 美国作为借款人和最后消费者 储蓄过剩与货币过剩第五章 暴风雨前的寂静 一个不可持续的状况——从美国角度看 一种可持续的情况——从美国角度看 一种不可持续的情况——来自债权人的观点 一种能够持续的情况——来自债权人的看法 关于“失衡”的可持续性和对它的欢迎态度第六章 走向调整和国内改革 对全球失衡的调整:何时和如何调整,调整幅度有多大?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改革第七章 走向全球改革 全球货币体系 全球金融的改革 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 非正式集团的改革第八章 走向更稳定的世界译后记

章节摘录

  如果政府根本无法提供具有稳定购买力的货币,那么货币基本上就是无能的金融政策的副产品,这会使国际金融体系非常不安全。在本国货币不可靠的国家里,人们往往坚持持有外国货币。外国货币的储蓄增长甚至迫使国内金融机构使用外国货币提供贷款。就如卡沃强调的,这会使经济在汇率变动时极端脆弱。在一个明显的盯住汇率制度(政府将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或一揽子货币的汇率保持固定)下,当本外币贷款出现较大利差时,这种风险就会产生。许多借款人预计央行将维持盯住汇率而成功地进行了投机,但同时也产生了贬值所带来的巨大脆弱性。这样的倾向在1

媒体关注与评论

  马丁·沃尔夫的《下一轮全球金融》是一部及时又严谨的力作。综观全书,他提出了不少值得认真思考和讨论的观点。  ——朱民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马丁·沃尔夫是世界杰出的金融新闻工作者。所有关心国际体系未来的人们都应该阅读本书,而国际体系在近期之所以被特别关注,是因为它关乎着全球经济和每个人的未来。  ——劳伦斯·萨默斯 美国奥巴马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前财政部长、前哈佛大学校长  当代美国的国际借款问题是最重要的宏观问题和金融难题,沃尔夫先生极其缜密和深入地观察了这个出现在美国的奇特现象,并展开


编辑推荐

  后“金融危机时代”必读书。  全球金融体系为何变得不堪一击?  全球金融已经严重失衡,如何拯救濒临危急的金融世界?  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又将何去何从?  中国在世界金融中的角色又将如何扮演?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亲笔作序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下一轮全球金融 PDF格式下载



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Akedof)196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因在分析不对称信息市场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于200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阿克洛夫的研究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以确定经济学的影响和结果,他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犯罪、歧视、货币政策等。

《动物精神》既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颠覆之作,也是期待找到这些问题答案的许许多多普通人的解惑之作。如果你看不懂当前的经济形势,如果你要跳槽却又担心失业,如果你想买房但总搞不清楚房价走势,如果你想投资股票但又怕股市暴涨暴跌,如果你想为未来储蓄但又想现在多消费,如果你在做这些决策时想明白其中的究竟,那就了解一下什么是“动物精神”吧。它会告诉你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有人会失业?为什么房地产会有周期?为什么股票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多变?为什么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为什么我们给将来准备储蓄缺乏计划性?为危机当下,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奏效?

本书作者之一阿克洛夫想起几年前一次晚餐聊天时的情形。他曾在一场家族婚礼上碰到过一位来自挪威的隔得很远很远的远亲。据说,在房价暴涨期间,这位远亲花了100多万美元,在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市买了一栋房子。对于纽约、东京、伦敦、旧金山、柏林甚至奥斯陆来说,这似乎不是什么大钱,但是,对于在挪威峡湾岸边人迹罕至且享有世界最北城市美誉的特隆赫姆市,这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而且,那还不是一栋大房子。这件事并没有引起阿克洛夫的注意,只是把它视为斯堪的纳维亚房价高企的又一个表现。

最近,他告诉另一位作者希勒,他一直在犹豫,是否应该再多考虑一下特隆赫姆发生的事。我们对此进行了讨论。阿克洛夫当时的反应有些大意,以至于把花高价买一栋小房子看成一起无关紧要的怪事。与此相反,他应该把这件事视为一种反常现象,积极思索,并把它放在更广阔的市场背景中进行分析。

我们确信,这个小故事值得认真思考,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洞悉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特征——繁荣和衰退背后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当前席卷全球的信心和信用双重危机背后的思维模式。

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报纸和专家告诉我们,需要“恢复信心”。这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在1902年股票市场崩溃之后的建议,当时他正和一帮银行家投资股票市场。1907年,他又重复了这句话,试图恢复信心。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分析大萧条时也使用了类似的词语。他在1933年首次当选总统的演讲中说:“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他随后在同一演讲中补充道:“我们并未遭受蝗灾。”自有美利坚合众国以来,经济衰退就一直被认为是缺乏信心的结果。

经济学家对信心这个术语的含义有过特别的诠释。很多现象都有两个(或更多个)均衡结果。例如,在卡特里娜飓风过后,如果谁都不在新奥尔良州重建家园,那么,其他人也不会去重建。有谁愿意居住在荒野中,没有邻居,也没有商店?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在新奥尔良重建家园,其他人就也愿意重建。因此,可能存在一个好的(重建)均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人们是有信心的;但是也可能存在一个不好的(不重建)均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人们缺乏信心。从这个角度来看,信心只不过是一种预测,在上述例子中,就是关于其他人是否重建的预测。一个有信心的预测预言前途是光明的,一个没有信心的预测则预言前途是黯淡的。

但如果我们查词典,就知道“confidence” (信心)可不光是一种预测。词典中的解释说,“confidence”这个词的含义是“信任”(trust)或“完全相信”(full belief)。这个词来自拉丁文的“fido”,意思是“我相信”。在我们写作本书之时,我们所处的信心危机也被称为一场信用危机(credit crisis)。单词“credit”一词源自拉丁文“credo”,意思也是“我相信”。

考虑到这些词的其他含义,经济学家们以双重均衡或乐观预测和悲观预测为基础的观点,似乎漏掉了一些东西。2经济学家只是抓住了信任(trust)或相信(belief)的部分含义。他们的观点表明,信心是理性的:人们利用手头信息作出理性预测,然后再以这些理性预测为基础作出理性决策。当然,人们经常按照这种方式自信地作出各种决策。但信心概念的含义远不止于此。信任的真正含义是,我们要超越理性。真正值得信任的人经常抛弃或者忽视某些信息,他甚至不会理性地处理他所得到的信息。即使他理性地处理信息,仍可能不会理性地行事。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是那些他确信为正确的东西。

如果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信心,那么,我们立刻就会知道,为什么随时间变化的信心在商业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好的年景,人们有信任感。他们自生自发地作出决策,并本能地相信,他们会取得成功。他们把怀疑搁置一旁,而当每个人都这样做时,资产的价值就会升高,而且可能还会继续上涨。只要人们保持信任感,他们的冲动就不明显。一旦信心消失,浪潮消退,决策冲动就暴露无遗。

信心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不能用理性决策来涵盖的行为,它在宏观经济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们有信心时,他们就会买进;当缺乏信心时,他们就会退缩,就会卖出。经济史中充斥着信心爆棚和信心消退的故事。谁在远足的时候没碰到过一长段废弃的铁道,它代表着过去某人的发财致富梦;谁没有听说过17世纪荷兰发生的郁金香大泡沫,值得一提的是,家道殷实的荷兰人素有思想保守的名声,以致被揶揄为世界上最谨慎的人;又有谁不知道,即便是艾萨克·牛顿这位现代物理学和微积分学之父,也在18世纪的南海泡沫中损失了一大笔?

所有这些都把我们再次带回到特隆赫姆。阿克洛夫错误地看待了他那位亲戚的百万住宅所反映的现象。他本应看到,特隆赫姆高昂的房价不仅反映了斯堪的纳维亚的房价过高,而且是全球性房价泡沫的一部分。他的亲戚过于信任经济了。

这就把我们带回到凯恩斯关于动物精神的描述。当人们作出重大投资决策时,他们必须凭靠信心。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则不这么认为。它为理性决策给出了一个正式程序:人们考虑所有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的结果、每个选择的优势、每个选择的概率,然后再作出决策。

但是,我们真的能这么做吗?我们真的有办法确定那些概率和结果吗?或者相反,经济决策,以及我们自身关于买什么资产、持有多少资产的大部分决策,不是或多或少地建立在我们有无信心的基础上吗?这些决策过程不是更接近于我们扔飞盘或打高尔夫球时所作的决策吗?我们所作的大量决策,包括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某些决策,都是因为它们“看起来是正确的”。在通用电气担任了多年CE0的杰克·韦尔奇是全球最成功的CE0,他说,这些决策都是发自内心(straight from the gut)的结果(后文还会讨论到他)。

但是,在宏观经济层面,总的来说,信心时有时无。有时候,它是合理的,有时又不合理。信心不仅仅是理性预测,它是动物精神的第一个要素,也是最为重要的要素。


马丁.沃尔夫果然是大家,看问题视野宽,角度高,看完此书,就能理解未来金融演变格局,对于想做全球投资的人,此书必读


独特的视角,引人深思!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