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阅读的未来

[美] 罗伯特·达恩顿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美] 罗伯特·达恩顿  

页数:

210  

字数:

112000  

译者:

熊祥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是书的传记,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它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印刷文字的致敬。它也是一场关于在数字化环境(现在,这已是数百万人的生活的一个基本现实)下书籍如何定位的讨论。我绝非反对电子书传播模式,只是希望探讨使之与约翰内斯?古腾堡500多年前释放出来的力量相融合的可能性。传统书籍与电子书有哪些共同之处?互联网图书馆有什么优点?抽象地看,这些问题也许显得空洞,但对于网站管理员、计算机工程师、金融业从业人员、律师、出版商、图书馆馆长以及众多普通读者等与传播业相关人员的日常决策来说,它们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这本书为那些试图穿越知识画卷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书中有一些我自己的心得体会:如何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我从事过短暂的记者工作,主要为《纽瓦克明星纪事报》(Newark Star Ledger)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道罪案。我此后成为大学教授,大多数时候埋头于一项18世纪的研究课题,即后来为人所知的“图书史”。对启蒙运动时代出版业的研究为我们观察现代出版业者提供了机会,当时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部待了4年,接着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分部当了15年的理事,牛津大学在麦迪逊大道的总部让我接触到出版业的商业和学术两方面。我后来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做了一个夏天的常驻学者,这家公司位于第六大道旁的高楼里的办公室,为我开启了另一种视野。被选为纽约公共图书馆理事会成员又将我带回到图书王国核心地带——第五大道和第四十二街。当时我正在相隔一个街区的W?W?诺顿(W. W. Norton)出版社发行商业书刊,为位于城市另一端的百老汇和第五十七街的《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撰写文章。这些经历全部得益于机缘巧合和运气。如果预先制订过计划,我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图书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还参与发起了两项以我自己的构想为基础的出版冒险项目:一为“电子启蒙运动”,即根据伏尔泰、卢梭、富兰克林和杰斐逊的书信编辑而成的数字化数据库,目前正由牛津伏尔泰基金会以打包订阅的形式发售,其内容与我最初设想的略有不同;另一项是古腾堡电子书,一套由历史上的获奖论文组成的电子专著集,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发行,同样采用了订阅的形式。美国安德鲁?W?梅隆基金会对两个项目都提供了经费支持,我也从中了解到商业计划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私营机构的倡议增进公共利益的可能性。  经历这一切之后,我开始撰写关于18世纪的欧洲出版业和图书贸易的长篇电子书。但在建立网站之前,我意外接到哈佛大学教务长的电话:愿意考虑接受哈佛大学图书馆下届馆长的任命吗?我稍加思索便同意了。校方希望我继续从事大学教授本职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而把各图书馆(按照定义不同,该校图书馆的数量估计为40~104个)的管理工作交给首席图书馆管理员,他们普遍被视为最精通该领域的人才。但在2007年7月,我刚搬入新办公室就获悉哈佛大学卷入了与谷歌公司的秘密谈判,谈判主题让我大吃一惊。谷歌计划将数以百万计的图书数字化,且从哈佛和其他三个大学的图书馆开始这个计划;为了将这些电子图书推向市场,他们还会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图书馆的数据库,比亚历山大图书馆以来的人类梦想得到的任何图书馆都要大得多。  这个计划被称为“谷歌图书搜索”,雏形是谷歌在2005年9月和10月为了应对一场由作家和出版商发起的诉讼而作的尝试,在这场诉讼中,原告宣称谷歌将研究型图书馆中的作品数字化并在网上发布其摘要的行为侵犯了知识产权。哈佛大学没有卷入这起诉讼,但谷歌不得不告知他们有一场争取和解的谈判,因为如果无法赢得那些愿意支持图书电子化的图书馆的合作,“谷歌图书搜索”计划就只能是水中之月。在哈佛的最初两年里,我花费了大量时间与律师打成一片,努力解读这份逐渐明朗的和解方案。由于保密协议的限制,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直到2008年10月28日方案才公之于众。此时,我已经对企业诉讼有了一定认识,对谷歌也由陌生变为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在这家公司里,年轻的工程师散坐在夸张的橡胶球上思考着可以搜索任何事物的程序算法。有一次造访谷歌办公室,我请一位内部人士描述该公司的等级,他回答道:“很简单,首先是工程师,其次是律师,接下来是厨师。”  我一方面对巨型数字图书馆的前景惊讶不已,一方面也对哈佛珍藏的图书成为商业炒作的一部分而心存疑虑,这些书是1638年以来人们付出了巨大心血和代价收集而来的。我不反对谷歌在互联网这一公共领域免费提供图书的设想,但他们的计划是就受版权保护的图书组成的数字数据库展开有偿订阅业务,并和起诉他们的原告公司分享这块蛋糕。越了解谷歌,我就越发感觉他们的计划似乎意在垄断,是为了征服市场,而不是与图书馆结成天然的同盟,后者的唯一目的是保存和传播知识。我在《纽约书评》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试图阐明“谷歌图书搜索”引发的问题。自那时起,公众开始踊跃讨论这个问题,本书写作期间,这些讨论仍显激烈。  我并非期望读者对哈佛的案例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哈佛的图书馆提供了处理知识世界某些普遍问题的理想场所,这些问题包括支付昂贵的费用购买期刊、保存纯电子文本、给学生分配文献资料时保证资料的公平使用以及将网站和电子邮件录入为未来研究作准备的资料库中。还有一些现实的问题,比如:如何在获取印刷书的同时制作出电子书?如何开发新的经营模式,使学术期刊摆脱出版商的商业行为的束缚?如何让那些只相信印刷文字的保守主义者合理看待电子书专著?这些问题事关信息传播的未来,尽管本书对它们的论述仅来源于我居住在校园象牙塔里的自身体会,我还是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  我相信,任何试图展望未来的人如果正努力解决现在的问题,就应该从历史中学习应对之策,这就是我编著这本书的原因。全书分三部分,按照从今至古的时间顺序描述书的发展概况,首先分析图书领域仍将存在5~10年的出版商投机阶段,然后是关于当前阶段的辩论,最后回顾过去的带有自身传播体系的各个信息时期。这并不是说我打算为本书预设框架,这些都是在时机成熟时写的,我此举是为揭示本书中心思想而进行一连串的铺垫,但内容也有些松散。  如果要换种比喻,我会说一篇文章可用于分析一门学科,有些像冶金行业的专家给某种物质钻孔以检测其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评论文章效果尤其明显。本书最后一个部分包含3篇评论,探讨了书籍历史的不同方面:纸——15~21世纪文献资料的基本载体;文献学——评估文本的主要工具;阅读,信息传播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神秘的部分。信息传播这个概念指的是制作和购买图书的相互关联阶段,它是最后一章的主题,该章将尝试概括书籍发展史的特点,并运用文献研究法剖析信息传播方式。我相信,图书史是人文领域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既然互联网让印刷品显得不合时宜,那么这个领域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对一个已经不存在的世界深感兴趣吗?  也许是吧,不过,对书籍的研究不必局限于分析某项特定的技术因素。我希望从历史角度探讨本书主题,帮助读者对现在的问题建立一个长期的认识。

内容概要

  搜索引擎一家独大、野心勃勃,电子阅读终端产品高歌猛进,阅读的未来是否意味着印刷书的终结?出版商在未来出版领域将担任怎样的角色?谷歌图书搜索计划的和解是否能为置于风口浪尖的百度文库纠纷提供参考?这是一本书的传记,是一部与图书相伴的西方文化史,是数字化生存环境下对未来阅读形态的大胆预测。这是一个深谙图书史和电子图书之道、在出版界商业运作中浸淫多年的传奇人物的肆意挥洒,书中勾勒图书领域未来5至10年的图景,解开阅读未来中的种种疑团,指明科技带来的阅读方式的改变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书是信息传播过程的一环,作者在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中穿梭,揭示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多元与突变中,为我们塑造关于阅读未来的种种可能。
  图书不只是叙述历史,而且创造历史。
  如果您是出版行业从业人员,您需要本书。它会告诉您如何在获取印刷书的同时制作出电子书?如何让那些信赖传统书的人群合理看待电子书专著?它将告诉您出版商提供的服务具有任何技术革新都无法企及的生命力,它会带领您走出数字化出版的迷雾。
  如果您是互联网工作人员、计算机工程师、科技使徒、金融业从业人员,如果您的工作与信息传播息息相关,您需要这本书。它揭秘了信息传播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神秘的部分,剖析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如果您热爱阅读,渴望更多渠道获取新知,您需要本书。开放性的作用无处不在,百度文库、谷歌搜索计划将藏书数字化并出售其电子文本,这是知识传播途径的扩大还是征服市场、意在垄断?它会如何影响您的生活。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阅读。

作者简介

  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图书史专家,欧洲文化史专家。曾任牛津大学出版社北美分部理事,发起、参与大量的图书史研究,电子书启蒙运动项目,在图书领域具有丰富的商业、学术背景,他和他的著作曾获多项学术奖和图书奖。在中国,因经典著作《屠猫记》、《启蒙运动的生意》、《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为读者熟知。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未来
 第1章 谷歌图书搜索计划:一场垄断的噩梦
 第2章 电子媒介的变革:信息结构大颠覆
 第3章 未来图书馆:乌托邦式的幻想
 第4章 网络空间与上帝意志
第二部分 现在
 第5章 电子书,补充物还是替代品
 第6章 博士论文与在线发行
 第7章 开放获取,共享公民权益
第三部分 过去
 第8章 纸张,市民的信息膳食
 第9章 文献,有用文本的甄别
 第10章 阅读,不可不说的秘密
 第11章 还原,图书的历史

章节摘录

  谷歌图书搜索计划:一场垄断的噩梦  过去4年间,谷歌将数以百万计的图书数字化并将之上传至网络,这些书来自大型研究型图书馆的收藏,其中很多是受著作权保护的。这项工程被称为“谷歌图书搜索计划”,一些作者和出版社因此提起诉讼,控告谷歌侵犯其著作权。经过长期谈判,原告和谷歌达成和解,这个结果也许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对图书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未来会怎样发展呢?  无人知晓。因为和解方案如此复杂,我们很难评估它在新环境下产生的法律和经济后果。研究型图书馆的负责人有着明确的共同目标:希望开放图书馆的收藏,让任何地方的读者都可以看到馆里的书。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唯一有效的策略是保持警醒:眼光尽可能长远;在盯着前方道路的同时,也要记着看看后视镜。  我回顾历史时,将重点放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将关注它对“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以及它包含的观念体系——启蒙运动倡导者所称的“文人共和国”(Republic of Letters)。  18世纪的人们想象的“文人共和国”是一个没有警察、没有边界、没有不平等的国度,只有那些由天赋决定的元素。在这个国度里,公民身份有两个主要属性——写和读,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做这两件事而成为其中一员。作者创造理念,读者来评判。凭借印刷文字的强大力量,这些评论得以广为传播,最强有力的观点成为赢家。  世界也因书面文字而扩大,因为18世纪正是书信交流大行其道的时代。读一读伏尔泰、卢梭、富兰克林和杰斐逊的信札——每一位都有大约50册,我们可以看到文人共和国并非纸上空谈。这4位大人物按时互通书信,讨论那个时代的所有问题。这些书信通过一个横跨大西洋的信息网络将欧洲和美国连接起来。  但历史迷雾常被情感掩盖,面对这一美好场景,我要补充一点:文人共和国的民主只是名义上的。现实中,名门望族和富人掌控着这个群体。大多数作者远不能达到靠笔杆子生活的程度,他们不得不向资助人献媚,讨要闲差,为了在政府控制的杂志社里谋得一官半职而四处游说,逃避审查,通过欺骗手段混入可以带来声望的沙龙和学会。在遭受上层社会侮辱的同时,他们接二连三地显露出本性。伏尔泰和卢梭的争吵反映了两人的品性。伏尔泰读完卢梭于1755年写成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写信说:“先生,我收到您关于人类种族的新书……它让人们想要拜倒在权贵脚下。”5年后,卢梭给伏尔泰写信说:“先生……我恨你。”  个人矛盾由于社会等级制而变得复杂。文人共和国远非平等团体,像18世纪所有社团一样,它受到同一疾病的困扰——特权。特权不只限于贵族。在法国,文字世界的一切,包括印刷和买卖图书都存在特权,被那些具有排外性质的行会把持。没有皇家赐予的特权和审查官的许可,图书本身是不可能合法面世的,而且其内容也必须完全符合行会的意图。  一个了解这个系统的方法是运用知识社会学来分析。我们应特别借重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学概念:由各种相互对立的观念组成的权力场遵守某种游戏规则,而游戏本身基本上由社会的统治者决定。人们不必为了承认文学和权力的关系而赞同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从参与者的角度可以看出,文学世界的现实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崇高理想。尽管有美好的理论,但正如其实际表现出来的那样,文人共和国不过是一个封闭的世界,那些没有特权的人是无法进入里面的。但我仍想将启蒙运动作为例证,用于一场总体介绍开放性和具体分析开放获取的讨论中。  如果从18世纪回到现在,我们是否发现同样的理论与实践的背离就存在于研究型图书馆的生活中?我们的境遇得到了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理论支持。但大多数人还是会同意铭刻在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显著位置的那些原则。“人人享有”这个短语被刻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主大门上。纽约公共图书馆董事会办公室的墙上用金字雕刻着托马斯?杰斐逊的一段话:“我关注光明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愿其成为最值得依赖的资源,改善物质条件以净化人类心灵,并为人类创造幸福。”启蒙思想同样支持着我们。  支撑我们的共和国建立的信念就是18世纪文人共和国的核心原则:传播光明。对杰斐逊而言,启蒙运动是由作者与读者、书籍与图书馆推动的,位于蒙蒂塞洛的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和国会图书馆的贡献尤其明显。这个信念已被写入《美国宪法》,宪法第一条第八款确定了著作权和专利权只存在“一定期限”,要服从于更高目标,即推动“科学和实用艺术的进步”。美国开国元勋们承认作者享有为其脑力劳动获得公平报酬的权利,但他们将公共福利置于个人利益之前。  这两种价值观孰轻孰重?按照宪法起草人的认识,著作权是英国在1710年的《安妮法》(Statute of Anne)中提出的,目的是限制伦敦文具公司的垄断经营,同时正如其标题宣称的那样,“为了鼓励求知行为”。当时,英国议会设置著作权有效期为14年,且只有一次延长机会。那家文具公司试图捍卫他们在出版业和图书交易领域的垄断地位,在很多次诉讼中要求永久性著作权,但他们在1774年“唐纳森—贝克特”(Donaldson v. Beckett)诉讼案的终审中败诉。  当13年后一群美国人聚集起来起草宪法时,他们普遍支持这个在英国盛行的观点。28年看起来足以保护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期限过后,大众的利益就应该成为主导。1790年,第一部著作权法案同样也是“为了鼓励求知行为”,它仿效英国,著作权在14年的期限上可以再延长14年。  今天的著作权期限是多长?根据1998年《桑尼?博诺著作权期限延长法案》(Sonny Bono Copyright Term Extension Act,也被称为“米老鼠保护法案”,因为当时米老鼠的一切资源就要为大众免费共享了),这个期限是作者的寿命再加上70年。现实生活中,正常情况下这意味着要超过1个世纪。20世纪出版的大多数图书还没有开放著作权。至于数字化,可获取的文化遗产一般限于1923年1月1日之前,之后的大量书籍受到著作权保护。这种情况还将继续,除非作者个人对数字化感兴趣,为消费者压缩打包,严格遵循合法交易,为股东赚取利润。就目前情况来说,有这样一个例子,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1922年出版的《巴比特》(Babbitt)现在已向大众开放,而他1927年的作品《孽海痴魂》(Elmer Gantry)直到2022年才能开放版权。①  从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崇高原则回到当今文化产业的现实状况,相当于离开启蒙运动的国度,前往公司资本主义的喧嚣世界。如果我们将知识社会学应用于今天的时代——布尔迪厄正是这么做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在米老鼠设计的世界中,而这个世界令人生畏。  这样的现实令启蒙运动的理想看似历史幻影吗?让我们重新思考历史。启蒙运动在19世纪初逐渐偃旗息鼓,随之而来的是专业化浪潮。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比较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和其后的修订版《方法论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méthodique)①。前者是把知识汇集起来形成有机整体,理性思维能力成为其主导;后者按照我们现在能识别的领域细分知识:化学、物理、历史、数学及其他学科。19世纪,这些学科发展出对应的专业,颁发博士学位,由专业团体掌控。这些学科接着又变身为大学学部,到了20世纪,它们已在校园各处留下印迹:这座建筑物是化学系的,那座属于物理系,这儿教历史,那儿教数学,而这一切的中心——图书馆,通常被设计成供人学习的庙宇。  与此同时,各领域及其分支领域的相关专业刊物开始涌现。知识团体是这些刊物的供应方,图书馆则是需求方。这个体系在约100年的时间里运转良好。商业出版社发现,它们可以通过让大众订阅刊物来谋利。一旦有大学图书馆订阅,学生和教授就会期望能够不间断地看到每一期刊物。出版商可以提价而不会造成需求方取消订阅,因为是图书馆付钱,而不是教授。最有利的是,教授提供了免费的或近乎免费的劳动力。他们撰写文章,审阅稿件,为编辑部服务,这么做部分是为了按启蒙运动的方式传播知识,但主要是为了提高专业水平。  结果是所有研究型图书馆的采购预算大得惊人:《比较神经学学报》(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一年的订刊费用为25 910美元;《四面体》(Tetrahedron)需要17 969美元(如果是包含相关刊物的整套《四面体》,则需要39 739美元);而化学类期刊的平均价格为3 490美元。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已危及知识界的精神生活。图书馆过去用50%的预算采购专题论文,由于期刊价格飞涨,现在只能为其留出25%甚至更少的预算。靠图书馆吃饭的大学出版社现在发行专著的收入还不能抵消成本。那些依赖发表论文来谋求职业发展的年轻学者现在已寥寥无几。  幸运的是,知识界面对的这种严峻现实即将成为过去。生物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不再各自为战,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文学家也是如此。大学校园里的老地图对教授和学生的活动来说已不再适用。到处都在重绘地图,许多地方正在修建用于交叉学科研究的设施。图书馆仍矗立在中心位置,将知识的养料输送到大学的每个角落,并且经常借助电子网络直达网络空间的最远端。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达恩顿长期以来一直积极支持将研究和学术资料发表在网络上。作为哈佛图书馆的馆长,他一直鼓励发展新的协同方式,以最终实现一个庞大的、国际化的电子书库。而这将使所有有所需要的人们受益。  达恩顿显然并非一个守旧的人。但他在这本书里处处流露出对数字变革的不确定感和焦虑。Google 将大量研究资料数字化的举动让他既兴奋又警醒。他担心 Google 有“垄断的倾向”,认为存在着为一己私利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的风险。我们该如何保护作者和出版者的权益?Google 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出版者?研究资料库该如何借助Google的图书搜索服务?当我们急于将一卷卷的书本转化为电子设备中的字节时,是否会失去一些电子媒介无法承载的细节?  ——《卫报》  当下,制度和技术的变革,生拉硬拽着许多出版社来到了十字路口。未来,有三类出版企业会存活下来:一、拥有绝对市场规模和影响力的出版社;二、借助资本力量实现产业升级,由一个出版社脱胎成为基于技术和互联网时代的内容服务供应商,比如成为中国的汤姆森路透;三、在某些细分领域具备绝对的核心竞争力,并能抓住终端用户的出版商,而我们首选的是第二条道路。  ——中信出版社社长王斌  大多数读者都有这样一种能力,去书店买书或者去图书馆找书,拿起一本书很迅速地翻一翻,就能大概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个印象也许不十分准确,但是能够起到初步的导航作用。电子书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电子书是不能“翻”的,即便可以跳页浏览,你还是会觉得它慢。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永远别想摆脱书。  ——学者梁文道


编辑推荐

  阅读已死,或将迎来新生?多方混战,谁能阻止百度文库?群雄逐鹿,如何抢占未来出版先机?在《阅读的未来》里,哈佛学者达恩顿带您解开未来阅读的重重谜团。  这是国内第一本探讨数字化生存环境下阅读的未来的专著。  《阅读的未来》适合图书出版、数字图书领域的从业人员和即将投身该领域的学生。互联网工作人员、计算机工程师、科技使徒、金融业从业人员等与信息传播相关的人员。未来需要获取大量信息的人(学者、学生、文化人)。阅读的人,关心未来阅读方式将会如何影响生活的普通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阅读的未来 PDF格式下载



本书不太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会略显枯燥乏味,书中基本都是作者的历年论文合集,很有研究参考的价值。在那个时期应该是很新的思想,只可惜做成了书,内容在如今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有点落后了,但是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还是对将来的图书走向有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书是以谷歌的电子图书计划为重点分析对象的,这个在如今看来已经颇具规模的话题在当时可算是语出惊人。如今的中国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走,对国内的阅读领域很有价值。


阅读的未来决定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未来,本书对人有启迪作用


描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书。很赞同纸书不会消亡!


写得有点专业,不是很关心阅读的人会看不下去。


我们在各种各样的阅读中不知所措,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阅读的走向,很好,谢谢那些为阅读努力的人们。


对国内的数字出版发展介绍不多。


书好,内容真心不错,发货给力。


里程碑式的书,深刻的书,掠影有感


还是基于图书馆的角度去写的~~~


这是一本书的传记,是一部与图书相伴的西方文化史,是数字化生存环境下对未来阅读形态的大胆预测。这是一个深谙图书史和电子图书之道、在出版界商业运作中浸淫多年的传奇人物的肆意挥洒,书中勾勒图书领域未来5至10年的图景,解开阅读未来中的种种疑团,指明科技带来的阅读方式的改变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今天用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跟之前想象中有点差别,本以为作者会生动的论证纸质书跟电纸书当下跟未来的趋势。其实作者主要就讲了一个观点,从务实的角度出发,纸质书消失不可能,同时还应努力在特定领域发展鼓励电纸书发展。总之学术味道有点浓,除非特别喜欢,要不还是慎重。当然了,书的装帧非常喜欢。哈哈。


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阅读。网路来势汹汹,但是无法替代真正的阅读!


看到书的价格以为是大本的字比较多的。结果拿到手发现是精装的,但是超有学术范儿。由于作者身份原因吧,内容和整体风格都偏学术,个人很喜欢这个风格,但是大众应该不太感兴趣。


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


还没有看,大概翻了翻,觉得对自己很有用


老外写的,语言有点不太习惯。


相信阅读有美好的未来《阅读的未来》

在刚刚出炉的2011各种好书排行榜中,看到了这本书,虽然不是太起眼,但是因为关注读书,关心阅读,所以还是先买来看看。其实关于阅读的书有很多很多,但是多数对你真正的阅读都没有什么帮助。不过要是不看也会感觉到一点遗憾。

作者是一个对书非常了解的美国人罗伯特,他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图书史的专家。《屠猫记》就是他的作品,当年也挺火的,可惜我也没看完,感觉和我的阅读兴趣不太吻合。

罗伯特教授对书那是相当了解,本书围绕着书从未来、现在和过去展开了他的思考。首先从谷歌的图书搜索计划开始,畅想了一番未来的书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再现代部分,讨论了电子书的现状,最后在过去部分里面,研究了纸张印刷成的书,是否能够被取代。

和西方的学者一样,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说收集不记得准确,是作者掌握着大量的资料,围绕着这些话题进行展开,不过作为一个东方的读者,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读性并不强,或者说人家教授写的时候,就是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没想过给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去讲明白,讲清楚这些关于读书的来龙去脉。专业书是写给专业的读者的。非专业的人读了也就读了,但很难弄清楚里面的奥妙。

无论电子书如何发展,书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点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心中都非常清楚。但是这本书里面让我感觉收获最大的是关于微缩胶片的内容,曾经有一段历史时期,流行用微缩胶片来取代储存在图书馆中的报纸,可以节约大量的空间,把报纸拍成微缩胶片以后,就把小山一样的报纸销毁了,可是没想到,微缩胶片难以保存,才十几年过去,就都出现了各种问题,很多资料永远也看不到了,要是还保留着那些报纸,是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的。从发明纸张以来,只要是不遇到水和火,纸张在干燥的状态几乎从来不会出太大的问题,从世界上出现书以来,一千多年了,都保存得好好,可是微缩胶片呢?能保存多少年?电子书呢?能保存多少年?小小的一本书里面包含的绝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文物学家们从莎士比亚的出版本中发现一个代号为B的排字工人,竟然在排字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的观点,对莎翁的作品进行了改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作品并非全部出自莎翁之手,要是我们用比特来保存信息,能够发现这样的故事吗?

其实凡是出版过自己的书的人都知道,要把网络中的文字整理成书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只有经历反复多人的审视,一本书才会在精心的努力下郑重出版,而网络只要动一动手指,就把文章发表出去了。两者确实有很大的区别。书将永远不可能被电子书和网络完全取代,永远不能,书的生命将和人类一样漫长。




叫阅读的未来,范畴太大了,毕竟全书只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在谈未来,且只局限于谷歌对研究性图书馆的影响。书中很多文章都是作者几年前写的,内容并不新鲜,且都是围绕学术类图书,研究型图书馆。


未来的阅读是什么样子的,看看此书吧


比较适合出版界或者相关的专业人士来阅读。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还在看中。


不太值得购买,作者是著名阅读史研究者,但该书有漫谈性质,价值不大


阅读的未来


这书跟论文差不多~


品质不错,对此书有兴趣的人都来看一下吧!


买来之后突然觉得无从下手


被骗了!


不错~~适合图书行业的人研究~~


挺好。。。。。挺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