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政30年

李学举 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李学举 著  

页数:

532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民政部恢复组建30周年。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民政工作也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民政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些年来,我和民政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地方和中央部门工作时,我对民政工作就有不少接触和了解,2003年到国务院工作后,又一直分管民政工作。我深深感到,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民政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政工作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救助困难群众、抚恤优抚对象、造福老弱病残,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民政部门肩负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组织管理和其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的重任,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亲民之义、为民之举,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民政工作来体现的;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建设、改善公共服务,很多决策是通过民政工作来落实的。可以说,民政工作是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服务、营造环境、打好基础的重要工作,对改善民生、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民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指明了民政事业前进的方向。全国民政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履职尽责、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主动适应形势、迎接挑战,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发展,开创了全国民政工作的新局面。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有力、有序、有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实现了由强制性向关爱性的转变,覆盖全体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快速发展,特殊群体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优抚安置政策不断完善、落实,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布局日益合理。

内容概要

  1978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新中国民政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那时起,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锐意改革,扩大开放,披艰克难,顽强奋进,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一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民政部。从那时起,全国民政系统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服务大局,恪尽职守,扎实工作,团结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也迎来了民政工作恢复建制30周年。在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年份,民政部组织编纂了《民政30年》大型书系,其时间跨度之长,编写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涵盖内容之多,在民政史上是少有的。从中,我们得以重温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政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得以回顾民政人自强不息和努力拼搏的奋斗历程,得以展示民政事业开拓创新和不断跨越的发展成就,得以总结民政工作的有益经验和内在规律。这是对过去的陈述和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也将鞭策和激励全国民政系统再接再厉,更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民政系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各个阶段中心任务发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把民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中去谋划,把民政工作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去部署,把民政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总体布局中去推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民政事业广阔的发展道路。  民政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中,民政的一些基本职能及其主体业务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民政工作。 在30年的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顺应深化改革新形势、新要求,在实践中继承,在继承中探索,在探索中开拓,不断争创传统工作新优势,使传统的民政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形成了富于时代气息的工作新格局,实现了职能的新拓展和作用的新发挥。文章展示了传统民政工作顺应形势变化赋予的新内涵,各项民政工作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取得的新变化,民政部门在改革开放中勇于开拓进取的新作为,民政工作核心职能在服务大局中的新拓展和新加强。

书籍目录

总论第1篇救灾减灾第1章 灾害概述3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情况自然灾害发展规律和趋势第2章 灾害信息管理我国灾害信息管理概况我国灾害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举措和创新灾情管理的创新、成效、作用和影响第3章 救灾准备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救灾装备建设第4章 灾害救助我国救灾管理体制的沿革灾害应急响应受灾群众生活救助灾区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第5章 综合减灾综合减灾概况综合减灾的途径、措施和创新综合减灾的成效和作用第6章 救灾捐赠救灾捐赠概况重大灾害救灾捐赠案例第7章 重大灾害救助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特大洪涝灾害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第2篇城乡社会救助第8章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述城市低保的推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和影响第9章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发展概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和影响第lO章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概述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演进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全面建立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的新突破第11章 城乡医疗救助城乡医疗救助概况城乡医疗救助的推进城乡医疗救助的作用和影响第3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第12章 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发展概况村民自治体系完善村民自治的推进村民自治的成效、作用及影响第13章 城市居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概况居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和重点工作第14章 城市社区建设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况城市社区面临的挑战、地位、作用及发展方向第15章 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概况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农村社区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作用和影响第4篇社会组织管理第16章 社团管理社会团体的概况社团管理的重大举措和创新社会团体的作用与影响第17章 基金会管理基金会的概况基金会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基金会的作用及今后发展的定位第18章 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民办非企业单位概况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的重大举措和创新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展望第19章 涉外民间组织涉外民间组织的概况涉外民间组织管理的举措和创新涉外民间组织管理与发展的展望第5篇拥军优抚安置第20章 优待抚恤优待抚恤工作概况优抚抚恤工作的举措优待抚恤工作的成就第21章 烈士褒扬烈士褒扬工作的发展概况烈士褒扬工作的主要举措烈士褒扬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展望第22章 优抚事业单位管理优抚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概况光荣院管理优抚医院管理第23章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管理军休工作概况军休工作的发展历程军休工作30年成绩巨大第24章 退役士兵和复员干部接收安置退役士兵和复员干部工作概况退役士兵和复员干部工作举措退役士兵和复员干部工作成就第25章 军供工作军供工作的基本概况军供工作的主要举措军供工作的突出成就第26章 双拥工作双拥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双拥工作的基本经验开创双拥工作科学发展新局面第6篇社会福利第27章 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概况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历程、举措和创新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成效、作用和影响第28章 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概况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历程、举措和创新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成效、作用和影响第29章 儿童福利事业儿童福利事业概况儿童福利事业的历程、举措和创新儿童福利事业的成效、作用和影响第30章 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概述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举措慈善事业的成效第31章 经常性社会捐助经常性社会捐助概述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发展历程经常性社会捐助的成效和作用第7篇 福利彩票第8篇 社会事务第9篇 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第10篇 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管理第11篇 政务公开与法制建设第12篇 民政外事与涉港澳台工作第13篇 民政事业的发展与规范化第14篇 机关建设第15篇 事业单位和社团发展附录

章节摘录

  围绕登记管理,出台了《关于设立“异地商会”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登记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民政部关于对部分社团免予社团登记的通知》《关于全国性社会团体异地设立分支(代表)机构问题的通知》《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本》《关于规范社会团体收费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做好社团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清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完善了登记程序及管理规范。  为解决社会团体在财税、人事、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加大培育发展的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科技类学术团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明确社会团体会费政策的通知》《关于社会团体兴办经济实体有关问题的复函》《关于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民间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促进慈善类民间组织发展的通知》《民政部关于表彰全国先进民间组织的决定》、《关于全国性社会团体专职工作人员人事管理问题的通知》,有力地支持了社会团体的发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政30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