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水月村

邓阳金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邓阳金  

页数:

242  

前言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组织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一:百部农民作品陆续出版了。首批推出的20部不同体裁的作品,记录着农村改革30年的雨雪风霜,散发着神州广袤大地的泥土芬芳,令人为之振奋120部图书中,有农民作家的小说14部,农民诗歌、散文、剧本、民间故事选各1部,农民书画集两部。这些不同体裁、不同门类的文学艺术作品,从不同侧面忠实记录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通过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30年来在我国农村发生巨变的现实,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在物质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开始了新的精神文化追求。在新中国的创作史上,还很少有过这样全方位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国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过这样成规模出版的农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因此,仅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的集中出版就不容小觑。  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笔下的作品是当代农民记录农村改革开放历史、倾诉自己人生体验的作品,视角独特,意义不凡。30年的改革风云,是一个民族凤凰涅榘的整体记忆,是一个国家天翻地覆的历史嬗变,它的伟大贡献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尤其是它镌刻在丰饶沃土、广阔农村的深深履迹,更让我们叹为观止。今天,这些农民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巨变的现实——从北国的山村到南国的水乡,从西部的黄土高坡到东部的新兴市镇,30年的改革使中国农村换了人间,新一代农民正英姿勃发地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农民作品还让我们理解了巨变的深度内涵。他们诉诸笔墨,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言说自己的喜悦,勾画自己的憧憬,抒发自己的感喟,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些作品是改革在场者农民自己的切身感受。  首批出版的20部图书也是中国农民表现自己独特审美追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作品,风格是质朴的,文本是厚重的。作者特殊的精神站位和农村丰富的文学资源,彰显出农民创作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作品自然流露出的乡土色彩,朴素乡音土语的恰当运用,也是这些作品的一个亮点。  “情系农家,共创文明”活动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非常动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翼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民的这些作者,他们所创作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农民读者喜闻乐见。因此,只有农民作者队伍壮大了,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才可能持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获得绵绵不绝的文化原动力。而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则是专业作家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本次活动中,许多作家和农民作者结成帮扶对子,热心辅导农民作者的创作。这既提升了农民作者的文学水准,又使作家自身获取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创作的艺术灵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实现牵手双赢。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添一份力量,中国作协还将把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中国社会出版社大力发现、培育、扶持农民作者,挖掘、抢救、保护农村民间、民俗文化精品,出版百部农民作品,为新农村建设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更是一项意义非凡之举措,我很高兴应邀为之作序,更看重这些农民的作品本身即是镌刻在农村丰饶大地上的改革履迹。

内容概要

  《水月村》是从“5·12”汶川地震的废墟中抢救出来的四川什邡农民撰写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震前四川西部地区农村。肖家建房挖出了一坛银元,围绕着这一坛银元,水月村里上演了一出出的人间悲喜剧。改革开放30年,农民对待金钱的态度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农民开始慢慢关心经济利益,努力创造社会财富,这是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前进。小说以肖、杨两人的情感纠葛为辅线,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巨波是怎样影响到每个家庭,波及到每个人的心底,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是如何演变的轨迹。川味天然有致,话语清亮活跃,乡土气息浓郁,对震前西坝风俗民情有别具一格的描述。

作者简介

  邓阳金,男,1945年12月8日生,四川省什邡市马井镇光华村人。  初中毕业回乡务农,曾担任村团支部副书记、会计。同时期,利用空闲时间开始文学创作。在《四川文学》等刊物发表短篇小说《杨大娘》、《隐名模范》、《姑娘桑叶叶的烦恼》,均获好评。与人合作的小歌剧《桥头人家》,被选派参加省文艺汇演。  2008年5月12日,遭受汶川地震重创,家园被毁,但作者长达数年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水月村》被抢救出来,成为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

章节摘录

  肖家发财了,发大财了!  要说发财,分田到户这么几年下来,家家户户都发了财。看看女人们身上光光鲜鲜的衣服;看看饭桌上七盘八碗的酒菜;看看绿树翠竹环抱中一天比一天多起来的大瓦房、小楼房……这些就是明证。不过,话要两说。光光鲜鲜的衣服,是女人们一毛两毛抠出来的;修房造屋的砖瓦,是一家人起五更睡半夜辛辛苦苦挣钱积攒起来的;至于七盘八碗的酒菜么,这可得闹懂主人家的心。现今这个社会是“穷遭白眼、富受抬爱”,谁没点儿自尊?谁不好个脸面!俗话说得好,“三天不吃饭,充个卖米汉”,说白了,那是绷的!实打实,一天三顿泡酸菜下稀饭、十天半个月肥大片回锅肉打一回“牙祭”、一套衣服四季穿、田头该撒化肥了拿不出钱来去买,这样的人家还有的是。  就拿“万元户”这个普天下的人都憧憬的事来说吧,上头天天喊、下面个个争,好几年过去了,情况又如何呢!除了镇街上有三两个文化不高胆量特大的人暴发起来了而外,不要说在小小的水月村,就是整个牛蹄镇又找得出来几个响当当甩得出一万元钱来的?!  所以说,人们一听到肖家一下子有了几大万,就犹如被瓢泼的天冬雨打了,一惊一乍吓一大跳!几大万呀,鸡鸭鹅怕不知道要卖多少只吧!大肥猪得卖几百头吧?好,农民不挣钱,不拿农民作比。吃皇粮的国家干部收入高吧,听说从县上派下来当镇党委书记的魏和生,一个月就是一百大几十元,够可以了吧?可是,算算看,哪怕他不吃不喝,家里头连耗子都不养一个,也要他二三十年才能挣下那么大一笔钱哩。人一辈子最能挣钱无非就那么二三十年吧,这样有头有脸的人物也要差不多一生一世啊!  人们惊诧、议论的同时,心里面还有一股搅和着嫉妒与羡慕的酸涩。怨老天不公,总是“肥处添膘,瘦处刮油”——肖杰一家三口,他是啥招聘干部,妻子曾维玉在加油站上班拿工资,女儿呢,今年刚考上大学去了北京读书。够风光了哩,现在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发了那么大一笔财,这势头,以后还了得?

媒体关注与评论

  故事是原生态的,作者也是原生态的。朴素实在的叙述,展示的是与生存相连的真切感受。翻开此书,能够触摸到川西平原坚硬的老茧,领略迷人的田野气息。  ——中国作协全委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 傅恒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从“5·12”汶川震区什邡抢救出的农民小说,川味天然有致,别具一格,成为作者重建完园的精神力量。  从容是一种力量面对死亡抑或衰老文字也是一种力量,让我再次获得勇气,去探究生活的真相。  我和我的乡亲们在天上相聚,我看着他们,大地无语,岁月执著。  故事是原生态的,作者也是原生态的。朴素实在的叙述,展示的是与生存相连的真切感受。翻开此书,能够触摸到川西平原坚硬的老茧,领略迷人的田野气息。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水月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