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

王锡锌 主编 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作者:

王锡锌 主编  

页数:

258  

Tag标签:

无  

前言

  近几年来,包括听证会、讨论会、法律草案的公告评论、征求意见等形式的公众参与,成为中国立法和公共决策过程中一道风景。公众参与的兴起已经成为中国公共生活领域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事实,成为公共生活“民主化”的一个符号。在制度层面上,公众参与被赋予促进立法和公共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功能期待,被视作健全民主制度、落实民主承诺的制度创新。例如,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这些要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九章,主要向你探讨了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兴起的有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公益代表制度”;媒体和公共舆论对分散的利益进行组织化提供资源、信息和技术等的支持;专家知识的支持;利用司法审查有效监督决策的机制等。只有建立了适合公众参与的合理的制度体系,掌握了公众参与的具体组织技术,并能有效地满足公众的基本参与需求,才能认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获得了基本成功。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执政党视野中的公众参与;“部门扩权”抑或“公众充权”?——规划环评与公众参与的互动;公众参与视野中的NGO:理论与现实;“法律化的政治行动”:一种公众参与行动模式——厦门PX事件的过程分析与模式归纳;作为公众参与形式的征求意见——理想类型与实践评估;“拆迁票决”:民主的尝试还是民主的误试?——城市拆迁进程中的公众参与模式分析等。

作者简介

王锡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行政法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任、北京市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行政程序法理念与制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公众参与和新公共运动的兴起——眺望公众参与时代的曙光 第一节 公众参与作为一种社会需求 第二节 公众参与的制度供给 第三节 当代中国公众参与的十大生长点第二章 执政党视野中的公众参与 第一节 十七大报告中的公众参与 第二节 改革进程中的公众参与 第三节 社会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第四节 公众参与和执政合法性第三章 “部门扩权”抑或“公众充权”?——规划环评与公众参与的互动 第一节 规划环评的由来及其宗旨 第二节 规划环评、生态文明与“未来的大政治” 第三节 公共利益的政治实现:民主政治 第四节 民主的微观实践:公众参与 第五节 环评公众参与的制度与组织第四章 信息作为参与能力的基础——跨入门槛的中国政府信息公开 第一节 制度需求与回应——我国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背景梳理 第二节 实质意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评估框架 第四节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评估第五章 公众参与视野中的NGO:理论与现实 第一节 中国NGO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中国NGO的发展历程:一个初步的梳理 第三节 中国政府与NGO的关系:理论与制度 第四节 中国政府与NGO的关系:类型与实例第六章 “法律化的政治行动”:一种公众参与行动模式——厦门PX事件的过程分析与模式归纳 第一节 厦门PX事件中的公众参与:初步的描述 第二节 作为公众参与时代标本的“PX模式”:框架评估与模式归纳第七章 作为公众参与形式的征求意见——理想类型与实践评估 第一节 理想型:概念的界定与类型的区分 第二节 对实践的观察与反思 第三节 结论第八章 司法中的公众参与——以影响性诉讼为例分析 第一节 影响性诉讼的兴起与司法的公众参与 第二节 司法中公众参与的模型分析 第三节 司法中公众参与的正当性 第四节 司法中的公众参与:司法正义与超越司法第九章 “拆迁票决”:民主的尝试还是民主的误试?——城市拆迁进程中的公众参与模式分析 第一节 酒仙桥的尴尬——事件回放和评论综述 第二节 需要澄清的问题——政府在城市拆迁中的角色定位 第三节 “民主的尝试”?——拆迁中合法性路径的变迁 第四节 “民主的误试”?——形式和实质的误差 第五节 酒仙桥事件的样本作用与更加完善的公众参与致谢

章节摘录

  二、NGO类型字  目前,国内尚没有一个明确的NGO分类标准。王绍光等学者归纳了目前常见的三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是根据组织性质分类。比如民政部为了管理方便,将登记社团划分为四类:学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专业性社团、联合性社团。这分类方法以80年代中国社团的发展状况为基础,突出了数量最多、比重最大的学术性社团与行业性社团两类,其他社团被笼统地归人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造成不同类型间存在很多模糊地带与重叠地带,对NGO研究帮助不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 PDF格式下载



还没来得及看,对做课题应该有帮助


在当当买书真好,不用出门,还便宜


还没看,但希望对论文有帮助


东西可以看看,写得不是很深,就是表象地介绍一下而已,跟很多书的模式差不多。


分析贴近现实,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