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

李彬,吴日强 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彬,吴日强 主编  

页数:

205  

Tag标签:

无  

前言

很多科学发现最终都转化为了新的军事技术。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种转化速度越来越快。抢先掌握新军事技术的国家可以借此获得更为强大的国防实力,更为有效地对抗其面,临的安全威胁、改善其安全状况。问题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上升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担心。其他国家会认为自身的国防实力被相对削弱,安全状况会因此下降。这些国家只好发展自己的军备以弥补被削弱的自身国防实力。最终结果是,对抢先掌握新军事技术的国家而言,它的总体安全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这种现象就是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更为具体地说,这就是新军事技术发展所导引的安全困境。20世纪中后期,这种新军事技术发展所导引的安全困境不断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率先获得核武器技术。“二战”结束后,对美国核力量深感忧虑的前苏联也开始发展核武器。此后,其他一些国家陆续跟进,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国家在顶着压力开发核武器,甚至一些非国家行为体也试图获得核武器。美国并未因为率先掌握核武器技术而建立起单方面的核垄断地位。5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和前苏联开始发展以核反核的反导技术。经过十年左右的较量,美苏双方认识到,这不过是新军事技术所导引的新一场安全困境。如果一方率先发展反弹道导弹,另一方必然发展更多进攻性导弹来弥补自身被削弱的核报复能力。这样,对率先发展反弹道导弹的一方而言,其安全环境反而会恶化。认识到这一点,美苏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限制全国性战略导弹防御系统。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地把国家间关系引入这样的安全困境。通过各国合作性的努力,人们又不断地走出这些安全困境。并不是所有的军事技术都会必然地导引出安全困境。按照一般攻防理论(见第一章),军事行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发动进攻以占领更大范围的土地;第二,实施防守以保有更大范围的土地。如果一项新军事技术更有利于发动进攻以扩大占领区,则这样的军事技术更容易引起安全困境。如果一项新军事技术更有利于防守已经占领的地区,则这样的技术就不那么容易引起安全困境。例如,提高军事运输能力对进攻方更为有利,因此,这样的技术发展就容易引起安全困境。

内容概要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属于国际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些年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家政策需求也越来越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研究小组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系列性的研究工作。本书所收入的研究成果表明我们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这些研究以中国的安全关切作为出发点。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外政策逐渐成为国际上的关注重点。国际学术界针对中国提出了很多疑问,例如,一些国际机制是否应该接受中国参加?对这些疑问的讨论和回答,总的来说仍属于外部视角。本研究完全从中国视角来考察国际机制问题,例如,既有国际机制是否得到了其创始国的尊重和遵守?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利益的国际机制?这样的讨论是对中国安全关切的表达,也有助于我们独立地、平等地参与国际交流。第二,本书的研究大多以技术论证为依据。这种技术与政策相结合的分析能够提供一些精致的、可操作的政策评价和建议。例如,反导与外空相关的安全困境,其后果是怎样的?如何规避这些安全困境?这种定量的、技术性的分析和建议比较容易与实际政策结合,也比较容易在国际交流中达成共识,建立认识共同体(epistemic community)。第三,本书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微观视角,挖掘国际安全互动中的微观因素,例如,考察特殊群体对于国际安全问题的独特看法以及作为等。这种微观研究方法有助于分析一些原本非常重要但是可能会被忽略的国际安全因素。

作者简介

李彬,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学博士,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军备控制方向博士后研究。1996年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被聘为副研究员、军备控制研究室主任,参加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谈判。现在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兼任若干国际刊物编委。

书籍目录

序言Preface第一章 美国军事转型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美国作为进攻方的定向攻防对比变化趋势 第三节 结论和讨论第二章 进攻性导弹与导弹防御竞争的经济后果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关于NMD费用的研究 第三节 NMD与中国 第四节 中国增加洲际导弹数量应对NMD的费用分析模型 第五节 结论第三章 东欧反导系统安全后果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东欧反导系统的拦截范围 第三节 俄罗斯对美国反导发展的回应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附录一 进攻导弹和拦截弹的模型 附录二 拦截弹发射延迟 附录三 考虑俄罗斯南部基地第四章 外空战后果分析 第一节 外空战的新动向 第二节 准备外空战的动机 第三节 现有外空碎片的危害 第四节 一场外空战之后的外空碎片的危害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第五章 中日石油关系对日本东海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日本东海政策变化过程 第三节 影响日本东海政策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影响日本东海政策的其他因素 第五节 结论第六章 中国对能源安全手段的选择及其新安全观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能源进口国能源不安全的表现及其应对措施 第三节 中国对能源安全保障手段的选择 第四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举措与新安全观第七章 美国安全精英对中国核战略的认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美国安全精英对中国能力的认知 第四节 美国安全精英的决策建议及决策影响管道 第五节 结论第八章 工业行会在美国出口管制中的作用第九章 中美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问题上的地轨交流第十章 导弹防御与《导弹技术控制机制》第十一章 国际组织在外室军控中的作用分析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美国军事转型对国际安全的影响第二节 美国作为进攻方的定向攻防对比变化趋势从整体上看,2002-2004年美国的军事费用及相关开支的总额分别为4426、5250、5621亿美元,开支总额呈明显逐年上涨趋势。巨额的军费开支使得美国有能力、有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军事研发、生产及相关政策的调整。而美国政府也明确指出要在军事上“利用美国科学技术的优势”,“加速最新科技在现今军事力量上的应用”,并且对美国新军事变革进行了明确的政策性阐述。近年来,美国以新军事变革(现在更多地称为军事转型)为核心,在机动性、后勤、保护、情报、通讯、火力等军事技术方面,都进行着技术性与政策性的调整与变革,其目标是“建立具有联合作战能力及远征能力的高质量军队”。在机动性方面,美国诸多官方文件及智囊机构的报告中都强调美国军队机动能力的建设与变革,要求美国军队具有快速战略反应能力、远征能力以及在战场上的高机动性等等。美国一方面在已有的技术与装备优势基础上,继续加大有关军事机动性方面的研发力度,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运用于军队机动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针对现今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势头甚猛、战争热点地区出现转移的情况,美国开始将军事力量进行重新部署,使之能更快速地应对地理上不确定的安全威胁,并有效降低行动成本。美国从实战出发,利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作为契机,大规模调整了海外军事力量部署,对海外驻军的地点、基地规模、驻扎部队人数等进行了变动,以追求更敏捷的反应速度、更强的应对能力和更低的成本。布什政府解释说,美国的目的是建立分布广泛的海外军事基地网络,这些基地平时只需少量的人员维护,有需要时能够接纳从美国本土运送来的军队,快速投入使用。

后记

本书是一个系列研究的集成。本书从科学技术角度,在微观层次考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并提出合作性的方案,维护国际战略稳定,维护我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安全环境。本书第一部分研究了国际安全现实中一些典型的安全困境案例,提出了走出困境的理由和思路。第二部分从非传统安全视角考察了中国的新安全观、中日关系等重要问题。第三部分从微观角度分析了美国的军控政策演变、高技术出口管制政策、美国对中国核政策的看法以及两国的第二轨道交流。本书的第四部分考察了国际机制的作用和局限。本书有三个主要特色:第一,该书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相结合,因此,能够对国际安全现象以及格局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第二,本书采用微观视角,因此,注重发现一些推动国际安全互动的次国家因素;第三,本书采用合作安全的思路,试图找到国际安全中的双赢机会,以促进国际战略稳定,维护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利环境。本书可以为国际关系的学术研究、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也可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参考。


编辑推荐

《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科学技术的视角》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