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管理创新与大企业竞争力

唐晓华 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

唐晓华  

页数:

240  

内容概要

  《中国管理创新前沿系列(第1辑)·管理创新与大企业竞争力:产业组织视角》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对管理创新与大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对产业组织创新理论的沿革与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中国管理创新前沿系列(第1辑)·管理创新与大企业竞争力:产业组织视角》重点探讨了“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大企业的管理创新思维以及大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问题。  《中国管理创新前沿系列(第1辑)·管理创新与大企业竞争力:产业组织视角》分别从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价格行为、R&D行为、并购行为以及产业集群等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的研究领域出发,研究了管理创新与大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交互关系,并提出了旨在提升我国大企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政策。

作者简介

  唐晓华,1956年生,广西桂林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和产业经济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百名层次人才”入选者,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理论、企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等。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著作和教材6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基金项目各r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级课题项目7项,主持横向应用类课题研究项目9项。获国家或省级科研成果奖励13项。目前,在研课题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08&ZD040)。

书籍目录

1 绪论1.1 现实背景: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大企业做大做强需要管理创新1.2 理论背景: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及其阐释1.3 管理创新与大企业竞争力的基本问题解读1.4 本书结构2 市场集中度2.1 市场集中度及其度量2.2 大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3 市场集中度与大企业竞争力关系的理论解读2.4 经验分析——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为例2.5 本章结论与政策建议3 大企业产品差异化3.1 产品差异化的概念、类型及其影响3.2 横向差异化3.3 纵向差异化3.4 信息性差异化3.5 差异化与大企业的管理创新3.6 案例:苹果公司的差异化4 大企业的价格行为4.1 价格行为的管理创新4.2 市场竞争与价格行为规范4.3 价格歧视的市场均衡产量和价格4.4 价格调控的建议5 大企业R&D行为5.1 R&D行为特征及大企业R&D优势5.2 R&D行为与大企业竞争力5.3 R&D行为与企业规模协同升级机制5.4 大企业R&D行为的组织创新需求6 并购行为分析6.1 企业并购理论6.2 企业并购的动机与效应6.3 大企业并购行为与管理创新——并购后整合6.4 案例研究——中石化收购Addax7 集群分析7.1 大企业集群的界定、特征与形成机制7.2 大企业集群结构研究7.3 大企业集群结构演化升级中的管理创新7.4 案例研究——沈阳汽车产业集群8 政府管制8.1 管制:大企业竞争力的劣势与优势8.2 对非正常市场竞争行为规制的管理创新后记

章节摘录

  8政府管制8.1 管制:大企业竞争力的劣势与优势8.1.1 管制的基本类型与特征根据《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解释,管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管制包括政府干预经济的所有职能,涉及宏观和微观层面。基于此,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提出了经济性管制与社会性管制的分类。其中,社会性管制是处理外部不经济和非价值物问题,以确保国民安全、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管制;经济性管制是为了防止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确保资源的公平利用,政府用法律权限,通过认可手段,对企业的进入与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投资等有关行为加以管制。①管制经济学更多的是从狭义管制进行研究。例如,斯蒂格勒认为,管制是国家强制权力的运用,是应进行利益集团的要求为实现其利益而设计和实施的。本书管制概念选取狭义管制。  对于管制的概念,本书接受史普博(1999)的观点,即管制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②管制经济学研究的是管制存在下的管制过程及作为其结果的市场均衡。③管制的过程是由被管制市场中的消费者和企业、消费者偏好和企业技术、可利用的战略以及规则组合来界定的一种博弈。④因此,从主俸的角度来讲,管制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管制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形式,是政治和经济过程的结合体。①作为经济过程,管制者在确定管制的具体目标上,遵循了经济分析的方法,在一定的规则下寻求管制目标的最优化。作为政治过程,管制的目标决策不仅仅是由管制机构决定的。在代议制民主条件下,管制目标的制定和绩效监督是需要通过一系列政治程序实现。从性质上看,管制必须通过政治权力来配置经济资源。因此,在考虑到管制决策的政治过程的条件下,管制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满足福利最优的需要,而是通过政治的强制力对财富进行重新转移分配,成为平衡利益差别的有效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管制目标在于创造租金和平衡分享剩余。②  (2)管制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以信息为媒介的博弈活动。③所谓博弈,是从经济人的特性出发追求收益和推脱成本的过程,这也就是选择某种途径并在这个途径中以最小的成本运作获得最大的收益(陈富良,2002)。对于管制而言,由于管制是管制机构与相关主体的具有交易性质的合约,正如史普博(1999)所指出的那样,管制的参与主体包括管制机构、被管制厂商和消费者集团,这三大参与管制的利益集团出于自己的利益目标,相互博弈,最终的管制政策是各方影响的均衡结果。因此,管制的社会福利目标实际上并不代表公众的共同利益取向,而是利益集团之间谈判的结果(周耀东,2005)。  (3)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管制中的各个利益主体的普遍目标,但能力的实现与各自的能力有紧密的联系。⑤追求效用最大化是理性人的基本特征,在管制过程中,管制机构作为政策的具体制定者和执行者,一般具有最强的政治力量,也是厂商利益集团俘获的重点所在。厂商作为被管制对象,基本的利益诉求是利润最大化,同时,其绝对的信息优势、很强的组织力量以及与管制机构的天然联系,经常导致“管制政策总是有利于少数人(厂商)”(斯蒂格勒,1972);消费者集团最基本的利益诉求简单来说就是“物美价廉”,但由消费集团具有规模大、成员分散、个体差异大⑥等特点,根据奥尔森(1995)的集团理论,他们只能成为“沉默的”、“忍气吞声”的弱势群体,甚至在中国目前的转型时期,是“管制博弈的输家”(余晖,1998)。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管制机构、厂商和消费者这三大利益集团在追求效用最大的基本目标的决定下,都要受成本收益、利益集团力量对比及规则冲突三者的共同影响(陈富良,2002),但各自不同的能力水平决定了其追求利益最大化实际能力的差异。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管理创新与大企业竞争力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