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对外开放的酝酿与起步

季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季妍  

页数:

26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针对1976-1978年间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进行了初步探讨。核心内容包括:本时期对国外状况的考察;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有条件地利用外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和合作等等。作者通过对大量原始资料的比较深入的挖掘,建构了独立的体系,对1976-1978年的对外开放问题给予了相对系统的探究。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通过本书您会了解对外开放酝酿和起步的过程,而30年的变化,能使我们更加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

作者简介

李妍,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先后获黑龙江大学哲学硕士、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专业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社科系副教授,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对外开放酝酿和起步初探》、《试述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等学术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历史追溯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 第二节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思想 第三节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间的对外交往第二章 对外开放起步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国际局势的变化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 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有利于加快与西方的接触 第三节 中国外交战略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节 中国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关系的变化第三章 对外开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代表团的出国考察 第二节 中国代表团出国考察的特点和收获第四章 对外开放的酝酿 第一节 关于对外开放的探讨 第二节 中央领导层关于对外开放思想达成的共识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引进外资的探索第五章 1976~1978年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 第一节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情况 第二节 关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思考第六章 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节 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第二节 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第三节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贸易关系 第四节 中国内地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关系第七章 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和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事务合作 第一节 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经济援助 第二节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事务合作结束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历史追溯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历来都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要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对外开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及“开放性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世界国家之间的联系,他们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  马克思认为,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早期世界市场形成,由此推动了西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率先发动了工业革命,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最终形成了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世界市场。这时大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仅仅是本地的原料,而且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也不再仅仅供本国消费,同时要供世界各地消费。于是,历史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方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由于机器和蒸气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整个世界越来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使各个国家的发展变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的商品经济,造就了世界普遍交往的状态,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在继承资本主义社会已有的物质文明和普遍交往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把国际经济活动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关于“开放性的社会主义”的论述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同样具有世界历史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应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不这样,“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开放的世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而社会主义只有开放才能生存下去。  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从世界市场的形成、商品的国际价值等各方面,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阶段,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它应该吸取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比资本主义更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分析对外开放的科学方法论,而且为我们今天制定对外开放方针和政策指明了方向。  二列宁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西方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领土的同时,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更加开放。于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遇到了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及其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这些崭新的课题。  列宁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根据个别国家和个别民族的经济不再是独立自在的单位,已经变成世界经济整个链条中一个环节的状况,从而在帝国主义战线链条最薄弱的环节进行了突破,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国家所面临的不再是马克思所预言的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后搞社会主义,而是先建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后搞现代化。列宁把这一新的历史经验概括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是电气时代的社会主义。  为了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列宁提出,必须把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他指出:“看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心,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这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社会主义新公式:“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甚至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提升到生死攸关的地位,认为“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  列宁在对外开放的形式和途径方面进行了探索。首先,租让制最集中、最典型地代表了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的探索结果。租让制在性质上看来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资本家利用所承租的工厂或矿山进行生产,以其资本赚取利润,并把一部分产品交给苏维埃国家。它是较有吸引力、能较快直接利用外资的有效办法。1918年5月,在列宁的倡导下,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实施租让的一般条件的文件。1920年11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了租让法令,用立法方式实施对外国资本家的租让制。其主要内容是:由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把企业、矿山、森林等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开发,他们利用苏维埃国家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把一部分产品交给苏维埃国家。1923年3月,还成立了直属于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租让事业管理委员会,在此方面做出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其次,强调必须充分利用外国资金为本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对于如何利用外资加快本国现代化的建设,列宁提出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借款。在列宁的指导下,当时前苏联在英国、德国、瑞典、丹麦等国设立了银行,以便在西方金融市场筹集建设资金。  第三,列宁还主张实行公私合营(实际上是内外合资企业)。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引进外资和技术装备,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列宁说:“成立合营公司的办法是能真正改善对外贸易人民委员会这个糟糕的机关的唯一办法,因为实行这个办法,外国商人和俄国商人就会在一起工作。如果我们在这种条件下还不能多学一点、学会、学通,那么我国人民就是毫无希望的傻瓜了。”在苏联,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吸引了外国资本家直接向前苏联投资办实业。到1928年,前苏联合营企业发展为64个,参加合营的国家有德国、美国、英国、挪威、荷兰等国,其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木材、交通、建筑等行业。  第四,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列宁指出,我们有社会主义的知识,但缺乏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知识,不会因为这个阶级是先进的阶级于是一下子就有了管理本领。因此,列宁在当时发出了“向德国人学习、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的号召,认为那种“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必须予以克服。他在《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一文中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先进的管理方法——泰罗制作了认真的分析,既指出它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又充分肯定它包含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并明确指示应该在俄国研究与传授泰罗制,并在苏联试行和借鉴这种制度。  此外,列宁还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在列宁看来,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实质上是在经济上极力利用、加紧利用和迅速利用资本主义。“贸易关系和对外联系=我国大工业的振兴。”列宁还萌发了兴办经济特区的思想。为了加快租让制的实行,列宁曾决定给予重要的租让企业和地区以特殊的自主权,与一般地区区别开来,实行一种特殊的政策。  十月革命后,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的理论,结合前苏联的具体情况和当时的国际形势,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他不仅详细地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可能性,还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形式、途径等进行了探索。列宁的这些思想对于指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对后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价值。  第二节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到必须加强与国际力量的联系,发展与世界国家的关系,以便战胜强大的敌人,这是取得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保证。  一 政治上争取国际援助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加强与共产国际及世界各国友好力量的联系,以便获得政治上的支援,壮大革命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争取国际无产阶级支持,发展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关系上。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密不可分。1920年和1921年,共产国际派代表到中国来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建立共产党,这无疑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据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国共产党明确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无产阶级是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也是世界的,况且远东产业幼稚的国家,更是要和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足以增加革命的效力。”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后来在国共合作时期,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国民革命出现了高潮。共产国际和苏联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它们同情和支持中国的抗战,通过给蒋介石提供军事装备、军事顾问和飞行员的方式来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帮助中国消灭了关东军,对于迫使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起了一定的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努力争取世界各国的援助。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力量的对比状况,认为争取国际援助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指出,要“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战胜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敌人的”。1938年10月,毛泽东在青年代表大会演讲中指出,我们说外国是帮助我们的,第一个帮助我们的是苏联,它是我们的第一个朋友;第二个朋友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老百姓、工人、学生等:第三个朋友是英、法、美这些国家的政府。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要与英美等国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在《中共中央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中,要求全党“在各种场合与英美人士作诚恳坦白的通力合作”。当时,毛泽东希望通过与英美等国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争取与美英等国的军事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美英等国的政治合作、文化合作、经济合作。由于美英等国的外交重点在国民党方面,这一设想只有极少部分实现,如批准美军在部分解放区设立电台、在延安接待中外记者参观团等。  二 力争发展与外国的经贸关系  在根据地建设时期,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强调发展与根据地以外地区的贸易,特别提出了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发表的对外宣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并不反对与世界各帝国资本主义的政府重新订立完全平等的条约。在苏维埃区域内,这些国家的人民在不违反苏维埃一切法令的条件之下,可以有经营工商业的自由。”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21条规定: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等。194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规定:“在双方有利的原则下,我们欢迎外国投资与技术合作。”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我们一方面应加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不是排外,另一方面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并善于与人家合作,决不是惧外。”  1946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解放区经济建设和财政金融贸易的基本方针》规定:“我们应有计划地组织农民生产对外贸易的原料和制造品。有些出口的原料尽量制成成品或半成品再出口,这对改善人民生活和活动内部金融有极大的作用。”通过直接与国外进行贸易,“向外国交换必需的机器和物质”。中共中央《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进一步指出:在不损害中国主权的前提下,“允许外国人来经商、开矿及建立工厂或与中国人合作来经营厂矿”。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指出:“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竞争。”从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与世界国家的经济交往,不仅主张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贸易,而且也认为应该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以便发展中国的经济。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问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对外开放的酝酿与起步 PDF格式下载



了解那个时代决策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