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关注弱势

蔡禾,周林刚 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蔡禾,周林刚 等著  

页数:

30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城市残疾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对城市残疾人的就业与收入、精神健康、生活满意度与自尊感、社会支持网络结构与规模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对城市残疾人组织在促进残疾人福利发展中的作用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城市与国外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了比较,对城市残疾人的就业、生活救助、医疗保障等政策和福利进行了讨论,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在加强政府供给的同时,积极构建残疾人家庭支持体系、社区支持体系和民间组织支持体系的理念。

作者简介

蔡禾,1954年出生,1987年获得中山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与企业组织,先后出版《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失业者群体特征及其社会保障》、《文明与代价——婚姻的嬗变》、《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社会福利理论的回顾 第一节 西方社会福利的主要模型 第二节 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变迁 第三节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变迁第二章 残疾人研究:边缘化的议题 第一节 国内学者对残疾人的研究 第二节 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残疾人的研究 第三节 简要评论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样本的概况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样本的基本状况第四章 残疾人的劳动就业状况 第一节 两城市残疾人的就业现状 第二节 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上的遭遇——对残疾人的社会排斥第五章 残疾人的心理状况 第一节 残疾人精神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残疾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残疾人的自尊感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残疾人的驾驭感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第六章 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 第一节 社会支持网概述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结构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支持网规模 第四节 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的因子分析 第五节 社会支持网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七章 残疾人与无障碍环境建设 第一节 无障碍环境概述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无障碍建设状况 第三节 我国无障碍建设状况 第四节 信息无障碍建设 第五节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八章 残联与残疾人福利 第一节 残疾人组织的变迁轨迹 第二节 残疾人视野中的残联 第三节 分析与解释第九章 残疾人专门协会发展状况 第一节 专门协会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广州市残疾人专门协会的发展情况 第三节 兰州市残疾人专门协会的概况 第四节 专门协会的四种工作模式 第五节 专门协会的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第十章 残疾人福利政策分析(上) 第一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 第二节 残疾人医疗救助制度分析第十一章 残疾人福利政策分析(下) 第一节 残疾人扶贫政策分析 第二节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及就业保障金制度第十二章 构建残疾人生存发展的和谐社会 第一节 中国社会福利理念的反思与再构 第二节 残疾人家庭支持体系的建构 第三节 残疾人社区支持体系的建构 第四节 民间组织支持体系的建构参考文献致谢城市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问卷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社会福利理论的回顾  “长期以来,‘福利’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术语,在历史上,福利往往包含着道德伦理的说教;在现代,福利常被理解为具体的公共援助项目或者社会补贴项目”。在英文中,福利即“welfare”,是well和fare二词意义的综合。“well”即中文的“美好”、“美满”,“fare”即中文的“生活”。两者合起来,就有“安乐的人生之路”、“快乐生活”、“追求快乐的人生”等含义。在德语中的“wohlfahrt” (福利)也是“wohl”和“fahrt”的合并语,其意思是“顺利发展”、“朝着理想的状态发展”。1972年版的《日本经济白皮书》则指出,“为生活提供的便利”就是福利。作为一种制度,作为一种理念,社会福利在西方和中国有着怎样的变迁轨迹呢?以下我们将就这一问题加以论述。  第一节 西方社会福利的主要模型  1958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著名社会学家威伦斯基(Wilensky)和莱博克斯(Lebeaux)在其合著的《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中,提出了一套社会福利建构模型,用以说明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能。他们将各种社会福利体系想象成一个连续谱系,并描述了两个极端类型,即残补型(Residual Welfare)和制度型(Institutional Welfare)的特征。  一 残补型社会福利模型  残补型(国内也有些学者将之译成“剩余型”、“补缺型”、“补救型”)社会福利模型假定,在通常情况下,家庭和市场是满足个人需要的自然渠道。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发生家庭危机导致家庭解体,较大范围的经济萧条或者因个人年老、疾病,家庭和市场两个自然渠道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社会福利机制才有其发挥作用的余地,国家才补其缺失。一旦当社会的正常机制即自由市场机制与家庭机制进入良性运行的轨道后,社会福利制度就会撤回。国家所提供的协助,不得超过最低生存的标准,福利受助者必须通过官方制定的严格的财政检定,才可获取受助资格。因此,这种福利制度往往被看做带有“施舍”、“慈善”的印记。福利的受助者常常被视为“社会弱者”、“市场竞争的失败者”等等,进而被贴上有“污名”(Stigma)的不良社会标签。


编辑推荐

  中山大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最早复办社会学专业的学校之一,具有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山大学社会学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早期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现形成了注重学科规范和专业素质、强调社会调查和田野经验以及严谨务实的学术传统。中山大学在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人口与社会发展、社区研究等领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南方社会学的教学研究重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关注弱势 PDF格式下载



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图书馆,看完一遍之后,觉得很好,忍不住就买回家,受益匪浅!!


书还没有读,但是目录看起来不错!


里面有我需要的资料,嗯不错


对城市残疾人群的各种调查报告


对这个特殊的群体一直比较关注,加之要开发残疾人社工服务,对于开发、运作和评估残疾人项目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