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城市暴力的终结?

[法] 索菲·博迪-根德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法] 索菲·博迪-根德罗  

页数:

115  

译者:

李颖,钟震宇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们应该为那些宣称社会稳定甚至犯罪现象已经减少的言论和官方数据感到骄傲吗?城市暴力是一个过时的现象吗?在城市暴力这个词的背后有何深意呢?本书试图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回答这些问题。在本书研究的法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中,通过分析每个国家的城市安全问题及城市暴力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应对方法,作者为我们勾勒出其社会宏观变迁的轮廓。 作者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阐述了三国预防犯罪政策和城市安全政策20年问的变迁。在安全“共建”中对创新的不同态度和对居民的不同支持力度促成了差异极大的治理模式的出现,同时也清晰演示了地方民主的运行过程。

作者简介

[法]索菲·博迪-根德罗,政治学博士,法国索邦-巴黎第四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刑事法律与刑事制度社会学研究中心(CESDIP)教授。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全球化和城市病症 私有化和资本的作用 不平等的加剧 文化变迁和新的抗议形式 城市更平安了吗?第二章 不安全感的政治化 不安全感:各界共识 “道德”恐惧和媒体化 媒体对法国城市骚乱的报道 英美媒体的过度报道 警告和政治言论第三章 国家介入城市管理 公共行动与地方区域 从社会预防地理到安全地理 社会状况恶化 重掌安全事务 区域化解决方案 新型城市领导 纷乱的机制第四章 英美的新治理模式 美国,一个非典型案例? 犯罪率为何会降低? 从“破窗”论到“零容忍”观 “零容忍”:波士顿枪支计划 迈阿密的治疗法庭 美国式的社区警务 英国的犯罪预防和安全 劳伦斯事件和麦克福森报告 身份检查问题 通往种族多样性的桥梁 英国式的社区警察制度第五章 社会控制和市民社会 合作参与的模式 宵禁,象征性措施? 社区群体的动员 被想象出却渐逝的社区? 冲突性运动 格勒诺布尔、沃勒昂弗兰:街区的行动 赛纳、马赛:居民的倡议结论 被接受的暴力和被扭转的暴力 新机制教给我们什么? 城市的差异化延伸读物

章节摘录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将满腔怒火付诸行动,以此作为使他们的要求受到重视的渠道。第三,对国家作用的态度不同。不是减少国家的作用,而是希望国家在协调全球化的各种力量上付出努力。对此,70%的法国人满心期待国家和政府能够在治理经济上有所作为;60%的法国人希望能有更多好的规则并反对新自由主义的丛林法则和强权(根据2000年8月Les Enjeux杂志和《回声报》所做的民意调查)。这个看法将城市变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抵抗场所。地方政策和“惠及各阶层的福利”都致力于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隔离和歧视措施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社会凝聚力的提升依赖严格的政策,因此如果开发商的规划里最初没有设计公共交通,市长就不会批准在他的市里建设这个“月神公园”项目。共同的经历影响着对未来的设想。虽然曾经有过的融合与共济时期是那么短暂,但它代表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渴望和在一个较为匀质的城市里共同生活的意愿,尽管差别总是免不了的。但是不要搞错:这种共同生活并不是纽约的“商业促进区”模式所勾画的,而是像法国政府那样小心翼翼所维护的。仔细观察一下法国警察在重大庆典活动时的部署,不难看出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国家认为但凡在特殊场合、体育比赛和节日期间,城市中出现骚乱的可能性都是不能被接受的风险。因此在公共场所布满警察。不过政府在大型公众聚会上表现出的高度专业性还涉及一个更普遍意义的问题。如果仅仅把“宝”押在依赖监控器材的人的反应上,我们不是还在继续信任他们对市民的反应吗?人们会不会不再想去搞懂复杂的环境和他们要对付的那些特殊人士的怪异性格呢?


编辑推荐

《城市暴力的终结?》:公民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城市暴力的终结? PDF格式下载



暴力没有终结,内心的暴力更是无比的强大


现代城市问题,随便看看,兴趣在农村


暴力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暴力是这样解读的


国外的书籍,写作方法很好


没看过,先给个好评


主要讲述了两个大城市的过往,值得一读。


城市暴力的终结?,,这个系列丛书都不错


这套丛书质量尚可,值得购买,价格便宜了再收几本!


城市暴力,与中国人远了些。因此,也说不到终结。或者,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此书准确地说是一本小册子,主要是简明扼要地讲解了法、美、英等三个国家的各种地方性街区犯罪的预防措施。
   正在进行刑罚结构、体系变革的我国刑法学,急需社区矫正、开放性处遇等各项实践经验,而该本小册子从比较视角中透露出了不同社区预防犯罪的措施的好处与不足。
   近来广州大学城治安状况很差,发生多起抢劫、杀人等暴力事件。夜晚的大学城充满了不安全气氛,再加上同学们对具体案情知之甚少,使得那些极具好奇心和探索性的同学极尽猜测之能事,在自己头脑中疯狂演绎编织各类残忍暴虐之恐怖情节,使得再次尝试了校园凶杀案后出现的提心吊胆、人心惶惶的心境。学校老师们采取嘱咐同学们“晚上少外出”等躲避式的方式来避免学生被害人的增加,以其减少暴力犯罪的发生。真正负责保护大学城人员安全的警察不见踪影,新浪微博上也贴出了警察在当前治安差的时期敷衍塞责、不能为力的控诉文字。
   怎么说,大学城也算是中国一个非典型的中等城市。大学城没有像美国那样的社区警务制度,更没像英国那样发达的社区警察制度,更别提会有警察在那里巡逻,终究只是奢望。夜色中的大学城主干道上绝大部分时间是空无一人,虽然路灯亮着,但是没有任何监视施。了不起你进到各个学校的住宿区,才可能零星地见到一些学校聘用的保安在校园里冒个泡。但是那也只是各个学校雇佣的保安队。政府在大学城治安控制、监管方面无主体性。当然作为缺乏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参与更是几乎为零。
   我们要好好研究、观察和反思大学城这种治安工作现状。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