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

施爱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施爱东  

页数:

226  

Tag标签:

无  

前言

  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经过本所学术委员会的郑重推荐,将逐年推出本所学者以青年为主体的新作。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有“博士文库”、“青年文库”,这个文库更多的是留下他们在“青年”、“博士”之后继续前行的足迹。基于建所重在出人才、出成果的思路,期待着这里能涌现出一批将来的名家的今日之名作。  自1953年建所以来,我们就执著地追求谦虚、刻苦、实事求是的所风,力戒浮躁,崇尚有根柢的创新。创新而无根柢,易成泡沫;讲根柢而欠创新,易成老木疙瘩;创新与根柢并重,才是我们增长实力、开拓新境的基本方法。文学所一代代学者的成长,都在实践着这一基本方法,避免了不少追波逐流或攻关抢滩之弊,培养了一批为中国现代人文建设做着实实在在工作的学人。如果要我不那么谦虚地说一说文学所的长处,这长处就在于从前代学者就开始了的文献功夫和贯通意识,以文献站稳脚跟,以贯通迈开脚步,以新材料、新思维、新发现,走向现代学术的深处、广处和前沿。因此我们也有理由以殷切的眼光期待,期待这个学术文库成为文学所的学风、学养和学术基本方法的历史见证。有期待的写作与有期待的阅读,其可成为人生之乐事乎?  走进新纪元的文学研究所,总要有一种与我们民族全面振兴相适应的文化姿态和文化行为。小康社会应有学术文化的“小康”。文学所近期正在启动三项学术工程:其一是这套“学术文库”,主要收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新作,代表着我们的希望。其二是“文学研究所集刊”,重点发现本所学者见工夫、有分量的长篇论文,展示我们的学术阵容和实力。其三是“文学研究所学术汇刊”,重新汇集出版本所在1950年代以来的重要学术史文献,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现代文艺理论译丛”以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还准备选刊一批重要学者的名作精品,这反映着我们应该继承弘扬的传统和值得珍视的历史记忆。文学所和它的学术委员会愿为这些学术工程付出不懈的努力,以开辟文学研究的广阔的途径和富有生气的新境界。谨请学术界高明之士和新锐之友不吝赐教。

内容概要

本书以中国现代民俗学为例,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学术生态以及学术模式展开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学科定位、田野作业、人才培养、研究范式、学术取向、理论与方法等几个方面,但在具体的考察中,《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并未对以上诸方面进行全面梳理,而是从一些具体个案或现象出发,由点及面,条分缕析,试图借以管窥全豹,勾勒整个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现状与走势。 作者试图从行业民俗与科学哲学两个视角切入,检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发展策略,讨论其经验与困惑。这些经验和困惑既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许多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遭遇的。

作者简介

施爱东,1968年生,理学学士,文学硕士、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工作站,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学术史、故事学、通俗小说研究。代表性论文主要有《叠加单元:史诗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机制》、《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民间故事的记忆与重构》、《英雄杀嫂——从“萧峰杀敏”看金庸小说对传统英雄母题的继承和改造》、《牛郎织女研究批评》等。博士沦文《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创立与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中心》、博士后出站报告《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

书籍目录

小 引绪 论 中国现代学术的行业生态与行业民俗 一 祖师崇拜:学术领袖的神威与功能 二 薪火与香火:导师与学生的不对等互惠关系 三 寿者仁:成功学者的成功秘诀 四 学术推广:圈内的口碑与圈外的宣传 五 学术创新:压垮学者和学术的第三座大山 六 学术版图周圈论:中心向边缘的学术传递 七 圈子的形成:反抗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八 学科危机:研究范式的过度操作 九 学术革命:重立一个“新”偶像第一章 早期民俗学者的学科认知 一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生背景 二 三份大相径庭的工作计划 三 “民俗学”的提出与西学的关系 四 国学研究的兴盛对民俗学的影响 五 民俗学向人类学转型的后果第二章 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 一 本土歌谣搜集者的田野实践 二 顾颉刚及其妙峰山香会调查 三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田野困惑 四 对口传文化搜集整理标准的理解 五 辛树帜、杨成志的田野考察及其考察方法的尝试第三章 当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失策与对策 一 学科发轫时期的田野要求 二 文艺工作者的民间化 三 不同文化背景成员之间的观念分歧 四 运动与普查:材料的搜集整理及其被使用 五 “田野作业”对“采风活动”以及“搜集整理”的告别 六 理论假设:从既有文本出发 七 关于田野作业问题的学术论争第四章 民间文学教材编写与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 民间文学专门人才的跃进式培训现象 二 钟编概论的困惑与艰辛 三 概论编写热的出现与编写工作的随意性 四 “概论思维”及其对学术产品“格式化”书写方式的影响第五章 民俗学学术史的书写规范 一 《歌谣》周刊发刊词“周作人说”的源流 二 对“周作人说”的怀疑 三 另一种可能 四 用“规范性陈述”代替“描述性陈述”第六章 一则经典研究范式的回顾与检讨 一 顾颉刚故事学范式的确立与传播 二 顾颉刚故事学范式所遵循的游戏规则 三 历史演进法的局限 四 顾颉刚故事学范式的科学贡献第七章 钟敬文民俗学学科构想与经营策略 一 学科定位:求取生存的经营策略 二 研究对象:无须深入的意会知识 三 学科体系:按我们确实知道的去演进 四 不敢忘记其创始者的科学是个死掉的科学 附 录 钟敬文学科构想与学术策略一览表第八章 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 一 “非遗”保护运动在学界的兴起 二 民俗学家对“非遗”保护运动的学术支持 三 “非遗”名录的现实利益 四 民俗学家“参政”、“议政”的尴尬 五 “非遗”保护运动对民俗学学科的伤害第九章 民俗学的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 一 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区别谁也说不清 二 学科取向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 研究课题的选择视个人利益而定 四 学术共同体的划分比学科划分更清晰第十章 民俗研究的意义追问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科学时代的游戏规则 三 科学追求的伦理拷问后记

章节摘录

  相比之下,许多并非同一单位的学者,因为相近的学术旨趣或思维方式,反而会选择相近的研究范式。以刘守华为核心的一批故事学家,如林继富、顾希佳、江帆、孙正国、郑筱筠等人,虽然散布南北各地,却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故事研究共同体。我们后面还将提到,一批散布于不同学术机构的,与顾颉刚扯不上任何师承关系的青年学者,反而是顾颉刚民俗学范式最忠实的拥戴者。  师生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学术传统上的承继关系,不如说是学术网络上的伦理关系,也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唇齿关系。“学校办得好不好,不仅仅体现在导师的著述,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以及学生日后的业绩与贡献。”①因此,站在导师的一面,总是要首先提携自己的学生,尽可能为学生争得学术地位。中山大学黄天骥教授常常把学生比作水,把导师比作船或石头,认为良性的师生关系是“水涨船高”,恶性的师生关系是“水落石出”。所以,站在老师一方,总是要极力地扶持自己的学生,而站在学生的一面,必须事师如父。费孝通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②同样的道理,师门也是血缘的投影,学生对师门荣誉的维护就是对自己学术源头合法性的维护。  陈平原在解读清华国学院的辉煌时分析道:“谈及国学院的贡献,大家都着力表彰四大导师,这当然没错;可我认为,国学院能有今天的名声,与众弟子的努力分不开。弟子们的贡献,包括日后各自在专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包括对导师的一往情深,更包括那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③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出”字既可以理解为“出产”,也可以理解为“出自”,通常语境下人们都作前一种理解,但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后一种理解却能得到更大的概率支持。也就是说,高徒往往是成就名师的必要条件,先有高徒这批绿叶,而后才有名师这朵红花。章太炎身后的著述流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 PDF格式下载



施爱东博士的重要著作,虽然是从民俗学角度出发的,但是道理适用于普遍的学术思考


施爱东角度不同 会有新的发现


没学过相关内容,很是不懂。


本书的民俗历史梳理较为浅显,语言比较幽默,但感觉理论性不足


相关图书